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0 毫秒
1.
丹参酮ⅡA对主动脉内皮细胞功能损伤的保护机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通过观察猪主动脉内皮细胞在血管紧张肽Ⅱ(AngⅡ)作用后,丹参酮ⅡA对血管内皮细胞分泌一氧化氮(NO)及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蛋白、mRNA表达和细胞内游离钙离子([Ca2 ]i)浓度的变化,探讨丹参酮ⅡA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硝酸还原法、免疫组织化学法、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和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像系统,分别检测NO水平、eNOS蛋白和mRNA表达,以及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Ca2 ]i)水平的变化。结果①随着AngⅡ浓度的增加、作用时间的延长,内皮细胞NO的产生及eNOS的基因表达呈顺序下降(P<0.01),表现出剂量、时间依赖性的负性作用。②丹参酮ⅡA可抑制AngⅡ对内皮细胞分泌NO及eNOS表达的负性作用(P<0.01),但尚不能恢复到空白对照组水平(P<0.05)。在丹参酮ⅡA作用1、6h,A组的抑制效应明显强于B组(P<0.05);随着作用时间延长至24h,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AngⅡ可引起主动脉内皮细胞[Ca2 ]i显著升高(P<0.01),丹参酮ⅡA可部分抑制AngⅡ诱导的内皮细胞[Ca2 ]i升高(P<0.05)。结论丹参酮ⅡA通过增加血管内皮细胞eNOS基因表达及细胞分泌NO水平和降低内皮细胞[Ca2 ]i水平来发挥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γ-干扰素(IFN-γ)对血管内皮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并评价26S蛋白酶体在其中的作用.方法 建立由过氧化氢(H2O2)诱导的血管内皮氧化应激损伤细胞及离体器官模型,以细胞培养上清液中乳酸脱氢酶(LDH)及丙二醛(MDA)浓度评价血管内皮细胞(VEC)的损伤程度,以内皮依赖性血管松弛反应评价离体器官水平VEC的损伤程度.结果 H2O2可呈剂量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引起VEC损伤,表现为细胞培养上清液中LDH及MDA浓度增加(P<0.05或P<0.01),由乙酰胆碱(Ach)诱导的血管内皮依赖性松弛反应明显降低,表现为10-5 mol/L Ach引起血管最大舒张反应由(95.82±9.25)%降至(12.61±2.96)%(P<0.01);采用20 μg/L IFN-γ预孵育VEC 48 h后可明显降低由H2O2引起的LDH及MDA生成(P均<0.05),改善内皮依赖性血管松弛反应,由Ach诱导的血管最大舒张反应增至(72.68±18.82)%(P<0.01);26S蛋白酶体抑制剂lactacystin可取消由IFN-γ诱导的内皮抗氧化保护作用.结论 IFN-γ可诱导血管内皮对氧化应激的保护,其机制与26S蛋白酶体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不同剂量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morphogeneticproteins-2,BMP-2)刺激体外培养的兔骨髓基质细胞(marrowstromalcells,MSC),观察促血管内皮细胞增生的重要递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在骨髓基质细胞中的表达及分布情况,预测MSC经BMP-2刺激后成骨效能与成血管效能的变化以及剂效关系。方法取兔双侧股骨MSC,采用MSC体外培养技术,分别以不同剂量BMP-2刺激细胞,并设立空白对照组。培养5d后,进行细胞形态(苏木精-伊红染色)、增殖情况(细胞记数法与MTT法)、碱性磷酸酶(改良钙钴法染色)、成骨结节(图像分析)、VEGF阳性细胞率(免疫组化染色)等项目的检测。结果不同剂量组间在碱性磷酸酶活性、矿化面积百分率、VEGF阳性细胞率3项观测指标上F值分别为29.87,65.75及54.05,P<0.01,差别具有显著意义,结合各组均值来看,BMP-2剂量为100μg/L左右时效果最佳;;在细胞记数与MTT检测上各组差别不显著,F值分别为1.73和0.17,P>0.05,差别不具有显著意义。结论应用BMP-2在促进基质细胞成骨潜能的同时,还可促进促血管内皮细胞增生的重要递质VEGF的表达,其应用剂量与效果之间存在明显相关关系。BMP-2应用剂量为100μg/L左右时,其促进骨髓基质细胞表达VEGF及促进成骨潜能作用同时达到最  相似文献   

4.
