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肿瘤细胞可以分泌多种血管生成因子,如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CF)、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等,同时也产生许多血管生成抑制因子,如血管抑制素(angiostatin)、血管内皮细胞抑制素(endostatin)等。血管内皮细胞抑制素是迄今最强的血管形成抑制因子,能有效地抑制血管内皮增殖,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抑制几乎所有的实体癌的生长和转移。本文介绍其作用,并探讨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管内皮细胞生长抑制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Inhibitor,VEGI)是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cDNA文库筛选到的一个TNF超家庭新成员,为研究重组可溶性人VEGI对新生血管形成抑制活性,检测了重组可溶性人VEGI对建株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增殖抑制活性以及对兔角膜诱生血管、鸡胚尿囊膜(CAM)血管的抑制活性。表明可溶性人VEGI可以直接抑制ECV304内皮细胞的增殖,抑制兔角膜诱生血管、CAM血管形成。VEGI是一种新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抑制因子,强烈抑制新生血管形成,有望应用于肿瘤的治疗。  相似文献   

3.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抑制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Inhibitor,VEGI)是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cDNA文库筛选到的一个TNF超家族新成员。为研究重组可溶性人VEGI对新生血管形成抑制活性,检测了重组可溶性人VEGI对建株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增殖抑制活性以及对兔角膜诱生血管、鸡胚尿囊膜(CAM)血管的抑制活性。表明可溶性人VEGI可以直接抑制ECV304内皮细胞的增殖,抑制兔角膜诱生血管、CAM血管形成。VEGI是一种新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抑制因子,强烈抑制新生血管形成,有望应用于肿瘤的治疗。  相似文献   

4.
软骨抗癌活性成分抑制血管生成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从牛软骨中提取的软骨抗肿瘤制剂、软骨血管生成抑制剂和软骨血管生成抑制因子,分别测定了它们对血管内皮细胞DNA合成、鸡胚绒毛尿囊膜血管生成以及内皮细胞迁移运动的抑制效应。提示软骨中提取的这些抗癌活性成分有可能为临床开辟一条以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为特色的抗癌治疗新途径。  相似文献   

5.
抗肿瘤血管治疗的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肿瘤的发生、生长和转移与肿瘤的新生血管的形成密切相关 ,调节肿瘤新生血管生成的因子主要有促进因子和抑制因子两大类。较为重要的促进因子有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 FGF)、血管生成素 (angiopoi-etin)、整合素 (integrins)等 ,这些因子与受体结合发挥其促血管生成的作用 ,因此阻断这些因子和受体的结合以及受体后信号传导途径可以抑制血管的生成。较为重要的血管生成抑制因子有内皮抑素(endostatin)、血抑素 (angiostatin)、凝血酶敏感蛋白 (thrombospondin,TSP)、基质金属蛋白酶 (ma-trix metallop…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重组人可溶性血管内皮细胞生长抑制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inhibitor,VEGI)的抗肿瘤活性及其机制。方法:用重组人可溶性VEGI治疗荷S180肉瘤小鼠;第VIII因子相关抗原(FVIII RAg)标记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瘤内微血管密度。结果:重组人可溶性VEGI显抑制S180肉瘤生长,肿瘤微血管密度大大减低。结论:VEGI具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抗新生血管形成介导的。  相似文献   

7.
吕懿  郑金平 《中国医药》2009,4(4):319-320
早在1971年,Folkman就提出,肿瘤的生长与转移依赖于新生血管的生成。新生血管沟通循环系统,为肿瘤提供氧气及营养物质,并及时运走代谢产物,促使肿瘤快速生长;新生血管内皮细胞还可以分泌多种生长因子,以旁分泌方式刺激肿瘤细胞增殖;同时通过血液循环将原发癌细胞输送至远处靶器官,为癌细胞提供播散路径。肿瘤血管新生是涉及血管通透性增加、局部基底膜降解、内皮细胞迁移、毛细血管芽生、侵袭周围基质、新血管腔形成等一系列变化的一个多项过程。机体通过调节血管生成因子和抑制因子之间的平衡状态来影响内皮细胞的活动状态,调控血管生成过程。近年来,通过抑制血管生成而抗肿瘤的治疗方法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8.
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因子及Endostatin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1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因子 新生血管对于肿瘤的生长、浸润和转移有重要意义.许多正性和负性因素参与调节肿瘤的血管生成状态,血管生成因子与抑制因子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陆光华 《贵州医药》1990,14(3):177-178
自从1980年Furchgott等发现内皮依赖性舒张作用以来,血管内皮就被认为是调节血管平滑肌张力的重要功能单位.血管内皮细胞可通过释放前列环素(PGI_2)、内皮舒张因子(EDRF)、内皮超极化因子(EDHF)、内皮收缩因子(EDCF)等血管活性物质来调节血管平滑肌张力.其中,血管内皮舒张因子具有舒张血管平滑肌和抑制血小板活性的作用,它能介导许多内源性血管活性物质的舒张  相似文献   

