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结核分枝杆菌L型的研究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结核杆菌L型60a前,英国Lister研究所的Klienebergerv发现了细胞壁缺陷的念球状链杆菌,并命名这类形态不规则、能繁殖、能返祖的细胞壁缺陷变型为L型。时至今日,国内外对细菌L型的研究已取得了重大进展,几乎所有的细菌均发现有L型存在。结核杆菌也不例外,早在1900年人们就发现结核菌形态多形性现象,在淋巴结核中可观察到颗粒样、球状体直至各种大小,各种形态和排列方式的杆菌形态。Kahn在1929年以微滴培养证明结核菌H37Rv株在接种后可断裂为球状体,然后再发育成正常杆菌。McCarthy1981年指出鸟分支杆菌临床株不同发育时期相异的个体…  相似文献   

2.
结核分枝杆菌L型的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核分枝杆菌 (MTB)同其他细菌一样 ,在不利环境中受物理、化学及免疫学等因素的作用可形成L型。结核分枝杆菌L型 (MTB -L型 )也称为结核分枝杆菌细胞壁缺陷型 ,由于其细胞壁部分或完全缺失 ,常表现为形态的多形性、染色的多变性 ,生化反应大多阴转 ,抗原性也有明显改变 ;同时由于细胞壁缺失而对渗透压敏感 ,在普通培养基中不能生长 ,为结核病的诊断和治疗造成困难。 196 0年 ,Mattman等[1] 首次报道MTB -L型及其生物学特征 ,此后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 ,MTB -L型可在宿主体内长期潜伏存在 ,并可能是结核病复发与恶化的重要原因。1 …  相似文献   

3.
L 型细菌是细菌所处环境改变后发生细菌细胞壁缺陷,使其生物学特性发生改变。有些细菌的细胞壁缺陷后,形态变化呈多形性,可通过除菌滤器,革蓝氏染色阳性转为阴性。但在一定条件下并不影响其生存和繁殖,大多数 L 型细菌只在高渗环境中存活,一般培养基上不能生长,往往使得细菌培养的阳性率降低,延误诊断和治疗。国内统计临床上怀疑败血症的万余例一般血培养结果,有细菌生长也仅占17.8~18.4%,即使临床诊断为菌血症者,亦只有42%阳性,就是脓液亦有27.3%未培养出细菌。据分析,培养阴性者中除厌氧菌之外,相当数量是 L 型细菌感染及败血症。  相似文献   

4.
细菌 L 型在临床上存在相当广泛,它是细菌因变异而产生的细胞壁不同程度缺损型,常在使用抗生素后产生。由于细胞壁缺损,细菌的形态及生物学性状发生改变,用常规方法不能检出。细菌 L 型早在1935年 Klienberger 在研究 Streptobacillusmonilformis 培养实验中发现用肉眼仅能看到的小菌落,因不明其生长意义,仅以所在研究所 Lister(英)字首命名。接着  相似文献   

5.
L型细菌与感染性疾病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正>L型细菌(L-form bacteria)是细菌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形态变异,其主要特征是细菌的细胞壁全部或部分缺失,故又称细胞壁缺陷菌(Cell wall defi-cient bacteria),1935年Klieneberger首次在念珠状链杆菌的培养物中发现了该菌的缺壁型,并以其所在的英国Lister研究所的头一个字母“L”命名,以后陆续发现几乎所有的细菌、某些螺旋体和真菌均可变成“L”型.截至目前,L型细菌的生物学特性已基本清楚,检测方法日臻完善.其致病性也已得到普遍认可,大量的临床资料证实上到细菌可引起多种感染性疾病如呼吸道感染、泌尿系感染、慢性胆囊炎、败血症、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关节炎、骨髓炎、脑膜炎等,常常是这些感染性疾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增强对L型细菌的了解,普及对L型细菌的检测,对于提高细菌的检出率及感染性疾病的诊治水平,无疑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L型是细菌在体内外某些因素的影响下细胞壁发生不同程度地缺损的细胞壁缺陷菌。失去细胞壁的细菌形态呈多形性,革兰氏染色性质不定,生物学性状与原菌明显不同,致病性也有增强或减弱的趋势。这时用一般的微生物学方法已不能鉴定L型但可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和研究细菌L型。本文就几种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细菌L型是细菌发生变异而产生的细胞壁缺陷型。它可因某些作用于细胞壁的抗生素、溶菌酶、抗体和补体等诱导形成。细菌L型对渗透压敏感,在高渗培养基易生长繁殖。自开展细菌L型培养以来,使临床考虑败血症而未获一般细菌学诊断的病例得到了证实。从1988年5月至1989年1月,我院收治细菌L型败血症20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肿瘤的形成是一个多因素、多阶段、长期相互作用的正常细胞恶性转化的过程.从生物角度对肿瘤病因进行的研究证明病毒是一重要生物致癌因素.细菌L型即细胞壁缺陷型,细菌失去细胞壁后,其菌落形态、生长行为、生化反应、致病性等均与原菌显著不同,而表现出与病毒相似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特征,并作为一种慢性致病因子长期在人体内存活,具致突变和增加宿主细胞对其它致突变物易感性的可能.一些研究显示细菌L型可能促进肿瘤的形成与发展,一些研究却支持L型具抑癌作用,本文就细菌L型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细菌L型的研究(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Ⅰ.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沙门氏菌L型的诱导L型是一种细胞壁缺陷的细菌变种,可自发形成或经多种理化、生物因素诱导产生.国内外在这方面研究得较少.本文应用抗生素、溶菌酶,特异性抗体加补体以及植入有免疫力的动物机体等方法诱导金黄色葡萄球菌(简称金葡菌)和多种沙门氏菌产生L型.目的在于探讨L型产生的条件以及细菌在机体内变成L型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10.
细菌L型是细菌细胞壁的缺陷型。由于细胞壁的缺陷,L型有许多特性与原菌不同:如呈多形性、对渗透压敏感、革兰氏阳性变为阴性、抗原改变,呈油煎蛋样菌落、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改变等。临床上常因抗生素的应用与机体免疫力的影响,使细菌变为L型而不易检出,造成误诊或漏诊。故对L型特性与细胞壁缺失之间的关系作进一步认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早在1926年Calmette等就提出结核菌传染性的过滤形式,1960年mat- teml首次报告人工诱导抗酸菌的L型和其生物学特征。近年来,人们对结核菌L型的研究不断深入。  相似文献   

