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赵华栋  范学军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4):2136-2137
目的:对比观察两性霉素B(AMB)和AMB脂质体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隐脑)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22例隐脑患者随机分为AMB组和AMB脂质体组,分别给予AMB及AMB脂质体静脉滴注,部分患者加AMB鞘内注射,按标准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患者可以较好地耐受两性霉素B脂质体静脉滴注及鞘内注射,AMB脂质体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及严重程度明显低于普通AMB.结论: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新型隐脑优于普通AMB.  相似文献   

2.
陈国光 《中国基层医药》2007,14(7):1082-1083
目的 研究脑脊液置换加静滴及鞘内注射两性毒素B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简称隐脑)的疗效。方法 将收治的28例隐脑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脑脊液置换加静滴及鞘内注射两性霉素B为治疗组。B组仅静滴及鞘内注射两性霉素B为对照组,治疗共16周。以症状、体征、CSF常规、CSF培养及涂片为评定疗效。结果 治疗组比对照组疗效佳,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治疗组疗效佳,在基层医院不失为一种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最佳方法之一,值得进一步研究。而两性霉素B仍为治疗隐脑最基本,最廉价和最重要的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鞘内注射两性霉素B(AMB)联合静脉用药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5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早期采用定时鞘内注射AMB治疗,同时静脉滴注AMB,后期采用氟康唑口服维持。结果 5例患者均获治愈,治疗期间未发生严重的或不可逆的毒副作用。结论 AMB鞘内注射是一种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大蒜注射液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及肺念珠菌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谭亚非  汪能平 《医药导报》2004,23(9):0665-0666
目的:探讨大蒜注射液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及肺念珠菌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4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21例,其中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61例,肺念珠菌病60例;对照组123例,其中新型隐球菌脑膜炎62例,肺念珠菌病61例。治疗组以大蒜注射液40~80 mL加入5%~10%葡萄糖注射液500~1 000 mL中静脉滴注,qd;对照组新型隐球菌脑膜炎采用两性霉素B 1 mg·kg 1静脉滴注或0.1~0.5 mg鞘内给药,肺念珠菌病采用氟康唑片200 mg,po,qd。以上药物疗程均为10~20 d。结果:治疗组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治愈率67.2%,总有效率95.1%;对照组治愈率69.4%,总有效率93.6%(均P>0.05);治疗组肺念珠菌病治愈率78.3%,总有效率93.3%,氟康唑片对照组治愈率75.4%,总有效率78.7%。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大蒜注射液具有抑制、杀灭真菌作用,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与两性霉素B注射剂疗效相当;治疗肺念珠菌病疗效优于氟康唑片。大蒜注射液不良反应少,特别适用于长期使用抗菌药物而致肝肾功能损害和二重感染的慢性疾病患者。  相似文献   

5.
常用抗真菌药物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疗效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卉  李智文 《世界临床药物》2005,26(3):156-158,163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是隐球菌属中某些变异菌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种深部真菌感染。传统治疗药物有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氟康唑及伊曲康唑,近年来。为了降低两性霉素B的毒性并提高其疗效,研制出两性霉素B脂质体。对上述抗真菌药物作用机制、药动学、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对比分析,可为临床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更合理、更安全、更有效的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方法,以及对这种药物的疗效、毒副作用、患者耐受性等作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7.
氟康唑治疗9例隐球菌脑膜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氟康唑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疗效。方法9例都给予氟康唑400mg静脉滴注,1次/d;其中1例53d后改为200mg口服1次/d;另2例120d后改为200mg口服1次/d,5例给氟康唑200mg静脉滴注,1次/d。结果9例隐球菌脑莫炎患者应用氟康唑治疗,除1例死亡,其余8例都取得良好效果,无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两性霉素B是系统性抗真菌治疗的金标准,对隐球菌脑膜炎首选,但由于肝、肾毒性大,很多患者不能耐受;氟康唑作为补救治疗首选方案,早期足量长疗程应用氟康唑可以用于治疗绝大多数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  相似文献   