10.
王尔兵 《肿瘤药学》2012,(5):398-400
Folkman于1970年首次提出了肿瘤血管生成理论,并认为肿瘤的生长和转移都依赖于新生血管的形成[1]。研究发现众多的促血管生成因子和抑制因子在肿瘤血管生成过程中起调控作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类。VEGF是血管生成的主要调控因子,可特异性地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在体外及体内都是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强烈刺激因素,对肿瘤血管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实体瘤生长和进展过程中重要的调节因  相似文献   

11.
药物耐受性是肿瘤化疗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其原因是肿瘤细胞的异质性、遗传不稳定和突变率高。血管内皮细胞均质 ,遗传稳定 ,突变率较低 ,是较为理想的靶细胞。控制肿瘤内部血管生成 ,就能抑制肿瘤生长和肿瘤转移灶的形成。经过近 2 0年的努力 ,有关研究已取得了重大进展。血管生成抑制因子已显示出良好的抗肿瘤前景。1 血管生成是肿瘤转移的基础1 .1血管生成是肿瘤转移的必要途径 血管生成为肿瘤生长提供必要的营养物质和氧气 ,是肿瘤细胞进入血液的有效通道。新生血管几乎没有基底膜 ,细胞间连结复合物少 ,渗透能力强 ,1 cm3 肿瘤组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中药复方双黄连注射液对细菌酯多糖(LPS)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核转录因子-κB(NF-κB)活化的抑制效应。方法用双黄连注射液与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株(ECV-304)共同培养后,采用MTT法观察双黄连注射液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生长的作用,用Sandwich ELISA法及定量免疫细胞技术,检测双黄连注射液对细菌LPS刺激后的血管内皮细胞胞浆(IкB)及核内NF-κB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较高浓度的双黄连注射液对血管内皮细胞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其抑制强度与其浓度呈正相关;血管内皮细胞在LPS刺激下,胞浆内IκB蛋白的含量显著降低,核内NF-κB p65含量显著增高;双黄连注射液预处理后能显著抑制IкB的降解及NF-κB的表达,在亚细胞生长抑制浓度条件下,其抑制效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双黄连注射液可负相调节细菌LPS介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核转录因子-κB的活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小鼠血管内皮细胞的培养、鉴定方法及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对其增殖活性的调节作用。方法取小鼠主动脉,去除周围的脂肪和结缔组织,将动脉环剪成0.5 mm大小,放入基质胶处理的12孔培养板内,待细胞长满,用胰酶消化后,取单细胞悬液用抗CD146免疫磁珠纯化,再用CD31抗体鉴定细胞纯度,按104个细胞/孔加入96孔板培养,细胞70%~80%融合时用不同浓度MIF或MIF抑制剂处理细胞,48 h后用甲基噻唑基四唑(MTT)检测细胞增殖程度。结果经CD146磁珠纯化后细胞纯度为95%以上,MTT检测结果显示低剂量MIF能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并具有剂量效应关系,而高剂量MIF则与MIF抑制剂一样,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结论成功建立了简单可行的小鼠血管内皮细胞的体外培养方法,并证实一定剂量范围内的MIF能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说明MIF在血管内皮细胞的多种病理生理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国姥鲨软骨新生血管抑制因子的生物学活性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实验对分离纯化了的姥鲨软骨新生血管抑制因子进行了生物学活性研究。结果表明它对Ⅳ型胶原酶、内皮细胞DNA合成、角膜新生血管和荷瘤小鼠的肿瘤生长具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12μg SCDI可竞争抑制一个单位的胶原酶活性;其对小鼠心肌和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DNA合成的IC50分别为3.38μg和11.74μg,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SCDI对家兔眼角膜新生血管的抑制率分别为70.24%和38.38%,SCDI在2  相似文献   

