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分析患者不同部位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探讨各危险因素对不同部位的动脉作用是否不同. 方法:收集本院心内科住院病人141例,所有患者冠状动脉行造影或CT检查,颈动脉和下肢动脉行彩色超声检查,根据影像学结果将入选病人分为4组:单纯下肢动脉疾病(PAD组)、单纯冠状动脉疾病(CAD组)、健康组、合并下肢动脉疾病和冠状动脉疾病(PAD+CAD组),了解4组之间在传统危险因素上的差别;比较颈动脉病变与下肢动脉病变在患病率上的不同.结果:PAD组中有吸烟史者多于CAD组(74.28% 比 51.28%, P<0.05);PAD+CAD组中有吸烟史者多于CAD组(75.00%比51.28%,P<0.05);颈动脉病变发生率较下肢动脉病变发生率高.结论:吸烟致下肢动脉疾病作用大于其对冠状动脉疾病作用;颈动脉检查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检测可能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2.
Gabriel  Steg  Deepak  L.  Bhatt  Peter  W.  F.  Wilson  Ralph  D'  Agostino  E.  Magnus  Ohman  Joachim  Roether  Chiau-Suong  Liau  Alan  T.  Hirsch  Jean-Louis  Mas  Yasuo  Ikeda  Michael  J.  Pencina  Shinya  Goto  徐成斌 《美国医学会杂志》2007,26(4):195-203
背景:目前,有关社区中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稳定患者心血管(cardiovascular,CV)事件发生率的资料比较少,既往也无国际性队列研究对冠状动脉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脑血管病(cerebrovascular disease,CVD)、外周动脉病(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PAD)确诊患者以及此类疾病高危患者不同事件的发生率进行评估。 目的:在患有动脉疾病的门诊患者或存在多个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危险因素的门诊患者中确定当今世界1年内CV事件的发生率。 设计、地点及参试者:“减少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维系健康(Reduction of Artherotllrombosis for Continued Health,REACH)”注册研究是一项国际前瞻性队列研究。研究人员于2003—2004年从44个国家、5587名医生入选68236例已确诊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病患者(CAD、PAD、CVD;n=55814)以及至少存在3个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危险因素的患者(n=12422)。 主要观测指标:CV死亡、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及卒中的发生率。结果:截至2006年7月,共有95.22%的患者(n=64977)提供了1年内的结局。心血管死亡、MI及卒中的总体发生率为4.24%;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病患者为4.69%,仅存在多个危险因素的患者为2.15%。CAD、CVD及PAD患者CV死亡、MI及卒中的总体发生率分别为4.52%、6.47%和5.35%。CAD、CVD及PAD患者发生终点事件(即CV死亡、MI、卒中)以及因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事件入院的几率分别为15.20%、14.53%和21.14%。上述事件发生率随症状性动脉疾病病变部位数量的增加而增加,仅存在危险因素的患者为5.31%,有1处症状性动脉疾病的患者为12.58%,有2处症状性动脉疾病的患者为21.14%,有3处症状性动脉疾病的患者为26.27%(趋势P〈0.001)。 结论:在这项当代大型国际研究中,患有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病的门诊患者以及有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危险的门诊患者CV事件的年发生率相对较高。存在多部位病变者CV事件的1年发生率升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动脉和下肢动脉粥样硬化(AS)的超声检查结果及其危险因素,阐明各危险因素对不同部位AS的作用程度。方法:选择颈动脉及下肢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受检者366名,根据超声影像学结果将其分为健康组(n=133)、单纯颈动脉硬化组(CAD组,n=42)、单纯下肢动脉硬化组(PAD组,n=69)和颈动脉硬化并发下肢动脉硬化组(CAD+PAD组,n=122)。分析各组受检者的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HBP)、糖尿病(DM)史、高血脂和体质量指数(BMI)等危险因素,并对下肢动脉硬化斑块形成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受检者中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为44.8%(164/366),下肢动脉硬化的检出率为52.1%(191/366)。与健康组比较,PAD组和CAD+PAD组受检者的年龄、吸烟率、HBP检出率及高血糖的检出率升高(P<0.05)。与CAD组比较,PAD组和CAD+PAD组受检者吸烟率及DM检出率均升高(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男性、高龄(45~59、60~74、≥75岁)、吸烟和高血糖是下肢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OR=2.520,OR=3.056,OR=6.895,OR=29.483,OR=4.136,OR=3.736,P<0.001)。结论:AS的形成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高龄、吸烟和高血糖是AS斑块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其中吸烟和高血糖者下肢AS的发病率明显高于颈动脉。  相似文献   

4.
