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黑热病疫点媒介白蛉情况,为有效预防黑热病的发生和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6年6-10月在林州市的2个疫点采用诱蚊灯法、吸蚊管和捕蛉器等方法进行白蛉监测,每月2次,并对捕捉到的白蛉进行形态学分类鉴定。结果共捕获白蛉217只,经鉴定全部是中华白蛉,其中6月、8月、9月分别捕获到白蛉2、214、1只,其余月份均未捕获。结论黑热病媒介白蛉在疫点村广泛存在,对该地区的白蛉防治工作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
河南黑热病媒介白蛉调查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掌握我省基本消灭黑热病后传播媒介白蛉的残存情况。方法:在有代表性地区采用人工捕捉白蛉,解剖鉴定蛉种。结果:在河南京广铁路以西丘陵、山区媒介中华白蛉持续存在,如有病例输入,黑热病仍有潜在传播的危险;在铁路以东平原地区,白蛉基本绝迹,即使有病例输入,也似无潜伏期传播的危险。结论:应重视对中华白蛉的防制  相似文献   

3.
<正> 白蛉为黑热病的传播媒介。苏寿泯等(1958)调查,我省发现有中华白蛉、蒙古白蛉、江苏白蛉、鳞喙白蛉和许氏白蛉五种,其中中华白蛉、蒙古白蛉分布广泛,并认为中华白蛉为主要传播媒介。经积极防  相似文献   

4.
1.在北京调查鳞喙白蛉占46.7%,中华白蛉占44.3%,许氏白蛉和蒙古白蛉较少。室内24小时观察白蛉在23时密度最高。观察到黑热病媒介中华白蛉的栖息性从家栖迁到野栖和半家栖,其白蛉季节为4个半月,高峰季节在六月中旬。北京平原地区白蛉基本消灭,而在山区、半山区白岭密度可高达230只/人工小时。
2.试验后证实了马拉硫磷及杀螟松灭白蛉效果好,持久效长,既经济又减少药物的用量。三年来在密云六个公社推广使用此两种药后,为国家节约了药费,降低了白蛉密度,并继续控制了黑热病新病人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南方11省区白蛉亚科昆虫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掌握南方11省区白蛉亚科昆虫的蛉种,地理分布及其栖息环境。方法:光诱粘蛉法和吸蛉管法。结果:发现白蛉30种,分属白蛉属,异蛉属,秦蛉属和司蛉属,其中有1新属和13个新种。调查发现一些省区白蛉分布较广,如广西,安徽,所调查县市均有白蛉存在,结论:一些地区有传病种-中华白蛉和四川白蛉存在,提示有内脏利什曼病传播的潜在危险。  相似文献   

6.
白蛉是一类较小的吸血昆虫,体形与蚊虫相似。雌蛉吸人畜血液,能传播黑热病、东方疖(皮肤利氏曼病)及白蛉热等病。我们在西北地区自然疫源性疾病的调查研究工作中,对陕西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白蛉的种类及其分布进行了调查,以便为我区部队进行白蛉及黑热病的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北京市白蛉密度监测报告薛素琴,曹晓芃,韩玉华,郑得生,吕京静,杨小为白蛉是小型的吸血昆虫,是黑热病的主要传播媒介。北京市密云县曾发现了由白蛉传播的黑热病病例。为此,我们在原黑热病区密云县设6个监测点(太师屯、穆家峪、四合堂、大城子、巨各庄),同时对旅...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黑水县黑热病的流行现状,为制定相应的防治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于2002~2003年随访已有黑热病病例,进行疫情分析。对4个乡的疫点村寨开展人群黑热病普查、家犬利什曼原虫感染调查。调查白蛉的分布、种类和密度。结果 随访黑热病病例42例,病例分布在6乡1镇,10岁以下儿童病例占病例总数的61.90%。普查村民1865人,查出现症病人2例;rk39试纸条检测家犬47只,7只出现阳性反应,阳性率达14.89%。白蛉调查仅发现中华白蛉,在当地分布广泛,最高密度达73只/人工小时。结论 黑热病疫区目前主要集中在黑水河中、下游地区,流行在当地未能得到遏止。中华白蛉是是当地黑热病的唯一传播媒介。  相似文献   

9.
几年前已被废除的挨家挨户喷洒DDT,已在印度几个邦内恢复,因为由吸血的白蛉传播的黑热病最近又流行起来。50年代末在防治疟疾高潮时,黑热病实际上已从印度消失,因为DDT连蚊子带白蛉一併杀死孀沤古缛鱀DT,白蛉又繁殖起来,黑热病又流行了。比哈尔邦报告黑热病患者10万例,死亡4,000人。WHO  相似文献   

