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桂华  盛红 《医学新知杂志》2007,17(3):172-172,174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塞脑电图(EEG)及脑电地形图(BEAM)的改变,探讨其对临床诊断的参考价值。方法对53例急性脑梗塞患者早期作EEG及BEAM检测,与同期头部CT或MRI表现作对照。结果急性脑梗塞早期(72h内)EEG异常88.7%,CT异常67.9%,两者相差20.8%,存在着明显差异。EEG异常以广泛性及局限性改变为主,BEAM频带定侧、定位能力最强。结论急性脑梗塞早期EEG、BEAM检测有一定优越性,特别对CT或MRI检查阴性病例可提供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2.
脑电地形图(BEAM)是八十年代发展起来的用以检查大脑生理功能的新技术,有关脑梗塞(CI)的BEAM检查已有诸多报道。作者对60例CI的BEAM、EEG、CT检查结果作一对照分析。  相似文献   

3.
周升 《中国热带医学》2005,5(5):1036-1038
目的 探讨腔隙性脑梗塞(LI)脑电图(EEG)、脑电地形图(BEAM)改变的敏感性、特点以及对早期临床诊断的指导作用。方法对70例LI行EEG、BEAM及CT检查,并与正常组比较。结果LI组BEAM阳性率为74.3%,高于CT(64.3%)及EEG(45.7%)。结果发现绝大多数脑区的主频率均数在8.5Hz以下,以0、艿频段为主。病侧θ频带功率及δ/α、θ/α、δ θ/α β比值增高,α频带功率下降。LI组BEAM异常多位于额、中央区,且多为局限性异常。结论BEAM是诊断LI较为敏感的,并有一定定侧定位作用的检查方法,可用于LI的早期诊断或CT等检查的补充。  相似文献   

4.
目的 描述肝性脑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脑电图(EEG)、颅脑CT、MRI特点,评价EEG、CT、MRI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总结17例各种原因引起的肝性脑病患者的临床表现、血氨水平,对全部病例进行EEG、颅脑CT、MRI检查.结果 17例肝性脑病患者EEG异常15例,主要表现为:基本节律慢化;中波~高波幅θ活动;散在的δ波、三相波.MRI检查阳性14例,主要特点为双侧苍白球(14/17)、豆状核(4/17)、中脑被盖(7/17)T1WI高信号,T2WI等信号,T2FLAIR序列可见大脑半球白质区双侧对称性高信号.CT检查在同一部位未见异常信号.结论 肝性脑病患者EEG、颅脑CT和MRI检查各具有特征性,可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电图(EEG)、脑电地形图(BEAM)对多发性脑梗死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51例多发性脑梗死患者进行EEG、BEAM与影像学对比分析。结果:EEG异常率58.8%,BEAM异常率90.2%,两组异常率有明显差异。结论:BEAM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早期诊断符合率较高,图像直观,既可定量,又可定位,为临床诊断提供了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6.
西宁地区老年期血管性痴呆的MRI诊断与临床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老年期血管性痴呆的核磁共振(MRI)诊断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通过Hackinski缺血计分及头颅CT检查区分血管性痴呆(VD)及阿尔采默氏痴呆(AD),并对多部位梗塞灶的VD患者行MRI检查。对颅内径线进行测量,与无认知障碍的病人对比;结果:VD患者发生多部位硬塞时,发生脑室扩大,大脑皮层萎缩的程度较无痴呆的多发性脑梗塞患者明显,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脑梗塞部位、大小、范围与痴呆有密切关系。VD患者合并有多部位脑梗塞时,其脑萎缩程度明显重于无痴呆的多发性脑梗塞病人。  相似文献   

7.
