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运用应变率成像(SRI)技术定量评价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前后梗死相关血管供血区域局部收缩功能。方法对62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行PCI术。血管开通后无复流13例(无复流组),心肌灌注良好49例(灌注组)。分别于PCI术前、术后3d、1个月及6个月测量左前降支参与供血的9个室壁节段的沿长轴收缩期应变率(SR)并与术前比较,确定异常节段。结果两组各时点sR降低,灌注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的SR均显著高于无复流组,绝大多数心肌节段SR较术前增加,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SR逐渐增加;无复流组术后3d及1个月除极少数节段SR降低外,其他节段心肌SR与术前无明显差异;术后6个月部分心肌节段SR较术前及术后3d有所增加。结论SRI可动态观察急性前壁心肌梗死PCI术前、术后梗死相关血管供血区域心肌收缩功能,间接评估心肌灌注情况。  相似文献   

2.
心肌梗死患者激光心肌血运重建术后左心室功能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心肌梗死患者激光心肌血运重建术 (TML R)前后不同时期左心室功能的变化。方法  2 4例心肌梗死患者接受 TML R治疗 ,采用二维、多普勒超声分别测定 TML R前、TML R后 3个月、6个月和 12个月的左心室功能 ,并进行比较。结果  2 4例 TML R均获成功 ,术后 1天死亡 1例 ,余 2 3例恢复良好 ;术后 3个月、6个月和 12个月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心脏指数与术前比较明显改善。结论  TML R对心肌梗死患者有疗效 ,能改善患者的左心室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经冠状动脉超声心肌声学造影(MCE)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肌灌注状况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心功能改善的影响,并探讨其相关临床意义。方法 18例AMI患者于PCI前及术后15 min分别经左主干或右冠状动脉注射超声声学造影剂,进行MCE实时显影,以视觉评分方式定性分析PCI前后相应心肌节段灌注状况;术后1个月经二维超声评价左心室室壁运动;利用灌注评分指数(PSI)及室壁运动评分指数(WMSI)分析PCI前后心肌灌注水平对心功能改善的影响。结果术前心肌灌注评分为0分的30个心肌节段中,20个(66.7%)术后1个月室壁运动评分为3~5分;而术前心肌灌注评分为2分的11个心肌节段中,有8个(72.7%)1个月时室壁运动评分为1~2分;统计学分析显示,PCI前心肌灌注与1个月室壁运动状况有关(P0.05)。术后心肌灌注评分为0分的12个心肌节段中,11个(91.7%)术后1个月室壁运动评分为3~5分;而术后心肌灌注评分为2分的22个心肌节段中,有17个(77.2%)1个月时室壁运动评分为1~2分;统计学分析显示,PCI后心肌灌注与1个月室壁运动状况有关(P0.01)。结合WMSI及PSI综合评价术后心肌灌注水平与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关系,发现二者存在明显相关性(P0.01)。结论 AMI患者心肌灌注状况对PCI后心功能改善有明显影响;经冠状动脉MCE可较准确的判断AMI患者微循环灌注范围,评估术后心功能,故可能对患者的临床预后判断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左心室重构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首次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老年患者104例,均采取PCI,PCI术后进行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检查,随访12个月,分析患者左心室重构发生情况,分析患者左心室发生危险因素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指标对左心室重构预测价值。结果在104例患者中,发生左心室重构患者49例(47.12%)。对可能影响患者左心室重构发生的各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坏死心肌百分比、左心室整体环周应变(GCS)、整体经向应变(GRS)、整体纵向应变(GLS)、室壁运动积分指数(WMSI)及E/e′进入回归模型(P0.05),为影响患者左心室重构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ROC曲线分析各指标对患者左心室重构预测价值,心肌坏死百分比、GCS、MWSI、GLS、GRS及E/e′比值对左心室重构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2、0.793、0.754、0.738、0.702、0.695。结论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可预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左心室重构,在应变参数中,GCS是预测患者左心室重构较为理想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PCI)后心肌灌注、代谢和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三探头符合线路单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 (SPECT)检查 ,分别对 14例AMI成功行PCI的患者在手术后 2周左右行18氟 脱氧葡萄糖 (18F FDG)心肌代谢检查 ,并在 2d后行99m锝 甲氧基异丁基异腈 (99m Tc MIBI)心肌灌注检查 ,在核素检查的前 1天及 3个月后行二维超声心动图观察左室室壁运动。