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肢体动脉损伤诊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肢体动脉损伤的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69例肢体外伤后出现不同程度肢体供血障碍患者,观察损伤处血管及其远、近端血管的二维、彩色血流及多普勒频谱的声像图表现。结果69例中,超声提示血管完全或部分断裂伤13例,手术证实11例;超声提示动脉损伤并血栓18例,手术证实14例;超声提示血管损伤可能19例,手术证实12例;超声提示血管受压、痉挛及或骨室筋膜压力高造成供血障碍19例,临床治疗后全部证实。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是诊断肢体血管损伤和临床治疗后随访观察的最佳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闭合性腘动脉损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收治26例闭合性腘动脉损伤患者,13例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明确血管损伤部位,8例DSA检查明确损伤部位,5例直接手术探查。11例行断端吻合,14例大隐静脉移植,25例均行预防性小腿切开减张。术后应用激素、甘露醇等治疗。结果 22例15h内手术者均成功保肢,并且功能良好,3例24~36h内手术者2例保肢成功,1例截肢,72h明确诊断者肢体坏死直接行截肢手术。结论闭合性腘动脉损伤只要肢体不出现坏死,一旦确诊均应尽早修复血管以求保肢可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胫腓骨骨折合并下肢主要动脉损伤的诊治,并关注64排CT血管造影(CTA)在其早期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8年10月收治的创伤性胫腓骨骨折并怀疑合并下肢主要动脉损伤患者的救治过程,2006年前采用数字减影血管成像术(2例)和彩色多普勒超声(9例)辅助诊断,2006年后采用CTA辅助诊断(7例).一旦确诊,根据不同情况行损伤血管直接吻合、静脉移植或人工血管修复血管,肢体已经坏死者行截肢术.结果 CTA平均检查时间为(42.0±9.5)min,少于数字减影血管成像术的(2.5±0.6)h和彩色多普勒超声的(67±12)min,且准确率高.18例患者中12例得到早期诊断者无肢体功能障碍,6例延迟诊断者5例行部分截肢(趾)手术,1例一期行大腿截肢.结论 早期诊断是胫腓骨骨折合并下肢主要动脉损伤患者救治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CTA在其早期诊断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超声检测技术在判断腕部电烧伤血管损伤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Chai JK  Li LG  Chen YX  Hu XJ  Yang YM 《中华外科杂志》2003,41(12):932-934
目的 应用超声检测技术判断腕部电烧伤后尺、桡动脉病理变化,探讨新的诊断方法。方法 选择24例腕部高压电击伤患者,用B型超声和彩色多普勒检测患者腕创面部、创缘上5、10、15cm处的尺、桡动脉内膜、管壁厚度、管腔内径和血流量,并以正常人12个尺、桡动脉为对照组。结果 (1)血管内膜的主要病理变化有:内膜粗糙、水肿增厚、内膜脱落。(2)管壁呈阶段性增厚,厚度不均,0.05~0.19cm,较正常对照组厚约1倍,重者管壁坏死。(3)管腔狭窄或扩张,可呈串珠状,创面段和创面上5cm段狭窄最明显,重者管腔闭塞血栓形成。(4)血流量降低,以近创面处明显。(5)血管损伤以腕创面部最重,距创面边缘约10~15cm处血管形态基本接近正常。结论 超声检测可以直观显示受损血管内膜形态变化,管径大小,管壁厚度和血流量,对判断电烧伤血管损伤程度和范围有指导意义,是一种无创、精确、方便的检测方法,值得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超声检测技术判断腕部电烧伤后尺、桡动脉病理变化,探讨新的诊断方法.