8.
张震  尹泽黎  刘育进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1):1649-1650
目的:探讨伏立康唑联合两性霉素B(AMB)鞘内注射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的分析我院2004~2008年收治的8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先静脉注射伏立康唑,后改为口服维持,同时定期鞘内注射AMB.结果:治愈6例,好转1例,死亡1例;整个治疗过程中,出现一过性幻视1例,皮疹1例,短暂性双下肢截瘫1例,尿潴留1例.结论:伏立康唑联合AMB鞘内注射是目前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葛北海  肖劲松 《医药导报》2010,29(10):1305-1307
目的 探讨鞘内联合静脉注射两性霉素B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疗效与安全性. 方法将26例患者分成治疗组16例和对照组10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疗法(静脉应用两性霉素B),治疗组采用鞘内联合静脉注射两性霉素B,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结果 治疗组治愈12例,好转、死亡各2例;对照组治愈、好转各2例,死亡6例. 治疗组头痛、颈项强直消失时间(61.47±6.28)d,脑脊液涂片及培养阴转时间(83.88±7.84) d,对照组分别为(78.12±9.79)和(97.21±10.95)d. 结论 鞘内联合静脉注射两性霉素B能提高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疗效,且比较安全.  相似文献   

10.
《抗感染药学》2016,(6):1308-1310
目的:分析两性霉素B对艾滋病伴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治疗及其护理对策,为艾滋病伴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间收治的艾滋病伴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8例,在采用两性霉素B治疗期间,并给予优质护理,即在治疗前、治疗期间和治疗后给予心理护理,并采用中心静脉置管术建立静脉通路,用药过程中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给予相应措施护理。结果:经两性霉素B和相应支持治疗和优质护理的8例艾滋病伴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治愈为4例,好转为2例,另2例(1例因抗隐球菌等疗效不佳而自动出院,1例因隐瞒隐球菌性脑膜炎病史而导致延迟治疗而效果不佳,其治疗总有效率为75.00%。结论:采用两性霉素B治疗艾滋病伴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治疗期间配以优质护理,能减轻艾滋病伴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痛苦,缩短了疗程和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两性毒素B(AMB)联合5-氟胞嘧啶(5-FC)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时对患者外周血象的影响。方法:用AMB联合5-FC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30例,观察用药前后外周血象变化。结果:患者治疗后中轻度贫血发生率为80%,白细胞减少症和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13.4%(4/30)和6.7%(2/30)。结论:AMB联合5-FC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时对外周血象的影响主要为贫血,外周血象的变化不是需要中断病原治疗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特点。方法:腰椎穿刺术获得脑脊液,脑脊液标本涂片墨汁染色查找带有荚膜的新型隐球菌。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方法观察隐球菌数量与白细胞计数及CD4+T细胞计数的关系。结果:28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白细胞数在(10~300)×106/L之间,多以淋巴细胞为主。随着疾病病程的进展和治疗,出现隐球菌先增后减与白细胞先减后增的变化趋势,而CD4+T细胞则随疾病的治疗逐渐减少。结论:脑脊液中CD4+T细胞可作为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疗效观察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两性霉素B和5—氟胞嘧啶联合用药对肝、肾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两性霉素B(AMB)和5-氟胞嘧啶(5-FC)联合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对肝、肾功能的影响。方法:用AMB联合5-FC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赌40例,观察用药后肝、肾功能的变化。结果:治疗患 者中有75%(30/40)出现ALT升高,55%(22/40)出现AST升高,仅有12.5%(5/40)出现血清总胆红素升高。分别有47.5%(19/40)和20%(8/40)的患者出现血尿素氮和血肌酐异常。结论:AMB联合5-FC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对中毒性肝炎的发生率高,但不引起严重的中毒性肝损害。对肾脏的毒性表现为氮质血症,尿毒性的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4.
儿童深部真菌感染的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儿童深部真菌感染的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病原学检查确诊的儿童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资料。结果:14例患儿中11例为新隐球菌脑膜炎,3例为新隐球茵全身感染;13例给予抗真菌治疗,其中2例单用氟康唑(F1u),另11例用二性霉素B(AMB)或脂质体二性霉素B(L-AMB)联合氟康唑或5-氟胞嘧啶(5-FC),3例治愈。7例好转。结论:新隐球菌是儿童深部真菌感染的常见病原,AMB联合5-FC或Flu是治疗儿童深部真菌感染的主要方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新型隐球菌颅内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影像诊断。方法选择2006年1月-2012年10月收治的35例确诊的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或脑炎患者的发病规律和临床、影像特点进行回顾性的归纳、分析和总结。结果影像学表现:脑实质占位表现27例(77.1%),其中小脑占位1例(2.8%),单纯脑白质小斑片状低密度5例(14.3%).脑膜炎表现7例(20.0%)。增强检查:不规则强化20例,脑脓肿样强化8例,环状强化3例,花环样强化2例,可见壁结节2例,合并有脑回样强化7例,脑积水9例,可见钙化灶1例。所有患者均不同范围地出现低密度水肿带。27例行头颅MRI检查,均见异常信号。结论新型隐球菌颅内感染大多数以亚急性或慢性起病。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均缺乏特异性。其诊断需要完善脑脊液或脑组织病原学检查或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儿童新隐球菌脑膜炎的诊治。方法:对15例儿童新隐球菌脑膜炎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热、呕吐、头痛、抽搐、脑膜刺激征阳性是儿童新隐球菌脑膜炎的主要症状。与其它颅内感染在临床上无显著差异。结论:儿童新隐球菌脑膜炎确诊要靠病原学检查,脑脊液墨汁染色法鉴别新隐球菌甚为重要。AMB联合FLU是治疗儿童新隐球菌脑膜炎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7.
Liposomal formulations of amphotericin B are designed to maintain therapeutic efficacy of amphotericin B deoxycholate while reducing its associated toxicities. In three patients chest discomfort occurred during planned 1-hour infusions of liposomal amphotericin B (AmBisome) 3 mg/kg/day during an open-label trial. The first patient experienced chest tightness and difficulty breathing and the second had dyspnea and acute hypoxia, both within 10 minutes of the start of the infusion. The third patient complained of chest pain 5 minutes after the start of two infusions. All symptoms resolved on terminating therapy. Two patients were later rechallenged with slower infusions and tolerated the drug well. A review of the English-language literature revealed only two other case reports of infusion-related chest or pulmonary reactions with the drug, although similar reactions were noted in several reports of clinical trials. Further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revealed reports of chest and pulmonary adverse events with other liposomal formulations of amphotericin B, liposomal daunorubicin, liposomal doxorubicin, and liposomes. The pathophysiology of such reactions remains unclear, and premedication with diphenhydramine did not completely prevent this reaction in one of our patients. We recommend infusing liposomal amphotericin B over at least 2 hours with careful monitoring for adverse reactions.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比索洛尔和胺碘酮治疗心房颤动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5月~2011年3月收治的确诊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90例的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比索洛尔组(A组)45例、胺碘酮组(B组)45例。分别应用比索洛尔(5~10mg/d)和胺碘酮(200~400mg/d),治疗4周,疗效达到即可,未达到疗效者剂量加倍,再治疗4周即结束。观察两组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A组和B组转律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心室率控制率明显大于B组(P〈0.01)。A组治疗无效率明显低于B组(P〈0.01)。A组症状改善率明显高于B组(P〈0.01)。两组不良反应比较B组明显多于A组(P〈0.01)。结论:比索洛尔优于胺碘酮,可作为治疗房颤的一线药物。  相似文献   

