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确定抗血小板治疗在发生血管闭塞事件高危患者中的疗效。设计:协作汇总分析。入选标准:肌肉疼痛度,创伤发生率,运动表现。结果:本研究入选的临床试验是那些研究高危患者(患有急性血管病,或既往有血管病病史,或存在其他一些诱发因素)抗血小板治疗与对照组相比的疗效,或一种抗血小板治疗与另一种抗血小板治疗疗效相比较的随机临床试验,且试验结果都是在1997年9月以前得出的。试验必须采用随机研究的方法,以避免事先得知下一步将采取的治疗措施,且无其他混杂因素影响即观察组之间仅在抗血小板治疗方案上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2.
目的 :确定在非急性冠脉疾病的治疗方法中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型术 (PTCA)是否优于药物治疗。设计 :随机对照试验的汇总分析。背景 :自 1979至 1998年间发表的世界范围内的随机对照试验。对象 :95 3名经PTCA治疗的患者与 95 1名经药物治疗的患者 ,来自 6项随机对照试验。其中3项试验包括了多支血管病变的患者和有心肌梗死病史的患者。主要预后指标 :心绞痛、致死性与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死亡、反复血管成型术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结果 :经血管成型术治疗的患者与经药物治疗的患者相比 ,心绞痛的危险比为 0 .7(95 %可信区间为 0 .5~ 0 .98,非一致性P <0 .0 0 1) ;致死性与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的危险比为 1.42 (0 .90~2 .2 5 ) ;死亡的危险比为 1.32 (0 .6 5~ 2 .70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危险比为 1.5 9(1.0 9~ 2 .32 ) ;反复血管成型术危险比为 1.2 9(0 .71~ 3 .36 ,非一致性P <0 .0 0 1)。不同试验的方法学差异 ,以及随访方式或单支血管与多支血管病变间的差异 ,均无法解释分析中所观察到的上述差异。结论 :PTCA与药物治疗比较 ,前者可显著减少冠心病患者的心绞痛发生率 ,但其代价是更多的患者需要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尽管现有证据表明 ,药物治疗有优于PTCA的倾向 ,但因上述研究纳入的人数有限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与血小板活性的关系。方法 :42例高血压病患者以及 2 4例年龄、性别与高血压病组无明显差别的正常人 12小时的尿液 ,用酶免疫学方法检测 11-脱氢血栓烷素B2 (11-DH -TXB2 ,血小板活化的敏感标志物 )的浓度 ,做了以下的研究① 1级低危高血压病患者与正常人进行比较 ,② 1级低危高血压病患者与 3级高危高血压病患者之间进行组间对照 ,③一组 1级低危高血压病病人给予阿司匹林治疗 ,然后进行治疗前后的比较。结果 :高血压病患者尿 11-DH -TXB2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 ) ,1级低危高血压病与 3级高危高血压病之间尿 11-DH -TXB2也存在明显差异 (P <0 .0 5 )。接受阿司匹林治疗组的患者 ,治疗前后比较 ,尿 11-DH -TXB2浓度明显降低 (P <0 .0 5 )。结论 :高血压病患者体内存在 11-DH -TXB2合成的增加 ,高血压病可能通过活化血小板这一机制 ,促进人的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等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4.
背景和目的:目前缺乏抗丙型肝炎病毒(H CV)的特效可耐受药物。体外实验证明BILN2061是一种针对HCV丝氨酸蛋白酶的特异性拮抗剂。在健康志愿者中进行的前期临床毒理试验结果表明BILN2061可安全用于HCV感染患者。方法:研究纳入31例慢性基因型1型H CV感染合并轻度肝纤维化(Ishak评分0~2)患者,分别给予BILN206125m g、200m g、500m g2/d单一治疗,共2d。采用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评估BILN2061的疗效、药代动力学及耐受性。另外2项安慰剂对照试验采用相似的设计:纳入10例H CV感染合并进展期肝纤维化(Ishak评分3~4)患者和10例H CV…  相似文献   

5.
临床试验表明阿司匹林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危患者一级预防有效的抗血小板药物,对心肌梗死和缺血性血管事件的二级预防也有效。10%~20%动脉栓塞史患者即使接受阿司匹林治疗经过长期随访仍有血管事件复发。原因如下:第一血小板被其它途径激活,不能被阿  相似文献   

6.
treatm entlowered mean背景与目的:即使进行抗凝治疗,心房纤颤患者发生卒中或其他血管事件的风险仍然很高。本研究旨在明确常规降压治疗是否能保护该高危患者群体。方法:本研究是对培哚普利预防卒中复发研究(PR OG RESS,一项安慰剂对照的随机试验)的辅助分析,旨在明确对脑血管  相似文献   