10.
河南省曾是我国黑热病流区之一,1958年已基本消灭本病。1973~82年对本病的流行进行了监察,结果表明:广大平原地区已查不到白蛉,山丘地区人房内亦未发现白蛉;病犬不复存在;青少年中未出现新感染;共发现5例病人,其中1例为外地输入病例,4例为本省旧有病例(包括2例皮肤黑热病),未见新发病例。由此认为,本省黑热病的流行已趋终止,但由于少数山丘地区黑热病再感染的可能性仍存在,故今后仍应做好本病的监察工作。  相似文献   

11.
黑热病是由媒介昆虫白蛉传播的寄生虫病,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曾是河南省黑热病的严重流行区,20世纪初的年发病率在1‰以上,经积极防治20世纪60年代后未再发现病例,但在其后的监测中有媒介白蛉残存,表明黑热病传播的潜在危险依然存在.2003及2004年在河南省疾病控制中心的指导下,三门峡市疾病控制中心组织对陕县当前的白蛉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于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依据形态特征对海南省常见白蛉种类进行分类,确定该地常见白蛉的种特异分子特征。方法利用诱虫灯法,于2015年8月至2016年7月每月在海南省海口市农村和城乡结合部的猪圈、鸡鸭圈或人房等环境,2017年8月在三沙市宿舍周围的院落、废弃的猪圈等环境通宵采集白蛉,统计白蛉数量。随机挑取白蛉样本依据形态学特征进行分类鉴别,对应标本提取基因组DNA,测定和分析线粒体DNA(mtDNA)细胞色素b(Cytb)基因片段序列,确定种特异的分子特征。对采自海南省三沙市的白蛉应用种特异分子特征鉴定种类,并探讨其分类地位。结果在海口市共捕获白蛉377只,隶属于2属4种,即贝氏司蛉、应氏司蛉、鳞胸司蛉和施氏白蛉;白蛉全年均有活动,密度高峰出现在6、11月。4种白蛉的mtDNA Cytb基因序列在个体间的遗传距离为0~0.046,在我国分布的9种(5种为网络下载)白蛉间的差异范围为0.112~0.219。应用mtDNA Cytb基因序列分析显示,在三沙市采集的白蛉均为贝氏司蛉,与海口市贝氏司蛉间的遗传差异最大为0.049。结论白蛉在海口市全年均有活动,有2个密度高峰;确定了海南省常见4种白蛉的mtDNA Cytb基因分子特征;基于分子特征的贝氏司蛉已出现群体分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茂县黑热病流行动态和防治现状,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整理医疗机构患者病历资料和网络直报疫情报告,核实后进行资料处理;了解疫区各乡镇防治措施实施情况。采用诊治患者、犬只管理、防蛉灭蛉和健康教育的综合性防治措施。结果 1990-2010年全县共发病58例,2005年以来发病呈逐年上升和扩散态势,病例主要以紧邻重疫区黑水县的雅都乡居多,占病例数的39.66%;患者以男性为主,10岁以下儿童病例占患者数的58.62%;2~5月发病占全年的51.72%;病程在6个月内的占84.48%。rk39免疫层析试纸条检测家犬,阳性率为8.00%;媒介中华白蛉为优势蛉种,密度高峰在8月中、下旬。结论家犬是茂县黑热病的保虫宿主,作好犬只管理,灭犬降低家犬密度、查杀感染犬或病犬是控制黑热病流行的主要措施;减少白蛉与人和犬的接触机会,是切断黑热病传播环节的重要措施之一。采用加大葡萄糖酸锑钠治疗剂量和改进给药方法,治疗效果显著,复发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4.
据史料记载 ,安陆市 193 6年、193 7年共报告可疑黑热病患者 15例 (其中有 7例经病原学检查确认 ;195 3年又发现 6例。其后 40多年来 ,未发现黑热病新的病例 ,为了解黑热病在安陆市的现状 ,于 1998年按“湖北省医学科学院黑热病流行病学监测方案”进行了监测 ,监测结果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选点 根据以往患者居住地离城最近的 1.5 km ,最远的 3 5 km为线索选定在棠棣镇、太白公园和白兆山林场 3个监测点。1.2 方法  1媒介白蛉的调查 :于 6、7、8、9月用捕蚊管和将 8开白纸双面涂蓖麻油 ,于傍晚 8点钟悬挂在室内或野外诱粘白蛉 ,…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荒漠型黑热病疫区传播媒介吴氏白蛉的供血宿主,分析黑热病传播媒介与保存宿主的相互关系。方法在黑热病流行严重的荒漠型黑热病疫区,调查传播媒介活动期的优势动物种类;采集黑热病传播媒介吴氏白蛉,用未吸血的雌性吴氏白蛉对自由活动的优势动物和限制活动的优势动物进行吸血实验。结果当地优势野生动物主要有科氏三趾矮跳鼠、毛脚三趾跳鼠、子午沙鼠、塔里木兔和大耳猬。在自由活动的5种受试吸血动物中,吴氏白蛉只能吸到塔里木兔和大耳猬的血,吸血率分别为9.5%和3.3%,其他3种动物吸血率为0。但限制活动的毛脚三趾跳鼠和子午沙鼠均能被白蛉吸血,吸血率分别为24.6%和2.4%;白蛉主要从动物的无毛部位吸血。结论影响吴氏白蛉对自由活动动物吸血的主要因素是动物无毛部位暴露面积的大小和动物肢体驱赶活动。当动物的肢体驱赶活动被限制时,白蛉的吸血率升高。吸血实验可查明供血动物的种类、吸血部位、吸血时间和影响吸血原因的调查。通过塔里木兔和传播媒介吴氏白蛉的栖息地分析以及吸血实验,认为塔里木兔是塔里木盆地荒漠型黑热病疫区传播媒介吴氏白蛉的主要供血动物和保存宿主。  相似文献   

