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报告我院1968~1977年住院病人中资料齐全、诊断明确的甲亢(Graves病)13例,与同期因其他疾病而不影响周围白细胞象的住院病人(如白内障、青光眼、疝等)按同样的性别、年龄匹配,作为正常对照组,也是13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周围白细胞象。所有病例都以入院第一次周围白细胞分类计数为准。结果如下:甲亢组白细胞总数为5197±1711/mm~3,对照组7156±1538/mm~3,P<0.01;甲亢组N%及总N数/mm~3分别为58.74±9.63%和3138±1121/mm~3,对照组为63.71±9.92%和4556±1280/mm~3,两者的P皆<  相似文献   

2.
我院自1966年~1983年共收治成人(12岁以上)结核性脑膜炎377例,现将临床资料较完整的333例加以分析。一、诊断标准:1.脑脊液细胞数在10/mm~3以上;糖低于50mg%,或氯化物低于700mg%;蛋白高于50mg%。2.除外其他性质的脑膜炎。二、临床治愈标准:1.脑脊液细胞数在10/mm~3以下;糖及氯化物均在正常值;蛋白低于50mg%。2.症状消失。病理反射消失。三、临床减轻标准:1.脑脊液细胞数在10~50/mm~3;糖或氯化物正常或略低,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告了用A群脑膜炎奈瑟氏菌诊断血清包被在含有丰富A蛋白的CowanⅡ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上,制成SPA-血清试剂检测流脑病人脑脊髓液(CSF)、血液、尿液中的多糖抗原,而且用细菌培养及双份血清间接血凝试验作为平行对比试验。作者于1984~1986年流脑流行期采集流脑病人(包括20例培养分离出A群脑膜炎双球菌患者)的188份CSF、血清、尿液和非流脑病人的64份CSF、血清、尿液三种标本进行SPA协同凝集试验(简称SPA-COA试验)。结果证明该方法简便,不需要特殊设备,具有对流脑病人标本(CSF、血清、尿液)中的脑膜炎双球菌抗原的检测达到敏感、特异、快速实验诊断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大叶性肺炎以突然发病、寒战、高热、咳嗽、吐铁锈色痰、胸痛为诊断要点,白细胞显著升高为多见,严重者可有周围循环衰竭,X 线检查在病变部位出现弥漫性均匀的点,片状阴影,至迟在起病后两天即可见到。我院收治1例大叶性肺炎,与上述症状多不符合,发病过程比较少见,特报道如下:朱××,男,11岁。患儿以头痛、恶心1天,腹痛半天伴呕吐数次而就诊。门诊检查血压为60/0mmHg、WBC37,400/mm~3,N81%,L19%,以“头痛待查、流脑待排,休克”收入我科。  相似文献   

5.
本例特点如下:①起病于中年以上,发病较急,病程较短(4个月)。②首发症状为颅内压增高,逐渐加重的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伴有低烧及血沉增快。③情感淡漠、智能障碍、嗜睡。四肢腱反射低下,脑膜刺激征阳性。④腰穿脑脊液压力增高,白细胞及蛋白含量轻度增高,脑电图广泛重度异常,脑血管造影及脑室造影未见明显占位病变。本例主要临床征象为颅内压增高及伴有脑膜刺激征,其鉴别诊断结合本例应考虑:1.脑膜炎及脑脓肿本例有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又有低烧、周围血象白细胞增高,血沉增快,腰穿脑脊液压力增高及轻度炎性反应样改变,故类似结核性脑膜炎;但既往无结核病史,病后(在外地未予抗结核治疗)3个月脑脊液仅为轻度炎变,生化检查无显著改变,这点用结核性脑膜炎不能解  相似文献   

6.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我国冬春季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和病死率都较高,严重危害儿童健康。因此,早期诊断病人对降低病死率和控制疾病流行具有重要意义。细菌性脑膜炎常常由脑膜炎奈瑟氏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以及葡萄球菌、链球菌等不同的病原菌引起。而流脑和其他细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症状和体症无明显差别。因此特异性快速诊断在临床上极为重要。SPA协同凝集试验方法检查病人脑脊髓液(CSF)、血清及尿标本中的脑膜炎奈瑟氏菌抗原,  相似文献   

