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评价抗心动过速DDDRP起搏器对识别、预防和终止快速房性心律失常(atrial tachyarrhythmia,ATA)的有效性.方法研究对象为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合并ATA而置入DDDRP起搏器(Medtronic,AT500/AT501)的患者24例.起搏器的心房预防性起搏(atrial preventive pacing,APP)方案由主治医生决定是否或者何时开启,ATA的监测和抗心动过速起搏(anti-tachycardia pacing,ATP)功能则在置入术后随即激活.回放起搏器存储的心律失常事件和心内电图,核对、分析起搏器识别ATA的准确性和ATP终止ATA的效率,同时比较在APP功能开启前后患者ATA负荷的差异.结果 24例患者在(17.63±8.79)个月的随访期内均无事件生存,无起搏器相关并发症.12例患者起搏器的APP功能始终是关闭状态,6例患者在第一次术后随访时开启,另有6例的APP功能在随访至9.29个月时激活.24台起搏器共记录到97 367阵次的ATA,在有心内电图记录的阵次中,起搏器对ATA识别正确率为(76.77±20.52)%;ATP终止ATA的有效率为(50.27±19.29)%.尽管APP功能开启后的心房起搏比例(87.95±20.93)%较开启前(50.73±34.46)%明显增高(P《0.01),但是患者的ATA负荷(14.73% 与16.52% 或7.52 h/周与6.58 h/周)和最长单阵ATA持续时间(27.27 h 与20.75 h)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DDRP起搏器能识别和诊断大多数(75%)的房性心律失常,适时发放的ATP治疗可超速抑制、终止约50%的房性心动过速或心房扑动;APP功能提高心房起搏的比例,但从整体上并不能明显减少ATA的发作和降低患者的ATA负荷.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特殊心房起搏算式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伴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预防作用.方法 21 例确诊患者植入Vitatron 起搏器,观察比较术后起搏监测、起搏治疗I 及起搏治疗II 等3 阶段心房颤动有症状事件数、事件总数、事件总持续时间和心房颤动负荷4 项指标的变化.结果 根据起搏监测阶段记录到的心房颤动触发因素,分别启用房性期前收缩抑制功能、房性期前收缩后反应功能、运动后心率控制功能和起搏调节功能.4 项指标在与起搏监测阶段比较,21 例起搏治疗I 阶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起搏治疗II阶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16 例由房性期前收缩、房性心动过速和运动后心率突然减慢触发者起搏治疗I 阶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起搏治疗II 阶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5 例由其他因素触发者起搏治疗I、II 阶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 ).所有患者无血栓栓塞及死亡事件发生.结论 特殊心房起搏程算式可以减少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降低心房颤动负荷,改善症状,尤其是对由房性期前收缩、房性心动过速和运动后心率突然减慢触发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双心房右心室三腔起搏治疗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探讨双心房右心室三腔起搏运用的原理 ,适应证以及起搏模式的选择。方法 患者 6例 ,男性 4例 ,女性 2例 ,诊断 :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间传导阻滞。置入双心房右心室三腔起搏器。左心房起搏通过冠状静脉窦植入 2 188电极导线 ,左右心房电极导线通过 Y形转接器与双腔起搏器连接。结果 双心房同步起搏后 ,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发作明显减少。结论 初步临床应用提示 ,右心室三腔起搏器双心房同步起搏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起搏器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管理程序在房颤管理中的作用.方法 入选因缓慢性心律失常合并阵发性房颤或心房扑动植入永久性双腔起搏器的患者,随机分为双腔起搏模式(DDDR)组、预防/抗心动过速起搏(DDDRP)组、管理心室起搏(MVP)组和兼有DDDRP和MVP组程序的DDDRP+MVP组.DDDRP、MVP和DDD...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具有预防心房颤动程序的DDDR型起搏器(Vitatron 900E)预防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机制及效果。方法:对10例阵发性心房颤动分3段(每段2周),第1段启动起搏器进入房性心律失常记录状态,DDD60次/min,探查心房颤动的诱发因素;第2段为起搏治疗段1,DDD85次/min,观察超速起搏的抗心房颤动作用;第3段为起搏治疗阶段Ⅱ,DDD70次/min,据第1阶段获悉的心房颤动的触发因素,启动4个预防心房颤动程序中相关的项目。结果:10例均可控制心房颤动,3例用心房超速起搏控制,7例仅通过启动“房性期前收缩后反应”及/或运动后心率控制程序,其中3例尚需用可达龙0.2g/天。