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索外科治疗家族性结肠息肉病的新方法,评价这一新方法的治疗效果。方法收治到我院接受这一新型外科手术的6例家族性结肠息肉病患者中,有5例为男性,1例为女性;年龄为24~36岁。他们先后按照如下手术步骤接受了这种新型手术:①左侧中下腹直肌作切口入腹;②保留大网膜,切除全大肠;③在乙状结肠与直肠交界处,游离直肠肌鞘0.5cm,四周固定,旋转剥离直肠粘膜,暴露出粘膜滋养动、静脉,逐一钳扎,切断,逐渐递进,直至齿状线;④在右结肠动脉下离断肠系膜上动、静脉;⑤作回肠N形造袋;⑥在全直肠肌鞘内,作回肠袋—肛管吻合术。袋后置管引流;⑦将小肠系膜固定于右后腹,右铺小肠,将其系膜覆盖在结肠床的粗面上;⑧左下腹置血浆管,术后2d作负压吸引,配合香烟引流,消除盆腔积液;⑨关腹结束手术。结果手术效果令人满意。术后3~7d,便屁分离;7~10d,大便成形。病人食欲好。5例随访3~16年,大便每日一次,无夜便,小便正常;1例随访4月,白天2次大便,无夜便。术后6例除大、小便均正常外,植物神经功能、性功能也均正常,无感染,无息肉复发。结论离断肠系膜上动、静脉,全直肠肌鞘内回肠袋—肛管吻合术,是一种新型的家族性结肠息肉病的外科治疗手术。病人术后大、小便均正常,植物神经功能和性功能均正常,大大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因而解决了以前该病手术治疗后遗留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手术演变的回顾,以了解离断肠系膜上动静脉、直肠肌鞘内回肠袋—肛管吻合术的科学价值。方法回顾文献。结果离断肠系膜上动静脉、全直肠鞘内回肠袋—肛管吻合术后二便功能及性功能正常,无并发症。结论离断肠系膜上动静脉全直肠肌鞘内回肠袋肛管吻合术,是家族性息肉病(FPC)的最理想之外科术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行腹腔镜下全结直肠切除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方法对6例行腹腔镜下全结直肠切除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的家族性息肉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例行腹腔镜下全结直肠切除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其中有1例患者出现吻合口瘘,经禁食、营养支持、抗炎、冲洗低负压吸引、生长抑素应用,加强管道护理,瘘口愈合。1例术后腹泻严重,平均每日大便次数10余次,经饮食管理,药物应用,肛周皮肤护理,无护理并发症发生,大便次数减少到3~4次/d,肛门功能恢复较满意。结论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行腹腔镜下全结直肠切除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手术及护理难度大,加强围手术期护理,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全结肠或结直肠切除后,回肠J袋直肠或肛管吻合术的效果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全结肠或结、直肠切除后回肠J袋直肠或肛管吻合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手术经过顺利,1例于术后第3天出现肺部感染,其余均顺利恢复,无手术死亡,肛门排便功能经3个月逐步改善;6个月后随访,大便多已成形,每天平均4、5次。结论 该手术能保持良好的排便功能,术后患者生活质量满意,是全结肠或结、直肠切除后的一种有效而理想的肠道重建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癌变的临床表现和术式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FAP癌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肿瘤大小平均为4.5 cm.Dukes分期,A期1例,B期3例,C期6例,D期2例.12例均行手术治疗,随访10个月~12年,2例因肿瘤复发、转移死亡.结论:FAP确诊后应尽早进行手术治疗,以减少癌变的发生.手术是目前治疗FAP癌变的主要方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全结直肠切除+回肠末端造口术、全结肠切除+回肠直肠吻合术或全结直肠切除+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术中注意遵循肿瘤的根治性原则.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低位直肠癌保留肛门括约肌功能的理想治疗术式。方法 采用在Welch手术基础上设计经腹切除直肠肿瘤,近端结肠制作贮袋经肛门拖出行结肠直肠肛管吻合术治疗低位直肠癌18例,并随访保肛术后功能情况。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未发生吻合口瘘和吻合口狭窄。术后平均随访30mo,3例于术后18mo局部复发(复发率16.6%),余15例无癌生存。全组术后3mo排便功能接近正常人。结论 拖出吻合术治疗低位直肠癌,在确保直肠癌根治的情况下,保留肛门结构,制作结肠贮袋代替直肠壶腹,保存了正常的排便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末端回肠贮袋在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将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25例分为两组:A组为回肠贮袋与直肠肛管吻合,B组为末端回肠与直肠或肛管吻合,比较两组术后排便功能。【结果】两组均无出血、死亡。A组:发生肠梗阻1例予胃肠减压、禁食等保守治疗后好转。贮袋炎和便秘各2例,灌肠后好转。吻合口狭窄2例,予手指扩张后缓解。B组:吻合口狭窄4例,予扩张好转。肠梗阻2例,保守治疗好转,未予手术治疗。术后1年内A组术后排便功能明显优于B组。【结论】回肠贮袋与直肠肛管吻合在FAP术后排便功能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8.
家庭性结肠腺瘤病的外科治疗五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家族性结肠腺瘤病 (FPC)的手术治疗方式。方法 :对 5例家族性结肠腺瘤病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5例中 3例行结肠全切除、直肠黏膜剥除、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 (IPAA) ,2例行结肠全切除、回肠直肠吻合术(IRA)。结果 :IPAA术后并发肛周炎 ,其中 1例出现贮袋类 ;IRA术后无并发症。结论 :IPAA术后有较高的并发症 ,采取该术式宜慎重 ,对直肠腺瘤少的应首选IRA。  相似文献   

