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次输注血小板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结果的阳性率.方法分别检测输注血小板次数≤3次和>3次患者的血小板抗体,并比较结果之间的阳性率.结果输注血小板次数>3次的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远远超过输注次数≤3次的患者.结论多次输注血小板患者所测得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较少次输注高,提示临床治疗应做血小板抗体筛查,以免造成输注血小板治疗无效或输血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小板抗体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方法观察234例血液病患者的493例次单采血小板输注效果并采用SEPSA法检测血小板抗体,分析讨论血小板无效输注的免疫因素。结果①血小板无效输注率为37.73%;②血小板抗体阳性检出率为31.64%,以HLA抗体为主;③血小板输注有效组与无效组的抗体阳性检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血小板输注前应进行血小板抗体的筛选,避免或减少造成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原因,提高血小板输注的有效率。  相似文献   

3.
血小板相关抗体与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小板相关抗体与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关系。方法采用简易致敏血小板血清学技术(SEPSA)检测79例多次输血患者的血小板相关抗体,在血小板输注前后监测血小板计数,并计算1h和24h血小板增高指数(CCI),输注无效者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型后再行配合性输注,分析配合性输注效果。结果47例检测出血小板抗体阳性,占59.5%,抗体阳性组输注后1h和24h的CCI均显著低于阴性组(t=2.462、2.583,均P〈0.05);阳性组有40例输注无效,无效率为85.1%,显著高于阴性组(x^2=34.46,P〈0.05);配型成功组输注后1h和24h的CCI均显著高于不成功组(t=2.152、2.230,均P〈0.05);配型成功组有27例输注有效,有效率为87.1%,显著高于不成功组(x^2=4.34,P〈0.05)。结论血小板相关抗体的产生可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采用血小板配合性输注能较好地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4.
王利军  刘云  韩明清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3):1964-1965
目的 探讨血小板相关抗体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120例长期反复输血并且需要输注血小板患者的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测输血前后血小板计数,采用血小板计数增值考察血小板输注效果.采用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技术( SEPSA)对血小板相关抗体阳性患者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型后进行血小板输注.结果 反复输血的患者中血小板相关抗体阳性率为65.0%,血小板输注的有效率为61.7%.血小板相关抗体阳性患者和阴性患者输注血小板时输注无效率分别为84.6%和1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6.914,P<0.01).对血小板相关抗体阳性患者采用SEPSA进行血小板配型后输注血小板有效率为85.9%.结论 血小板相关抗体阳性与血小板输注无效相关,血小板配型可有效提高临床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5.
微柱凝胶免疫分析技术检测血小板抗体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微柱凝胶免疫分析技术(MGIA)检测血小板抗体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MGIA分别对146例血液病患者和87名健康体检者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以血小板增高指数(CCI)作为判定血小板输注无效(PTR)的标准,分析其与PTR的关系。结果根据1h后CCI值判断,146例患者中发生PTR28例。输注机采血小板次数<3次的血液病患者共9例,血小板抗体未检出阳性;3次≤输注次数<10次的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为15%(8/53);10次≤输注次数<20次阳性率为22%(8/36);20次≤输注次数<30次阳性率为29%(6/21);≥30次阳性率高达75%(6/8)。结论血小板抗体的产生与输注的量和频率有关。MGIA检测血小板抗体简单快速,准确可靠,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血小板抗体产生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小板相关抗体与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关系。方法采用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技术(SEPSA),对100例长期反复输血而又需输注血小板的患者,检测血小板相关抗体,在血小板输注前后计数血小板,并计算1h和24h血小板增值(CCI)。采用微量淋巴细胞毒试验和SEPSA法对部分血小板抗体阳性且血小板输往无效的患者进行了血小板配合性输注。结果反复输血的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比率为59.0%,59例血小板抗体阳性者中,再次输注血小板时51例输注无效;血小板抗体阳性组与阴性组比较CCI差异有显著性(P〈0.01),血小板输注无效率差异也有显著性(P〈0.01)。结论血小板配合性输注能较好地解决血小板抗体阳性引起的输注无效问题。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临床多次输血对血小板抗体产生的影响,了解血小板抗体产生的规律。方法采用固相红细胞吸附试验(SPRA)对268例反复多次输注血小板及输血史的患者,进行血小板抗-HLA和抗-HPA的检测,分析抗体产生的规律。结果268例反复多次输注血小板的患者检测出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为51.5%(138/268)。其中输注次数:1次患者阳性3例,阳性率9.4%(3/32);2-4次患者阳性58例,阳性率43.1%(58/144);5-8次患者阳性52例,阳性率75%(52/64);〉8次患者阳性25例,阳性率89.3%(25/28)。输血次数〈3次患者阳性22例,阳性率22.4%(22/98);输血次数〉3次患者阳性116例,阳性率68.2%(116/170)。抗体阳性率与患者多次输注血小板及输血的次数成正相关,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输注患者血小板输注次数和输血次数越多,血小板抗体的产生几率越大,血小板抗体的产生将直接影响患者的输注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应用白细胞滤器输注血小板的临床效果,提出血小板输注无效的预防措施。方法采用白细胞滤器输注血小板;检测输注前及输注后1h、24h血小板计数,HLA和HPA抗体阳性率及输注血小板无效率。结果观察组320例,有效例258例(80.62%),无效62例(19.38%)。对照组300例,有效103例(34.33%),无效197例(65.77%)。