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了解新疆奎屯市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骨密度(BMD)水平以及骨质疏松(OP)的患病率,分析影响OP的有关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概率比率的方法在新疆奎屯市抽取8个群体,对733名40~65岁围绝经期妇女进行问卷调查和BMD测定。结果①OP的患病率为30.3%。50岁以上个年龄组患病率明显高于40岁组(P<0.001)。城市妇女OP患病率明显高于农村妇女(P<0.001)。②绝经组BMD均值为0.603±0.120,未绝经组BMD均值为0.798±0.111(P<0.001)。③与BMD呈显著正相关的因素有:体重、生育年龄、每日钙剂补充、饮牛奶、锻炼。呈显著负相关的因素有:年龄、生育次数、哺乳时间、吸烟。结论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BMD变化的原因主要是受年龄、绝经因素的影响。预防OP应提倡加强锻炼、饮用牛奶、每日补充钙剂、不吸烟等。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苏州地区绝经后妇女的骨质疏松发生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从苏州市抽取261例45~70岁的绝经后妇女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收集相关资料,测定桡骨远端骨密度,分析骨质疏松患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261例中,骨质疏松92例(35.25%)(A组),骨量减少117例(44.83%)(B组),骨量正常52例(19.92%)(C组).A组的绝经年限、分娩次数、腰围、腰臀比(WHR)、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等指标均高于B、C组(P<0.05).绝经年限(OR=2.29)和WHR (OR=3.79)是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P<0.01).结论 绝经时间长、中心性肥胖和多产妇女是骨质疏松的高风险人群.  相似文献   

3.
目的 调查影响绝经后女性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5年04月~2016年03月的绝经后女性,分为骨折组(87例)和未骨折组(90例),采用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测定177名绝经后妇女股骨的骨密度(BMD),Logistic回归模型确定影响骨折的危险因素。结果 骨折组与未骨折组相比,在年龄、绝经年限和骨密度上有显著差异,在身高、体重、BMI指数等形态学指标上没有明显变化。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是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骨折的危险因素。结论 绝经后女性随着年龄的增大,骨质疏松发生率升高,是绝经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因子,应加强营养和骨密度监测,避免骨折发生。  相似文献   

4.
《医药保健杂志》2009,(2):62-62
引起女性绝经年龄提前的因素为: 1.初潮提前:初潮年龄越早,绝经发生得越早。 2.生育状况:即首孕年龄越大,绝经愈早;妊娠次数越少,绝经越早。 3.生活习惯:调查结果表明,每周吃2—3次鱼、虾的妇女,绝经年龄较晚;常年坚持喝牛奶的妇女,且喝牛奶量越多,坚持时间越长,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绝经后女性的骨密度变化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住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绝经后女性(糖尿病组)42例,绝经后血糖正常女性(对照组)21例。所有研究对象全部进行一般项目、临床资料调查、生化指标测定。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测定L1、L2、L3、L4及腰椎前后位总体(LH),股骨颈(Neck)、Ward’S三角区、股骨大粗隆、股骨的骨密度值(BMD)。连续性变量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正态分布变量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因素分析应用Logistic回归,显著性水准a设置为0.05。结果糖尿病组与对照组的年龄、绝经年龄、绝经年限、BMI、骨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骨密度测量结果,将糖尿病组进一步分为糖尿病组骨质疏松组、糖尿病骨量减少组、糖尿病骨量正常组,糖尿病骨质疏松组骨密度较骨量正常组显著下降(P〈0.01);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骨质疏松的发生与年龄独立相关,与BMI独立负相关(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绝经后女性骨密度与绝经后血糖正常女性的骨密度无显著性差异,年龄、BMI是骨质疏松症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患病情况及其发病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为绝经期妇女预防骨质疏松提供策略。方法:某医院接受体检的绝经妇女80例,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仪测定骨密度(BMD),并调查其护骨素水平(OPG)、身高、体重、年龄、绝经年龄以及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和低密度脂蛋白(LDL)等骨质疏松症的可能影响因素。对影响因素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结果:骨质疏松症患者为44例,非骨质疏松症患者为36例,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护骨素水平,体重指数、绝经时间、血清总胆固醇以及低密度脂蛋白均与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有关(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只有护骨素(OR=0.977,P=0.001)和绝经时间(OR=1.127,P=0.001)进入回归方程,说明护骨素和绝经时间是影响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的主要因素。结论:护骨素与骨质疏松呈负相关,增加护骨素水平可以降低骨质疏松的发生。绝经时间与骨质疏松呈正相关,绝经时间越长,越容易发生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7.
