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肌梗塞临床观察黄治娇柯美金对21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治疗,认为老年人患AMI时缺镁显著,症状不典型,并发症多,病死率高,药物代谢慢,治疗上不局限于极化液、能量合剂,以及扩张冠状动脉(冠脉),增加冠脉血流量,减少心肌氧耗量的...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塞(AMI)是冠状动脉急性闭塞,血流中断,心肌因严重而持久缺血以致局部坏死。老年人急性心肌梗塞绝大多数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致。近几年来发现持久痉挛,尤其在冠状动脉硬化基础上的痉挛,也是引起心肌梗塞重要原因之一。老年人急性心肌梗塞由于症状及心电图演变常不典型,给早期诊断带来一定困难。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塞(AMI)是由于冠状动脉供给心肌的血液受阻,造成部分心肌严重而持久的缺血、坏死。临床上硝酸盐类,β受体阻断剂和钙离子拮抗剂等是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代表药物。但只改变患者心肌耗氧量和心肌供应的平衡关系,难以逆转已经发生的冠状动脉内粥样硬化病变和血管壁结构组织形态的变化及血栓形成的再通。最近10多年来,通过应用溶栓疗法和介入性心脏病学的发展,改变了AMI的内科治疗状况。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吸氧护理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发生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属于冠心病的严重类型。有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加,AMI病死率逐渐升高。导致AMI死亡的主要并发症是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等。目前AMI急性期给氧是治疗和护理的基本措施之一,通过吸氧可提高动脉血氧分压,纠正低氧血症,确保组织氧供应,缓解组织缺氧,改善心肌氧合,有助于向梗死周围缺血心肌供氧,缩小梗死范围,减轻心肌缺氧性损伤。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塞(AMI)发病早期(6-10小时)应用静脉栓疗法,及时溶解堵塞冠状动脉的血栓,使由冠状动脉供血的心肌得到再灌注,以挽救淑死的心肌或缩小心肌坏死的范围。这是八十年代中期国内外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一大进展,它使(AMI)病人的急性期病死率大大降低。我院至开展此以来,对29例(AMI)病人进行了溶栓治疗与护理,得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由于急性心肌梗塞时心肌坏死量与心肌缺血持续时间密切相关,故而理想的疗效与发病后阻塞冠状动脉尽早再通近乎一致[1]。对照佐临床实验已证实,冠状动脉血栓溶解疗法(简称溶栓)可促使阻塞冠状动脉早期再通,保护心肌梗塞后左心室功能,降低急性心肌梗塞病死种[2].令人遗憾的是,回顾性研究已显示,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接受溶栓药物后,须经长达45分钟以上才出现缺血心肌再灌注,成功率仅约75%,大剂量溶栓药物引起致命性出血并发症徘徊在1%~2%,且多年无改观[3]。而介入性冠状动脉再灌注措施诸如经皮球囊冠脉成形术或冠…  相似文献   

7.
Fletcher A等于1959年首先应用链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塞,后因急性心肌梗塞与冠状动脉血栓的因果关系未定而使溶栓疗法搁置。近年资料证明约80%的急性心肌梗塞由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所致。迅速恢复闭塞冠状动脉血流能及早供应缺血心肌足够的血液,缩小梗塞面积,改善泵功能,提高存活率。冠状动脉内输注链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疗效相当满意,但因必须冠状动脉内插管,不便普遍采用。本文旨在观察短期大剂量静脉输注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肌梗塞是冠状动脉闭塞血流中断,导致心肌严重而持久缺血所引起的心肌坏死,急性心肌梗塞为临床急症,死亡高,猝死是其死亡的重要原因之—、根据心脏冠状动脉分布特点分别出现不同部位的心肌梗塞,本文主要分析比较了下壁心肌梗塞的发病率及其易患因素。  相似文献   

9.
心绞痛是常见病。其病理变化,一部分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动脉管腔狭窄或闭塞。人体在剧烈活动、情绪激动时,交感神经兴奋,心肌收缩力增强,心率加快,心肌需氧量增加,冠状动脉氧的供需失去平衡,于是诱发心绞痛。另一部分是由于冠状动脉痉挛所致心绞痛。近年来,硝酸甘油制剂广泛用于治疗和缓解急性心肌梗塞后心绞痛及顽固不稳定型心绞痛。除消除疼痛外,它主要改善血液动力学状况,减轻心脏前负荷,增加冠状动脉血流。目前常用剂型有:片剂,外用薄膜贴剂和静脉点  相似文献   