方法:选择腕部高压电击伤患者,用B型超声和彩色多普勒检测患者腕创面部、创缘上5 cm、10 cm、15 cm处的尺、桡动脉内膜、管壁厚度、管腔内径和血流量,并以正常人尺、桡动脉为对照.结果:1、血管内膜的主要病理变化有:内膜粗糙、水肿增厚、内膜脱落.2、管壁呈阶段性增厚,厚度不均,0.05~0.19cm,较正常对照厚约1倍,重者管壁坏死.3、管腔狭窄或扩张,可呈串珠状,创面段和创面上5cm段狭窄最明显,重者管腔闭塞血栓形成.4、血流量降低,以近创面处明显.5、血管损伤以腕创面部最重,距创面边缘约10~15cm处血管形态基本接近正常.结论:超声检测可以直观显示受损血管内膜形态变化,管径大小,管壁厚度和血流量,对判断电烧伤血管损伤程度和范围有指导意义,是一种无创、精确、方便的检测方法,值得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超时限胭动脉损伤的诊治经验和教训。方法 1995年2月~2006年1月,收治28例胭动脉损伤时间超过8h的患者。其中男25例,女3例;年龄3~53岁。车祸伤12例,高处坠落伤3例,火器伤2例,锐器伤3例,绞扎伤2例,其他6例。20例未扪及动脉搏动,8例动脉搏动减弱。2例见裸露胭动脉和/或活动性喷血,8例直接手术探查,18例彩色多普勒检查示胭动脉及分支有彩色血流信号通过。7例胭动脉缺损〈5cm,9例缺损〉5cm。损伤至血管再通时间8~150h,平均31.8h。采用端端吻合、大隐静脉移植修复16例,截肢12例。结果 行动-静脉吻合或桥接术的16例患者,15例血管再通,肢体存活,其中12例1年内下肢功能基本恢复,3例遗留不同程度足下垂和踝关节挛缩,另1例枪伤患者因吻合血管术后1d再次栓塞,行二期截肢;血管吻合术后肢体存活率94%(15/16)。28例患者均获随访6个月~11年,平均4.2年。无死亡患者,截肢率43%,病残率54%。结论 胭动脉损伤的预后主要取决于血管再通时间和侧支循环的血氧代偿能力;延误诊断和治疗是严重胭动脉损伤截肢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四肢血管损伤的治疗:附56例报告   总被引:44,自引:0,他引:44  
报告14年治疗的56例血管损伤伴随肢体损伤.其中车祸25例(45%),工伤17例(30%).累及动脉为首16例(29%).29例(64%,29/45)重建损伤血管在6小时之内.骨折采用髓内针方式固定24例(65%,24/37).33例(77%,33/43)肢体存活具有良好的机能.一期截肢11例,二期截肢2例.挽救肢体的预后主要取决于肢体缺血时间,神经损伤的程度,骨折严重程度,软组织损伤程度,和其他主要脏器损伤情况等因素.肢体损伤严重性可用“创伤肢体估计评分(TEAS)”来估计.可用TEAS来决定哪些肢体需要进行一期截肢.  相似文献   

8.
膝关节周围骨折合并血管损伤的早期诊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膝关节周围骨折合并血管损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方法。方法对64例合并血管损伤的膝关节周围骨折,首先采用可靠、快捷的方法稳定骨折,血管损伤分别采用直接修补术、端端吻合术、大隐静脉逆转桥接修复术,移植长度3~11 cm。术后常规行小腿筋膜室切开减压。结果2例截肢,4例术后吻合口处血栓形成,62例获6~40个月随访,彩色多普勒仪检查血流速度及血管管径与正常血管段比较无明显差异。59例肢体功能恢复满意,3例残留不同程度功能障碍。结论早期诊断和处理是治疗膝关节周围骨折合并血管损伤的关键,术中选择合理骨折固定物,注重修复顺序及血管吻合的质量是手术成功的保障。  相似文献   

9.
股血管损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股血管损伤的早期诊断和正确治疗方法。方法 利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股血管损伤 3 0例。对于不能确诊的病例采用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结果 根据四肢血管损伤功能评定分级标准 ,优 2 1例 ,可 8例 ,差 1例。平均随访 3年 ( 1~ 6年 ) ,截肢 1例 ,足趾末端坏死 1例 ,部分肌肉坏死 3例 ,无死亡。结论 治疗股血管损伤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利用正规的显微外科技术处理血管及恰当的术后治疗。  相似文献   

10.
