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新生血管的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nography,CEUS)强化特征。 方法 运用实时超声造影技术对78例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进行斑块新生血管强化特征分级和量化分析,探讨斑块新生血管灌注模式以及斑块强化与斑块厚度的关系,并根据斑块回声分类进行斑块强化特征的组间比较。对5例患者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斑块的病理组织学微血管计数与术前斑块超声造影强化指标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 78个斑块常规超声显示低回声斑23 例(29.49%), 混合回声斑30 例(38.46%),等回声斑20 例(25.64%), 高回声斑5例(6.41%);斑块最厚者5.5 mm ,最薄者2.6 mm。本组60例(76.9%)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EUS显示不同程度的新生血管强化。斑块厚度与斑块强化程度存在相关关系(r=0.686,P<0.05)。低回声斑和混合回声斑强化程度高于等回声斑及高回声斑(P<0.05);斑块病理组织学新生血管数量分级与超声造影强化程度呈正相关(r=0.886,P<0.05)。 结论 超声造影能够实时地观察和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的新生血管的灌注特征,为斑块易损性的临床评估提供了新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7,(11):1033-1036
目的探讨超微血管成像(SMI)技术在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情况与其临床症状关系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7年2月于上海市嘉定区中心医院经超声检查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患者146例,根据是否出现脑血管事件分为有临床症状组96例和无临床症状组50例。应用SMI技术及超声造影(CEUS)技术观察斑块内有无新生血管并进行分级,通过单因素、多因素分析评价斑块内新生血管程度与临床症状的关系;通过一致性分析将SMI技术和GEUS技术进行比较,并分析2种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有临床症状组和无临床症状组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平均厚度分别为(3.09±0.79)、(2.89±0.49)mm,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临床症状组患者中,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者80例(83.33%);无临床症状组中,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者20例(40.00%);有临床症状组患者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者比例显著高于无临床症状组(Z=-6.488,P<0.05)。有临床症状组和无临床症状组患者的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SMI分级与CEUS分级均有较好的一致性(P<0.05)。SMI检查结果中,颈动脉斑块内有血流信号者100例,其中有临床症状组80例,无临床症状组20例;颈动脉斑块内无血流信号者46例,其中有临床症状组16例,无临床症状组30例。GEUS检查结果中,颈动脉斑块内有血流信号者109例,其中有临床症状组81例,无临床症状组28例;颈动脉斑块内无血流信号者37例,其中有临床症状组15例,无临床症状组22例。SMI技术预测发生临床症状的敏感性为83.3%,特异性为40.0%。GEUS预测发生临床症状的敏感性为84.4%,特异性为56.0%。结论 SMI技术可简便易行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的新生血管,同时,新生血管的程度与临床症状的发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SMI技术对评价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诊断中超微血管成像(SMI)和超声造影(CEUS)诊断技术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6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应用SMI、CEUS诊断,同时跟访到患者术后病理诊断结果.分析两种方法对新生血管检出率、新生血管分级情况.结果:SMI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超声造影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新生血管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纳入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100例患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脑梗死患者(研究组)和同期100例正常人(对照组)作为观察对象,对两组实施超声造影,进行声学定量分析,对比两组AT(造影剂达到时间)、TTP(造影剂达峰时间)、BI(基础强度)、PI(峰值强度)、IE(增强强度)、DE(增强密度)。结果:两组AT、TT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BI、PI、IE、DE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造影能够客观地评价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新生血管的增强情况,并能为临床医师评估患者的斑块稳定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正>资料显示,众多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密切相关,因而,人们越来越重视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目前研究~([1-2])将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危险性概括为两个方面:(1)斑块所致管腔狭窄而引起的低灌注的血流动力学改变;(2)斑块碎裂脱落、血栓形成而导致管腔堵塞,后  相似文献   

6.
