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骶前发育性囊肿22例诊治经验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骶前发育性囊肿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9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22例骶前发育性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骶前发育性囊肿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结果 本组患者中,男性8例,女性14例,确诊时年龄18~72岁,中位年龄29.5岁.根据术中测量,囊肿直径(8.3±2.7)cm.包括表皮样囊肿6例,皮样囊肿4例,畸胎瘤12例(2例伴恶变).手术方式为经骶尾部入路18例,经腹手术3例,经腹-骶尾部联合入路手术1例.各术式的手术时间与出血量分别为:改良Kraske术(142±43)min/(192±149)ml,Mason术(102±27)min/(54±37)ml,经腹手术(147±25)min/(117±76)ml,1例联合入路手术为360 min/1000 ml.并发症为:骶尾部入路组术中骶前静脉丛出血1例(6.3%),术后伤口感染1例(6.3%);联合入路组术后骶尾部伤口感染1例;经腹手术组无严重并发症.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40个月(9~92个月).20例良性病例中复发2例,其中经骶尾部入路1例(复发率5.9%),经腹手术1例.结论 骶前发育性囊肿虽生长缓慢,但有一定恶变风险,延迟治疗可增加日后手术切除的难度,故一经发现,应以积极、彻底的手术切除为原则.经骶尾部入路直达肿瘤部位,创伤小,并发症少,必要时可与经腹手术联合应用,是治疗骶前发育性囊肿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2.
病例:女,29岁。因腰酸、腿酸半年余入院。于7个月前人流术中发现盆腔肿物,随访过程中肿物渐增大。入院后体检:一般情况良好,腹部无阳性体征。肛检:直肠后壁可扪及外压性肿块,直径约7 cm,质软,边界尚清,活动度不佳,指套无染血。B超检查示左卵巢囊肿,0.6 cm×0.5 cm。CT检查示直肠后方占位性病变,直径7 cm,囊状低密度影,边缘清  相似文献   

3.
1 病例报告:男,17岁。运动后血尿3周,B超发现膀胱后方囊性包块收入院。全程肉眼血尿,无尿频、尿急、尿病及排尿困难。无腹痛,腹胀。大便正常。查体:直肠左侧壁可触及一囊性包块,质软,表面光滑,边界不清,无触痛。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成人骶前囊肿的临床特点及经骶尾旁入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至2004年之间诊治的23例成人骶前囊肿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并结合文献分析。结果23例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骶尾或会阴部疼痛伴肛门坠胀,直肠腔内B超和MRI检查准确率100%。手术采用经骶尾旁入路,21例囊肿完全切除,2例部分切除。无直肠损伤及相关手术并发症。结论骶前囊肿常无典型临床表现,直肠腔内B超可作为初步诊断的首选检查。经骶尾旁入路可以治疗大多数骶前囊肿,手术创伤小,出血少,明显降低了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骶前囊肿是发生于骶骨和直肠之间的肿瘤,是临床上少见的疾病.占骶前病变的74%,成年时才出现,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由于囊肿位于盆腔筋膜壁层深面,骶尾骨前方.出现症状较晚.确诊时囊肿体积常较大。此外,骶前间隙狭小.囊肿周围邻近组织器官结构较复杂,不少患者为术后复发或误诊为肛瘘行多次手术.局部常有明显粘连.正常解剖位置已被破坏.故手术操作难度较大。2003年7月至2011年5月间.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对收治的35例骶前囊肿患者,全部经骶尾骨旁人路切除囊肿获得治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介绍和评价经骶尾部入路的肛门直肠手术(Kraske手术)。方法 总结1995-2001年收治的31例经骶尾入路手术治疗的直肠良恶性疾病病例,并从术前准备、手术过程、并发症防治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 良性病变9例,恶性肿瘤22例。手术过程顺利,切口均1期愈合,无肛门失禁病例。肿瘤病人随访1-6年,无死亡。结论 Kraske手术是处理肛门直肠疾病的一种显露良好、创伤合理、并发症相对较少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7.