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有效率、无效率有差异显著性(P〈0.05);结论去白细胞血小板输注可提高血小板输注有效率,加强血小板抗体筛查可降低免疫性输注血小板无效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测在血小板减少症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测及血小板交叉配型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竞争抑制(ELISA)法对临床确认的特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106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21例、甲状腺机能亢进症40例、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NATP)25例及正常对照组80例进行检测;采用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技术(SEPSA)对部分血小板相关抗体阳性病例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型。结果各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阳性率较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组与免疫性血小减少组相比前者阳性率增高不明显。对30例血小板相关抗体阳性且输注无效的患者进行血小板配型输注,其中25例相合,有效率为83%。结论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测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血小板配型可有效提高临床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交叉配型对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影响。方法需输注血小板治疗的患者350例分为既往无输血史(A组,110例)和有输血史(B组,240例)两组,采用固相凝集法检测血小板抗体。其中,血小板抗体阳性99例,61例行给予配合性血小板输注(C组),38例行随机血小板输注(D组);计算输注后1 h和24 h血小板升高指数(CCI),CCI>4.5×109/L判为输注有效。结果 B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为37.50%,高于A组的8.18%( P<0.05 ),且随着输血次数增多而增高。C组血小板输注有效率高于D组(83.61% vs .26.32%)(P<0.05)。结论接受异体输血的患者易产生血小板抗体;对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实施交叉配型可明显提高血小板输注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刘兵 《中国医药指南》2013,(28):339-340
目的分析微柱凝胶免疫分析技术检测血小板抗体的方法以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于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168例输注血小板治疗疾病的患者以及70例健康体检者,采用微柱凝胶免疫分析技术对受试者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结果健康体检者中未检测出阳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的阳性检出率最高(66.67%),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位居第二(60%),其余依次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33.3%)、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31%)、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13.64%)、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6%)以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5%)。此外,从血小板输注量与血小板抗体阳性的关系上可以看出,输注血小板越多,患者的阳性率也越高。结论反复输注血小板后易产生血小板抗体,临床上对可能发生血小板抗体的患者有必要检测血小板抗体,微柱凝胶技术是一个快速、准确的可供选择的检测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血液病[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血清中的血小板抗体,探讨其与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关联,并分析血小板抗体产生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用固相凝集法检测158例血液病患者输注前血小板抗体,同时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每次血小板输注前及输注后24h血小板计数,计算出实际血小板回收率(PPR),结合输注血小板后出血表现是否得到改善来判断输注疗效,分析血小板抗体与血小板输注疗效的相关性,并根据病因、患者性别、输注次数及血小板种类分别分组,对血小板抗体阳性检出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158例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总有效率为53.16%,血小板抗体总阳性检测率为17.72%;②血小板输注有效组抗体阳性率(5.95%)远低于输注无效组(31.08%)(P〈0.05);③不同病因组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ITP组抗体阳性率最高(34.38%),白血病组最低(8.86%);④血小板抗体的产生与性别无相关性(P〉0.05);⑤不同血小板输注次数组间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输注次数增多,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增高;⑥不同种类血小板组的抗体阳性检出率比较,单采组(8.77%)低于浓缩组(22.77%)(P〈0.05)。结论①血小板抗体的产生与血小板输注疗效密切相关,血小板抗体是直接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的重要免疫因素之一;②血液病患者的病因与血小板抗体的产生有一定相关性;③血小板抗体的产生与患者性别无关;④血小板输注次数与血小板抗体产生密切相关;⑤血小板抗体的产生与输注的血小板种类有关,单采组明显低于浓缩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小板抗体筛查对临床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影响。方法256例临床需输注血小板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固相凝集法检测血小板抗体,并分析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原因。结果有输血史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为12.50%,无输血史者为8.59%,两者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输血史患者随输注次数的增加,血小板抗体阳性率越高;血小板抗体阴性患者输注血小板后1、24 h时CCI均显著高于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次输血可导致患者产生同种抗体,血小板输注前抗体检测和交叉配型可提高患者临床血小板输注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赖冬  田艳  龙敏  赖飞 《福建医药杂志》2015,37(2):102-104
