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人著书行文,对于“病”、“死”等凶险之事,往往不得径直说明,而是采用委婉含蓄的说法来表达。这种修辞方式,叫做委婉。《文心雕龙·隐秀》谓之曰“隐”,《史通·叙事》名之为“晦”,清·汪中《述学·释三九中》称其叫“曲”。兹将常见之例,略加汇栗,示诸于次。  相似文献   

2.
《东方养生》2012,(11):70-79
养生之主,在于修身,不管身体修炼还是精神修炼,都算是修道一类,也算某种"参破"。而人生也有涯,如何让修身正道更稳健更快速地进行下去,以便在生命过程中真正体会到合于天人的境界呢?那就要多多少少依赖奇门遁甲的技术了。  相似文献   

3.
略论“伤寒”之意义刘力红广西中医学院530001南宁市明秀东路21号关键词伤寒;阴阳;阳气仲景著书以伤寒立论,辨证以阴阳(六经)为纲,这既在形式上确定了《伤寒论》的研究范围,亦从根本上确定了《伤寒论》的立论依据。因此,从阴阳的角度探讨“伤寒”,其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冬天,大自然会释放清淡、脱俗的主调,寒冷不容置疑,据气象专家警告说,今年冬天将面临千年一遇的新低温。正如诸葛亮在《诫子书》种所说的:"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现在让我们在家"猫冬",静中有动以修身吧。  相似文献   

5.
《四库全书》辑录医书的众多序中多有涉及著书缘由。其间但凡论及著书缘由的序中,绝大部分阐述了一个相同的命题——性命,笔者对此作如下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6.
一位风雅淳厚的长者,给一年轻人写了一个条幅,上书“静气好修身,豁达为养心”。细细品昧,慢慢咀嚼,深感意味深长。 当今社会,面对五光十色的纷扰,青年人做到修身养心十分重要,很有必要。应说该是“修身养性”,但改为  相似文献   

7.
《医原》之“原”说略贵州550001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肖家翔主题词@《医原》,中医药学文献,医学史,清朝《医原》系清代名医石寿棠所撰。寿棠针对当时不少医家对医学“昧于本原,而仅逐其未”为憾,遂著书阐析医原,谓“能达其原,而歧伯之奥旨,仲景之秘思...  相似文献   

8.
《五辛文书》乃佛教文献,敦煌卷子中的《五辛文书》包括了法国编号P.3244及P.3777,作者均不详,P.3244首尾均残缺,残存53行文字;P.3777首残尾全,残存98行文字;历代大藏经均未收录,对研究佛教修身养生方法价值重大,根据其内容定名为“《五辛文书》中之修身养生方”。本文通过对较为完整的P.3777修身养生方的原文录注及释要及结合中医理论的阐发,来揭示敦煌卷子P.3777中佛教修身养生方的养生价值及其他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古人著书,每有卷、篇之分,在古医籍中屡见不鲜。但是,有许多人对“卷”和“篇”的确切含义,不甚了解。这对从总体上理解全书的中心思想,无疑将带来一些困难。为此,对“卷”和“篇”两字的来历和功用,作一小议。王充《论衡·量知篇》载道:“截竹为简,破以为牒;加笔墨之迹,乃成文字。大者为经,小者为传记。断木为椠,析之为版,力加刮削,乃成奏犊。”由此可见,木版用于彼此通信。至于写书,  相似文献   

10.
论“宁静”     
崢《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说到刘备二顾茅庐,来到诸葛亮的房前,“……至中门,只见门上大书一联云:‘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诸葛亮门前的这一副对联,平常人谈到修养的问题时很喜欢引用。其实这对联是罗贯中改编自诸葛亮在告诫儿子如何修身治学的信里说的一句话。信中提到:“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句话的大意是:不追求名利,生活简单朴素,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志趣;不追求热闹,心境安宁清静,才能达到远大目标。淡泊宁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修身养性的很高境界,只有淡泊世…  相似文献   

11.
著名医史文献专家余瀛鳌先生认为,学习中医药学,必先打好学术理论的基础,而其中必读的学术临床典籍和医古文,又是学术奠基不可或缺的“人门之钥”。在学习时,应当注意一词多义、字词的古籍本义、病名诠释、医著书名涵义等问题,重点学习、运用典籍中的实质内容;读中医古书,必当“善人善出”。  相似文献   

12.
一、理论起源的概况叶天士作为一代名医,生平忙于诊务,无暇著书。其“养胃阴”之论述故无专篇,仅如零珠碎玉散见在其门人托名的著作记载中。撮其大要约有如下论点:1.“舌绛而光亮,胃阴亡也,急用甘凉濡润之品”;2.“若斑出热不解者,胃津亡也,主以甘寒,重则如玉女煎,轻则如梨皮蔗浆之  相似文献   