结果 :运动正常、减弱、无运动者心肌节段99mTc MIBI摄取率分别为 (73.4 0± 19.0 5 ) %、(5 5 .0 7± 18.2 1) %、(33.2 7± 11.72 ) % ,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18F FDG运动正常摄取量为 (84 .0± 2 3.2 0 ) % ,与运动减弱 [(72 .2 5±19.0 8) % ]、无运动 [(5 5 .0 5± 16 .5 0 ) % ]节段相比分别为P <0 .0 5、P <0 .0 1,在灌注下降节段 ,功能改善节段FDG高于功能未改善节段 (P <0 .0 5 )。室壁运动评分指数 (WMSI)与99m Tc MIBI缺损呈正相关 (r =0 .74 3,P<0 .0 5 )。结论 :AMI者PCI后 ,不同运动程度灌注、代谢均有差异 ;运动障碍节段 ,灌注正常能较好地预测室壁功能改善 ,代谢高者功能易恢复 ;心肌灌注情况能反映室壁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白细胞介素8(IL-8)、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变化与心肌灌注的关系. 方法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98例,接受急诊PCI治疗,于术前5 min,术后6 h、12 h、24 h分别抽取动脉血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ELISA)检测ICAM-1及IL-8.PCI术后1个月做双核素心肌灌注显像(DISA SPECT)检查,根据心肌灌注程度分为心肌灌注不良组、心肌灌注良好组. 结果 IL-8在PCI术前5 min两组均已呈现升高趋势(P>0.05),术后6 h心肌灌注不良组进一步升高达峰值(P<0.01),术后12 h、24 h心肌灌注不良组[分别为(94.3±169.9)和(44.1±27.8)ng/L]仍高于心肌灌注良好组[分别为(27.4±26.8)和(21.5±12.2)ng/L,P<0.01和P<0.05].两组sICAM-1在PCI术前5 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 h、12 h、24 h均持续高于心肌灌注良好组(P<0.05). 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心肌灌注不良患者血浆IL-8、sICAM-1水平明显高于心肌灌注良好者,提示细胞因子IL-8、sICAM-1参与血运重建后心肌灌注障碍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急性心肌梗死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的护理要点。方法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患者87例,护士配合医生认真做好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和术后病情观察和护理。结果87例顺利完成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康复出院86例(99%),仅1例术后在第3日死于再次心肌梗死。结论快速做好术前准备;术中密切监测患者的症状、心电图和血流动力学改变;术后护理注意维护心功能,及时发现并发症,做好心理护理与健康指导,有助于手术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TIMI心肌灌注分级、单个导联ST段回落幅度、单个导联ST段最大偏移幅度和超声心动图四种方法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心肌水平再灌注。方法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后采用TIMI心肌灌注分级、单个导联ST段回落幅度、单个导联ST段最大偏移幅度及随访1个月超声心动图观察室壁运动改善四种方法评价心肌灌注,并于术后7±2天行核素心肌灌注显像。结果与核素心肌灌注显像比较,TIMI心肌灌注分级敏感性为94.7,特异性为16.7,准确性为76.0;单个导联ST段回落幅度敏感性为89.5,特异性为83.3,准确性为88.0;单个导联ST段最大偏移幅度敏感性为84.2,特异性为83.3,准确性为84.0;超声心动图敏感性为78.9,特异性为83.3,准确性为80.0。心电图(单个导联ST段回落幅度、单个导联ST段最大偏移幅度)和超声心动图与核素检查存在一致性,且一致性良好;TIMI心肌灌注分级未显示与核素检查存在一致性。结论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可较好地评价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组织再灌注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应用实时三维心脏彩超(RT-3DE)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前后左心室局部功能变化的作用。方法:选择PCI治疗的AMI患者21例为PCI组,选择相同年龄段慢性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和健康体检者各20例,作为冠心病组和对照组。