膝部骨折脱位合并腘动脉损伤2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回顾性分析膝部骨折脱位合并腘动脉损伤的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本组21例,男17例,女4例;年龄16-68岁,平均34.3岁.骨折脱位情况膝关节脱位2例,股骨下端骨折4例,胫骨上端骨折9例,浮膝6例.动脉修复方法端端吻合7例,大隐静脉移植14例.骨折及脱位固定方法石膏固定2例,内固定14例,外固定架固定5例.修复顺序2例膝关节脱位合并腘动脉损伤的患者先手法复位膝关节再修复血管,膝部骨折合并胭动脉损伤的患者先修复血管,后固定骨折6例,先固定骨折再修复血管5例,在处理骨折前先建立临时性动脉内分流8例.[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7年,平均3.3年.肢体存活17例(81%),截肢4例.截肢者均为入院时肢体严重缺血患者,部分缺血患者无1例截肢;截肢患者中有3例合并严重软组织损伤,l例合并中度软组织损伤;肢体存活患者平均MESS评分4.2±1.3,截肢患者平均7.2±1.8.截肢患者均是由于术后出现难以控制的感染而截肢.[结论]膝部骨折脱位合并胭动脉损伤时,肢体的软组织损伤程度、MESS评分、肢体缺血的严重程度均是影响肢体成活的重要因素,术后感染是造成截肢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髂股血管创伤29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髂股血管损伤的特点及救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5月—2006年11月收治的29例髂股动静脉损伤病例的临床资料。29例中,行血管修复27例,其中动静脉联合人工血管移植端端吻合11例,自体大隐静脉移植端端吻合7例,利用自体大隐静脉行血管缺损修补6例,动脉内膜修复取栓并修补2例,血管端端吻合1例。结果本组29例,27例血管修复成功,随访6~1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9个月,肢体血液供应良好,深静脉修复的4例长期站立时有下肢不同程度的肿胀。另2例由于肢体已发生坏死或血管床广泛栓塞而截肢。无死亡病例。结论髂股血管损伤发病凶险,早期表现隐匿。仔细的体格检查和彩色多普勒检查有助于尽早发现,而手术探查仍然是最好的诊断方式。早期诊断及尽早恢复肢体血运是救治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12):1097-1101
[目的]分析和总结腘血管损伤患者中不同损伤平面的临床特点,提高该损伤的临床认识和诊疗水平。[方法]回顾2014年1月~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54例腘血管损伤患者,男43例,女11例,年龄6.5~75岁,平均(42.08±15.04)岁。分析患者的伤因、血管损伤平面、肢体缺血时间、手术方法、手术次数和随访时肢体功能等临床指标。[结果]据血管影像资料,损伤平面位于腘动脉发出腓肠动脉分支以上者(高位组) 12例,位于腘动脉发出腓肠动脉分支以下者(低位组) 42例。高位组12例,血管修复9例(术后溶栓2例),保肢成功9例,截肢3例,平均手术3.92次/例,保肢患者肢体功能优良率22.22%;损伤平面在腓肠动脉以下的患者(低位组) 42例,血管修复36例(术后溶栓3例),单纯溶栓治疗5例,保肢成功39例,一期截肢1例,二期截肢2例,平均手术2.91次/例,保肢患者肢体功能优良率66.67%。高位组患者在保肢率、保肢后肢体功能优良率等指标上显著差于低位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损伤平面在腓肠动脉分支平面以下者,保肢率及肢体功能明显优于损伤平面在腓肠动脉以上的患者。腓肠动脉的侧支代偿作用是腘血管不同损伤平面临床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随着电应用的日益广泛,电击伤的发病率也逐年提高,且以肢体受累发生率为最。肢体电击伤常常导致截肢,但其坏死范围从外观上很难判断,如何确定手术界限,目前临床上没有一个可靠的客观标准。笔者自1995年起应用核素肢体血池显像对4例8个电击伤肢体进行了组织存活力的判断,报告如下。临 床 资 料肢体电击伤患者4例8个肢体,均为男性,年龄5~36岁。检查时间为伤后4~24h,肢体外观均有不同程度的组织炭化、焦痂形成、肿胀和皮温降低,有3个肢体可见骨质裸露。由静脉注射亚锡焦磷酸(PYP)20~30min,“弹丸”式静脉注射新鲜99TcmO4淋洗…  相似文献   

14.
四肢血管损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2,自引:7,他引:22  
目的 探讨四肢血管损伤修复手术对保存肢体的重要性及有效解除影响肢体存活的因素。方法 对1993年~ 2 0 0 0年收治 4 2例 5 8条四肢血管损伤分析其疗效及影响肢体存活因素。男 37例 ,女 5例。年龄 12~ 70岁。伤后手术时间 1小时~ 4 5天。急诊手术 38例 ,择期手术 4例。血管完全断裂 2 2例 32条 ;部分断裂 (撕裂 ) 5例 6条 ;血管缺损 15例 2 0条 ,缺损长度 5~ 10 cm。手术行血管端端吻合 2 2例 ,端侧吻合 1例 ,修补 5例 ,血管移植 14例 ,其中人造血管1例 ,长度 5 cm。结果 急诊手术者 ,手术成功 35例 ,截肢 3例 ;术后发生血管危象 5例 ,血肿形成及假性动脉瘤各 1例。择期手术 4例均成功 ;术后发生血管危象 1例。术后随访 6个月~ 7年 ,除 3例截肢外 ,7例断肢再植术后肢体功能恢复差 ,余血管修复术后肢体功能恢复满意。结论 尽快修复受损血管 ,及时处理血管危象及解决影响肢体存活因素是保存肢体及恢复功能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周围血管损伤的合理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过去17年问收治的190血管损伤病例的临床资料,对各种诊断方式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加以判别。结果具备周围血管损伤确切体征、结合病史和体格检查而直接手术探查165例,其中漏诊而再次手术5例。可疑血管损伤,经临床观察、适时彩色多普勒检查,最终确诊10例,动脉造影/DSA9例,其中创伤性动静脉瘘6例,假性动脉瘤2例,臀下动脉破裂1例。10例截肢病例中2例为可疑血管损伤在住院观察中未作进一步检查而延误诊断所致。结论详细了解外伤史及初次手术史记录、全面细致的体格检查可以有效地诊断出具有确切体征的周围血管损伤,对可疑血管损伤者严密观察,必要时辅以彩色多普勒、血管造影可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6.