丁中  张锋  程将  黄筠璐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9,44(11):1517-1521
目的探讨超微血管成像技术(SMI)在检测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中的优缺点。方法选取进行常规彩色多普勒颈动脉超声检查中发现的6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病人,进行常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后继续SMI筛查,查出有新生血管信号的颈动脉斑块70个,进一步进行超声造影(CEUS)检查,比较两种方法检测颈动脉斑块中新生血管数量的一致性。结果将SMI检测出新生血管的斑块根据新生血管的数量、形态分布情况进行分级,经颈动脉SMI检查后评分为0级的斑块10例,1级的斑块35例,2级的斑块25例。经颈动脉CEUS检查,评分为0级的斑块15例,1级的斑块35例,2级的斑块20例。两种模式检测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一致性很好(Kappa=0.769,P < 0.05)。结论SMI与CEUS检测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有很好的一致性,且SMI的安全性高,操作简便,可重复性强,在评价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作为检测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超微血管成像(Super Micro-vascular Imaging,SMI)评估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价值,并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常规超声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46例,所有患者均接受SMI及超声造影(Contrast Enhanced Ultrasound,CEUS)检查,评价SMI与CEUS检查结果的一致性,并详细记录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及检查结果。结果 SMI与CEUS评分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0.508,P<0.05)。SMI和CEUS检测到的大部分新生血管位于同一位置。以CEUS评分为诊断标准,SMI评分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下面积达0.895,P<0.05,SMI评分诊断斑块内新生血管的敏感度88%,特异度80%。对可能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脑梗病史、高水平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同型半胱氨酸是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的危险因素(P<0.05);根据Spearman秩相关分析发现SMI评分与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同型半胱氨酸呈正相关(P<0.05)。结论 SMI是检测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便捷、有效的技术;脑梗病史、高水平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同型半胱氨酸是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超声造影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利用时间强度曲线(TIC)预测斑块内新生血管。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医院2011年1月~2014年1月内临床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由颅脑MRI确诊),且颈动脉超声检查存在颈动脉斑块者47例作为脑卒中组(斑块为软斑,最厚达2.5mm,符合造影条件),对其造影动态图进行TIC曲线分析。另采集临床无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也进行TIC曲线分析。结果 筛选出47个斑块的完整造影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其中1例保留了病理资料,该患者颈动脉斑块造影显示斑块内部呈斑片状增强,以肩部为主。TIC曲线显示有一明显的波峰区段,峰值强度(peak)、曲线下面积(AUC)较高,达峰时间(TP)较短,病理结果提示该患者斑块内血管CD34染色阳性。再比较脑卒中组和对照组患者超声造影TIC曲线,发现脑卒中组的Peak(68.74±7.81)和AUC(2573.53±420.82)显著高于对照组(55.02±7.08 vs 1799.03±393.89),而TP值(16.85±2.23)显著低于对照组(20.04±2.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TIC曲线有望成为预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9.
张梅  林玲  陈红艳  文晓蓉  罗燕 《西部医学》2018,30(4):582-585
【摘要】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同部位的超声造影(CEUS)表现特征。方法 运用实时超声造影技术显示78例颈动脉斑块的新生血管灌注模式,比较斑块不同部位(包括上游肩部,下游肩部,顶部,中央部)的超声造影强化指标。 结果 斑块的新生血管超声造影灌注模式表现为强化始于斑块基底部和内膜面,并逐渐向斑块内部呈点片状或短线状分布,以斑块周边部分强化明显,斑块上游肩部、下游肩部、顶部和中央部四个部位强化程度依次由高到低(P<005)。 结论 超声造影能够实时观察和评价颈动脉斑块不同部位新生血管的分布情况,为斑块易损部位的评估提供了新的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10.
脑血管病是致人类死亡的三大疾病之一,也是致残的主要原因,其中75%是缺血性脑血管病。近来研究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及不稳定脱落是引起脑梗死的重要原因之一,斑块内新生血管可以促进粥样硬化病变的发展[2],甚至诱发斑块内出血和斑块破裂及其并发症的发生,是斑块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斑块内新生血管已经逐渐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1斑块内新生血管1.1斑块内新生血管的形成动脉粥样硬化中的新生血管形成的始动因素仍不清楚,认为可能与代谢有关,其机制是动脉壁的增厚使氧供应与氧的需求失衡,细胞缺氧诱导转录因子激活,故新生血管形成。  相似文献   

11.
BackgroundAtherosclerotic carotid plaques ar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auses of stroke. Apart from the severity of stenosis, there are certain plaque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neovascularization and, surface ulceration which makes a plaque vulnerable. This study was performed to study the plaque characteristics using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 (CEUS) and evaluate their association with presence of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symptoms in these patients.MethodsThis study included patients presenting at a tertiary care center, having carotid plaques causing >60% stenosis. CEUS was performed for assessment of intraplaque neovascularity and plaque surface characteristics. These plaque features were then evaluated for their association with presence of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symptoms in patients.ResultsSixty plaques were studied in 50 patients. Thirty-two plaques were associated with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symptoms. On CEUS, intraplaque neovascularization was seen in 38 of the 60 plaques studied (63.3%). Ther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ssociation of intraplaque neovascularity and plaque surface characteristics with presence of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symptoms.ConclusionCEUS allows better characterization of plaque surface characteristics and also depicts plaque neovascularization, which helps in determining the plaque vulnerability. It should be used as an adjunct to ultrasound and doppler assessment of carotid plaques.