7.
张××,女,33岁,已婚,教师,住院号560876。因发热,咽痛4天,于1983年8月25日急诊入院。患者三月前无明显诱因,渐觉乏力、头昏、手抖、心悸、怕热、汗出,并甲状腺肿大,经检查诊断为“甲亢”(重度),予“他巴唑60mg/日,经治疗一月上述症状无明显好转,查血象,白细胞3700/mm~3,在“他巴唑”治疗同时加用利血生,鲨肝醇等,自觉症状好转。四天前来门诊复查血象:白细胞总数2800/mm~3,中性40%,淋巴60%,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强的松30mg/日,当日中午回家出现畏寒,发热,咽痛,汗出,疲乏无力,体温38℃,血红蛋  相似文献   

8.
患乙型病毒性肝炎时间较长的病人的周围血象(在无合并感染的情况下)多表现为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在正常范围的底限或偏低,当发展到肝硬化时白细胞、血小板及网丝红细胞降低尤为明显。即使是血象尚属正常的慢性乙肝病人,接受干扰素进行抗病毒治疗时,也有30%以上的病人出现骨髓抑制的不良反应,使抗病毒治疗不能顺利进行。近2a来,我科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性,14岁。1985年3月因发热、头痛、喷射性呕吐2天入院。体检:T39.3℃、R22次/分、P76次/分、Bp96/68mmHg。急性热病容,皮肤粘膜可见散在性淤点淤斑。心肺及腹部未见明显异常。神经系统检查:颈项强直,布氏征、双侧克氏征阳性。血象:W B C26,400/mm~3、N90%、L10%。入院后诊断为流脑(普通型)。给予大剂  相似文献   

10.
患乙型病毒性肝炎时间较长的病人的周围血象(在无合并感染的情况下)多表现为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在正常范围的底限或偏低,当发展到肝硬化时白细胞、血小板及网丝红细胞降低尤为明显.即使是血象尚属正常的慢性乙肝病人,接受干扰素进行抗病毒治疗时,也有30%以上的病人出现骨髓抑制的不良反应,使抗病毒治疗不能顺利进行.近2a来,我科在慢性乙肝治疗过程中,配合应用湖南中达骛马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生血宝,以纠正干扰素引起的白细胞、血小板降低,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流行及防治研究概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汤健闻 《右江医学》2006,34(4):429-431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氏菌(Neisseria meningitides,Nm)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早在200年前人类就已认识该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在我国及世界各地都有过大规模的流行,至今全球每年仍有50万病例发生,病死率在10%以上。在西部非洲地区的“流脑带”,病死率更高[1~4]。本文就近年流脑的流行概况、病原学研究、临床表现、诊断以及对流脑预防控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流脑的流行及其传播途径从全球来看,流脑流行的地域分布极广,几乎遍及各大洲。各国之间流脑的发病程度差异很大,一般在发达国家中发病率较…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PCR检测技术在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疑似病例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应用PCR技术检测流脑疑似病例脑脊液和血清标本中脑膜炎奈瑟菌种属及各群的特异性DNA片段。结果11例流脑疑似病人的脑脊液标本中检出7份NmCrgA基因阳性,其中1份含有NmA群Orf-2基因片段,1份含有NraB群siaD(B)基因片段,5份含有NmC群siaD(C)基因片段;血清标本中检出3份NmCrgA基因阳性,3份均含有NmC群siaD(C)基因片段。结论PCR技术可应用于临床标本中脑膜炎奈瑟菌种属及各群的特异性检测,以快速诊断流脑疑似病例。  相似文献   

13.
脑脊液IgG测定对结核性脑膜炎诊断,国内及国外已经做了研究报告。本文就脑脊液中的IgG测定在结核性脑膜炎动态变化的临床意义报告如下。一般资料 1.病例选择分为两组进行动态观察。活动期:49例临床有明显脑膜刺激症状,脑脊液细胞增多超过30/mm~3以上,糖、氯化物均减低,蛋白升高。  相似文献   

