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新感与伏邪学说是温病发病学的主要内容,是随着中医外感病学理论发展而产生的,认为外邪侵入可直接发病,也可先潜入体内,过时发病。在系统回顾伏邪、新感学说沿革的基础上,浅析其涵义与特点,围绕如何看待伏邪温病学说,进而提出对伏邪新感学说的研讨应结合现代临床诊治,尤其伏邪学说对于临床辨证以及治疗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新感与伏邪学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感与伏邪学说是温病发病学的主要内容。在系统回顾温病新感、伏邪学说学术渊源的基础止,深入分析其涵义与特点,并对历代有关伏邪学说的学术争鸣进行了归类、汇总,进而提出对新感伏邪学说的研讨应着重于临床实际,分析不同类型温病的病变机理,探讨其演变规律及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3.
温病伏邪学说应扬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医家们对温病伏邪学说是否有其重要意义及有否必要继续保存和研究等问题主要有两种不同见解。一种认为伏邪学说是古代医家在长期临床实践中观察到的温病特殊的一类病证,在病因、病位、病机、病证及治法方药上都有比较成熟的认识,形成一种学说,有其一定的理论和临床依据,对临床辨治等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并承认“伏邪”的客观存在,认为对该学说应当继承,努力发掘内中之精华,加以深入研究,不能废弃。另一种看法认为,伏邪学说虽然是温病学乃至中医学领域的一种学说,历代研究者不乏其人,但没有多大理论意义和临床价值,现有的…  相似文献   

4.
伏邪学说是中医学发展史上的一种重要学说,有效地指导着临床上多种疾病的辨证论治。文章概述了伏邪学说的基本思想,从白疤的临床特点及目前中医界治疗白疤初期的主要方法说明白疤实为伏邪发病,最後应用本学说的相关思想来探讨白疤的病因、发病机制及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5.
《唐祖宣温病解读》从温病概念、温病的病因学说、温疫学说、温毒学说、温病辨证理论、温病诊法、温病治法和温病预防8个角度对温病学的理论基础进行详细分类说明。在临床上运用温病治法时应注意:灵活运用;重视体质和正气状况;以祛邪为治疗的关键;要注意分别新感与伏邪论治;要把注重整体与着眼局部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6.
伏气又称伏邪,指温病中与新感温病相对而言的伏气温病。自《内经》成书以来,历代医家对“伏气”有较大的争论,争论的焦点主要是对伏气温病的“邪”伏于何处而各持己见。清末以后,对伏气的争论又转为对“伏气”与新感作  相似文献   

7.
“伏邪”学说根源于《黄帝内经》,肇端于晋·王叔和,定型于明·汪石山,在中医理论中通行了几百年,至今仍被作为温病发病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而写进教科书中。然而,有关伏邪学说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现就这一问题,发表个人学习研究的一点体会和看法,以就正于同道。 一、“伏邪”说的根据是对《内经》原意的曲解  相似文献   

8.
关于温病新感伏邪学说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温病学说发展过程中,前人为了说明温病的成因,创立了伏邪新感学说。这个理论是以症候为基础的,因而它有客观的物质基础。是温病病因病机的抽象概括。对于临床辨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是温病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近年来,对此学说,看法不一,共焦点主要集中在究竟对临床有无实际意义。本文仅就个人的认识体会讨论于后。  相似文献   

9.
王鸿士名老中医对于"伏邪温病"学说的历史朔源、内涵机理、发病特点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且依据肝病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的发病特点,认为肝病的病因、发生、发展、转归与"伏邪温病"类似,提出肝病为"伏邪温病"的观点,并用这一思想指导临床治疗,临床疗效显著,形成了完善的肝病治疗体系。  相似文献   