16.
大理州弥渡县苴力镇苴力村公所只苴上村李某某于2003年至2008年白蛉密度高峰季节的4—6月曾外出陕西省、四川省等地黑热病流行区从事打隧道野外作业,在此期间感染黑热病,主要表现为高热、头痛、体重下降、脾肿大,该病例先后在四川和云南的省级和县级多家医院就诊,均被误诊和漏诊,最后就诊于大理州人民医院,并在大理州人民医院从骨髓检出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培养出利什曼原虫利杜体,白/球蛋白倒置,黑热病rk39免疫诊断试纸条血清学试验阳性,病原体先后经省、国家专业机构复查鉴定,复查结果与大理州医院一致;经其它治疗无效,而抗黑热病治疗有特效。近年来全国人口流动频繁,黑热病有向非流行区扩散的趋势,在非流行区易发生误诊、漏诊,应加强黑热病防治人员培训和开展监测,避免在非流行区发生二代病例;在流行区野外作业的大型工地,对施工人员这一感染黑热病的高危人群进行预防黑热病防治的健康教育,药物喷洒灭白蛉,强调使用细孔纱门纱窗和细孔蚊帐,并督促施工单位开展落实这些预防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7.
湖北地区播散型组织胞浆菌病误诊为黑热病12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湖北地区于 195 8年基本消灭黑热病 ,此后 ,进一步肃清传染源和扑灭白蛉 ,多次抽查、考核 ,未发现新的病例。但1989年以来 ,又陆续报道“黑热病”14例 ,死亡 6例 ,为了查明黑热病在湖北地区是否会卷土重来 ,湖北省医科院寄研所于 1997~ 1999年进行了湖北省黑热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证实 14例“黑热病”中除老河口市 1例系 195 9年发病、感染地不详的皮肤型残存病例和罗田县 1例系在新疆感染的输入病例确诊为黑热病外 ,其余有 12例均为播散型组织胞浆菌病的误诊 ,现将 12例误诊为黑热病的病例分别报告如下。病例 1,男 ,2 5岁 ,中学教师 ,京…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氟氯氰菊酯畜窑内喷洒防制中华白蛉的效果,为有效控制黑热病的传播媒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15、20、30mg/m^2剂量的5%氟氯氰菊酯水乳剂对畜窑墙面进行喷洒,人工捕蛉观察喷洒前、后白蛉密度,解剖分类,用相关密度指数评价效果。结果 3个剂量组喷洒后第1、2天窑内中华白蛉密度下降96.7%以上,喷洒后20d下降率在94.8%以上,且各组间的密度下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氟氯氰菊酯室内墙面喷洒防制中华白蛉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9.
60年代,印度及孟加拉等实施消灭疟疾计划,喷洒杀虫药,附带也杀灭了虫媒白蛉,收到了消灭内脏利什曼病(黑热病)的效果。近年在疟疾防治中,限制了喷洒杀虫药,黑热病又东山再起,邻近盂加拉国的比哈邦估计已达百万例之多,孟加拉国的黑热病也已复燃。从该国各主要医疗中心收集到的黑热病和黑热病后的皮肤利什曼病的病例日益增多,所来自的地区遍及全国各地,确已有  相似文献   

20.
敬琼 《现代预防医学》2013,40(12):2349-2352
目的 分析阿坝州1958~2010年黑热病发病情况,找出发病规律和特点,探讨有效防控黑热病的策略和措施.方法 对53年来黑热病疫情数据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阿坝州1958~2010年累计报告黑热病1 061例,死亡13例,年均发病率2.87/10万,死亡率0.04/10万.53年来发病呈现出4个高峰.具有明显的季节性,3~7月为高发月份;5个流行地区共报告病例1 019例,占报告总数的96.04%;职业以散居儿童为主,发病年龄集中在0~10岁.结论 持续杀灭病犬、灭蛉、防蛉工作,是控制和消除黑热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