14.
患儿男,4岁。因阵发性咳嗽,于1987年7月20日入院,查体:呼吸急促,口唇发绀,鸡胸“+”、哈氏沟“+”、双肺散布干性罗音。周围血象:WBC 16000/mm~3,杆状核3%,分叶核76%,淋巴21%。X线所见:双肺透过度增强。诊断:支气管炎。经用抗生素、激素、双黄连等治疗,病情一度缓解。但从7月30日起连续3天出现喘憋发作,最后一  相似文献   

15.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10例误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兰芳 《右江医学》2004,32(2):173-174
目的 增强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脑 )的认识 ,减少误诊误治 ,降低病死率。方法 回顾分析 10例流脑误诊的原因。结果 误诊为上感 4例 ,高热惊厥 3例 ,婴儿腹泻、过敏性紫癜及结核性脑膜炎各 1例。 10例病例均经腰穿查脑脊液涂片或瘀斑涂片及血培养查见脑膜炎双球菌而确诊。结论 流脑是一种急性化脓性脑膜炎 ,病情进展快 ,对可疑病人应及时作瘀斑及脑脊液革兰氏染色涂片检查 ,同时还作脑脊液培养及多次血培养明确诊断 ,以减少误诊误治 ,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6.
粒细胞缺乏症(图46~49)周围血中白细胞计数低于2.0×10~(?)/L(2000/mm~3),中性粒细胞低于10~20%或绝对值低于0.5×10~(?)/L(500/mm~3).称为粒细胞缺乏症。临床上常有高热、严重的咽峡炎、败血症及全身衰竭等。  相似文献   

17.
流行性脑膜炎(简称流脑)合并严重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在临床较少见,不典型病例易被误诊,我院遇见一例,报告如下.患者,男,10岁,主因头痛、发热、呕吐,伴鼻衄、齿龈出血,皮肤瘀点及瘀斑就诊于当地卫生院,诊断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并给予相应治疗.但症状无缓解而加重,并出现神志不清故转来我院.查RBC350万/mm~3,WBC18000/mm~3,N0.95,pts3万/mm~3.以“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收入住院.查体:体温39.3℃,脉搏82次/分,血压12/8kPa,呈昏睡状态,瞳孔等大等圆,角膜及对光反射正常,皮肤见密集瘀点及瘀斑,浅表淋巴结无肿大,颈软,心肺(-),肝肋下可触及,脾未触  相似文献   

18.
升高白细胞药(简称“升白”)主要用于白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白细胞减少症一般系指周围白细胞总数持续低于4000/mm~3,主要是由于中性粒细胞减少。粒细胞缺乏症是指白细胞总数低于2000/mm~3,中性粒细胞低于1000/mm~3。白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的病因基本相同,仅病情程度不一,主要由化学和放射性因素引起,其他有感染、牌功能亢进等,有些则原因不明。本病尚乏满意疗法,有些中药则有较好疗效,并有毒性低或尚可治疗兼症的优点,如  相似文献   

19.
诊断性腹腔灌洗术(diagnostic peri-toneal lavage,DPL)常用以诊断创伤性腹内损伤,但对空腔脏器损伤并不精确。为改进其效能,Marx等人作了动物实验,发现狗的肠损伤后腹腔灌洗液中碱性磷酸酶的升高比红、白细胞更早。对此,作者对腹部创伤病人作了观察研究。292名腹部刺伤或钝伤病人都作了DPL,灌洗液均作红、白细胞,淀粉酶,胆汁和碱性磷酸酶测定,以红细胞>100000/mm~3,白细胞>500/mm~3,或淀粉酶升高或含有胆  相似文献   

20.
作者报告2例致死性的有皮疹的播散性念珠菌病,认识本病的皮损特点,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 病例1:女性52岁,患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一年余,曾用抗癌药治疗。因周围血中未成熟细胞占60%而入院。即用阿糖胞嘧啶、阿霉素和别嘌呤醇治疗,9天后病人发热,白细胞350/mm~5。,加用广谱抗菌素。住院17天时,血小板1万/mm~8,皮肤受压部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