9.
总结了10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行腹腔镜全结直肠切除并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的护理配合。术前做好患者心理护理,各种特殊器械的准备工作;术中熟悉手术进程,根据手术需要调整体位,注意保暖,合理摆放仪器设备,密切配合手术医师,并注意严格无菌操作及无瘤技术操作,降低术后感染及肿瘤细胞扩散。10例手术顺利完成,术后康复良好。  相似文献   

10.
总结了42例家族性腺瘤性息内病患者行腹腔镜全结直肠切除、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围手术期的护理措施.术前进行心肺功能训练、肠道和皮肤准备,术后给予低热量、低氮营养支持,协助患者早期锻炼、早期进食,密切观察和预防并发症发生,加强健康教育.本组术后恢复顺利,无严重并发症,肛门功能恢复较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螺旋CT对新生儿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术前耻骨直肠肌和肛管括约肌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行盆腔螺旋CT扫描的新生儿24例,用腹窗(窗宽300HU、窗位40HU)在横轴位观察耻骨直肠肌和肛管括约肌的大小、形态及位置,与5例正常新生儿盆腔CT图像比较,其发育主观评为良好、一般、差。结果:CT扫描所有病例均显示耻骨直肠肌,发育良好22例,高位畸形中2例发育一般。低位畸形中耻骨直肠肌和肛管括约肌均发育良好;中位畸形中8例耻骨直肠肌和肛管括约肌发育良好,2例括约肌发育一般;高位畸形中2例耻骨直肠肌和肛管括约肌发育良好,括约肌发育一般及发育差各2例。结论:螺旋CT可显示不同类型新生儿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耻骨直肠肌和肛管括约肌的位置及发育状况,从而指导临床选择不同手术方法,并能较为准确地推断预后。  相似文献   

12.
采用腹直肌前鞘条行直肠骶骨悬吊术治疗直肠脱垂 2 3例。 2 0例效果良好 ,2例出现并发症 ,1例复发  相似文献   

13.
家族性结肠息肉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1],在结肠直肠内有大量腺瘤样肿瘤生长,是一种少见病,据邵氏报告每7000~10000新生儿中有一人发病[2]。治疗主要是手术治疗,现将我们的手术改进作一报道。1 临床资料我院在1975~1996年诊治家族性结肠息肉病16例,其中男7例,女9例,年龄14~42岁。4例病理证实已癌变未治疗自动出院后死亡,1例在外地行结肠造瘘术后3个月死亡。11例在我院行手术治疗,其中2例行全结肠直肠切除回肠肌管吻合术,术后1个月因腹泻切口感染衰竭死亡。1例行全结肠切除回肠…  相似文献   