<正>病例:女,59岁,因"右下肢酸胀18年,加重2个月"入院。18年前因右下肢酸胀不适于当地医院就诊,B超检查提示为骶前肿块,遂开腹行骶前囊肿切除术,病理结果为"骶尾部囊肿伴炎症,倾向皮样囊肿伴炎症"。术后随访半年囊肿复发,曾反复行B超引导下经肛周囊肿穿刺抽液等对症治疗。近2个月来病人右下肢酸胀症状加重并出现排便不畅。入院后体检腹部无阳性体征。肛检扪及直肠右侧壁有一直径约9 cm的外压性肿块,质韧、边界清,活动可,指套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骶前肿瘤经骶切除的适应证及手术的安全性。方法总结分析1990年11月至2006年5月间收治的36例骶前肿瘤患者临床资料。结果36例骶前肿瘤包括13种不同的病理类型,良性肿瘤占72.2%,恶性肿瘤27.8%。其中经影像学检查肿瘤位于第4骶骨以下、并与周围重要脏器无粘连及指诊可触及瘤体一半、并排除其他手术禁忌证的23例入选经骶入路手术组。全组手术时间43~210(平均94)min;出血量为30~2000(平均350)ml;住院时间8~16(平均10.7)d。患者无术后死亡。无肛门失禁等并发症发生;其他手术并发症包括输尿管损伤1例和骶前脓肿1例,予再行乙状结肠造口并引流伤口后痊愈:骶部切口疝1例予补片疝修补术后痊愈。结论经骶入路切除低位骶前肿瘤手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发生;其他手术并发症包括输尿管损伤1例和骶前脓肿1例,予再行乙状结肠造口并引流伤口后痊愈;骶部切口疝1例予补片疝修补术后痊愈.结论 经骶入路切除低位骶前肿瘤手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骶尾部囊性肿瘤:附1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1.
Imaging sacral nerve root cysts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Sacral nerve root cysts usually are an incidental finding but may be found in patients with a history of pain. On computed tomography they are demonstrated as a soft tissue mass, possibly with associated bony erosion. Demonstrating the fluid-filled nature of these masses is important in establishing the diagnosis. The imaging of these cysts in two patients, including magnetic resonance, is described.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探讨经耳后入路内镜辅助下第二鳃裂囊肿切除术的手术方法,评价其可行性、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从2008年11月至2011年8月间,6例患者进行了经耳后入路内镜辅助下第二鳃裂囊肿切除术,其中男性2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20.6岁(16~33岁)。结果 所有患者均接受完成经耳后入路内镜辅助下第二鳃裂囊肿切除术,无中转经颈入路手术病例。平均手术时间70分钟(60~110分钟),平均手术出血量10 mL(5~15 mL)。无耳大神经或面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平均随访时间为36个月(22~51个月),无复发病例。术后美观效果满意。结论 经耳后入路内镜辅助下第二鳃裂囊肿切除术具有安全、可行、有效,暴露充分,解剖清楚,美容效果好。它可考虑作为此类疾病的新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3.
骶神经根周围囊肿的诊断及外科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骶神经根周围囊肿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外科治疗效果。方法 诊断22例骶管内神经根周围囊肿患者。对有明显症状的16例进行手术治疗。行病变部位后路椎板减压,13例囊肿切除,3例囊肿大部分切除,9例硬膜破裂神经根裸露采用胶原蛋白海绵覆盖。结果 MRI检查显示出椎管内神经根囊肿的形态,CT显示骶骨压迫性改变。16例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6个月~7年,平均2年9个月,患者术后腰骶疼痛、间歇跛行、骶神经症状均得到明显缓解,无感染病例,2例脑脊液漏1周内愈合。结论 骶管内神经周围囊肿临床上少见,容易误诊。MRI是最好的诊断方法,采用手术摘除囊肿和胶原蛋白海绵覆盖治疗,其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两种手术方法治疗症状性骶管囊肿的疗效。[方法]2003年6月~2011年4月,分别采用C型臂X线机引导下经椎板穿刺注射医用生物蛋白胶封闭囊肿术(蛋白胶注射组30例)及棘突切除、椎板开窗囊肿摘除术(囊肿摘除术组18例)治疗48例有临床症状的骶管囊肿患者,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腰骶部疼痛和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蛋白胶注射组均明显小于囊肿摘除术组(P<0.01)。蛋白胶注射组5例失访,囊肿摘除术组4例失访,总失访率18.8%。随访时间7~96个月,平均18.4个月。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VAS和ODI评分与术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蛋白胶注射组、囊肿摘除术组间VAS评分改善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DI评分改善率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蛋白胶注射组患者疼痛改善时间及功能改善时间均较囊肿摘除术组患者早。根据分级标准,蛋白胶注射组疼痛改善优良率为88%,囊肿摘除术组为71%;蛋白胶注射组功能改善优良率为88%,囊肿摘除术组为71%。[结论]C型臂X线机引导下注射生物蛋白胶治疗骶管囊肿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可免除开放手术的创伤痛苦,具有微创操作、安全、经济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腹腔镜手术治疗肾囊肿23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54,自引:3,他引:54  