15.
抗肿瘤新药血管内皮抑制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磊  刘红军  崔进梅 《齐鲁药事》2005,24(3):162-163
血管内皮抑制素能特异地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抑制新生血管形成,切断肿瘤生长所需的营养途径,从而有效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是目前发现的最为理想的血管形成抑制因子,为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新途径。本文对血管内皮抑制素的研究进展作一浅述。  相似文献   

16.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 3年,Senger等发现一种可使豚鼠皮肤血管通透性增高的因子,称其为血管通透性因子(VPF)。1989年,Gospodarow等从牛垂体滤泡中分离纯化得到一种蛋白质,能特异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并在体内诱导血管形成,遂命名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 gro  相似文献   

17.
在肿瘤的生长、侵袭和转移过程中,肿瘤血管生成研究尤为重要。本文对目前研究较多的肿瘤血管生成过程、相关影响因子及不同供血模式等方面做…综述。研究表明肿瘤生长分为无血管的缓慢生长阶段和血管快速增长阶段。在无血管的缓慢生长阶段,促血管生成因子(如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整合素INT等)和血管生成抑制因子(如内皮抑素Es、血管抑素AS、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等)处于平衡状态,当实体肿瘤达到或超过1-2mm2时,单纯依靠弥散作用已不能满足自身营养需求,肿瘤自身缺血缺氧诱导促血管生成因子产生,平衡状态被打破,血管生成表型启动。在肿瘤的生长过程中,各种因子相互作用,肿瘤组织内部会出现不同的供血模式,主要有血管生成拟态VM、马赛克血管MV和内皮依赖性血管三种。VM完全以肿瘤细胞变形构建:MV由不连续内皮细胞和肿瘤细胞相间构建;内皮依赖性血管完全由内皮细胞衬覆。有文献将此三种模式称为“三阶段现象”即肿瘤供血模式由Ⅷ到MV再到内皮依赖性血管。目前,抗血管生成在肿瘤治疗研究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但还有许多问题尚未清晰。我们更需进一步研究,为抗血管生成在临床上的应用及与传统抗肿瘤治疗方法的结合提供充实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谢秋玲  陈孝银  章群  戴云 《药学学报》2001,36(7):552-554
肿瘤是一种血管生成依赖性疾病 ,实验证明血管形成是肿瘤生成的必需条件 ,但并非充分条件。近年来寻找有效的血管生成抑制剂 (TAI)成为肿瘤研究的一个热点。用TAI治疗发生时 ,血管内皮暴露于血流集中地 ,药物能直接发挥作用 ;正常成人除女性月经周期与创伤修复存在血管新生外 ,无新生血管存在 ,故TAI有良好的特异性 ,对机体的副作用小 ;再者内皮细胞基因表达相对稳定 ,不易产生抗药性[1,2 ] 。最有希望的TAI包括 :1.天然抑制剂 :如血管抑制素 (angiostatin) ,内皮抑制素 (endostatin) ,血小板因子IV (P…  相似文献   

19.
血管生成抑制素是一种新发现的可抑制血管形成的活性因子,是纤溶酶原的降解产物。该因子在体外可特异性地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对多种血管生长因子的增殖反应,在体内可通过抑制血管形成而显著抑制多种肿瘤的转移以及肿瘤原发灶的增长。它是一种具有很好抗癌效应及应用剪影的活性因子。  相似文献   

20.
电解Krebs液产生自由基,灌流通过有内皮细胞或去内皮细胞的家兔主动脉;或通过生长在微粒上的小牛主动脉内皮细胞柱;用淋浴生物检定法均检测出由血管内皮细胞或血管平滑肌释放出的血管舒张因子。这种血管舒张因子与用ADP通过血管内皮细胞柱释放的血管内皮舒张因子(EDRF)有类似的性质,即作用时间短暂,并可被同时灌注N-硝基-L-精氨酸(为EDRF合成拮抗剂)或血红蛋白(为EDRF清除剂)所减弱。在去内皮细胞的主动脉,ADP的释放作用消失,但自由基的释放作用仍存在,表明血管平滑肌也可释放,因羟自由基消除剂水杨酸钠能明显减弱电解产生的自由基的这种释放作用,故推测电解产生的羟自由基在释放血管舒张因子中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