比较3组治疗前、后RT-3DE时间-容积曲线、左心室整体和局部功能指标的差异。结果:PCI组术前时间-容积形态最为不规则,术后原有紊乱节段改善明显。PCI组术前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和左室收缩末容积(LVESV)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冠心病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低于对照组和冠心病组,PCI术后上述指标均得到明显改善。PCI组左室前壁和前间壁的术前局部舒张末容积(REDV)和局部收缩末容积(RESV)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冠心病组,局部射血分数(REF)和局部整体射血分数(RGEF)显著低于对照组和冠心病组,术后上述指标均得到明显改善。结论:RT-3DE可以直观、细致地评价AMI患者左心室局部功能变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联合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肌酶谱及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将自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期间在宁波明州医院收治的AMI患者88例作为观察对象,通过随机抽签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予以PCI治疗,其中对照组术前不进行其他处理,观察组术前则予以rhBNP静脉输注。分别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肌酶谱指标、白细胞介素-37(IL-37)、左心室功能指标、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在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比较,前者更低;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IL-37水平比较,前者更高(均P <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比较,前者更高;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水平比较,前者更低(均P <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前者更低(P <0.05)。结论 PCI联合rhBNP应用于AMI患者中效果较佳,且有效改善患者的心肌酶谱以及左心室功能,降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前后左心室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方法85例心肌梗死患者行CABG治疗,应用超声心动描记术分别测定CABG术前、术后1周和3月的左心室内径(LVDd)、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和左心室心肌质量(LVM)以及左心室收缩、舒张功能。结果与CABG术前比较,术后1周和3月的LVDd和LVM明显降低(P<0.05,P<0.01),IVST和LVPWT无变化(P>0.05),左室射血分数术后1周明显下降(P<0.05),术后3月无显著变化(P>0.05),A/E显著降低(1周P<0.05,3月P<0.01)。结论CABG能改善左心室结构,提高左心室舒张功能,但降低围术期左心室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后心肌灌注评价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应用TMP ,CTFC ,maxSTE及sumSTR方法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后心肌组织灌注并探讨其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 6 5例AMI急诊介入治疗后即刻采用TMP、CTFC及心电图(maxSTE ,sumSTR)方法评价心肌组织灌注,记录6个月心脏事件。结果 与双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对比,检验每种评价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maxSTE敏感性80 % ,特异性85. 7% ,准确性83 .1 % ;TMP敏感性73 3% ,特异性80 % ,准确性76 . 9% ;而CTFC( 4 0 ) ,CTFC( 30 ) ,sumSTR30 %和sum STR( 50 )预测价值较低。多变量回归分析显示TMP 0. 1级、maxSTE高危为6个月心脏事件的独立危险因子。结论 TMP ,maxSTE方法可以较好地评价心肌灌注程度,并对6个月临床预后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不同年龄对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48例,按年龄分为3组,青中年组、年轻老年组及老年组,比较各组临床特征、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PCI成功率及手术并发症。