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溃疡性结肠炎是常见的肠道慢性炎症反应,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癌变(ulcerative colitis related colorectal cancer, UCRCC)呈逐年上升,现已成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其发生主要是持续的炎症反应刺激肠道黏膜, 最终导致癌变的发生。NF-κB通路是诱导机体肿瘤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增生、迁移、侵袭及抑制细胞凋亡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发现中医药在治疗UCRCC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抗炎和抗氧化活性,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相关,中医药调控UCRCC的分子机制与miRNA调控NF-κB通路存在相关性。故本文就miRNA调控NF-κB通路干预UCRCC之间关系及中医药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肠炎平颗粒在抗溃疡性结肠炎方面的作用.方法:采用化学物质引起的急性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模型进行观察;采用慢性实验性溃疡性(脾虚型)结肠炎模型进行观察.结果:能有效抑制急性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促进慢性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愈合与恢复.结论:肠炎平颗粒在抗溃疡性结肠炎方面的作用为其临床用于治疗结肠炎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按摩灌肠并用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3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反复发作、难以治愈、癌变率很高的疾病.笔者以按摩、灌肠并用的方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30例,疗效较好,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宋健  黄毓娟 《辽宁中医杂志》2011,(12):2344-2345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以结肠黏膜慢性炎症和溃疡形成为病理特点的消化道疾病,具有病程长、难治疗、易反复、病因不明等特点。部分患者黏膜溃疡形成及再生上皮化生可导致黏膜萎缩,甚至不典型增生,再进一步发展可形成癌变,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有显著的优势。本文总结沈舒文教授应用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5.
倪青 《家庭中医药》1997,4(4):15-15
据最近资料证实:溃疡性结肠炎随着病程及类型的演进,癌变病例不断增加,且均为分化低、预后差的晚期癌。有关资料表明,溃疡性结肠炎并发大肠癌的发生率全大肠炎型为6.3%,左降结肠炎型为1.0%。罹病同发病期限有关:溃疡性结肠炎发病10年后癌变率为0%~5%, 20年为8%~23%,30年为30%~40%。因此,根治溃疡性结肠炎是  相似文献   

6.
溃疡性结肠炎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以腹泻、腹痛、黏液便、脓血便和里急后重等为主要症状,且反复发作,迁延难愈,严重者可致癌变。本病属中医学"泄泻"、"休息痢"等范畴。笔者于2009年3月~2011年2月间,采用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52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考察五味子甲素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方法:以三硝基苯磺酸(TNBS)灌肠制备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小鼠模型,溃疡性结肠炎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及五味子甲素高、中、低剂量组(80、40、20 mg/kg),同时设立正常对照组,每组10只。灌胃给药,正常组、模型组分别给予等体积蒸馏水,阳性对照组给予500 mg/kg柳氮磺吡啶(SASP),连续给药14 d。观察五味子甲素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临床症状的影响;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结肠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介素-6(IL-6)水平;用试剂盒检测结肠中髓过氧化物酶(M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一氧化氮合成酶(TNOS)的活性和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的含量。取结肠后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五味子甲素可改善三硝基苯磺酸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小鼠临床症状,延长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结肠转运时间,可显著降低MPO、TNOS活性,升高SOD活性,并降低MDA、NO、IL-6及TNF-α水平。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给予五味子甲素后,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病变严重程度减轻,动物结肠组织损伤范围明显减少,炎性细胞浸润程度减轻。结论:五味子甲素对三硝基苯磺酸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有治疗作用,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炎症因子NO、IL-6及TNF-α的产生有关。  相似文献   

8.
针灸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结肠上皮细胞凋亡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探讨针灸调节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结肠上皮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在建立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的基础上,随机分为模型组、隔药灸组、电针组,并设立正常组,隔药灸组和电针组选取"气海"穴、"天枢"穴,分别进行隔药灸与电针治疗.疗程结束后,剖取动物结肠组织,应用电镜、流式细胞仪观察各组大鼠结肠组织结构的改变及上皮细胞凋亡的变化.结果:与正常组大鼠比较,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在结肠组织病理学改变的同时上皮细胞凋亡大量增加,电针、隔药灸可使上皮细胞凋亡得到显著地抑制.结论:电针、隔药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作用机制之一是调节溃疡性结肠炎结肠上皮细胞的凋亡异常.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内镜下表现和特点。方法:对我院2011年10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169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内镜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169例确诊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病变范围以侵犯直肠(62.13%)和乙状结肠(34.91%)为主,肠黏膜改变以糜烂溃疡(88.76%)、充血水肿(83.43%)、脓性分泌物或白苔附着(26.04%)为主,未见癌变。结论:溃疡性结肠炎以直乙结肠病变为主,肠黏膜改变以糜烂溃疡、充血水肿、脓性分泌物附着为主要表现,癌变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癌变结肠黏膜β-catenin、C-myc表达变化,探讨β-catenin、C-myc在溃结癌变中的作用。方法:60只清洁级Balb/c小鼠随机分两组,每组30只,正常组、模型组;除外正常组,模型组采用DMH/DSS复合法制备溃结癌变模型,分别应用光镜检测结肠黏膜组织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肠黏膜β-catenin、C-myc蛋白及其mRNA表达变化。结果:模型组小鼠结肠肉眼可见浆膜层散在、多处息肉状隆起变化,镜下见腺体萎缩、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部分癌变,其结肠β-catenin、C-myc蛋白及其mRNA呈高表达特点;与正常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β-catenin信号突变及下游靶基因C-myc过度转录在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癌变发生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调控β-catenin将有望成为防治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癌变的靶点。  相似文献   