14.
采用腹外经直肠行强力紧固修补术治疗直肠前突24例,配合补中益气丸内服,治愈18例,显效4例,显效率91.7%。术后随访4个月~2年,复发4例。无1例直肠阴道瘘、性功能障碍。认为该手术安全有效,操作简单,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5.
尤伟 《临床医学》2005,25(7):7-8
目的探讨中下段直肠癌保留肛门括约肌功能的最佳术式。方法对36例中下段直肠癌患者实施经腹直肠癌切除经肛门行结肠肛管前高后低的斜形吻合术。肛提肌平面距肿瘤下缘3~5cm28例,5~7cm8例。结果无手术死亡,无吻合口瘘,无吻合口狭窄。术后随访3月~5年,平均26个月,局部腹发2例(6.2%),肝转移2例。术后1月内大便次数较多,4~6次/d,3个月后排便次数及控便能力基本恢复正常。结论结肠肛管斜形吻合是直肠癌低位切除时,在确保括约肌功能的前提下,较为合理和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计在腹腔镜直肠肿瘤切除术中应用经腹膜外隧道和腹直肌行乙状结肠吻合器造口的操作方法及其临床效果.方法:我院胃肠外科在2004年8月至2008年12月间对81例患者行腹腔镜直肠肿瘤切除术时施行经腹膜外隧道和腹直肌的乙状结肠吻合器造口.结果:74例患者行腹腔镜下腹会阴切除术(APR),7例患者行Hartmann术;所有患者都在腹腔镜下完成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的分离,无中转开腹.无术中造口相关并发症,无手术死亡.78例(96.3%,78/81)患者术后随访3~60个月,中位数25个月,3例失访.除4例术后初期发生造口周围炎外,无发生造口感染、造口坏死、造口脱出、造口回缩、造口狭窄、小肠内疝、造口旁疝、肠梗阻等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2~3个月开始大便逐渐成形,结肠造口呈现规律性排便,约每日1~3次.96.15%(75/78)患者排便前有左腹胀等排便感觉,收紧腹直肌可使造口处于轻微关闭状态,暂缓粪便排出,有一定的意识控便作用.结论:腹腔镜直肠肿瘤切除术中应用经腹膜外隧道和腹直肌行乙状结肠吻合器造口术操作简单,可有效地减少造口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是一种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肛管直肠周围肌组织脓肿长期被临床忽视的原因,并总结术后患者肛门功能的恢复情况。  方法  回顾性分析39例肛门外括约肌和/或耻骨直肠肌、肛提肌脓肿患者的MRI表现,并随访术后患者控便及排便能力。  结果  18例为单一肌组织脓肿,21例并发两组以上肌组织脓肿,其中存在肛门外括约肌深部脓肿28例,浅部脓肿26例,耻骨直肠肌脓肿9例,肛提肌脓肿4例,肛门外括约肌皮下部脓肿1例;感染肌组织肿胀增粗,基本保持解剖形态,其中外括约肌深部呈典型“U”形,肛提肌呈对称“蝴蝶翅膀样”表现;肛周脂肪间隙清晰34例,脂肪间隙结构不清5例,术中触及内口26例。35例未累及肛提肌患者术后控便和排便良好,3例肛提肌脓肿患者存在不同程度控便不良及排便无力,另1例失联。  结论  肛门外括约肌和/或耻骨直肠肌、肛提肌有时不能阻挡肛周感染的传播,甚至肌组织内部形成脓肿,肛门外括约肌及耻骨直肠肌脓肿术后患者肛门控便及排便功能很可能不受影响,肛提肌脓肿术后患者可能会出现肛门控便及排便功能不同程度降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的外科治疗。方法对26例外科手术治疗的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均经手术治疗,无围术期死亡,术后无主要并发症。结论全结肠切除、回肠造口术治疗较彻底,全结肠直肠切除,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可以改善排便控制功能,是目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较好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9.
正慢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反复性、多发性、因各种致病因素导致肠道的炎症性水肿、溃疡以及出血病变。临床表现以腹痛、腹泻为主,粘液便、便秘或腹泻交替。病情轻重不一,呈反复发作。20%~30%重症慢性结肠炎患者最终需行手术治疗。目前大多接受4种手术:①结直肠全切除、回肠造口术;②结肠全切除、回直肠吻合术;③控制性回肠造口术;④结直肠全切除、回肠袋肛管吻合术[1]。目前结直肠全切除、回肠造口术是国内急重症结肠炎患者外科治疗的标准术式,是手术效果较为  相似文献   

20.
结肠J型贮袋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结肠J型贮袋肛管吻合术在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保肛功能效果。方法:采用上述方法行低位直肠癌根治30例,术后1个月,半年,1年分别通过问卷形式评估排便功能情况,观察项目包括每天大便次数,夜便,大便失禁,控便能力,排气排便识别能力和便秘等。结果:30例病人术后1个月均有1-3项不同程度的排便功能障碍情况,半年之后基本恢复,1年后除5例仍有便秘和3例排便不尽感外,其余症状全部消失,结论:结肠J型贮袋肛管吻合术在直肠保肛手术中确能起到预防术后排便功能不良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