结论:抗心房颤动起搏器有防治阵发性心房颤动作用,尤其适用于合并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患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窦综合征)患者右心耳起搏后P波变异和临床预测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方法病窦综合征患者76例,Ⅰ组植入房室顺序起搏器(fully automatic dual chamber pacing, DDD),再分为Ⅰa组(术后无心房颤动)和Ⅰb组(术后有心房颤动);Ⅱ组植入双心房(biatrial synchronous triggered pacing,DDTA)或双心室三腔起搏器(cardiac resychronization therapy pacing,CRT)。自身心率时P波间期和起搏心率时P波间期从标准12导联心电图测量,心房颤动发生根据24 h动态心电图记录,随访时间(17±14)个月。结果右心耳起搏后Ⅰb组起搏P波宽度比自身P波增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右心耳起搏后,P波宽度等于或超出130 ms患者的心房颤动事件发生率高于P波宽度小于130 ms患者,Ⅱ组心房颤动发生率为24%,较Ⅰ组(47%)减少;在心室起搏心率大于或等于50%时,Ⅰ组术后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率(39%)明显高于Ⅱ组(20%)。结论DDD起搏后P波宽度延长可导致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率增加,自身P波宽度等于或超出130 ms的患者,术后心房颤动发生率高。DDTA或CRT同步起搏时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率比DDD起搏减少。  相似文献   

7.
为观察三腔双房起搏联合预防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的起搏治疗模式治疗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研究 3例房间传导阻滞合并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 ,并置入三腔双房同步起搏器的患者。起搏器具有房颤预防治疗功能。左房起搏通过冠状静脉窦置入 2 188电极导线 ,左右心房电极导线通过Y形转接器与双腔起搏器连接。DDTA起搏模式 ,随访 6个月 ,观察超驱动起搏、长间期抑制、房性早搏 (简称房早 )后加速起搏功能关闭和开启时 ,患者的临床症状、统计模式转换发生的次数、第一次至第二次房颤发作的间期、平均 2 4h房早记数。结果 :双房同步起搏后 ,患者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的发作明显减少。超驱动起搏、长间期抑制、房早后加速起搏功能开启时 ,模式转换发生的次数减少、第一次至第二次房颤发作的间期延长、平均 2 4h房早记数明显减少。结论 :初步临床应用提示 :三腔双心房起搏联合预防房颤的起搏治疗模式治疗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可行且有效。  相似文献   

8.
评价双腔起搏器自动工作方式转换功能的可靠性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10例患者,男性8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62.31岁。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及三度房室阻滞植入了带有自动工作方式转换功能(AMS)的双腔起搏器。10例患者中,8例伴有阵发性心房颤动,1例伴有阵发性心房扑动,1例伴有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带有AMS功能起搏器可在房性快速心律失常发生时,由跟踪房性频率的工作方式(DDD/DDDR)自动转换为非房性频率跟踪的工作方式(DDlR)。起搏器可自动将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及发生AMS情况储存起来。患者植入起搏器后3个月进行随访,并用体外程控仪调出起搏器的储存信息进行分析。结果10倒患者中有6倒发生了274次阵发性心房颤动,持续时间为lOmin~2h不等,患者心房颤动的心室反应为207~400bpm。每次心房颤动,起搏器启动了AMS,心室反应频率在60~90bpm,4例未发生快速房性心律失常患者未启动AMS。结论 双腔起搏器AMS功能工作可靠,对于伴有阵发性房性快速心律失常患者,进行双腔起搏治疗时,应考虑应用带有AMS功能的双腔起搏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抗心动过速起搏(rATP)干预心房高频事件的有效性.方法 研究对象为符合起搏器植入指征、置入DDDRP起搏器(Medtronic,A3DR01)同时合并心房颤动(AF)的患者49例,依据其起搏器植入指征分为病窦综合征(SSS)组和房室传导阻滞(AVB)组两组,rATP功能在置入术后1个月随访时打开,记录房性心...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性,81岁,病窦综合征,起搏器植入术后心悸。起搏器程控显示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和心房颤动频繁发生。开启起搏器治疗房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的特殊功能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起搏器程控显示房性心动过速和心房颤动的发生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双腔起搏器模式自动转换功能在慢-快综合征的应用价值.方法 8例慢-快综合征患者均置入具有模式自动转换功能(AMS)的双腔起搏器,心动过速频率设置为175 bpm.