11.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肠道炎症,发病可能与感染、免疫、遗传、糖代谢紊乱等多种因素有关。近年来,探讨中医作用机理的研究较为活跃,现综述如下。1抗炎抑菌白头翁汤对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具有显著的抗炎杀菌及修复溃疡的作用[1]。川芎嗪可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粘附分子  相似文献   

12.
韩捷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3,21(10):1671-1671
目的 :了解近年来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特点。方法 :收集 1999~ 2 0 0 1年龙华医院 5 5例溃疡性结肠炎住院病例 ,并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5 5例中 ,男∶女为 1.0 3∶1,平均年龄 4 4 .9岁 ,病程以小于 6年的居多。病变部位以直、乙结肠和左半结肠为主 ,临床症状以粘液血便和腹痛为多 ,并发症主要见息肉、癌变及贫血。中医辨证属虚证为多 ,中医药治疗以汤剂联合灌肠及栓剂为主。结论 :我国溃疡性结肠炎发病临床症状相对较轻 ,发病年龄、发病部位及并发症等均与国外发病情况不同。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正成为热点 ,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本病的有效疗法。方法运用中医辨证施治的方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结果中医辨证论治,运用四神丸加味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可有效地改善溃疡性结肠炎的症状。结论四神丸加味对溃疡性结肠炎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TLR4、NF-κ B p65、β-catenin、STAT3在溃疡性结肠炎癌变中的表达及作用.方法:60只SPF级Balb/c小鼠随机分3组:正常组、结肠炎组、结肠癌组,每组20只;除正常组外,模型组分别采用DSS和DSS/DMH复合法制备;应用显微镜观察结肠黏膜组织形态学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结肠黏膜TLR4、NF-κ B p65、β-catenin、STAT3的表达.结果:结肠癌组小鼠结肠肉眼可见浆膜层散在、多处息肉状隆起变化,镜下见腺体萎缩、部分上皮内瘤变或癌变,其结肠组织TLR4、NF-κB p65、β-catenin、STAT3蛋白呈高表达特点;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TLR4、NF-κB p65、β-catenin、STAT3蛋白及其信号通路在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癌变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的慢性肠道疾病,主要症状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并可伴有多种并发症,转化为结肠癌的风险较高。近年来溃疡性结肠炎和相关结肠癌的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严重影响人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手术和免疫抑制剂等是现代临床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和相关结肠癌的主要方法,但这些方法均有不同的不良反应,治疗效果不理想。多年来,中医药由于其不良反应小,疗效显著,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和相关结肠癌方面备受关注。黄芩汤出自《伤寒论》,由黄芩、芍药、甘草和大枣组成,具有清热止利、和中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显著。黄芩汤成分复杂,以多靶点多途径发挥作用。经文献查阅并结合本课题组多年的研究成果,发现黄芩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和相关结肠癌的作用机制可能与保护肠黏膜屏障,抑制炎症反应,促进线粒体自噬,抑制氧化应激,调控肠道菌群、细胞周期、基因表达,抑制细胞增殖和促进细胞凋亡等多种机制相关。现将近年来的研究情况进行较为详尽的综述,以期能够为黄芩汤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及临床用药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影响结直肠的慢性炎症性肠病,其发病率和患病率很高,已演变为全球负担。但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现有研究认为肠道微环境失衡对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发展至关重要。肠道微环境主要由肠道微生物群及肠黏膜细胞构成,可通过肠道微生物屏障、化学屏障、机械屏障、免疫屏障4个方面参与机体的生理、病理活动。基于此,溃疡性结肠炎的西医治疗多采用益生菌制剂、5-氨基水杨酸制剂、皮质类固醇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等药物,但其治疗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寻求新的治疗手段是防治溃疡性结肠炎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近年来随着对传统中医药领域的不断深入探索,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发现中医药在防治溃疡性结肠炎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中药复方及中药单体可通过多层次、多通路、多靶点调节肠道微环境进而干预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发展,已逐渐成为溃疡性结肠炎防治研究的热点,引发了广泛的关注。故该文在阐释肠道微环境失衡与溃疡性结肠炎的相关性的基础上,在中医药基础理论的认识指导下,从调节肠道菌群、改善化学屏障、保护机械屏障及抑制免疫炎症反应方面系统总结中医药干预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以期为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药研究提供新...  相似文献   

17.
溃疡性结肠炎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原因不明的病变限于大肠粘膜与粘膜下层的肠道非特异性慢性炎症疾病。近年来,该病在我国的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该病可发病于任何年龄,我国以中年多见,高发年龄为20—50岁。溃疡性结肠炎病情反复难愈,病程迁延,有发生癌变的可能性。我院采用综合疗法对溃疡性结肠炎进行治疗,疗效较佳。先将其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18.
溃疡性结肠炎,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病因尚未明了,病程迁延,易反复发作,长期不愈者易致癌变。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笔者以中药内服加保留灌肠方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均为我院门诊患者,参照中华医学会1993年,太原会议  相似文献   

19.
益气解毒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机制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益气解毒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 ,从其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抗氧自由基损伤、促进溃疡面愈合、改善全身症状、抑制复发等方面论述 ,以促进中西医结合在溃疡性结肠炎防治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结肠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由于结肠炎症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癌变风险不断升高.对溃疡性结肠炎相关性结肠癌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预防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述评,以期为临床决策提供更多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