周围动脉疾病(PAD)是指心、脑动脉以外的主动脉和其分支血管的狭窄、闭塞或瘤样扩张疾病,PAD与冠心病同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在不同部位的表现,可表现为四肢(上、下肢)、腹腔动脉、颈动脉、肾动脉等缺血性改变。其病理机制一致,危险因素也相似,包括吸烟、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高龄及家族史等。下肢动脉疾病是目前在治疗上最成熟的PAD,但临床上往往治疗了冠心病,而忽略了下肢动脉疾病的情况。有证据显示下肢动脉疾病患者心肌梗死危险增加20%~60%,冠心病事件导致死亡危险增加2~6倍[1]。PAD是一个很强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的预测指标,而迄今为止,PAD虽不少见但常常被医务工作者忽略,对其缺乏认识,诊断率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外周动脉疾病(PAD)患者下肢动脉钙化(LEAC)对下肢缺血程度的影响。方法 收集 2017年9月—2018年3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放射科接受下肢计算机体层血管成像(CTA)扫描检查并符合纳入标准的103例PAD患者。根据Rutherford分级分为跛行组56例和严重肢体缺血(CLI)组47例,记录患者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CKD等基线资料,且在CT平扫图像上测量得到下肢动脉钙化积分(LEACS)。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下肢缺血程度的危险因素。结果 CLI组的LEACS高于跛行组。多因素分析显示LEACS [OlR=3.252(95% CI:1.405,7.523)]是下肢缺血程度增加的危险因素。结论 LEACS是PAD患者下肢缺血程度增加的危险因素,但LEAC在下肢缺血的具体作用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冠心病合并脑梗塞患者颈动脉(CA)、股动脉(FA)、股浅动脉(SFA)、胭动脉(PA)内-中膜厚度(IMT)与冠状动脉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状动脉疾病(CAD)的患者36例,选冠状动脉照造证实无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20例为对照组,采用二维超声检测颈、股、股浅月、国动脉IMT。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采用Sutton法,并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冠心病合并脑梗塞患者IMT,斑块积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斑块指数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呈正相关。结论:冠心病合并脑梗塞患者颈、股、股浅、月国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相平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分析颈动脉和下肢动脉超声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检出率及与心脑血管事件的关系。方法选择236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研究,对所有患者均进行颈动脉和下肢动脉超声检查,根据检查结果比较分析超声同时检查颈动脉与下肢动脉对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检出结果,并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对患者心脑血管事件进行统计。结果所有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确诊例数为男69例(62.73%),女82例(65.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分组检测患者比较,联合诊断组患者男性、女性和总检出率分别为69例(62.73%),女82例(65.08%)和151(63.98%),显著高于单纯颈动脉超声检查患者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所有患者心脑血管事件进行随访比较发现,颈动脉和下肢动脉均发生硬化的糖尿病患者的心脑血管事件总发生率达到20.00%,显著高于单纯颈动脉硬化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通过劲动脉超声检查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明显较低,联合下肢动脉超声可以显著提高动脉粥样硬化的检出率,且联合检查有利于判断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是否发生心脑血管事件,临床建议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用踝肱指数(ABI)评价高血压患者下肢外周动脉疾病(PAD)发病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日本欧姆龙全自动动脉硬化检测仪VP-1000对8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ABI测定,以ABI≤0.9为异常,分成PAD组和非PAD组,比较两组病人的年龄、病程、体重指数(BMI)及空腹血脂、血糖、肾功能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等生化指标,并比较两组共患病情况及吸烟率等指标。结果检出高血压患者下肢血管病变28例(35.0%),其中无症状者12例。PAD组患者年龄大、病程长,hs-CRP明显升高,且PAD组合并糖尿病(DM)比例升高,和非PAD组比较,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1);PAD组患者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BG)升高,且合并冠心病(CHD)、吸烟者比例升高,和非PA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BI可用于早期诊断高血压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炎症可能参与了下肢动脉病变的发生、发展。ABI降低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9.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超声评价与冠心病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rteriosclerotic heartdisease,CAD)的关系。方法将65例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对照组与冠心痛组。并测量这些患者的IMT及斑块的形态。结果CAD各组颈动脉的IMT、斑决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高,(P〈0.05);多支病变组颈动脉的IMT、钙化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单支病变组,(P〈0.05);颈动脉IMT值与CAD具有明显相关性。结论在CAD患者及具有其危险因素人群中,进行颈动脉的IMT高频超声检查,可间接反映冠状动脉情况,并且有助于对冠脉狭窄程度作出判断,可成为早期诊断CAD的间接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颈动脉和下肢动脉超声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检出率及与心脑血管事件的关系.方法 选择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科2007年8月—2008年7月148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行颈动脉和下肢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被定义为颈动脉或下肢动脉存在任何部位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采用Kappa统计方法评价颈动脉和下肢动脉超声对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的差异.同时比较不同动脉粥样硬化分布类型间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单纯以颈动脉或下肢动脉超声检测作为诊断依据,新诊断2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患病率分别为27.0%和62.2%,联合检测患病率为66.2%.