骨质疏松症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骨质疏松症(OP)的相关因素,加强OP预防工作的针对性。方法根据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结果将642个研究对象分为骨质疏松组268例和非骨质疏松对照组374例,采集OP相关流行病学资料,先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单因素分析P〈0.05的因素再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男、女性别分层分析。结果(1)单因素分析显示,女性、高龄、低文化程度、室内工作、生活在乡村、饮酒、体育锻炼少、钙元素摄入不足和过多动物蛋白饮食、月经初潮年龄大于14岁、绝经、多次孕产、糖尿病、风湿、甲亢是OP的危险因素;(2)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工作类型、体育锻炼、钙食品摄入、动物蛋白摄入、合并糖尿病纳入的回归方程有统计意义;(3)女性OP的独立危险因素是高龄、绝经、多胎孕产、钙食品摄入不足;男性OP的独立危险因素是高龄、室内工作、体育锻炼不足、饮酒、钙食品摄入不足和高动物蛋白饮食。结论室内工作、饮酒和高动物蛋白饮食,女性多次孕产是OP的危险因素,钙元素摄入和体育锻炼是OP的保护因素,老年、绝经后女性、糖尿病、风湿病、甲亢患者更应加强OP预防。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湖南湘西土家、苗、汉族老年妇女绝经前后血脂含量、血压水平,探讨年龄,绝经年限与妇女血脂、血压的关系。方法对163例绝经前后及绝经期妇女进行病史询问,对月经史着重注意绝经情况,凡绝经者均统计绝经年限,除测量血压外,分别抽取空腹静脉血,则定血脂。结果血压水平、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与年龄、绝经年限呈正相关,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与年龄、绝经年限无相关性,且与种族无相关性。结论绝经后妇女血脂含量、血压水平随绝经年限增加而增加,HDL—C在妇女一生中水平较稳定,重视绝经后妇女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及绝经后性激素替代治疗的应用,以便提高老年妇女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上海城区知识女性自然绝经年龄的状况,分析初潮年龄及生育史对绝经年龄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来院体检的自然绝经的知识女性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初潮年龄、初产年龄、孕产次数、绝经年龄等。结果上海地区知识女性平均自然绝经年龄(49.86±4.1)岁。初产年龄越早、孕产次数越多,绝经年龄越晚。结论绝经年龄与初产年龄、孕产次数有关,与初潮年龄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南昌市社区40岁以上女性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的患病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女性骨质疏松症的干预提供基础信息和依据.方法 应用定量超声骨密度检测仪测量南昌部分社区6015例年龄大于40岁女性跟骨骨密度.同时,进行问卷调查,检测肝肾功能、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测量血压、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计算其腰臀比(WHR)、体质指数(BMI),获得有效例数5999例.行单因素Logistic分析,对有统计学意义者(P< 0.01)进一步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OR值及其95%置信区间.结果 (1)女性OP的总患病率为10.8%,年龄标化后的总患病率为11.7%;(2)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饮牛奶、收缩压、HDL-c、LDL-c、TG、TC、HbA1c、BMI、WHR、体力劳动、孕次、产次、初潮年龄、绝经状态、绝经年龄、绝经年限、哺乳等是OP的可能影响因子(P<0.01);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增龄、无配偶、多产次、已绝经、长绝经年限和大WHR是OP的可能危险因素,分别为OR=1.66(95%CI:1.19-2.75),OR=1.3605%CI:1.02-1.80),OR=1.18(95%CI:1.02-1.36),OR=1.31 (95%CI:1.05-2.35),OR=1.06 (95%CI:1.04-1.08),OR=1.34(95%CI:1.12-2.52);经常饮用牛奶、晚绝经年龄、高BMI为其可能保护性因素,分别为OR=0.49(95%CI:0.39-0.62),OR=0.97(95%CI:0.94-0.99),OR=0.93(95%CI:0.87-0.99).结论 (1)随着年龄的增加,OP患病率明显增加.(2)增龄、绝经、无配偶、多产次以及中心性肥胖为OP可能危险因素;饮牛奶、合适的体质指数、晚绝经年龄可能有助于减少OP的患病风险.  相似文献   

11.