术后随访期为3个月,进行生活质量问卷调查,并详细调阅起搏器存储的心动过速发生情况和AMS启动情况.结果共发生了498次快速房性心律失常,每次均启动了AMS功能.当快速房性心律失常发作时(>175 bpm),起搏模式由DDD(R)转变为DDI(R),而当心房率<175 bpm时未发生模式自动转换,不适症状明显减少,冠心病者心肌缺血发作明显减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起搏器的休息频率功能对房性心律失常的近期影响,评估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植入Identity Adx DDD 5286型双腔起搏器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39例。起搏器植入后不打开休息频率,保持起搏器出厂设置;术后3个月随访时程控为在双腔起搏模式下打开休息频率,共随访6个月。比较起搏器植入前后及打开心房滞后模式后心房起搏百分比及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与术前比较,术后3个月24 h动态心电图显示,房性期前收缩次数和房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阵数增加(U=4.19、4.28和4.39,均为P<0.05),相应的发作例数也增加(χ2=4.57、4.61和4.96,均为P<0.05)。与未打开休息频率模式比较,打开后心房的起搏百分比明显降低[56%(40%73%)比84%(64%73%)比84%(64%97%),P=0.03];24 h动态心电图显示,房性期前收缩次数和房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阵数明显减少(P<0.01),相应的发作例数也减少(P<0.01)。结论休息频率模式可以减少心房起搏的比例,减少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打开休息频率模式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3.
起搏预防阵发性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阵发性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主要包括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 (房速 )、心房扑动 (房扑 )及心房颤动 (房颤 ) ,临床较常见 ,呈反复、交替、频繁发作。这一方面可抑制窦房结自律性 ,导致窦房结功能障碍 ;另一方面可使心房发生电重塑 ( electrical remodeling)及收缩功能障碍。这些结果又反过来促进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发作 ,形成恶性循环。多数患者最终将演变成永久性房颤 ,使心功能明显减退 ,可诱发或加重心力衰竭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另外 ,房颤尤其是阵发性房颤是血栓栓塞的主要原因。抗心律失常药物对此类心律失常疗效较差 ,长期服用抗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间隔起搏对快速性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2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和(或)高度/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行房间隔和(或)室间隔起搏,术前和术后1周内查24h动态心电图(DCG)及二维超声心动图(2-DE),并跟踪随访32~660(346.29±196.08)d。结果:6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起搏器安置术,未发生任何并发症。与术前相比:DDD和AAI间隔起搏手术后房性期前收缩次数P50(P25、P75)为[290.00(14.00;3114.00)∶6.00(0.00;124.50),P=0.000]、房性心动过速阵数[13.50(1.75;112.75)∶1.00(0.00;7.50),P=0.002]和阵发性心房扑动/颤动阵数[2.00(1.00;5.25)∶0.00(0.00;0.25),P=0.048]以及房性期前收缩发作例数(23∶14,P=0.048)均明显减少,房性心动过速和阵发性心房扑动/颤动发作例数均有减少趋势(均P>0.05);DDD和VVI间隔起搏术后室性期前收缩次数明显减少[25.50(3.75;123.00)∶7.00(1.00;30.75),P=0.003],室性心动过速...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不同起搏方式(DDD方式和VVI方式)对长期心脏起搏患者心功能及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分别对43例VVI起搏治疗和32例DDD起搏治疗患者进行临床、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的定期随访,随访时间平均为34±6.8个月和32±8.3个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R波抑制型起搏器(VVI)组随访期左房内径明显增大,左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减退(P均<0.05);房室全能型起搏器(DDD)组左房内径、LVEF无显著差异;与DDD组比较,VVI组左房内径明显增大(P<0.01),LVEF显著减退(P<0.01),房性心律失常明显增加(P<0.01),心功能显著恶化(级别显著增加),P<0.05。结论:DDD心脏起搏器可显著改善心功能,减少房性心律失常,比VVI起搏器为佳。  相似文献   

16.
