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室(ICU)机械通气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危险因素及护理策略。方法 选取86例ICU机械通气患者,根据是否合并VAP分为VAP组(n=41)和非VAP组(n=45)。比较两组的临床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ICU机械通气患者发生VAP的影响因素。结果 VAP组机械通气时间≥10 d、意识障碍、留置胃管、未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占比均高于非VAP组(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VAP组机械通气时间≥10 d、意识障碍、留置胃管是ICU机械通气患者发生VAP的独立危险因素(OR>1, P <0.05),而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是ICU机械通气患者发生VAP的保护因素(OR<1, P<0.05)。结论 ICU机械通气患者发生VAP的影响因素较多,临床应针对危险因素制定相应干预措施,以降低VAP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2.
呼吸机相关肺炎内源性感染途径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71,自引:14,他引:71  
目的用分子流行病学方法研究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内源性感染途径在VA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为探索和发展全新的VAP预防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通过前瞻性队列研究,动态采集重症监护病房(ICU)人工气道(artificial airway,AA)包括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患者胃腔、口咽部、下呼吸道标本行病原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筛选VAP患者中下呼吸道、胃液和(或)咽拭子标本中所分病原菌生化反应结果相同并有先后定植次序者;通过PFGE方法分析这些病原菌是否具有同源性. 结果 98例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中52例发生VAP;表型分析52例VAP患者有13例下呼吸道病原菌呈现胃腔→口咽部→下呼吸道的逆向定植次序;3例出现胃腔→下呼吸道的定植次序;病原菌的PFGE同源性分析表明ICU中52例VAP患者有15例(其中14例为晚发性VAP)存在胃腔→下呼吸道逆向内源性感染途径,占VAP发病总数的28.8%;PFGE技术方法为分析病原菌同源性的有效方法. 结论病原菌的PFGE同源性分析表明ICU中VAP患者存在胃腔→下呼吸道逆向内源性感染途径.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患者术后呼吸机相关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探究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2022年3月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296例AD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医院电子病例数据库检索诊断为AD且顺利完成手术的患者,根据术后是否发生VAP分为VAP组和N-VAP组。采用单因素分析筛选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肺炎相关危险因素作为自变量,以患者术后是否发生VAP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危险因素。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296例AD患者,其中术后发生VAP的患者43例,VAP发病率为14.53%;VAP组与N-VAP组是否急诊、通气时间、手术时间、是否多次气管插管、发病至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以AD患者术后是否出现VAP为因变量,单因素分析有差异的是否急诊、通气时间、手术时间、是否多次气管插管、发病至手术时间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通气时间延长、手术时间≥5 h、有多次气管插管是AD...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目标性监测方法对控制降低重症病房(ICU)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医院感染的作用。方法根据前瞻性调查结果,在2008年7月~2009年6月具有针对性地采用目标性监测方法调查ICU病房应用呼吸机患者VAP的发病率,并研究患者使用呼吸机危险因素与VAP之间的关系。结果2008年7月~2009年6月ICU病例感染率35.84%,呼吸机相关肺炎感染率25.77%o,呼吸机使用时间长短、外源性致病菌进入和内源性病原菌易位与VAP发生有直接关系。结论采用可能存在问题的目标性监测,发现VAP的发生是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致病危险因素,为防治VAP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0年6月,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机械通气的16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分为VAP组和无VAP组;对与VAP相关的14个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VAP发病率为31.0%,病死率为21.2%,住ICU天数、机械通气时间、合并肺外慢性基础疾病、抗菌药物联合应用(>2种)、平卧位是VA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VAP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应采取有效的综合预防措施降低VAP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研究某院2013-2022年收治的114名使用呼吸机进行辅助呼吸的森林脑炎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的情况,其中发生VAP的患者为病例组,未发生VAP的患者为对照组,分析VAP的病原菌分布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共41名森林脑炎患者发生VAP,送检标本数41份,共分离出56株病原菌,革兰阴性菌占69.65%,革兰阳性菌占25%,真菌占5.35%;多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呼吸机使用时间(≥7 d)(OR=6.054)、多处蜱咬伤(OR=5.392)、总住院时间(≥30 d)(OR=4.178)、未接种森林脑炎疫苗(OR=3.893)、年龄(≥40岁)(OR=2.957)、抗菌药物使用时间(≥15 d)(OR=2.849)及入住ICU时间(≥15 d)(OR=2.418)是发生VAP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造成森林脑炎患者发生VAP的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多处蜱虫叮咬、疫苗接种以及治疗因素,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阴性菌。  相似文献   

7.