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是引起骨质疏松的重要因素,用雌激素治疗绝经后妇女的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会引发乳腺癌,因而人们使用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lective estrogen receptor modulator,SERMs)来治疗绝经后妇女OP。SERMs可选择的作用于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抑制骨吸收、破骨细胞形成而阻止骨质流失。SERMs是目前比较理想的治疗绝经后妇女OP的药物。本文就SERMs的作用机制及其治疗OP效果进行综述,并探讨SERMs治疗绝经后OP的前景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绝经后性激素水平及绝经年限对骨密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国萍  张秀梅 《河北医药》2007,29(5):449-450
目的 探讨绝经后性激素变化及绝经年限对骨质疏松的影响. 方法 对172例绝经后妇女(45~70岁)用双能X骨密度仪(DEXA)进行右前臂远端骨密度(BMD)测定及血清雌二醇(E2)、促卵泡激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睾酮(T)水平的测定. 结果 绝经后妇女血清E2浓度明显降低,与BMD呈正相关;FSH、LH随增龄血清浓度增高,与BMD呈负相关;绝经后血清睾酮水平低与骨密度和骨质疏松呈非线性相关.BMD停经1~3年组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随绝经年限的延长,各组BMD均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1),骨质疏松症发病率明显提高. 结论 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发生与性激素下降和绝经年限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绝经后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与骨质疏松相关性。方法选取86例在本科住院的绝经后T2DM患者为研究组,均符合1999年WHO T2DM诊断标准。另选78例非T2DM绝经女性为对照组,采用双光能X线骨密度检测仪对患者进行腰椎L2~4和左侧股骨近端(包括Neck、Troch、Ward三角区)骨密度测量,并测定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脂(TG)、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结合年龄、病程、绝经年限等因素进行研究。结果两组FBG、HbA1c、TG、LDL-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绝经后T2DM组Neck、Ward三角区、Troch骨密度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年龄、绝经年限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绝经后T2DM患者更易发生骨质疏松,骨折的危险性也高于非T2DM绝经女性,早期筛查血糖及骨密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60岁以上妇女绝经后阴道出血的病因。方法 对126例60岁以上妇女绝经后阴道出血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6例中,功能性病变16例(12.7%),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出血11例(8.7%);良性病变54例(42.9%);恶性肿瘤45例(35.7%)。结论 60岁以上妇女绝经后阴道出血患者大部分是良性病变,随着年龄增长和绝经时间延长,绝经后阴道出血中恶性肿瘤发生的危险性增大。  相似文献   

15.