19.
刘宏  余再军  刘明  张宜 《中国药房》2010,(5):411-413
目的:研究不同表面活性剂对两性霉素B溶解行为的影响。方法:选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司盘-20、吐温-40、吐温-60、吐温-80、泊洛沙姆188,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磺酸钠、脱氧胆酸钠及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卵磷脂,配成系列浓度的表面活性剂溶液,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以最大增溶百分比为指标考察其对两性霉素B溶解度的影响。结果:在0.2~4mg·mL-1浓度范围内,各表面活性剂最大增溶百分比司盘-20为1365.44%(4mg·mL-1)、吐温-40为353.46%(0.8mg·mL-1)、吐温-60为1165.30%(4mg·mL-1)、吐温-80为973.46%(0.4mg·mL-1)、泊洛沙姆188为1527.95%(4mg·mL-1)、十二烷基磺酸钠为1199.16%(4mg·mL-1)、脱氧胆酸钠为88.62%(4mg·mL-1)、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为1671.68%(4mg·mL-1)、卵磷脂为314.36%(4mg·mL-1)。结论:本试验中,表面活性剂司盘-20、吐温-60、吐温-80、泊洛沙姆188、十二烷基磺酸钠、脱氧胆酸钠、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对两性霉素B具有显著的增溶效果;而吐温-40、脱氧胆酸钠、卵磷脂增溶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