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自伤行为     
本文对自伤行为,特别是人格障碍者的自伤行为的文献资料作回顾,描述其临床特点、讨论其精神动力学观点,生物学研究以及治疗问题。  相似文献   

3.
自伤行为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回顾了自伤行为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分类、并患障碍及与自杀的区别,重点描述了自伤行为的生物学标志及药物治疗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4.
自伤行为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回顾了自伤行为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分类,并患障碍及与自杀的区别,重点描述了自伤行为的生物学标志及药物治疗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心理援助热线 11~18 岁青少年来电者的自伤行为特征及自伤后就医的影响 因素。方法 选取 2020 年 1 月 1 日至 2022 年 12 月 31 日北京市心理援助热线接听中既往有自伤行为的 青少年来电者为研究对象。接线员询问来电者来电前最后一次自伤行为发生时采用的自伤方式、自伤 原因、自伤目的以及是否就医等情况,并比较不同性别及不同年龄段青少年来电者的自伤行为特征。 采用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影响青少年来电者自伤后就医的相关因素。结果 共纳入 6 022 例青少年 来电者,其中 77.9%(4 690/6 022)的来电者为女性,53.8%(3 241/6 022)的来电者为 11~15 岁。自伤行为 最常用的方式是用刀割伤,占 55.3%(3 328/6 022);自伤原因排名前 2 位的是情绪低落和家庭矛盾,分别 占 32.2%(1 940/6 022)、31.7%(1 908/6 022)。85.0%(5 116/6 022)的来电者自伤时有强自杀意念,仅 25.2% (1 519/6 022)的来电者自伤后去就医。与男性青少年来电者相比,女性青少年来电者自伤时用刀割伤的比 例更高,自杀意念更强,但自伤就医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71.534、9.311、14.882;均P<0.05); 16~18岁来电者服用治疗药的比例高于11~15岁来电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67.485,P< 0.001)。多 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OR=1.199,95%CI:1.022~1.406)、16~18 岁(OR=1.261,95%CI: 1.058~1.504)、受教育程度为初中(OR=1.388,95%CI:1.131~1.705)或高中(OR=1.371,95%CI:1.056~ 1.780)、服用治疗药(OR=3.341,95%CI:2.861~3.900)或其他有毒物(OR=3.669,95%CI:2.674~5.034) 以及有强自杀意念(OR=3.913,95%CI:1.969~7.776)均是青少年来电者自伤后就医的危险因素(均 P< 0.05);自伤次数≥ 2 次(OR=0.749,95%CI:0.648~0.865)、自伤原因为学习问题(OR=0.584,95%CI: 0.404~0.844)均是青少年来电者自伤后就医的保护因素(均P< 0.01)。结论 心理援助热线青少年来 电者较多采用刀割伤的方式自伤,且行为发生时自杀意念较强烈,但较少去就医;不同性别和年龄段青 少年来电者的自伤特征存在差异。性别、年龄、自伤方式、自伤原因、自伤次数、自伤时自杀意念强度均 是青少年来电者自伤后就医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11岁,学生。因反复自伤半年余,加重3周而入院。约半年来无明显诱因出现自伤行为,阵发性用手抓伤皮肤,按压双侧颈动脉至晕厥,挖伤眼睛及鼻孔至流血,故意憋气至面色青紫。每次发作持续5—6分钟,发作前病人感心跳加快、紧张、面色发红、上肢发硬,然后是无法克制的自伤行为,发作中伴有声嘶力竭的喊叫;发作后感内心愉快,之后是后悔、苦恼。每日发作多次。多处求治,曾诊断为强迫症,但服用抗强迫药疗效不佳。  相似文献   

7.
自1980年美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第3版(DSM-Ⅲ)出版,边缘性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BPD)正式成为美国精神疾病分类的1种.2008年4月1日,美国国会通过1项提案,决定将每年的5月定为边缘性人格障碍月[1];该提案认为,尽管BPD患者在人群中并不少见,耗费大量的社会公共卫生资源,给个人、社会、家庭带来破坏性伤害,但该病只是在近来才开始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该提案旨在寻求社会对BPD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精神病人的自伤行为,对病人自身和周围社会都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现报告9例如下。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来自我院1986至1994年12月门诊及住院病人。均为男性,年龄16至38岁。病程最短5个月,最长2年。文化程度小学6例,初中3  相似文献   

9.
Mander等1987年通过核磁共振成像(MRI)研究电抽搐治疗的作用,发现T_1值在ECT30分钟内上升,在治疗过程中T_1值无累积作用。ECT后4~6小时T_2达到最高值。他们认为T_1值增高是血脑屏障暂时破坏的结果。本研究的目的就是试图解释Mander的发现。方法:本组20例忧郁症病人(男:5,女:  相似文献   