陈玉花  郭键 《安徽医药》2014,18(4):717-719
目的 研究绝经过渡期妇女卵巢功能衰退与月经模式的关系.方法 随机选择2012年2月-2013年2月于我院妇科和生殖门诊就诊的女性共215例为研究对象.根据近1年月经规律情况分为生育年龄组、绝经过渡期早期组、(绝经)过渡期晚期组和绝经组,比较四组患者抑制素B(InhB)、雌激素(E2)、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抗苗勒管激素(AMH)水平以及卵巢大小和卵泡数.并按照不同年龄分组,比较年龄与月经模式的关系.结果 (1)生育年龄组、绝经过渡期早期组、绝经过渡期晚期组、绝经组FSH、AMH、InhB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LH在生育年龄组、绝经过渡期晚期组以及绝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2在绝经组与其余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分析可见40岁以下女性月经保持规律周期;40 ~44岁女性36.1%发生月经周期的变异;45~49岁组,53.5%发生月经周期的变异,而13.9%发生绝经;超过50岁的入组对象中32.8%出现月经不规律,而59.7%进入绝经期.卵巢大小和卵泡数方面,生育年龄组与其余三组卵巢最大平面平均直径和卵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抑制素B、雌激素、黄体生成素、卵泡刺激素、抗苗勒管激素以及卵巢大小、卵泡数都是评价卵巢功能衰竭的重要指标,而卵巢功能影响月经模式.  相似文献   

16.
雌激素联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4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福志 《中国药业》2013,(23):72-73
目的 雌激素联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医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诊治的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抗骨质疏松药物)和观察组(雌激素联合抗骨质疏松药物),各40例,治疗6个月,观察和比较两组临床疗效、骨密度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产生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升高(95.00%vs80.00%),骨密度明显增加[(0.8±0.2)g/cm2 vs (0.6 ±0.1)g/cm2],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降低(5.00% vs 20.00%),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患者,雌激素联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调查中老年妇女绝经的相关特征。方法 对300名在妇产科就诊的40-60岁中老年妇女,采用统一问卷进行面对面调查。调查其绝经过渡期、出现绝经症状和自然绝经的年龄以及对激素补充治疗的认知程度。结果 进入绝经过渡期、出现绝经症状和自然绝经的年龄分别为(45.5±4.2)、(47.6±4.5)和(49.9±3.7)岁。常见症状是乏力、易激动、失眠、骨关节和肌肉痛及潮热。在不同阶段,绝经相关症状均以轻中度症状最为常见,但绝经过程中各阶段的患者其不同程度绝经相关症状所占百分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老年妇女在绝经过渡期大部分有绝经相关症状,但以轻、中度为主;多数患者症状发生与月经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恶变危险因素。方法分析212例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对息肉恶变危险因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病年龄≥60岁(OR=7.57)、绝经后出血(OR=5.99)、高血压(OR=5.38)是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恶变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对于存在绝经后阴道出血、发病年龄≥60岁且伴有高血压的子宫内膜息肉妇女,宜行宫腔镜手术及病理组织学检查排除恶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绝经后妇女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与骨代谢标志物的关系.方法 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绝经期妇女腰椎BMD值,参照WHO的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将109例绝经后妇女分为无骨质疏松(NOP)组,骨量减少组(OPl)组和骨质疏松(OP2)组,测定各组受试者BMD和电化学发光法检测骨代谢标志物包括血清骨钙素(0C)、Ⅰ型原胶原N端肽(PINP)、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β-CTX)、25羟维生素D(VitD-T)和甲状旁腺素(PTH)的水平.结果 随着OP程度的加重,BMD值逐渐降低,而年龄逐渐增大;然而不同骨量组患者的OC、PINP、β-CTX和PTH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血清骨代谢标志物水平未提示与骨密度存在联系;血清OC、PINP、β-CTX和PTH只反映绝经后妇女骨转换的高低,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的诊断无明显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绝经后子宫出血(PMB)的病因分类和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近3年来176例PMB患者的资料,根据病理检查的结果确定病因,分析其特点。结果:176例PMB患者中非器质性病变46例(26.1%);良性病变79例(44.9%);恶性病变51例(29.0%)。50~70岁组以良性病变居多,而70~80岁组则以恶性病变居多(χ2=19.962,P=0.001)。同时,非器质性病变平均年龄最低,而恶性病变的平均年龄最高(F=8.774,P=0.003)。恶性PMB的危险因素主要有患者的年龄、绝经年限、出血距初诊时间及子宫深度4种。结论:绝经后子宫出血病因以良性病变为主,但随着年龄的增加,恶性疾病发生的机会增高,应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