7.
氯沙坦对高血压患者生存质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与评价不同类型的抗高血压药物治疗对高血压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为全面评价抗高血压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 ,单盲 ,自身前后对照设计。1 2 0例高血压患者分为 A、B两组 (A组 :氯沙坦 50~ 1 0 0 mg/ d;B组 :氨氯地平 5~ 1 0 mg/ d,或倍他乐克 50~ 1 0 0 mg/ d) ,持续治疗 1 2周。应用 WHOQOL量表对 1 2 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同期横断面调查比较 ,分析不同治疗方案对 QOL的影响效果。结果  (1 )治疗前、后两组血压下降的程度 ,降压有效率无显著差异 (P>0 .0 5) ;(2 )与治疗前比较 :两组 QOL均有不同程度改善 (P<0 .0 5) ;(3)两组治疗后比较 :A组 QOL改善程度明显高于 B组 (P<0 .0 1 )。结论 氯沙坦在降低血压的同时能显著改善高血压患者生存质量 :QOL测试有利于抗高血压治疗方案和治疗效果的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8.
魁北克消息:两大组临床对照试验表明,抗血小板药氯苄噻啶(Ticlopidine)对于预防心血管病的发作和死亡有明显作用。专家们预测,根据上述结果,氯苄噻啶(Ticlid,Syntex)将成为预防高危病人中风的常规药物。加拿大神经科学会的会议报道,两项研究包括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案和病人。加拿大和美国的氯苄噻啶研究(CATS)包括以前患过血栓栓塞性中风的1050名病人,随机分配在25个临床中心,每天用氯苄噻啶和安慰剂治疗,平均随访26个月。生物统计学家Michael Gent报道,药物治疗组与安慰剂组比较,第二次中风、心肌梗塞或由于其他血管病死亡者,前一组下降约30%。Gent说,上述结果已证实具有高度统计学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抗血小板药物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综合抗血小板药物在预防治疗动脉栓塞的研究现状。结果:心脑血管病患者要应用抗血小板药物进行预防治疗。结论:心脑血管病患者中高危人群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对其预后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针对血栓弹力图在冠心病患者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应用分析。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在本院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96人,其中51人服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为观察组,另45人没有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进行单纯用药(阿司匹林组22人、氯吡格雷组23人)。通过血栓弹力图检测花生烯酸与磷酸腺苷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控制情况,对比两组抗血小板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血小板控制率大于单纯药物组(P0.05),观察组的抗血小板治疗效果优于单纯药物(P0.01),比较三组患者的不良反应速率(P0.05)。结论 TEG可作为抗血小板治疗的评价指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与梗塞后脑出血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抗血小板、抗凝治疗对梗塞后脑出血(HI)发生率的影响.方法:比较使用阿司匹林、氯噻匹啶、低分子量肝素的脑梗塞(CI)患者HI发生率.结果:所有接受抗血小板、抗凝治疗的CI患者HI发生率均高于无抗血小板、抗凝治疗的患者.HI发生率在阿司匹林(150mg/d)、低分子量肝素(0.6ml/d)、联合使用低分子量肝素(0.6ml/d)和阿司匹林(100mg/d)的CI患者中较高,分别13.33%、12.41%和26.47%.结论:抗血小板、抗凝药物是影响CI患者发生HI的因素之一;不同种类和剂量的抗血小板、抗凝药物对HI发生率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索分析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抗血小板药物抵抗的临床影响因素,以帮助临床医师快速识别出可能存在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抵抗的患者。方法 本研究纳入2013年全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行冠状动脉介入术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依据血栓弹力图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纤维蛋白凝块强度(adenosine diphosphate-induced platelet-fibrin clot strength,MAADP),将入选患者分为药物抵抗组 (MAADP>47 mm) 与非药物抵抗组(MAADP≤47 mm)。利用临床基线数据,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筛选出与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抵抗独立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2 511例患者被纳入本研究,其中有781例(31.10%)患者存在氯吡格雷治疗下的药物抵抗。通过单因素分析及进一步的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共筛选出肾功能异常(OR=3.08,95%CI:1.28~7.36)、女性(OR=2.86,95%CI:2.26~3.61)、合并糖尿病(OR=1.61,95%CI:1.33~1.95)、血小板增多(OR=1.55,95%CI:1.07~2.25)及质子泵抑制剂的使用(OR=1.25,95%CI:1.02~1.54)等5个与抗血小板药物抵抗有关的临床因素。结论 肾功能异常、女性、合并糖尿病、血小板增多、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是患者发生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抵抗的独立影响因素,在临床诊疗过程中需予以重点关注,从而指导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  相似文献   

13.
王劲  杨天燕  张靖贤 《广西医学》2013,35(2):231-234
动、静脉栓塞引发的血栓病发病率与死亡率多年来一直居高不下,因而抗血小板药物开发是心血管药物研发的热点领域.抗血栓药物治疗的目的 在于预防高危患者的病理性血栓形成,防止已形成血栓的患者体内的血凝块扩展或发生栓塞.本文主要概述研发新型抗血栓药物的必要性,新上市与目前正在进行Ⅱ期或Ⅲ期临床试验的抗血小板药物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滴丸联合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106例TIA患者(2017年7月—2018年12月)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3例。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观察组给予复方丹参滴丸+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安全性及治疗前后生活质量(BI评分)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 05),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 0. 05);治疗后两组BI评分均较治疗前增加(P <0. 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基础上联合复方丹参滴丸治疗TIA,效果显著,且安全性具有保证,有利于促进患者生活质量改善。  相似文献   