观察AT501起搏器起搏预防和终止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的疗效。3例病窦综合征(SSS)患者,同时伴有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置入Medtronic公司生产的AT501起搏器,术后1个月打开三种独立的起搏预防治疗功能和3个可程控的起搏终止治疗功能。经8~10个月的随访,患者的临床症状较术前明显改善,通过9790程控仪回顾心律失常发生事件,发现AT501起搏器对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的检测准确率为98%,起搏预防治疗功能和起搏终止治疗功能可减少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的发作,其中起搏终止治疗的成功率为56%,在270~360ms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检测区成功率为78%,在220~270ms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检测区成功率为40%。结论:初步临床应用表明,AT501起搏器置入后通过对起搏器的起搏预防和终止治疗功能合理程控,可安全、有效地减少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的发作。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置入起搏器患者与脑卒中的关系,对117例置入起搏器患者进行2年定期随访,记录脑卒中的发生情况。结果:117例起搏器患者有7例发生了脑卒中,置入起搏器前有心房颤动和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者脑卒中的发生率高于Ⅱ度或Ⅲ度房室阻滞和病窦综合征患者(分别为11.54%、12.5%vs2.2%、3.3%,P<0.05)。置入VVI起搏的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为6.58%,置入DDD起搏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为9.75%,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logistis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提示起搏器患者脑卒中的发生与置入起搏器前的心律失常类型(心房颤动和房性心动过速)有关(P<0.05),而与起搏模式无关(P>0.05)。结论:置入起搏器患者脑卒中的发生与心房颤动和房性心动过速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置入具有AAISafeR功能的Symphony 2450起搏器的患者进行长期随访观察。方法入选40例患者,分别于置入起搏器后3个月、6个月,以后每年1次进行随访,观察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左室射血分数。通过起搏器程控计算心房起搏及感知百分比,心室起搏及感知百分比。同时记录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随访18±4.6(12~24)个月,心室起搏百分比23.5%±3.5%。与术前相比,术后LAD、LVEDD均有缩小(P<0.05)。相关分析显示,LAD、LVEDD与心室起搏百分比呈正相关。术后快速房性心律失常发作例数明显减少。结论AAISafeR起搏模式能够有效减少心室起搏百分比,减少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初步评价德国百多力公司生产的PhilosDDDR型起搏器抗心房颤动(房颤)功能的效果。方法38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合并阵发性房颤的患者置入了PhilosDDDR型起搏器,术后打开模式转换功能(Auto-Mode-Switch,AMS),关闭抗房颤功能。记录1个月AMS次数、心房及心室起搏百分比、心率、房性早搏(房早)次数及临床症状等。之后打开抗房颤功能,并将此功能设置在“中档”,1个月后使用程控仪调出以上数据,并比较开启此功能前后1个月二者的差异。结果与起搏器置入术前比较,不论抗房颤功能开启与否,绝大多数患者头晕、气短、乏力、心悸等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运动耐受量改善。在打开抗房颤功能后,多数患者诉临床症状与开启此功能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例(13.2%)患者诉心悸及气短;在使用程控仪将抗房颤功能由“中档”降到“低档”后症状明显减轻。打开抗房颤功能后,房早发生率显著性降低(P〈0.05),心房起搏的比率及心率明显增加(P〈0.05)。然而,AMS次数无显著性减少(P〉0.05),说明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无明显减少。结论将PhilosDDDR型起搏器的抗房颤功能设置在“中档或低档”,虽然房早显著性减少,心房起搏比率增加,但房颤或房性心动过速并无显著性降低。  相似文献   

20.
心脏起搏已广泛用于治疗缓慢型和某些快速型心律失常。随起搏器技术的发展,目前起搏器种类有单腔、双腔、程控多功能、频率反应性和抗心动过速起搏器。因此,学会分析起搏心电图已成为临床和心电图医师的新课题。分析起搏心电图,目的在于了解起搏器的工作方式、功能状况及起搏效果。及时发现起搏系统故障,诊断起搏源性心律失常,为临床进一步处理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