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龚会军 《云南医药》2007,28(2):178-181
三又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是一种在三叉神经分布区出现的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痛,为神经性疼痛中最常见者。多于中年后起病,以单侧Ⅱ,Ⅲ支为主。三叉神经痛分为继发性(症状性)和原发性三又神经痛,后者又称为真性或特发性三叉神经痛,是颅面部疼痛常见疾病,其发病率约为0.4%~0.5%,临床很早发现血管、肿瘤等压迫三叉神经根可引起TN,认为TN是一种周围神经疾病。约半个世纪前,临床应用抗癫痫药物,卡马西平能有效控制TN,由此引出TN发病机制的神经中枢性发作假说。虽经一个世纪的探索,至今对其确切发病机制尚未完全确定,疑点颇多,探明TN发病机制一直是神经科学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3.
<正>三叉神经痛是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烈性、短暂性的疼痛,历时数秒或数分钟,可自行缓解,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临床上治疗方法较多,药物治疗、射频消融等治疗易复法。笔者所在医院自2009—2012年共收治三叉神经痛患者680例,均采用开颅行微血管减压术。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680例患者中,男378例,女302例;年龄  相似文献   

4.
目的运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及疗效评价。方法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47例,辨认并处理责任血管。结果治愈率91.5%,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期内未见复发。结论显微血管减压术可有效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相似文献   

5.
夏锡伟  周强  杨伊林  唐科  王强  陆军松  邵华明  周鹏 《江苏医药》2012,38(22):2744-2746
目的 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资料,术中确认责任血管并减压.结果 术中发现血管与三叉神经关系密切,其中23例为小脑上动脉,5例为基底动脉,1例为小脑前下动脉,1例为岩静脉,2例为桥横静脉,复合压迫8例.随访5-51个月,35例(87.5%)术后症状完全消失(其中有3例于术后1-2年复发),5例(12.5%)部分缓解.结论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安全有效,良好的术中显露、责任血管的准确判断及全程减压、精细轻柔的操作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微血管减压治疗老年患者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老年患者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老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4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40例老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手术后治愈36例(90.0%),显效3例(7.5%),有效1例(2.5%).结论 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老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尹春  赵春生 《江苏医药》2012,38(22):2732-2733
目的 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价值及疗效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微血管减压治疗的36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治疗效果进行分析讨论.结果 术后痊愈29例,部分缓解5例,无效2例,随访6-12个月,复发2例,无严重的并发症,无死亡.结论 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三叉神经痛安全、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8.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治疗结果进行分析讨论.结果 35例患者中,34例治愈.无严重并发症,无手术死亡.随访3~12个月,1例复发.结论 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原发性三义神经痛安全有效,复发率低,三叉神经功能可得到有效保护,可作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出现的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痛,其治疗主要有药物和手术两种手段,近年来,随着对三叉神经痛病因学认识的提高,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作为非破坏神经功能的“病因”治疗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我们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78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正>原发性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神经科疾患,主要表现为三叉神经分布区出现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痛。多于中年后起病,以单侧Ⅱ、Ⅲ支为主,据文献报道患病率可达10~182/10万人[1,2]。近年来文献报道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发病机制提出了多种学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手术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临床资料。结果:全部病例随访6~9个月,总有效率为97.2%,无永久性并发症。结论:显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影响三叉神经痛射频热凝(RFC)治疗效果的因素。方法应用射频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痛897例,其中47例无效;根据一般情况、疼痛特征、疼痛分布和治疗经过等方面分析三叉神经痛射频热凝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结果病程长者(超过6.2年)和女性病人(68.09%)三叉神经痛射频热凝治疗无效的发生率较高;疼痛不典型者RFC治疗无效的发生率亦较高。结论病程的长短、女性、疼痛特征等是预测三叉神经痛射频热凝治疗效果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系统评价托吡酯和卡马西平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等数据库,全面搜集托吡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随机对照试验,2位研究员独立提取资料,应用Jadad量表进行文献的质量评估,运用Rev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7项符合纳入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包括353例患者,均以中文发表,文献质量均不高。经Meta分析显示各研究间无异质性,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分析,托吡酯在治疗三叉神经痛改善其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卡马西平且不良反应较少。结论托吡酯治疗三叉神经痛比卡马西平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临床药师参与了1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治疗。通过开展疼痛评估、药学监护,利用药学专业知识提供合理化用药建议和用药指导,并规范了镇痛药物的应用,提高了患者用药的依从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体感诱发电位监测对三叉神经痛诊断的意义。方法 2013年本院共收治三叉神经痛患者34例,对其进行三叉神经体感诱发电位的检查,并与健侧做对比,分析其特点。结果 34例患者患侧与健侧各波潜伏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叉神经体感诱发电位监测可以作为三叉神经痛辅助诊断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及显微血管减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81例,行微血管减压术80例,同时行感觉根部分切断术22例,感觉根部分切断术加蛛网膜粘连松解1例,术中均严密缝合硬膜,术后随访半年以上,分析治疗效果.结果 81例患者中,术中发现有血管压迫80例,蛛网膜粘连1例,术后1天疼痛完全消失70例,术后1周疼痛完全消失8例,另外3例延迟缓解,术后无颅内感染及皮下积液等并发症,平均随访15个月.结论 显微手术行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最佳方法,根据情况可同时行感觉根部分切断术,疗效好,安全可靠,应作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脑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脑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患者61例。其中,三叉神经痛40例,舌咽神经痛3例,面肌痉挛18例。随访5-22个月。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三叉神经痛患者手术有效率为95%,舌咽神经痛手术有效率100%,面肌痉挛患者为94.5%。术后发生轻度不良反应者9例(15.5%);发生较重并发症1例(1.7%),无死亡病例。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因血管压迫导致的相关脑神经疾病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三叉神经痛患者168例纳入本研究,根据手术效果分为两组。其中一次治愈者130例纳入A组,需进行二次治疗者38例纳入B组。对比两组患者在临床资料方面的差异,以分析预后影响因素。结果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一次成功率为77.38%。与A组对比,B组患者年龄较大、病程较长、手术时间较长,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患者性别比、体重发现,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年龄、病程、手术时间等因素可影响患者预后,患者性别、体重等因素对手术效果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痛的显微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185例保守治疗无效的三叉神经痛患者行进行微血管减压治疗。结果159例(85.9%)患者术后疼痛消失,17例(9.2%)患者症状明显减轻。手术有效率95.1%。治疗有效的127例获随访3~96个月,平均37个月。术后4年内复发8例,复发率6.2%。结论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MVD)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与术者的经验和熟练操作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