目的探讨血小板输注无效(PTR)的影响因素与血小板抗体的关系。方法采用固相凝集技术,PTR计算公式及诊断标准采用CCI标准。将121例血小板输注患者分别分为血液病组和非血液病组,血小板计数<20×109/L组和血小板计数<50×109/L组,有无输血史组,输血次数>3次组和输血次数<3次组。分别检测其血小板抗体,并计算血小板增高指数(CCI)和PTR发生率。结果 121例输注血小板患者PTR发生率为34.7%,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为19.8%。血液病组PTR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血液病组(P<0.05),而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却没有明显差异(P>0.05);血小板计数<20×109/L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血小板计数<50×109/L组(P<0.05),而PTR发生率却明显低于血小板计数<50×109/L组(P<0.05);有输血史组和输血次数>3次组的以上两指标均明显高于无输血史组和输血次数<3次组(P<0.05,P<0.01)。结论血小板抗体的产生与血小板输注疗效与患者有无输血史和血小板输注次数以及血小板输注的临界值均有关联,患者的病因也会影响血小板输注疗效,血小板抗体的产生与血小板输注疗效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滤除白细胞输血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方法检测滤除白细胞输血和未滤除白细胞输血的两组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结果反复输注滤除白细胞输血者,HLA抗体阳性率8.6%(3/35),HPA抗体阳性率11.4%(4/35),其中3例同时检出HLA抗体和HPA抗体,发生血小板输注无效3例; 反复输注未滤除白细胞患者,HLA抗体阳性率54.8%(23/42),HPA抗体阳性率14.3%(6/42),其中5例同时检出HLA抗体和HPA抗体,发生血小板输注无效20例。两组比较,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P<0.005),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也有显著性差异(P<0.005)。结论滤除白细胞输血,可以减少血小板HLA抗体同种免疫的发生率,难于减少血小板HPA抗体同种免疫的发生率,但可显著提高血小板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小板抗体在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中的表达意义。方法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共63例作为观察组,未发现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60例作为对照platelet antibodies组,测定所有患者的血清血小板抗体(PLT抗体)。结果在对照组中PLT抗体阳性率为10%,观察组PLT抗体阳性率为65.1%,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在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患者中血清PLT抗体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血小板血型抗原抗体检测,对输注血小板无效的治疗效果。方法检测血小板血型抗原抗体,采用白血病滤器输注同型机采浓缩血小板;检测输注前、后1h、24h血小板计数。结果本组46例,1小时后有效41例(89.13%),无效5例(10.87%);24小时后,有效38例(82.60%),无效8例(17.40%)。HLA抗体阳性7例(15.21%),HPA抗体阳性4例(8.69%)。结论检测受血者血小板血型抗原抗体,输注血型和HLA配合型浓缩血小板能获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8.
吕国娟 《中国医药科学》2014,(18):189-190,194
目的探讨血小板抗体测定对反复输血超过3次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反复输血次数超过3次者72例,并选择同期输血次数在3次以内者69例,统计不同输血次数对血小板抗体阳性率的影响,计算在血小板输注后1h和输血后24h,血小板计数增加指数。结果输血次数在3次以上者,其发生血小板抗体阳性的比率显著高于输血次数在3次以内者(P0.05),血小板抗体阳性者输注血小板后1h和24h,其血小板增加指数均显著低于血小板抗体阴性者(P0.05)。结论对于既往输血次数超过3次者,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能更好的提高血小板输注效率,保证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血小板配合性输注对白血病患者血小板抗体的影响分析。方法 选择2019年8月—2021年3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血液科入住的108例白血病患者,且在首次输注血小板前,血小板抗体检测为阳性者,通过是否进行血小板配合性输注,将研究对象分为血小板配合性输注组和随机输注组。分别在首次血小板抗体检测后2周、4周、8周和12周进行了血小板抗体检测,并进行结果判读与记录。血小板抗体阳性强度减弱>1+或转阴,记录为有意义的变化。比较两组血小板抗体阳性强度的减弱或转阴率,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血小板输注无效率,并分析血小板输注次数对血小板抗体转阴的影响。结果 配合性输注组血小板抗体阳性强度减弱或转阴率高于随机输注组(P<0.05)。配合性输注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血小板输注无效率均低于随机输注组(P<0.05)。血小板输注次数越高,血小板抗体转阴率越低,但配合性输注组的转阴率要高于随机输注组(P<0.05)。结论 在血小板输注前,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和血小板配合性输注,有利于血小板抗体的消失和减弱,对血小板输注无效的白血病患者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血小板相关抗体与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血小板输注是治疗因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缺陷引起的出血性疾病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因此。其治疗效果倍受关注。对输注血小板后其增加值明显低于预期值的状态。人们称之为“血小板输注无效”或“血小板无效性输注”。有多种原因可以导致血小板输注效果不佳,可以分为免疫和非免疫两类,除HIA同种免疫反应外。血小板相关抗体(PA IgG)的存在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为探讨PA IgG与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关系,本文对42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nTP)患者及39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PA IgG进行了检测。并分析其与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