颈动脉超声诊断的动脉粥样硬化与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间的Kappa值为0.32(95%CI0.22 ~0.42),下肢动脉超声诊断的动脉粥样硬化与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间的Kappa值为0.91 (95% CI0.84 ~0.98).颈动脉和下肢动脉同时发生粥样硬化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26.5%)明显高于单纯颈动脉或单纯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分别为0%及10.3%).结论 联合颈动脉和下肢动脉超声检查可以更加准确地反映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病变.颈动脉和下肢动脉同时发生粥样硬化的2型糖尿病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增高,应该更加积极干预以减少将来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外周动脉(颈总动脉、颈动脉窦和股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将300例拟诊为“冠心病”的住院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并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外周动脉IMT和斑块的超声检测,而后评估外周动脉IMT与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结果在冠心病组外周动脉IMT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颈动脉0.94 vs 0.58毫米,颈动脉窦1.27 vs 0.65,股动脉1.47 vs 0.70,P值均〈0.01)。而且三支冠脉病变组IMT值高于单支组和双支组(P〈0.05)。结论外周动脉IMT值可作为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标志并且可能反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严重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一7(MMP一7)基因启动子区.181A/G多态性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LAA)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收集LAA患者327例,其中易损斑块相关为219例,非易损斑块相关为108例,对照组为因穿支动脉病变所致的脑梗死(PAD)患者187例。采用ELISA法检测所有患者MMP-7血清水平,运用聚合酶链反应一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分析所有患者MMP-7.181A/G多态性。结果LAA组MMP-7血清水平与PSD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易损斑块亚组MMP-7水平较非易损斑块亚组高(P〈0.01)。基因多态性的分析发现,LAA组AG+GG基因型及G等位基因频率均较PSD组略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48,P=0.14和OR=1.50,P=0.12)。而易损斑块亚组AG+GG基因型频率较非易损斑块组明显升高,校正年龄、性别、血脂水平等危险因素后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OR=2.25,P=0.026)。结论MMP-7—181A/G多态性可能对脑梗死患者LAA和PSD两个亚型的影响无差异,但可能与存在易损斑块的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亚组的发病风险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超声检查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判断其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探讨其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疑似冠心病、行冠脉造影的住院患者106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对照组(0支病变组),单只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多只病变组。超声测量颈动脉IMT,同时注意观察动脉硬化斑块的大小、位置、数量及斑块性质等。结果:颈动脉IMT值、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各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冠心病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多支病变组高于单支病变组。冠状动脉积分与颈动脉IMT值及冠状动脉积分与颈动脉硬化积分之间均呈显著性相关。结论:颈部动脉血管的IMT及斑块对动脉粥样硬化有很好的预测价值,可作为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可溶性糖基化终产物受体(soluble advanced glycatioil end products receptor,sRAGE)与不同类型无糖尿病冠心病以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实验组患者58例,按临床表现和冠脉造影结果分亚组为稳定性心绞痛组、不稳定性心绞痛组、急性心肌梗死组、陈旧性心肌梗死组、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22例健康查体的随机个体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血清sRAGE,做心脏Doppler。结果实验组sRAGE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有高血压病的实验组血浆sRAGE浓度比无高血压病患者明显减低(P〈O.05).血浆sRAGE浓度与EF值的相关系数为0.274(P〈0.05),有显著相关性。结论sRAGE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保护性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血浆尾加压素Ⅱ浓度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在100例已知或怀疑冠心病患者中行冠脉造影检查,并用酶联免疫法测量血浆中尾加压素Ⅱ水平。依照冠脉造影结果分为非冠心病组(狭窄〈50%)和冠心病组(狭窄≥50%),病变程度定量采用Micheal评分系统。结果:血浆尾加压素Ⅱ浓度在非冠心病组和冠心病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冠脉正常或极轻微病变组(评分〈3)与冠脉病变严重组(评分〉19)阀有统计学差异(P〈0.05)。血浆尾加压素Ⅱ浓度与冠状动脉病变评分正相关(r=0.213,P〈0.05),与其他危险因素及危险评分不相关。多变量回归分析尾加压素Ⅱ是继年龄、廊糖异常、高血压之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严重冠脉病变患者血浆中尾加压素Ⅱ水平显著升高,并且尾加压素Ⅱ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明显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凝集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sLOX-1)水平与男性吸烟者合并冠心病相关性。方法该研究共纳人216例男性吸烟者,根据患者是否合并冠心病将所有患者分为冠心病组(n=95)及非冠心病组(n=121),比较两组的血清sLOX-1水平,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血清sLOX-1水平与合并冠心病的相关性。结果冠心病组患者血清sLOX-1水平(678~2104ng/L,平均1652ng/L)显著高于非冠心病组患者(382~1334ng/L,平均829ng/L)(P〈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sLOX-1水平与男性吸烟者合并冠心病存在正相关性(优势比为2.136,95%可信区间为1.227~3.401,P〈0.01)。结论高血清sLOX-1水平是男性吸烟者罹患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子,检测血清sLOX-1水平可能成为预测男性吸烟者合并冠心病风险的一种重要的手段。  相似文献   

17.