12.
细菌L型是指细菌失去部分或全部细胞壁的一种细胞壁缺陷形态。许多细菌在体内外各种因素作用下都可能形成细菌L型,此型在临床感染性疾患中广泛存在。本院16例血细菌培养阴性又进行L型培养12例阳性(75%),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L型最多(75%)。细菌L型败血症,其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均不典型,治疗需较长吋间,反复调整用药才能治愈。  相似文献   

13.
1935年Klieneberger首先发现并命名L型菌(L—form),亦有人称它为缺壁细胞(wall-defective cell),因为此种细菌与母株的差别是缺乏完整的细胞壁。细菌的细胞壁是很坚韧的,细菌在失去部分或全部细胞壁后并不影响其生存和繁殖,而是细菌形态发生了变化,成为多形态的变异菌。L型菌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1概述1935年英国Lister研究所的Klieneberger[‘j首先在念珠状链杆菌的培养物中发现一种菌落形态类似支原体的微生物,并以其所率的Lister研究所第一个字母L命名为L到细菌。其主要特征是细胞壁完全或部分消失,故又命为细胞壁缺陷菌(cellwalldeficientbacteria)。其后有关报道日渐增多。目前已知几乎所有的细菌都可形成L型。此外,某些螺旋体、真菌也可形成L型。ZL型细菌形成的机制L型细菌除可自发形成外,多数学者认为其形成与下列因素有关2.1长期应用作用于细菌细胞壁的肝内酸胺类抗生素):抗生素使用不当不仅不能杀灭细菌,反而…  相似文献   

15.
L型细菌(L菌)是指细菌失去部分或全部细胞壁的一种细胞壁缺陷型,常由于体内因素或作用于细胞壁的亚致死量抗生素的诱导下所产生,有一定的致病性,它需高渗环境才能存活,在一般培养基上不能生长。据文献报道,确系败血症而漏诊者,与L菌有关。近年来随着L菌检测技术的开展,L型细菌越来越引起临床工作者的注意。  相似文献   

16.
L型菌是细菌因变异而产生的细胞壁缺陷型。它在临床上存在较广泛,国内外已有报导。但儿童病例少见。本文报告小儿2例金黄色葡萄球菌L型败血症,并结合有关文献就细菌L型致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7.
细菌L型感染的意义和研究进展(一)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细菌L型(bacterial L-forms)即细菌细胞壁缺陷型(cell wall-deficient bacteria,CWDB),是Klieneberger 1935年在Lister研究所工作时发现,因而以其第一字母L命名.迄今已知几乎所有细菌以及多种螺旋体、立克次体和真菌都有L型存在.20世纪70年代前,我国L型的临床分离和基础研究仅有零星报道,80年代初我们在开展临床检验中,常遇到不少发热患者分离不出病原,考虑可能由于某些作用于细胞壁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及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细菌变异为L型.  相似文献   

18.
细菌有一坚韧的细胞壁。1935年,KlienebergreE首先发观,在某些条件下细菌可以部分或全部失去细胞壁后仍能存活,叫做L型细菌。近年有关报道日益增多,普遍认为细菌L型的出现和疾病的迁延过程以及疾病的复发有关。并进而推断和某些疾病的流行有关。为了开展对细菌L型的研究,建立细菌L型的实验诱导方法是必要的。本文应用青霉素人工诱导产生了β溶血性链球菌的L型细菌。  相似文献   

19.
细菌L型是细菌细胞壁部分或完全丧失而成的。迄今为止,国内外对细菌L型的研究已取得很大进展,在几乎所有的细菌以及多种螺旋体和真菌中都发现L型的存在。临床上,细菌L型的形成大多是由于抗生素不合理应用而诱导产生。淋病奈瑟菌在体内外可发生L型变异。青霉素G抗淋病奈瑟菌作用机制在于破坏细菌细胞壁,  相似文献   

20.
细菌L型是细菌等微生物细胞壁缺陷的变异型。细菌L型由于缺壁引起许多酶和毒素发生改变,其致病特点以及在各种感染中的意义已有评述[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