胫骨上端骨折合并腘动脉损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报道胫骨上端骨折合并动脉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 :1993~ 1998年共收治胫骨上端骨折合并动脉损伤病人 12例 ,其中动脉断裂 8例、血管内膜损伤后血栓形成 1例、血管受压 3例 ,动脉断裂采用自体大隐静脉移植修复 6例、端端吻合 2例。结果 :1例因肢体缺血时间过长、坏死而截肢 ,血管吻合术后肢体存活率为 10 0 %。结论 :仔细的临床检查是发现肢体血管损伤的重要手段 ,早期诊断和及时合理的治疗是处理血管损伤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超声检测技术在深度电烧伤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 探讨超声检测技术在深度电烧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以 12例深度电烧伤患者 2 5个患肢的创面及创面近心端 5~ 15cm处为对象 ,采用彩色及脉冲多普勒超声检测技术 ,观察该处皮下组织、肌肉组织及血管的损伤情况 (共检测血管 5 6条 ) ,得出血流动力学定量指标。 结果  ( 1)经二维超声检测 ,深度电烧伤后各种组织的受损范围不同 :血管 >肌肉组织 >皮下组织 ;创面段血管内膜未显示者 7条 ,内膜水肿者 12条 ,管腔闭塞者 4条 ,血栓形成者 5条。 ( 2 )彩色多普勒检出 ,受测部位血管走行变异屈曲者共 12条 ,管腔狭窄者 2 1条 ,管腔增宽者 11条 ,均与随后手术治疗时所见情况一致。 ( 3)脉冲多普勒检出 ,狭窄段血管收缩期峰值流速增高 ,每分血流量减低。 结论 超声检测技术具有无创的特点 ,可直观地显示深度电烧伤后皮下组织、肌肉组织、血管的形态学改变 ,以利准确判断损伤程度 ,了解受损部位的血流动力学变化 ,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四肢动脉造影了解血管受损后的形态学改变,指导临床对高压电致肢体血管损伤的范围和程度进行正确估计。方法 对17 例损伤电压大于380 V 电损伤患者进行了26侧29 例次选择性动脉造影,观察血管受损后的改变。结果 受损的动脉管腔狭窄、闭塞,分支减少或消失;减压术后,部分闭塞的动脉可再通或形成侧支循环。结论 动脉造影能观察肢体高压电损伤后的血管改变,对判断动脉受损的范围和程度、指导临床治疗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四肢主干血管损伤的早期诊断、治疗方法以及临床效果。方法2001年1月-2006年6月,收治72例四肢主干血管损伤患者。男50例,女22例;年龄5~60岁,中位年龄39岁。开放性损伤44例,闭合性损伤28例。动脉损伤部位:锁骨下动脉1例,股动脉23例,胭动脉20例,尺桡动脉同时损伤12例,肱动脉11例,腋动脉3例,胫前后动脉同时损伤2例。伤后至入院时间30min~27d。术中血管破口直接修补3例,端端吻合39例,自体大隐静脉移植修复30例,移植长度3~8cm。结果67例肢体成活,5例截肢。48例获6个月~5年随访,彩色多普勒血流仪检查血流速度及血管口径与健侧无明显差异。40例肢体功能恢复满意,8例残留不同程度功能障碍,其中4例行矫形或功能重建手术,功能及外形得到改善。结论了解损伤机制及受伤情况,认真体检,综合分析,是主干血管损伤早期诊断的关键;显微外科修复是提高血管通畅率的保障;术后筋膜间室综合征及肢体缺血时间超过4h的肱动脉、胭动脉以上的血管损伤,及时行筋膜间室切开是恢复肢体功能、避免伤残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报道应用人造血管移植修复四肢主要血管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Gore-Tex膨体聚四氟乙烯(ePTFE)人造血管移植修复四肢主要血管损伤40例,修复血管缺损长度3.0~8.0 cm,平均10.5 cm;血管直径0.4,~1.0 cm,平均0.7 cm.并对结果进行研究分析.结果 进行人造血管移植40例,其中32例获得术后5个月~3年随访,术后肢体血液循环良好,经彩色多普勒检查显示血管通畅,属优良循环23例,良好循环9例,术后局部发生皮肤坏死4例,经植皮及皮瓣覆盖创面,肢体成活.结论 人造血管移植修复四肢主要血管损伤,治疗效果满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