10.
急性心肌梗塞(AMI)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导致心肌严重持久缺血所引起的心肌坏死,是一种严重的急症,病死率极高,典型发作的临床表现,因其疼痛具有鲜明的特征性不难诊断,但某些特殊临床表现AMI最易误诊。现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oronaryflow reserve,CFR)是指冠状动脉处于最大扩张状态下冠状动脉血流量与基础状态下冠状动脉血流量的比值,其反映了冠状动脉循环潜在的供血能力,即当心肌氧供减少或心肌需氧增加时,冠状动脉为心肌提供额外氧合血液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塞是有于心肌持久、严重缺血而引起的部位心肌坏死。在临床上常表现为胸痛、急笥循环障碍以及反映心肌急性损伤、缺血和坏死的一系列特征性心电图衍变。近此年来 ,临床上开展了冠状动脉再灌注治疗既静脉溶栓治疗和冠状动脉腔内形成术治疗。溶栓治疗可在急性心肌梗塞早期恢复冠状动脉血流 ,以限制心肌坏死范围 ,降低心肌梗塞的死亡率。静脉溶栓治疗后的护理也显得非常重要。急性心肌梗塞的患者入院后应立即送进监护室 ,除了要安定患者情绪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绝对卧床休息 ;吸氧 ;镇痛 ;少量多餐饮食及预防便秘等一般护理外 ,溶…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肌梗塞是冠状动脉闭塞,血流中断导致心肌严晕而持久的缺血引起的心肌坏死。该病是内科急危重症状之一,它米势凶险,变化快,死亡率高,在康复期如不注意情绪的调节也是致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李帼英  孙淑芳 《现代护理》2003,9(3):193-193
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是目前治疗老年重症急性左心衰患者常用的机械性辅助循环方法之一 ,可使冠状动脉灌注增加 ,改善外周循环 ,减少主动脉舒张末期容量及心脏收缩时的左心室后负荷 ,从而增加心排血量 ,减少心肌氧耗 ,可明显改善心肌氧供及心功能情况[1] 。我科自 1998年 11月~ 2 0 0 1年 8月应用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术治疗了 7例老年急性心肌梗塞并发重症急性左心衰及心源性休克患者 ,效果较好 ,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7例患者 ,年龄 6 6~ 87岁 ,平均 79.1岁。均为急性心肌梗塞患者 ,5例为下壁 ,2例为前壁急性心肌梗塞。经强心…  相似文献   

15.
急性心肌梗塞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缺血所致心肌坏死。严重者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在抢救、护理这种病人过程中,护理质量的高低非常重要。现将此种病例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塞是由于冠状动脉急性闭塞,使部分心肌严重持久的缺血而发生局部坏死,病情险恶,如果处理得当能延缓或避免发展到最终结果。溶栓治疗的作用机理是使冠状动脉重新开放和恢复心肌的正常血流。我科应用纤溶酶激活剂尿激酶(uk)对急性心肌梗塞病人进行早期快速大剂量的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关于急性心肌梗塞(AMI)的发病原理,形成了一系列新的概念。这些概念多数已被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所提供的客观依据证实。目前认为,在有或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条件下,凡能造成心肌氧供需平衡失调的因素,例如冠脉血流量减少及/或心肌细胞代谢需要增加时,皆能产生心肌缺血;如果程度严重,持续时间过久,而且造成缺血的根本原因未被解除,终将造成不可逆性心肌损害和心肌梗塞。病理生理基础,以冠脉粥样硬化和冠脉痉挛最重要。心肌缺血的原因,大多数是心外膜冠脉粥样硬化斑块使管腔狭窄,在血流量减少情况下发生了心肌需氧量增加。冠状动脉血栓形成心肌细胞急性坏死的首要因素,是在冠脉粥样硬化性损害基础上发生急性管腔阻塞,导致心肌氧  相似文献   

18.
心肌梗塞是由于心肌持久,严重缺血而引起的部分心肌坏死。绝大多数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合并血栓形成或持续性痉挛,使管腔发生急性阻塞,现将我科收住“冠心合并急性心肌梗塞”病例,抢救观察及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冠状动脉溶栓治疗的术后监测与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心肌梗塞(简称AMI)治疗的关键是最大限度地挽救濒死的心肌组织,缩小心肌梗塞面积。近年,早期应用冠状动脉溶栓(简称PTCR)治疗已成为AMI的有效治疗方法。1986年以来,我科用PTCR治疗  相似文献   

20.
急性心肌梗塞是由冠状动脉闭塞,部分心肌严重的缺血而发生的局部坏死。病情进展迅速,若不及时采取必要的护理措施,可导致患者失去治愈机会,甚至死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