13.
在中医经典学习和临床中医教学时,经常遇到关于"中满"与"痞满"概念的认识、理解与区别问题。历代医家论著中也常交互出现,有时难以分辨,给临证和教学带来困惑。依据对文献的归类整理分析,对此进行辨析,认为"痞满"的形成,在于脾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司,胃气壅塞,病在心下,以胃脘处自觉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临床特点;"中满"的形成,在于脾气运化不利,中焦脾胃失调,病在脘腹部,以脘腹胀满、时伴有疼痛为临床特点。两者因病机相近,故治疗上有相关性,然在病位上并不相同,在发病与症状特点上也有区别,故在诊治上有差别,临证及教学研究中需加以区别与认识。  相似文献   

14.
人体之"精"是质和量的统一,精之质的特点是其具有"纯粹性、醇厚性、坚实性、藏守性"的基本特性,是区别于其他范畴的内在规定性;而"精"的量则需"充足盈满而有度施泄",则是区别于其他范畴的外在规定性。中医学"精"之质、量基本特性的认识产生之源,在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精气学说的渗透,以及"取象"的观察思维方式的运用。古人的思维认识方式有一定"或然性",但基本遵循了"物质"和"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辨证法认识原理:物质是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抽象和概括出来的;没有物质的具体形态,就没有物质。  相似文献   

15.
在李东垣之前已有关于阴火的名词,阴火论是李东垣对脾胃内伤学说的延伸,故专论其阴火论理论之涵。阴火的病因与六淫外感以及饮食、起居、劳役、七情内伤有关,病机要点在于元气不足,气火失调,由此而致脾胃气虚,阴火以乘;谷气下流,肾之阴火上冲;营气虚少,心之阴火炽盛以及肝、肺阴火内生。阴火之证乃内伤热中证,其治法以"益气升阳,甘温除热"为主,兼以泻火、散火,代表方剂为补中益气汤、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和升阳散火汤。李东垣阴火论对后世有较大影响,至今仍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肾气丸"组方精谨、效专力宏、一方多证,而且完美融合《周易》神韵。作者认为"肾气丸"精韵在于揭示肾内水火同宅,两者有机融为一体,肾气源于水火所化之元气,而元气内孕元阴元阳,此乃一身所赖,亦为人身大本;水为火之主,火为水之用,水得火则温,火得水则秘,"水火合德"则"少火生气"而"生生不息"。  相似文献   

17.
探讨养生名家孙晓生教授的养生学术思想,总结其养生的现代概念和养生"三观",即世界观、生命观和价值观,并归纳分析两大养生学术特色,即形神共养、身心平调。重视药食同源思想,提倡通过食养食疗的方式保养形体,同时注重精神调摄,中西汇通,博采众法,提倡充分运用运动疗法、雅趣怡情、芳香疗法、温泉疗法等养生法,养德修身、养修并重。强调道德养生的重要性,提出"诚意正心、谦下不争、知止戒躁、心存大义"的养德修身要点;养形、养神、养德是养生学术体系的三个层次,三者互相联系,层层递进,逐步升华,特色鲜明,值得后学者进一步学习。  相似文献   

18.
<正> “肝者,罢极之本”,语出《素问·六节藏象论》。对此,古今医家的注释不尽一致,主要分歧在于对“罢”字的不同理解。细究原文本意,提出个人管窥之见如次。一、罢,音义均同“疲”。大多医家持此观点。如张志聪曰:“动作劳甚谓之罢。”姚止庵亦云:“罢与疲通,肝主筋,过劳则运用乏竭而困倦矣。”而高士宗则将“罢”  相似文献   

19.
"阴阳毒"之病机在于"毒邪"从口鼻咽喉进入机体,毒邪蕴于咽喉,所以均可出现"咽喉痛"症状,如果邪气停聚与表,在表浅者,阳气热盛而壅与上,故出现斑似锦纹;若邪气由咽喉要道直入里,出现气血凝滞不通,阳气无法到达头面四肢,所以头面四肢失去阳气的温煦,出现面目青,周身疼痛等症状。《金匮要略》采用升麻鳖甲汤治疗"阴阳毒",阳毒加用蜀椒之辛热之品,阴毒反而将其去除。一些医家认为是因为错简,以徐大椿、王孟英为代表。但也有医家并不那样认为,以赵以德、尤怡为代表。笔者认为并不是错简,张仲景在"阴阳毒"这一治疗上,体现的是辨病结合辨证来治疗,以"升麻鳖甲汤加减"贯穿前后,阴阳毒总为"毒邪"侵犯机体,用升麻为君药解百毒,当归、鳖甲养阴、活血,行瘀。甘草清热解毒。阳毒用蜀椒、雄黄之阳性同气相求引上犯之火热邪气下行。阴毒去之在于其二者的辛热之性恐让阴气受损。体现了一病用一方的原则。  相似文献   

20.
贾英杰教授认为,前列腺癌为慢性病,病势缠绵,急求难效,故临证收获良效的重要举措在于"守方微调",重点在于把握三个关键点:一是守方即守法,守方须参透病机,辨证准确;二是微调即调症,微调在于调标症,调药的指征在于舌象、大便的变化;三是通过长期健脾祛湿、解毒化瘀的治标为主的过程,达到健脾益肾、软坚散结的治本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