结果老年组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行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比例均高于青中年组(均P<0.05)。青中年组患者病变多为单支病变,以前降支病变为主,病变类型中血栓型病变多见,单支病变例数及血栓例数与老年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老年组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多为多支病变,与年轻老年组及青中年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病变类型中中重度钙化病变多见,与青中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中、术后并发症老年组高于青中年组及年轻老年组,PCI成功率老年组低于青中年组,死亡率高于青中年组及年轻老年组(均P<0.05)。结论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成功率下降,并发症增加。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观察静脉溶栓、冠状动脉(冠脉)溶栓加补救/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直接PCI对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梗死相关动脉(IRA)血运重建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08例STEMI患者,分为静脉溶栓组(静脉组,46例)、冠脉溶栓加补救/择期PCI组(冠脉组,28例)和直接PCI组(PCI组,34例)。静脉组给予尿激酶150万U;冠脉组行冠脉造影后,IRA内给予尿激酶50万U溶栓,再次造影,IRA未通者行补救PCI,再通者10d后行择期PCI;介入组行冠脉造影后,对IRA行直接PCI。4周后行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了解各组患者的心脏功能。结果:静脉组、冠脉组、PCI组IRA再通率分别为60.9%、78.6%、100%,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6.9%、21.4%、18.8%,左室射血分数分别为(54.4±10.2)%、(56.2±9.6)%、(59.9±8.3)%。PCI组有1例发生支架内亚急性血栓形成。静脉组住院病死率为8.7%,脑卒中发生率为4.34%;冠脉组、PCI组均无一例发生住院死亡、脑卒中。结论:直接PCI效果佳、不良反应少,可作为治疗STEMI患者的首选。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STE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ST段抬高的相关因素及临床事件的发生情况。方法将102例STEMI急诊PCI病人分为抬高的ST段下降幅度小于50%组(A组)与大于50%组(B组),分析STEMI急诊PCI后2h内ST段抬高的最高导联的ST段下降幅度的相关因素及其与临床事件发生的关系。结果A组与B组比较,A组年龄较大、前壁心肌梗死较多、心功能Killip分级≥Ⅱ级较多、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较高、PCI术后院内发生严重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梗死后心绞痛、心源性死亡较多(P<0.05)。结论对心电图抬高的ST段下降幅度的分析是一项相对简单、可行性较好的心肌组织水平的再灌注评估指标,入院Killip分级≥Ⅱ级、前壁心肌梗死是心电图抬高的ST段下降幅度小于50%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心肌灌注状况对心肌存活性的影响。方法:所有使梗死相关动脉(IRA)达到TIMI3级血流的AMI患者,根据PCI后即刻冠状动脉造影的TMP分级评价的心肌灌注状况,分为A组(TMP为2~3级,57例),B组(TMP为0~1级,31例)。运用静息及含服硝酸甘油介入99mTc-MIBI心肌灌注断层显像(MPI)来评价2组的存活心肌并于12周再次行静息99mTc-MIBI心肌灌注断层显像(MPI)评价存活心肌的恢复情况。结果:术后1周心肌存活面积A组高于B组[(5.43±4.89):(4.12±4.15),P<0.05],术后12周A组心肌缺损面积改善程度较B组明显[A组由(26.54±12.71)降至(17.86±11.59),P<0.05),B组由(39.37±16.31)降至(37.19±10.79),P>0.05]。结论:AMI患者行PCI术后心肌组织灌注TMP分级2~3级,可提高存活心肌的数量,心肌恢复较快。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心肌超声造影(MCE)在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恢复、心肌微循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收治的AMI患者共计102例。采用MCE评价患者左心室心肌灌注情况,根据心肌灌注情况将患者分为正常组(23例)、延迟组(28例)、缺失组(51例),对比介入术48 h、4个月左心室收缩功能;采用MCE定量分析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FR),根据CFR值将患者分为正常组(34例)和异常组(68例),对比治疗后48 h心肌微循环情况。结果 心肌灌注正常组、延迟组、缺失组患者术后48 h、术后4个月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 h、术后4个月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情况均为缺失组<延迟组<正常组(P<0.05)。