李涛 《海南医学》2014,(7):985-988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64-SCTCA)对冠心病疑似患者诊断的准确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分析80例接受64-SCTCA检查的冠心病疑似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依据冠心病概率Duke模型分为低危组(n=25)、中危组(n=25)和高危组(n=30)。以CAG为“金标准”,判断64-SCTCA诊断各组患者的准确性及冠状动脉钙化、不同部位血管节段等因素对诊断准确性的影响。结果64-SCTCA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2.4%、93.3%、68.4%、96.8%;低危组的敏感性、阳性预测值和诊断准确指数均明显低于中、高危组(P〈0.05);冠状动脉钙化积分〉400组的敏感性明显高于0-100分组和101-400分组(P〈O.05),而特异性明显低于其他两组(P〈0.05);诊断远端血管病变的敏感性、阳性预测值均明显低于近、中段血管(P〈0.05)。结论64-SCTCA主要适用于冠心病Duke模型中的中危人群,其诊断准确性受冠状动脉钙化、病变部位、管腔直径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的变化及意义。方法经冠脉造影确诊和排除冠心病患者,根据年龄进行配对,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结果病例组相对端粒长度为4.802862±3.699869,对照组相对端粒长度为6.298508±4.440870。结论冠心病组端粒长度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冠心病患者血浆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含量以及探讨MIF在促内皮功能紊乱中的相关病理生理机制。方法将173例冠心病患者分为3个亚组:确诊为冠心病但未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I)的病人(n=33)、刚接受PCI术的病人(7d内)(n=43)、接受PCI术大于6个月的病人(n=97),另选62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ELISA检测血浆MIF含量,qRT-PCR检测外周血白细胞中MIF、CD74mRNA水平。同时以Eahy926细胞为研究对象,采用MIF刺激,观察相关炎性因子的表达及活性氧(ROS)、NO水平。结果冠心病人和健康人群MIF的含量分别为(1422±53.01)pg/ml、(1103±64.52)pg/ml(P〈0.01)。冠心病人群MIF的含量比健康人群显著上升,其接受PCI术后的时间长短与MIF含量无显著关系,但随着时间的延长其MIF的含量有降低趋势。外周血白细胞中MIF、CD74mRNA含量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有上升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细胞中加入20ng/mlMIF时,炎性因子表达增高,二甲基精氨酸二甲胺水解酶2(DDAH2)mRNA量下降显著,ROS增多,NO量下降。结论血浆MIF的升高可能是冠心病的-个危险因素,同时MIF可能通过MIF-ROS-DDAH2-ADMA—NO途径-导致血管内皮功能紊乱,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糖尿病前期冠心病患者血糖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冠心病(CHD)38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冠状动脉造影病变程度以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是否弥漫性病变和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总积分三方面表示;根据空腹血糖(FPG)及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h血浆葡萄糖(2hPG)水平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4组:血糖正常组(FPG〈5.6mmol/L且2hPG〈7.8mmol/L,97例)、单纯血糖受损组(5.6≤FPG〈7.0mmol/L且2hPG〈7.8mmol/L,99例)、单纯糖耐量受损组(FPG〈5.6mmol/L且7.8≤2hPG〈11.1mmol/L,111例)以及复合糖耐量受损组(5.6≤FPG〈7.0mmol/L且7.8≤2hPG〈11.1mmol/L,79例)。进行组间冠心病危险因素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比较,对FPG、2hPG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空腹血糖受损组、糖耐量受损组、复合糖耐量受损组的冠状动脉弥漫性病变、冠状动脉病变总积分、多支病变发生率均高于血糖正常组(P均〈0.05);尤以复合糖耐量受损组更严重;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受损两组间冠状动脉弥漫性病变、冠状动脉病变总积分、多支病变发生率无差异(P均〉0.05)。2hPG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r=0.437;P〈0.05)、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积分(r=0.516;P〈0.05)呈正相关。FPG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r=0.397;P〈0.05)、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积分(r=0.435;P〈0.05)呈正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2hPG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B=0.357,P〈0.05)、冠状动脉病变总积分(β=0.367,P〈0.05)独立相关。FPG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β=0.308,P〈0.05)、冠状动脉病变总积分(β=0.293,P〈0.05)独立相关。结论IGT、IFG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加重冠状动脉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