15.
背景:在新生儿中线放置期间有关阿片类止痛药或局部麻醉药镇痛疗效的证据有限,之前也无两者疗效比较的研究。目的:确定局部丁卡因、静脉注射吗啡或丁卡因加吗啡在被动通气新生儿中线放置期间的止痛效果。设计、机构和受试者:2000年10月至2005年7月在安大略省多伦多市2所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进行一项随机、双盲、对照试验,共132例被动通气新生儿纳入本试验(纳入时的平均胎龄为30.6±4.6周)。干预:在中线插入前,新生儿随机接受丁卡因(n=42)、吗啡(n=38)或丁卡因加吗啡(n=31)治疗,还有1个不接受任何药物的单独非随机婴儿组(n=21)作为对照。主要观…  相似文献   

16.
时机:PCI术前应尽早启动抗血小板治疗 2012年欧洲心脏病协会(ESC)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STEMI)治疗指南推荐:行直接PCI的患者,应在血管造影前尽早接受阿司匹林与二磷酸腺苷(ADP)受体拮抗剂的双重抗血小板治疗,以及一种口服抗凝药物治疗.2011年ESC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MI)治疗指南推荐:应尽早在阿司匹林基础上加入P2Y12抑制剂;2012年AHA/ACCF UA/NSTEMI指南指出:对于确诊的中高危且选择初始侵入性治疗策略的UA/NSTEMI患者,应在入院时即接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2009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美国心脏学会(ACC/AHA) STEMI指南推荐:在直接或非直接PCI时或之前,尽早给予噻吩并吡啶类药物治疗.2012年AHA/ACCF/SCAI PCI指南指出:在PCI前给予阿司匹林;PCI时应给予负荷剂量的P2Y12受体抑制剂.此外,早期的CRODO研究也提示:PCI术前尽早抗血小板治疗可有效降低PCI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7.
背景:用氯吡格雷进行抗血小板治疗可减少缺血并发症,特别是对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患者。本研究旨在检测氯吡格雷对稳定性冠心病(CAD)患者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共73例病程>6个月的稳定性CAD患者被随机纳入氯吡格雷治疗8周组(给予负荷剂量300m g后继以75m g/d)或安慰剂组。分别于基线和研究完成时检测sCD40L和hs-CRP的水平。结果:所有患者已接受阿司匹林治疗,并且74%的患者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在氯吡格雷治疗组中,sCD40…  相似文献   

18.
目的:系统评价肝癌切除联合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简称脾亢)的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收集肝癌切除联合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研究的相关论文,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质量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终纳入3篇对照研究,共144例患者;肝脾联合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组(HSP)与肝脾联合切除组(HS)围术期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肝功能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肝脾联合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与肝脾联合切除在围术期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白细胞、血小板、肝功能方面无差异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成都西部地区老年非瓣膜病房颤患者血栓栓塞风险及抗凝治疗现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7年11月在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住院的老年非瓣膜病房颤患者573例,依据CHADS2评分评估血栓栓塞风险,HAS-BLED评分评估出血风险,并比较不同栓塞危险分层的抗凝治疗现状。结果纳入65岁及以上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573例,平均年龄(78.30±9.64)岁,其中年龄≥80岁271例(47.3%)。573例入选患者CHADS2评分≥2分者492例(85.9%),其中年龄≥80岁患者血栓栓塞风险比例明显高于80岁以下患者。573例患者中,共291例(50.8%)接受单一抗血小板治疗,接受单一华法林抗凝治疗者88例(15.3%),接受新型口服抗凝药物者仅2例(0.3%),未接受抗栓治疗者135例(23.7%)。其中CHADS2评分≥2分的492例血栓栓塞高危患者中,仅86例患者选择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物进行抗凝治疗,262例患者单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103例患者未进行抗栓治疗。结论成都西部地区老年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大多属于血栓栓塞高风险人群,以80岁以上人群更为突出,但接... 更多  相似文献   

20.
临床上治疗脑梗塞的主要方法是应用抗血小板和 /或溶栓性药物进行抗血栓治疗 ,由于其对血小板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因而进行血小板聚集率的监测就显得特别重要。我们对临床确诊的 50例脑梗塞患者使用抗血小板药物 (抵克力得 )和 /或溶栓药物 (尿激酶 )前后血小板最大聚集率 ( MAR)进行了监测 ,以探讨其对血小板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 ,用药前后 MAR有显著性差异 ( P<0 .0 1 ) ,说明对血小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1 资料和方法1 .1 临床资料本组 50例病人 ,男 31例 ,女 1 9例 ,平均年龄 56.4± 9.5岁 ,系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和本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