尚萌 《药物与人》2014,(12):335-335
目的:分析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危险因素及临床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367例ICU 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呼吸机管路管理、呼吸道护理及口腔护理,分析各危险因素对VAP发生产生的影响.结果:367例中有127例患者发生VAP,其危险因素包括昏迷、通气时间、心肺复苏、留置胃管及气管切开等. 结论:针对VAP危险因素加强呼吸机管路管理、呼吸道护理及相关基础护理,可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ICU)呼吸机相关性肺部感染(VAP)的危险因素及防御对策.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ICU实行机械通气治疗患者1024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探讨相关性肺炎诱发危险因素及制定防御对策.结果:1024例患者的年龄、意识状态、机械通气时间、基础疾病、气管切开与VAP的发生密切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年龄≥60岁、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时间≥3 d、意识昏迷以及合并基础疾病等因素是ICUVA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通过对VAP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医护人员需要加强对患者的监测并进行针对性的预防措施,降低VAP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陈海丹  李庆宣  张华 《职业与健康》2014,(14):2040-2042
目的探讨早产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病危险因素和干预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将机械通气时间≥48 h的189例早产儿根据是否发生VAP而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VAP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早产儿VAP发生率为28.6%;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66.7%;多因素结果显示,出生体重越轻(OR=1.449)、气管插管次数越多(OR=1.690)、气管内吸引≥6次/d(OR=3.099)、机械通气时间≥5 d(OR=3.831)是早产儿VAP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进行机械通气的早产儿具有较高的VAP发生率,VAP发生的因素较多,需采取综合预防措施来防止VAP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重症ICU病房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方法:选择我院自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10例呼吸机辅助呼吸2d以上的患者,根据有无VAP分成VAP组与非VAP组,其中VAP组44例,非VAP组66例。根据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总结VAP发病的危险因素,制定相应防护对策。结果:两组患者经单因素分析与VAP发生的危险因素中基础病变、ICU住院天数、气管切开、意识障碍、非感染性肺疾患、联用两种以上抗生素、应用糖皮质激素、鼻胃管肠饲、机械通气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VAP发病危险因素为有基础病变、采用鼻胃管肠饲、联用两种以上抗菌素、机械通气时间。结论:重症ICU病房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具有多样性,临床应高度重视VAP的防护工作,积极采取措施降低VAP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非呼吸机相关医院获得性肺炎(NV-HAP)、呼吸机相关肺炎(VAP)与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方法 回顾性调查2017年10月-2019年9月某院肺炎患者病历资料,按NV-HAP、VAP、CAP定义将患者分别列为NV-HAP组、VAP组、CAP组。收集三组患者痰、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血标本培养病原菌及药敏试验结果,分析三组患者感染病原菌构成和耐药性差异。结果 共纳入肺炎患者4 391例,NV-HAP组1 080例,VAP组126例,CAP组3 185例,各组分别检出病原菌841、191、1 440株,均以革兰阴性(G-)菌为主,依次占72.77%、84.82%和61.18%,三组患者检出病原菌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037,P<0.001)。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吡肟、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和复方磺胺甲口恶唑耐药率,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和亚胺培南耐药率,肺炎克雷伯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三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红霉素、克林霉素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比较,CAP组高于NV-HAP组(P<0.05)。结论 NV-HAP、VAP和CAP在病原菌分布及细菌耐药性方面均存在差异,在制定临床治疗方案时,要区别对待不同感染类型的肺炎。  相似文献   

12.
目的:认识和提高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诊断治疗水平。方法:对某医院98例住院确诊小儿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临床特点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持续发热伴刺激性干咳占94.90%,早期症状均系呼吸道感染症状,血清酶联免疫吸附法MP-IgM阳性率高(84.69%),外周血白细胞大多正常(75.51%),胸片均有支气管肺炎性改变。轻症77例,重症(肺外并发症)21例,所有病例加用阿奇霉素治疗,肺外并发症加用激素治疗,尚未发现耐药情况。结论:持续发热伴刺激性干咳患儿,早期治疗(2~5天)无效时,应考虑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血清MP-IgM检查帮助诊断。  相似文献   

13.