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颈动脉硬化斑块药物治疗中的初步应用。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0月郑州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颈动脉硬化斑块患者25例为研究对象,给予他汀类药物治疗,分别在药物治疗前后进行超声造影,观察颈动脉硬化斑块的超声造影变化及新生血管形成情况,对于形成新生血管者记录峰值强度(PI值)结果 25例患者治疗前超声造影观察到25个斑块,治疗后23例患者有新生血管生成,治疗后的PI差值(26.5±2.5)明显高于治疗前(22.1±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609 5,P<0.05)。2例患者无新生血管生成、斑块稳定。结论对于颈动脉硬化斑块患者来说,在药物治疗前后应用超声造影可以观察到新生血管情况,为药物疗效评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炎症反应与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研究表明利用超声造影技术可以评估斑块内的炎症水平,但尚无与病理学相关的研究.本研究应用超声造影评估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患者斑块内炎症水平并分析超声造影参数与临床症状及组织病理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中南大学湘雅...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评价颈动脉斑块易损性对脑卒中的预测价值。方法 纳嘉兴市第一医院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颈动脉斑块患者108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均行CEUS检查,评估斑块易损性。根据患者是否发生脑卒中,分成卒中组(n=51)、非卒中组(n=57),比较两组颈动脉斑块的CEUS特征,包括新生血管分级、灌注方向、主要增强部位。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颈动脉斑块常规超声特征、CEUS特征对脑卒中的预测价值。结果 卒中组平均斑块长度、厚度高于非卒中组,斑块狭窄程度≥50%、低回声为主的混合回声、斑块表面溃疡占比高于非卒中组(P<0.05)。卒中组0级、1级占比低于非卒中组, 2级、3级占比高于非卒中组,且2级+3级总数占比高于非卒中组(P<0.05)。两组斑块内新生血管的灌注方向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卒中组斑块肩部增强占比高于非卒中组(P<0.05)。常规超声评估斑块易损预测脑卒中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612,敏感度为62.75%,特异性为59.65%。CEUS评估斑块易损预测脑卒中的AUC为0.788,敏感度为80.39%,特异性为77.19%。结论 CEUS可以通过评估患者的颈动脉斑块易损情况,对脑卒中发生风险进行预测,敏感度与特异性较理想。  相似文献   

15.
张玉麒  周克松  毛强  颜媛 《海南医学》2020,31(19):2529-2532
目的比较超声造影与常规超声对颈动脉粥样斑块不稳定性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9年8月在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为颈动脉不稳定性粥样斑块,拟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的80例患者(共122个斑块)作为研究对象,术前分别行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以手术及病理证实为标准,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的诊断效能。结果超声造影与常规超声对斑块内部回声、表面形态、斑块内新血管形成的评估一致性均较差;超声造影对斑块内部回声检出不均匀型96个、均匀型26个,常规超声检出不均匀型22个,均匀型100个,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Kappa=0.263,P<0.01);超声造影对斑块表面形态检出表面不规则型及溃疡型102个、表面规则型20个,常规超声检出表面不规则型及溃疡型48个、表面规则型74个,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Kappa=0.311,P<0.01);超声造影对斑块内部新生血管形成检出1~3级血流119个、0级血流3个,常规超声检出1~3级血流36个、0级血流86个,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Kappa=0.006,P<0.01)。结论超声造影较常规超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超声造影分析。依据患者斑块回声图像特点分为软斑组、硬斑组及混合斑组,比较分析三者超声造影增强率以及包括斑块峰值强度和达峰时间等时间一强度定量分析指标。结果61个斑块中经超声造影后有38个斑块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强,增强率达62.30%。与软斑组相比,硬斑组和混合斑组造影增强率明显下降,造影未增强率明显提高,斑块峰值强度明显降低,达峰时间明显延长,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造影能够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正确评价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7.
李泞珊  龚金铃  陈菲  黄雪  卓忠雄 《重庆医学》2016,(26):3655-3657
目的 探讨超微血流成像技术评价颈内动脉闭塞的价值.方法 对23例多普勒彩超发现的可疑单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分别行超微血流成像(SMI),超声造影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3种检查,比较SMI与DSA、超声造影与DSA,以及SMI与超声造影检查的一致性.结果 SMI显示颈内动脉完全闭塞15例,重度狭窄8例;超声造影显示颈内动脉完全闭塞13例,重度狭窄10例;DSA显示颈内动脉完全闭塞13例,重度狭窄10例.SMI与DSA、超声造影与DSA及SMI与超声造影的诊断一致性Kappa值分别为0.638、0.823、0.819.SMI与超声造影的诊断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MI对颈内动脉闭塞有超声造影相似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超微血流成像技术(superb micro-vascular imaging, SMI)对颈内动脉闭塞的评估价值并分析斑块内新生血管生成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在我院超声医学科就诊发现颈动脉均质等回声或低回声斑块的120例肥胖型中青年糖尿病患者,采用SMI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检测颈内动脉闭塞情况;据SMI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有新生血管组(n=98)及无新生血管组(n=22),统计2组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影响斑块内新生血管生成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SMI与DSA检测120例患者中颈内动脉闭塞概率分别为13.33%与18.33%,两者检测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0.814,P=0.023)。有吸烟史、有冠心病史、有脑梗死病史及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含量升高均为肥胖型中青年糖尿病患者颈内动脉斑块内有新生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