10.
儿童孤独症自伤行为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对儿童孤独症自伤行为作临床分析。方法:符合ICD-10诊断标准的伴有或不伴有自伤行为的孤独症患儿各32例,按同年龄、同性别1∶1配对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发现二者在起病年龄,首发症状,语言功能,智力水平,孕产期损害,伴发癫痫,以及疗效方面均有显著差异。结论:提示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改善语言功能,积极预防及治疗癫痫,做好围产期保健工作,提高产科质量,对防治儿童孤独症的自伤行为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心理健康问题。多种精神疾病可直接或间接导致NSSI行为的发生。NSSI患者会出现多种心理行为问题,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会对患者的生活、学业、工作产生影响。现对NSSI与成瘾、冲动、快感缺失、学习工作能力及睡眠问题的相关性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12.
青少年是发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高发群体。相关研究显示,青少年发生非自杀性自伤 行为的动机对自伤行为有很大影响。现从调节情绪、影响人际和自我强化三方面对青少年发生自伤行 为的动机进行综述,希望能对青少年自伤行为的干预和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患者 男性 ,48岁。因反复出现生活懒散 ,情绪不稳 ,自认为有人害他 18年 ,加重并用绳带捆绑双侧大腿 ,致双侧小腿及足部肿胀 ,左足跟及足趾呈暗紫色、破溃 2个月余入本院。既往无患其他病史 ,初中文化程度 ,性格内向 ,少交往 ,无阳性家族史。入院检查 :心、肺、肝、脾及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 ;两侧大腿中部用绳带捆绑 ,两侧小腿及足部明显肿胀 ,皮肤呈暗紫色 ,左足跟有 1处皮肤坏死区 ,约 3cm×2cm ,肉芽不新鲜 ,无流脓 ;双足趾肤色发暗 ,右足拇趾、小趾及左足第 4,5趾尖皮肤破溃、发黑。两侧足背动脉及胫后动脉搏动明显减弱 ,按压双足…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高职学生自伤行为的现状及检出率,并对自伤行为进行功能性评估,为高职学生自伤行为的预防和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浙江省杭州市2014级900名新入校高职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自编的大学生自伤行为问卷调查高职学生自伤行为时的想法、目的及功能。结果 853名高职学生有效完成调查,其中52.3%报告有自伤行为,6.4%经常自伤,自伤行为在性别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47,P=0.977)。67.6%的个体初次发生自伤行为是在12~15岁,19.5%是在16~20岁;自伤方式中,66.7%用手打玻璃或墙壁等硬物体,52.4%用手打脸或身体其它部位;自伤行为功能评估发现81.2%是宣泄情绪,69.4%是弥补过错或者惩罚自己,68.2%是获得关注,16.3%是获得某种快感,13.8%是鼓励或鞭策自己,2.5%是模仿崇拜或喜欢的人。结论高职学生自伤行为的检出率较高;自伤行为发生时间早,实施前考虑时问短,行为冲动;缓解不良情绪是个体自伤最常见的动机;早期创伤经验可能会增加个体自伤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边缘型人格障碍伴自伤行为的心理治疗原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患者经常表现出致死性或非致死性的自伤行为。因为边缘型人格障碍伴严重自伤行为的患者会影响继续治疗,因此侧重内省的精神动力学心理治疗提出了7项原则,以达到建立和维持治疗性联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辩证行为治疗在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目的是分析辩证行为治疗(DBT)在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治疗中的有效性,以期为我国青少年NSSI行为的干预提供参考。NSSI行为是青少年常见的心理健康威胁,近年来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不容忽视的精神卫生问题,目前对于NSSI行为的干预主要采用心理治疗,其中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DBT在减少NSSI行为方面有效。本文从NSSI行为发生的危险因素、DBT的概述及DBT在NSSI应用中的疗效等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7.
精神分裂症患者住院期间自杀自伤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住院期间自杀自伤行为的检出率和特征,比较住院期间有自杀自伤行为和无自杀自伤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预测和防范精神分裂症患者住院期间发生自杀自伤行为的策略。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情况调查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版(HAMD-17)、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S)对197例连续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杀自伤行为进行研究,将在住院期间有自杀自伤行为的39例患者(自杀自伤行为组)与158例无自杀自伤行为的患者(无自杀自伤行为组)进行比较。结果 1精神分裂症患者住院期间的自杀自伤行为检出率为19.80%;2自杀自伤行为组在无职业、经济状况差、社会支持差、入院前2周内有明显应激事件、有物质滥用或依赖、有精神病家族史、既往有自杀未遂史、自杀自伤行为时有幻觉或妄想、分裂症偏执型等与无自杀自伤行为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经济状况差、入院前2周内有明显应激事件、既往有自杀未遂史是住院期间发生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3入院时、住院第2、4周末两组BPRS总评分、HAMD-17总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住院第2周末,两组CG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住院期间的自杀自伤行为检出率较高,应高度重视,并重点关注经济状况较差、入院前2周内有明显应激事件、既往有自杀未遂史和HAMD-17高分的患者。  相似文献   

18.
阿尔茨海默病(AD)属于慢性神经退行性疾病,是引起老年痴呆的主要病因。AD 发病机 制复杂,临床预后极差。长链非编码 RNAs(lncRNAs)是一类不能编码蛋白,通过转录及转录后水平调 节基因的表达,参与了癌症、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以及衰老等病理生理过程。lncRNAs 与 AD 的发生 发展相关在 1992 年首次提出之后,不同 lncRNAs 在 AD 中的作用受到广泛关注。现对近年来 lncRNAs 与 AD 的相关研究进行概述,以期为 AD 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正>编辑先生:在临床上可以看到有些人的自伤行为并不是以自杀为目的的,这一现象在青少年尤其多见,国外已将它作为公共卫生安全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我们很想了解有关这方面的情况,请专家给予指教!史为进答读者来信史为进医师:根据2009年Nock等的文献,我们将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表述为:带有主观故意的对自己身体和组织直接的损害,并且不以自杀为目的行为。并且排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