100例脑外伤患者的EEG、BEAM、TCD及CT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脑电图 (EEG)、脑电地形图 (BEAM)、经颅内多普勒 (TCD)及计算机体层摄影 (CT)在脑外伤诊治中的价值。方法 :对 10 0例脑外伤患者进行 EEG、BEAM、TCD及 CT检测。结果 :10 0例脑外伤患者中 EEG的异常率为 4 5 % ,BEAM为 5 5 %、TCD为 5 0 %、CT:2 0 %。结论 :EEG、BEAM能够客观的反映脑机能的变化 ,且 BEAM比EEG的阳性率高 ,对病损的程度、范围的显示更直观、醒目 ,二者在脑外伤的诊治中是 CT不能取代的。但是当脑外伤引起脑组织结构发生改变 ,尤其是在定性方面 ,CT明显优于 EEG和 BEAM。另外 ,脑外伤患者的头痛可能系外伤性血管性头痛。各项检测结果综合分析 ,从而对客观地评价伤情 ,指导治疗、尽可能避免脑外伤后遗症的发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韦玉华  胡常理 《广西医学》2006,28(8):1187-1189
目的 探讨脑电图(EEG)、脑电地形图(BEAM)、脑脊液、CT对病毒性脑炎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18例病毒性脑炎的脑电图、脑电地形图、脑脊液、头颅CT的检查结果 ,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EEG异常率为86.4%,BEAM的表现与之相符,EEG及BEAM随病情的变化而改变.脑脊液检查97例,异常23例(23.7%).CT异常33例(28.0%).EEG和脑脊液及CT检出结果 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 EEG及BEAM为病毒性脑炎的早期诊断提供重要依据,结合脑脊液、CT结果 及临床表现对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和评估疗效及预后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脑电图(EEG)、脑电地形图(BEAM)、经颅内多普勒(TCD)及计算机体层摄影(CT)在脑外伤诊治中的价值.方法:对100例脑外伤患者进行EEG、BEAM、TCD及CT检测.结果:100例脑外伤患者中EEG的异常率为45 %,BEAM为55 %、TCD为50 %、CT:20 %.结论:EEG、BEAM能够客观的反映脑机能的变化,且BEAM比EEG的阳性率高,对病损的程度、范围的显示更直观、醒目,二者在脑外伤的诊治中是CT不能取代的.但是当脑外伤引起脑组织结构发生改变,尤其是在定性方面,CT明显优于EEG和BEAM.另外,脑外伤患者的头痛可能系外伤性血管性头痛.各项检测结果综合分析,从而对客观地评价伤情,指导治疗、尽可能避免脑外伤后遗症的发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不同性质的脑肿瘤在脑电图(EEG)和脑电地形图(BEAM)上的表现特点.方法:对32例经CT或MRI确诊为脑肿瘤的患者进行EEG和BEAM检测,根据异常率和肿瘤的不同性质进行对比分析.结果:EEG的异常率和定位率分别为62.5 %和31.3 %,而BEAM则分别为87.5 %和75 %,并且不同性质的脑肿瘤在EEG与BEAM上的表现各有特点.结论:BEAM对脑肿瘤诊断的阳性率明显高于EEG,并且对大脑半球部位的肿瘤BEAM比EEG具有更高的定位诊断价值,二者对肿瘤的定性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尤其在基层医院为临床的早期诊治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不同性质的脑肿瘤在脑电图 (EEG)和脑电地形图 (BEAM)上的表现特点。方法 :对 32例经CT或 MRI确诊为脑肿瘤的患者进行 EEG和 BEAM检测 ,根据异常率和肿瘤的不同性质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EEG的异常率和定位率分别为 6 2 .5 %和 31.3% ,而 BEAM则分别为 87.5 %和 75 % ,并且不同性质的脑肿瘤在 EEG与BEAM上的表现各有特点。结论 :BEAM对脑肿瘤诊断的阳性率明显高于 EEG,并且对大脑半球部位的肿瘤 BEAM比 EEG具有更高的定位诊断价值 ,二者对肿瘤的定性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尤其在基层医院为临床的早期诊治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脑血管病患者脑电图、脑地形图和CT的资料进行对比研究。方法 :对 348例脑血管病患者脑电图、脑地形图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其与CT的资料和临床结局作对照。结果 :CT检查组阳性率最低仅 3.3%。对EEG ,BEAM从二者检查结果进行比较 ,异常率依次为BEAM (83% )、EEG(5 4 % ) ,BEAM对检测TIA的意义最大。结论 :通过这些观察对比提示EEG/BEAM对各类脑血管病的检测有着相对的特异性、敏感性及重要性 ,是实现脑血管病早期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3.