姜琦  姜利  朱波  李春阳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0):2590-2593
目的评估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在重症监护病房机械通气的肺炎患者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研究方法,从2010年1月到2011年9月连续收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ICU患者中,临床诊断肺炎并进行机械通气的患者,测定入选患者d1~7的血清PCT水平。结果共有111名患者入选,其中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者35例,医院获得性肺炎(HAP)37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39例。CAP组患者的基线PCT水平高于VAP组(P﹤0.05)。入选患者的28d病死率为27%,平均ICU住院天数为16d,变化范围(1~135d)。死亡组的PCT水平持续升高,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基线PCT水平和最高PCT水平与最高SOFA评分具有相关性(r2分别为0.51和0.58)。对于基线PCT水平、最高PCT水平和APACHEⅡ评分,利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预测患者的28d病死率,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0、0.74、0.69。基线PCT预测病死率的截断值为1.3ng/ml,最高PCT预测病死率的截断值为5.1ng/ml。结论在ICU中的因重症肺炎(CAP,HAP,VAP)进行机械通气的患者中,PCT水平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PCT水平可以预测患者28d病死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小儿细菌性肺炎与支原体肺炎中的水平变化。方法 2010年6月-2011年6月采用胶乳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52例细菌性肺炎、43例支原体肺炎患儿及同期健康体检儿童40名(对照组)血清中hsCRP水平。结果细菌性肺炎患儿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hsCRP水平分别为(13.52±4.01)mg/L和(2.04±1.13)mg/L,急性期与恢复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原体肺炎患儿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hsCRP水平分别为(8.25±2.48)mg/L和(1.96±1.05)mg/L,急性期与恢复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性肺炎和支原体肺炎患儿急性期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1.86±0.79)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细菌性肺炎组和支原体肺炎组恢复期血清hsCRP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清hsCRP水平检测不仅有利于肺炎中细菌和支原体属感染的鉴别诊断,并且动态监测还可以判断小儿肺炎的进展与转归,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均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CRP)检测在小儿细菌性肺炎和支原体肺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为小儿肺炎的鉴别诊断提供参考.方法 随机选取2010年9月-2012年9月医院儿科收治的细菌性肺炎患儿(细菌性肺炎组)和支原体肺炎患儿(支原体肺炎组)、门诊进行体检健康儿童(对照组)各80例,检测CRP变化.结果 CRP水平:对照组为(3.24±0.45)mg/L,细菌性肺炎组治疗前为(44.03±15.83) mg/L、治疗3d后为(15.12±6.21)mg/L,支原体肺炎组治疗前为(13.97±4.96)mg/L、治疗3d后为(5.29±2.33)mg/L,治疗前细菌性肺炎组、支原体肺炎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细菌性肺炎组高于支原体肺炎(P<0.05),治疗3d后细菌性肺炎组高于支原体肺炎(P<0.05),细菌性肺炎组、支原体肺炎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CRP细菌性肺炎组治疗前阳性率为100.00%、治疗3d后阳性率为52.50%,支原体肺炎组分别为66.25%、21.25%,细菌性肺炎组、支原体肺炎组组内治疗前后阳性率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前后阳性率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RP在小儿细菌性肺炎中阳性率最高,检测CRP有助于鉴别细菌性肺炎与支原体肺炎.  相似文献   

16.
Qing-tao Zhou  MD    Bei He  BSMed    Hong Zhu  BSMed 《Value in health》2009,12(1):40-46
BackgroundThe cost of treating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CAP) in China is a heavy economic burden for the society.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osts of hospitalization of low-risk CAP patients and how hospitalization costs can be reduced through proper usage of hospital resources.MethodsTwo hundred thirty-six patients with low-risk CAP who were hospitalized between January 2000 and December 2005 in a 1161-bed tertiary care teaching hospital were included in 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Their hospitalization costs and antibiotic therapy were analyzed. General linear model was utilized to determine correlative variables associated with total hospital costs.ResultsThe median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was 12 days and the median duration of intravenous (IV) antibiotic therapy was 10 days, they were correlated significantly (P = 0.000, r = 0.81). The median total hospital cost was $556.50 (mean $705.60), of which 48.9% was for drugs, 21.9% for laboratory tests, 8.6% for radiology, 6.5% for medical staff, 6.3% for hospital beds, and 5.3% for examination. General