目的 :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单纯性肾囊肿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通过经腹腔和经腹膜后两种途径 ,采用腹腔镜技术对 2 3例单纯性肾囊肿患者行囊肿去顶术 ,并与 9例行开放性肾囊肿去顶术的患者进行比较。结果 :经腹膜后途径手术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开放手术 (P <0 .0 5 ) ,经腹腔途径手术的手术时间与开放手术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腹腔镜手术患者的术中失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开放手术 (P <0 .0 1)。结论 :腹腔镜手术是治疗单纯性肾囊肿创伤小、效果好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骶管内囊肿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骶管内囊肿的发病机理、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手术治疗的骶管内囊肿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的影像学检查、术中所见、术后病理和手术后疗效,分析其特点。结果28例随访结果发现,囊壁部分切除治疗骶管内囊肿的疗效满意,随访中未发现囊肿复发和神经损伤再加重。结论骶管内囊肿是相对较常见的疾病,该病尤其是在40岁以上人群中发病较多,与退变性腰椎疾病的表现有很大的相似处。本病最好的诊断方法是行腰骶椎MRI检查。治疗上采用手术简单的囊壁部分切除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非寄生虫性肝脏囊性疾病的临床诊断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对于某些疾病的鉴别诊断仍显不足.单纯多发肝囊肿与多囊肝病的鉴别诊断需结合家族遗传史、囊肿数目、是否合并多囊肾、有无分隔及B超检查特点;单纯单发肝囊肿与肝内胆管囊腺瘤的鉴别需结合影像学特点及活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在治疗上,腹腔镜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肝脏囊性疾病的治疗,但并不能完全取代开腹手术,具体选择仍需依据患者的特点采取个体化、多样性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8.
Long-term outcome after surgical treatment of nonparasitic splenic cysts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Background The optimal treatment for patients with nonparasitic splenic cysts is controversial. This study aimed to evalulate the clinical outcome of patients treated for a symptomatic splenic cyst, and to define a surgical strategy. Methods Spleen-preserving surgery (9 laparotomies and 6 laparoscopies) was performed for a primary cyst in six patients and a secondary cyst in nine patients. The median follow-up time was 37.5 months. Partial splenic resection was performed for eight patients and cyst decapsulation for seven patients. Results Cyst recurrence was observed in four patients after decapsulation of a primary splenic cyst, as compared with none after resection.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were encountered only after laparotomy (5/9). The median hospital stay was 3.5 days (range, 2–5 days) after laparoscopy, as compared with 9 days (range, 5–14 days) after laparotomy. Conclusions Symptomatic splenic cysts should be treated laparoscopically. For patients with recurrent or suspected primary splenic cysts, laparoscopic partial splenectomy is preferable. For other cases, a laparoscopic decapsulation is advocated.  相似文献   

19.
骶神经根囊肿的影像学诊断和治疗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骶神经根囊肿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病因和治疗方法。方法:总结分析了68例骶神经根囊肿的MR(35例)、CT(16例)、脊髓造影(29例)、X线平片等影像学特点和临床表现。结果:本病的临床特点是腰骶部疼痛伴骶神经压迫症状;CT扫描和X线侧位平片有的可见椎体后缘凹陷性压迹、骶骨椎板变薄、骶管扩大。MRI在T1加权像囊肿呈低信号,T2加权像囊肿呈高信号,表现为长T1和长T2信号。脊髓造影显示骶神经根有造影剂囊状充盈。其影像学表现与其手术所见一致。椎板减压、囊肿切除疗效显著。结论:脊髓造影和MRI对本病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CT扫描对骶骨侵蚀性改变显示较清楚,但由于受扫描范围的限制和囊肿大小的影响易发生漏诊。对保守治疗无效者,应行椎板开窗减压和囊肿摘除术。如有条件可在CT引导下定位穿刺,囊肿内注入医用人血纤维蛋白胶行栓塞和粘贴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