10.
"感而不发"和"伏而后发"是伏邪致病的特点,临床发现部分抽动障碍患儿发病或复发与外感六淫邪气有一定的病程相关性,与伏邪致病机理相似,故而提出抽动障碍之"伏邪致动"学说,该学说认为外感邪气侵袭肌表,伏藏于半表半里而暂时不发作,在外感邪气、情志变化等刺激下再次发病,病位在肺与肝,与风邪关系密切,外风引动内风,治宜肝肺并调,一则宣肺肃降以疏散外风,二则疏肝通络以熄内风,表里同调,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11.
晋唐时期,以伤寒研究为中心,以疲疠、天行、时行、时气、温病等研究为翼助,疫病的辨证体系得到了较大丰富,且众多医家从不同角度探讨疫病:认为伤寒有新感而成、两感而成、直中三阴而成;提出伏邪温病、新感温病等概念,指出温病由“伏邪”、“疠气”(“乖戾之气”)等导致,温病初起应使用寒凉药;《诸病源候论》则对疫病的传染性进行了探究.疲病辨治思路有时气病六经日期辨治、时气病表里日期辨治、天行病日期辩治和疫疠病脏腑辨治等,但大都体现了时间辨治思想.晋唐医家对疫病证候的认识、辨治思路及疫病流行性、传染性的辨识等,对后世疲病学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2.
温病学辨析     
清代叶天士别出心裁地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之说,从而建立了温病学。然而,温病学的病因是不成立的,相应的温病病证亦不能自圆其说,改变外邪侵犯的途径是枉顾生活现实。所谓卫气营血辨证缺乏脏腑基础,不具有作为外感病传变规律的条件,治疗大法巧而洞出,亦不足取。尽管温病学理论错误,但补充了治疗热证的方法方药,具有较强的临床实用性,仍不失是对中医学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医对当前西非埃博拉疫情的治疗方法.[方法]从中医的五运六气和伏气理论分析当前西非埃博拉出血热的病因病机、治法治则和遣方用药特点.[结果]当前的西非埃博拉疫情与五运六气及伏气因素有关,其病机重点在伏寒伤阳;论治可以《伤寒论》少阴病篇有关条文为主要依据,宣发少阴伏邪,慎用清热解毒重剂,亦可参考今年的三因司天运气方附子山萸汤和正阳汤.[结论]运气失常是发生埃博拉疫情的重要原因,加强中医运气学说研究对西非埃博拉出血热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历节”出自《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从篇名可知历节病与中风有一定的联系。汉晋时期中风多以外风立论,其范围包括厉风(麻风)。从“历节”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进行文献考证,认为“历节”当为麻风病的变态反应。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温病学主要学派和不同的温病类型为主要依据,将温病学主要学说划分为温疫学说、伏气温病学说、伤寒法治温学说、四时温病学说、温毒学说五大学术体系。重点探讨了五个学术体系辨治温病的思路和临床用药规律。以期使温病学界在重视叶、薛、吴、王临床经验的同时,更加注重其它学术体系的研究,从而拓宽温病临床的诊治思路,提高温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时病论》从临床的角度对五运六气学说进行发挥和运用。尊崇运气学说的精神,以“时病”统称外感病,突出其发病的时相性特点;将二十四节气纳入外感病分类方法中,平等看待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对外感病的致病作用,完善了外感四时六气辨证体系,并灵活运用运气学说指导临床实践,全书的理、法、方、药皆在彰显运气学说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从病因病机、病位、证候鉴别、治法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对肾着病做了进一步阐述,指出了肾着病虚而受邪的机制,寒湿着于腰,而不在肾脏,故虽名“肾着”,实为“腰着”,突出证候鉴别的重要性,强调治病求本的思想。  相似文献   

18.
邹世昌 《医学综述》2009,15(18):2829-2831
李东垣创立的升阳益胃汤,专为治疗脾胃虚弱、外感风寒湿邪,脾肺同病而设。临床中各个系统的疾病在病情发展过程中的各个阶段,都可出现脾胃虚弱、湿邪困脾的表现,根据异病同治的原则,都可使用健脾除湿的升阳益胃汤辨证治疗。因此,升阳益胃汤广泛用于治疗由脾胃虚弱、湿邪困脾引起的许多病证多获良效,本文对目前升阳益胃汤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广东非典流行与中医时间医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广东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期间(2002.11.16~2003.5.15)的流行病学资料,运用中医时间医学理论,结合SAS软件分析处理后认为非典的出现与人体内的伏邪和素体阴虚有关,它属春温这一既是温病、又是中医时间医学的范畴;密闭式空调公交车是散发病例的一大主要传播途径.运用中医时间医学研究探讨非典,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