经脑CT或MRI证实的90例多发性脑梗塞患者,采用FAQ和CCSE进行智能测定,除了有意识障碍和躯体功能障碍外,常伴有神经心理学方面特征性的变化.本文临床资料证实痴呆(33例)和非痴呆(57例),并且对患者的脑CT或MRI缺血性改变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表明智能障碍与脑梗塞病灶的数目关系不大,而梗塞病灶容积越大,其智能障碍发生率则越高(P<0.01).皮质梗塞比皮质下梗塞易导致智能障碍,特别是病变累及丘脑和皮质时更易发生痴呆.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脑肿瘤患者脑电图(EEG)及脑电地形图(BEAM)的特点进行分析,来探讨BEAM在脑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8例经CT或MRI确诊为脑肿瘤的患者进行常规EEG、BEAM检测,研究BEAM各频带相对能量值在脑肿瘤定位定性中的价值,并将BEAM及常规EEG对脑肿瘤的定位准确率作比较分析。结果 58例脑肿瘤患者中,BEAM的阳性率达94.8%,29例可以观察到脑肿瘤病灶,恶性肿瘤的定位定侧率76.3%,良性肿瘤的定位定侧率68.7%,并且不同性质的脑肿瘤在BEAM上表现各有特点,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BEAM对脑肿瘤检出的阳性率不仅高于常规EEG,而且对脑肿瘤的定位、定性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陕西医学杂志》2017,(1):17-19
目的:探讨小儿急性中枢神经系统(CNS)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及其影响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将198例急性中枢神经系统病毒感染患儿根据GOS预后评分结果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对两组患儿性别、年龄、CSF白细胞数等与其临床预后间关系进行分析。结果:依据GOS标准对198例急性CNS病毒感染患儿随访中发现:预后良好率为90.40%,预后不良率为9.60%。其中19例预后不良患儿疾病有严重后遗症。临床及生化资料显示:发热时间、CSF白细胞数、EEG、颅脑CT/MRI、脑膜刺激征、多次惊厥发作、早期意识障碍、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在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年龄、CSF蛋白量、CRP在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EEG重度异常、颅脑CT/MRI异常、多次惊厥发作、早期意识障碍可增加急性CNS病毒感染患儿预后不良的可能性,是影响SVE患儿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重症病毒性脑炎(SVE)患儿预后多良好。EEG重度异常、颅脑CT/MRI异常、多次惊厥发作、早期意识障碍是影响急性中枢神经系统(CNS)病毒感染患儿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使用MRI技术与颅脑CT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收诊于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的80例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对患者实施MRI技术、颅脑CT检查并评估二者的诊断情况。结果与颅脑CT相比,MRI技术检出的病灶数量、病灶大小与诊断时间均有明显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技术的检出率为95.0%,与颅脑CT的检出率68.8%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使用MRI技术检查,诊断效果较颅脑CT更理想、更准确。  相似文献   

17.
郝晋平 《实用医技杂志》2004,11(18):1935-1936
目的:探讨脑血管病患者脑电图、脑地形图和CT的资料进行对比研究.方法:对348例脑血管病患者脑电图、脑地形图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其与CT的资料和临床结局作对照.结果:CT检查组阳性率最低仅3.3%.对EEG,BEAM从二者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异常率依次为BEAM(83%)、EEG(54%),BEAM对检测TIA的意义最大.结论:通过这些观察对比提示EEG/BEAM对各类脑血管病的检测有着相对的特异性、敏感性及重要性,是实现脑血管病早期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8.
<正> 脑电图(EEG)和颅脑CT扫描对癫痫患者来说均为必要的辅助检查。我们为209例隐原性癫痫病人同时作了EEG检查和颅脑CT扫描,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其结果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病例选择 选择南京脑科医院癫痫专科门诊经临床及(或)EEG确诊的神经系统检查阴性的病人,凡有条件行CT检查者均为本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19.
报告600例各种脑疾病的脑电地形图(BEAM)与脑电图(EEG)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二者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01)。其中神经症、偏头痛、脑动脉硬化症和待查病例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1)。脑外伤综合征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癫痫、脑硬塞和散发性脑炎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6例脑肿瘤 BEAM 均异常,与 CT 定位一致,EEG5例异常。BEAM 为提高脑疾病诊断率及病因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分析EEG,BEAM,TCD在脑梗塞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09例脑梗塞患者进行EEG,BEAM,TCD检测并与50例正常对照组相比较。结果:EEG,BEAM,TCD的异常率分别为71.6%,75.3%,93.6%,而正常对照组分别为6%,8%,34%。结论:EEG,BEAM,TCD可随时反映脑梗塞病人的脑功能变化情况,对于脑梗塞的诊断,病情评估及预后监测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