linear model analysis determined that duration of IV antibiotic therapy, Pneumonia Severity Index class, age, and initial empirical antibiotic therapy failure were correlative factors of total hospital costs. Pathogens were identified in 106 patients (44.9%), Mycoplasma pneumoniae was the most common pathogen (19.9%), followed by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8.5%), and Haemophilus influenza (5.5%). The majority of patients accepted initial empirical β-lactam (37.3%) or fluoroquinolone (30.9%) monotherapy, the empirical treatment failure rates were 20.5% and 5.5%, respectively.ConclusionsEfforts to reduce duration of IV antibiotic therapy will have the most profound effect on reducing total hospital costs of low-risk CAP. The atypical pathogens should be considered for initial empirical antibiotics in low-risk CAP therapy in China.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筛选可用于区分儿童支原体肺炎(MPP)及难治性支原体肺炎(RMPP)的危险因素,确定预测RMPP的联合因子,为RMPP患儿定制精准治疗和用药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纳入2016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期间入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儿科的141例MPP患儿,收集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数据。按照前3天治疗效果分为MPP组和RMPP组。通过单因素分析初步筛选出与RMPP有关的危险因素,再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并经逐步回归筛选出独立危险因素,绘制联合因子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进行预测效能分析。结果 本研究纳入141例,其中MPP85例,RMPP56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胸腔积液、咳嗽持续时间、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淋巴细胞计数(LY)、淋巴细胞百分比(LY%)在MPP组与RMPP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终将胸腔积液、发热持续时间、咳嗽持续时间、CRP和LY%作为联合因子建立RMPP预测模型,AUC为0.834(95%CI:0.768~0.900),Youden指数最大为0.522,敏感性为80.4%,特异性为71.8%。结论 本研究为RMPP患儿构建了合并胸腔积液、发热持续时间、咳嗽持续时间、CRP和LY%指标的联合预测模型,对于RMPP的预测诊断和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分析C-反应蛋白检测在小儿细菌性肺炎和支原体肺炎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48例肺炎患儿及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150例健康小儿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受试者进行C-反应蛋白、肺炎支原体、血常规检测,对148例肺炎患儿治疗前后进行C-反应蛋白水平检测,比较健康小儿、支原体肺炎患儿、细菌性肺炎患儿的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细菌性肺炎患儿与支原体肺炎患儿治疗前后的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C-反应蛋白对不同类型肺炎患儿的阳性检测率,综合评价C-反应蛋白在肺炎患儿诊断鉴别中的价值。结果健康患儿、肺炎支原体患儿、细菌性肺炎患儿的C-反应蛋白分别为(3.58±0.79)、(14.82±3.69)、(68.54±28.31)mg/L;组间比较,肺炎组患儿明显高于健康组患儿(P<0.05),而细菌性肺炎组患儿明显高于支原体肺炎组患儿(P<0.05);细菌性肺炎患儿C-反应蛋白的阳性率为93.3%、支原体肺炎患儿为45.6%,患儿经治疗后,C-反应蛋白均明显下降,上述指标组间比较及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反应蛋白检测可作为鉴别细菌性肺炎和支原体肺炎的有效手段,有助于临床医师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及早治疗患儿,以免耽误病情。  相似文献   

19.
硒对支原体肺炎的治疗效果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观察硒对支原体(MP)肺炎的治疗效果,采用双盲随机对照实验设计,选择100例住院支原体肺炎患儿,分为补硒组56例,以及病例对照组44例,正常组21例。一次补充硒的剂量为1毫克亚硒酸钠,对照病例组则给予常规治疗。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补硒组的部分症状和体征缓解天数有所缩短(T=2.75和2.17,P<0.05),补硒组白细胞硒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显著上升(F=22.879,8.999,P<0.05),细胞免疫功能有所改善。结果提示,补充硒作为辅助治疗支原体肺炎可能有帮助。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广州地区病毒性肺炎患儿病原学感染情况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应用ELISA及荧光定量PCR法检测226例支气管肺炎患儿急性期病原学感染,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ADV)、流感病毒(IFV)、副流感病毒(PIV)、巨细胞病毒(CMV)、肠道病毒(EV)、EB病毒(EBV)、单纯疱疹病毒(HSV),并利用四色流式细胞术对病毒性肺炎患儿及正常对照儿童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结果检出病毒感染阳性者106例,其中轻症肺炎84例,重症肺炎22例;阳性率46.9%,其中单一病毒感染71例,占67.0%,混合感染35例,占33.0%;RSV、ADV、IFV感染居前3位;与对照组相比,病毒性肺炎患儿外周血CD3+T淋巴细胞、CD3+CD4+辅助性T淋巴细胞及CD16+56+NK细胞均明显下降(P<0.05),CD19+B淋巴细胞比例则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重症患儿的CD3+CD4+T淋巴细胞也比对照组儿童显著降低(P<0.01);与轻症患儿相比,重症患儿CD16+56+NK细胞下降更为明显(P<0.01)。结论支气管肺炎患儿病毒感染的种类繁多,特别是重症肺炎患儿存在明显的免疫功能紊乱,及早进行病原学及免疫功能检测,有利于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