CFR正常组与异常组患者二尖瓣瓣口E峰、A峰、E峰减速时间(DT)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CMD患者E/A、二尖瓣瓣环运动速度(e’)显著低于正常组,E/e’>15者占比显著多于正常组(P<0.05)。结论 ...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梗死前心绞痛对接受PCI治疗急性心梗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122例首次发生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在发病12h内进行PCI,按梗死前48h有无心绞痛分为2组,即缺血预适应组(56例)和非缺血预适应组(66例)。比较两组患者梗死相关血管PCI后血流TIMI分级、再灌注心律失常情况、心肌酶峰值浓度及出院前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缺血预适应组患者年龄高于非缺血预适应组(66±12比61±12,P=0.05)。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数量缺血预适应组明显多于非缺血预适应组,分别为30.4%和12.1%(P=0.01)。PCI后梗死相关血管无复流发生率在缺血预适应组明显低于非缺血预适应组,分别为4%和15%(P=0.03)。缺血预适应组心肌损伤标志物峰值浓度较非缺血预适应组显著降低,重度左室功能不全(LVEF40%)发生率在缺血预适应组明显低于非缺血预适应组,分别为4%和15%(P=0.03)。结论缺血预适应组急性心梗患者PCI术后心肌酶峰值明显降低,以及梗死相关血管无复流发生率和重度左室功能不全患者比例明显降低,表明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梗患者心脏具有保护作用,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患者心肌胶原变化与左心室重构关系。方法选择2011年12月至2012年9月入住宝安区人民医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7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后患者是否行直接PCI治疗分为直接PCI治疗组(n=30)和择期PCI治疗组(n=30),其中10例(其中直接PCI治疗组5例,择期PCI治疗组5例)患者出院后不愿意随访。所有入选患者术前、术后3 d及术后30 d均分别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Ⅰ型C端胶原前肽(carboxy-terminal propeptide of type I procollagen,PICP)、Ⅲ型N端胶原前肽(amino-terminal propeptide of type III procollagen,PⅢNP)和Ⅰ型C端胶原末肽(carboxy-terminal telopeptide of collagen type I,CITP)浓度;术后3 d、术后30 d均行心脏超声检查;术后30 d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测量心肌梗死面积。结果术后30 d直接PCI治疗组血清PICP、PⅢNP、CITP浓度较择期PCI治疗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ICP:(7.76±1.47)ng/mL vs.(10.73±1.67)ng/mL,P﹤0.05;PⅢNP:(11.17±4.72)ng/mL vs.(37.80±6.83)ng/mL,P﹤0.05;CITP:(31.18±6.78)ng/mL vs.(45.10±9.70)ng/mL,P﹤0.05]。术后30 d直接PCI治疗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心肌梗死面积明显低于择期PCI治疗组[(46.57±6.10)mm vs.(52.63±6.50)mm,P﹤0.05;(34.25±4.86)mm vs.(37.33±3.56)mm,P﹤0.05;22.8%±3.4%vs.28.2%±6.8%,P﹤0.05]。结论直接PCI治疗可有效地挽救濒死的心肌,减轻心室重构,保护心功能,改善患者远期预后。检测血清心肌胶原浓度能作为预测心室重构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联合应用凯时(前列腺素E1)对术后心肌灌注的影响。方法将58例接受急诊PCI治疗且符合术前梗死相关血管完全闭塞(血流TIMI0级或1级),PCI治疗后梗死相关血管达到血流TIMI3级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凯时组28例和对照组30例。比较两组临床特征、心肌呈色分级(MBG)、心电图ST段回落指数(sumSTR)及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左室射血分数。结果两组基础临床情况及造影特征无明显差异。凯时组心肌呈色分级2/3级获得率明显增高(71.4%vs43.3%,P〈0.05),术后心电图ST段回落指数(sumSTR)≥50%的比例更高(82.1%vs53.3%,P〈0.05)。心肌梗死1周后射血分数亦高于对照组(57.3%±5.4%vs47.2%±7.2%,P〈0.05)。两组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急诊PCI基础上,联合凯时治疗可改善心肌灌注,改善患者心功能,近期疗效好,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