背景:血管内皮细胞在肿瘤血管生成中起关键作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可抑制内皮细胞生长和增殖,但其作用机制仍不清楚.目的:观察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对牛主动脉内皮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以细胞为观察对象的随机分组实验,于2006-08/2008-05在广州医学院完成.材料:出生1 d、未哺乳的新生牛,取主动脉内皮细胞进行原代培养.方法:将指数生长期密度为5×107L-1的牛主动脉内皮细胞接种于96孔培养板,实验分为2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加入以培养基RPMI 1640配制的不同浓度的EGCG 180 μL(终浓度为5,10,20,40,80 g/L)及等体积不含EGCG的培养基,全自动酶标仪上测定不同时间3,6,12,24,36 h各孔吸光度值,并计算细胞生长抑制率.选择适当的药物浓度和作用时间点进行EGCG抑制作用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实验.收集对数牛长期的牛主动脉内皮细胞,实验组加入不同浓度(10,20,30,40 g/L)的EGCG,对照组加入不含药物的培养基,Multicycle软什分析G1/G0期、S期和G2/M期细胞所占比例.主要观察指标:①不同剂量EGCG在不同时间点对牛主动脉内皮细胞生长、增殖的影响.②运用直线回归分析EGCG对牛主动脉内皮细胞抑制的IC50.③流式细胞仪检测EGCG对内皮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结果:①EGCG呈剂量及时间依赖性抑制内皮细胞的增殖:EGCG作用12 h后,细胞抑制率达高峰,此后其抑制率逐渐下降(P<0.05);从10 g/L起,EGCG对内皮细胞增殖的抑制效应逐渐增加,40 g/L即达高峰(P<0.05);40 g/L与80 g/L剂量组相比,抑制率无明显差异(P>0.05).②在3,6,12,24 h和36 h等时间点EGCG的IC<50分别为23.14,18.79,13.23,14.19,17.45 g/L,IC50在12 h达高峰,时间继续延长,作用并不增加.③各组G2/M期细胞所占比率无明显差异(P>0.05).S期细胞比率由(58.02±1.21)%下降为(27.62±3.12)%,其中30 g/L和40 g/L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G0/G1期细胞比率由(29.22±3.21)%上升到(62.32±4.11)%,其中30 g/L和40 g/L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看性意义(P<0.01).结论:EGCG在体外能有效抑制牛主动脉内皮细胞增殖,且使其周期主要受阻于G0/G1期,可能是其抑制内皮细胞增殖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的尾加压素Ⅱ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释放一氧化氮、前列环素,以及对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的影响,进而探讨尾加压素Ⅱ舒张血管的机制。方法:实验于2005-04/08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老年病科实验室完成。根据所加入尾加压素Ⅱ的浓度不同(10-9~10-7mol/L),将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10-9mol/L组、10-8mol/L组及10-7mol/L组。干预24h后,用化学比色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NO2-,NO3-的水平及一氧化氮合酶的活性,用放射免疫法检测碘[125Ⅰ]-6-酮前列腺素F1α的水平。结果:①一氧化氮水平:后三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NO2-,NO3-的含量呈浓度依赖性增加,其中10-7mol/L浓度组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21.37±2.21,16.51±1.33,P<0.01)。②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后三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一氧化氮合酶呈浓度依赖性增加,其中10-7mol/L浓度组显著强于空白对照组(70.65±15.63,36.62±11.16,P<0.01)。③前列环素水平:后三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6-酮前列腺素F1α含量呈浓度依赖性增加,其中10-7mol/L浓度组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572.69±1.86,563.93±2.66,P<0.01)。结论:尾加压素Ⅱ能刺激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释放一氧化氮及前列环素,提示尾加压素Ⅱ可能通过刺激一氧化氮和前列环素的产生而发挥舒张血管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背景: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因素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尤其是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所产生的血管紧张素Ⅱ起着重要的病理生理作用。目的:观察丹参酮ⅡA对血管紧张素Ⅱ作用下的血管内皮细胞分泌一氧化氮及其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表达的影响和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水平的改变,探讨丹参酮ⅡA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设计:观察对比实验。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急诊内科。材料:实验于2006-03/10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基础医学实验中心完成。实验用猪主动脉由同济医学院病理生理教研室提供。方法:采用硝酸还原法、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分别检测不同浓度(10-8~10-6mol/L)作用不同时间(1,6,24h)的血管紧张素Ⅱ对培养的猪主动脉内皮细胞产生一氧化氮及其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mRNA表达的影响;然后比较在10-6mol/L的血管紧张素Ⅱ作用的不同点(0,6h)加入50mg/L浓度的丹参酮ⅡA,分别检测作用1,6,24h后内皮细胞的一氧化氮生成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的基因表达变化。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像系统检测内皮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水平的变化。主要观察指标:①一氧化氮含量。②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mRNA表达。③游离钙离子浓度。结果:①随着血管紧张素Ⅱ浓度的增加、作用时间的延长,内皮细胞一氧化氮的产生及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mRNA的表达呈顺序下降(P<0.01)。②丹参酮ⅡA各组一氧化氮的产生及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血管紧张素Ⅱ组,在丹参酮ⅡA作用1,6h,血管紧张素Ⅱ 丹参酮ⅡA组一氧化氮的产生及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血管紧张素Ⅱ6h 丹参酮ⅡA组(P<0.05);随着作用时间延长至24h,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主动脉内皮细胞游离钙离子浓度:血管紧张素Ⅱ组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丹参酮 血管紧张素Ⅱ组显著低于血管紧张素Ⅱ组(P<0.05)。结论:丹参酮ⅡA可抑制血管紧张素Ⅱ对血管内皮细胞分泌一氧化氮以及细胞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表达的负性作用,可能通过多种途径对血管内皮细胞及其功能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浓度梯度对于猪体外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增殖移行的影响.[方法]以不同浓度VEGF、bFGF刺激猪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筛选出在各时间点细胞增殖及移行活力均有显著差异的三个浓度构成浓度梯度.以胶原膜片加载VEGF、bFGF,以MTT法和计算细胞迁移距离法比较不同时间点浓度梯度组与单一浓度组细胞增殖移行活力的差异.[结果]VEGF浓度梯度组在24 h、48 h、72 h时间点,VEGF浓度梯度组OD值均显著小于对照组25 ng/mL和100 ng/mL(P<0.05);VEGF浓度梯度组6 h、12 h、24 h迁移距离明显大于对照组5 ng/mL组、25 ng/mL(P<0.05),但6 h、12h、24 h与对照组100 ng/mL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12 h小于对照组100 ng/mL(P<0.05).在不同时间点bFGF浓度梯度组OD值与对照组10 ng/mL OD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均小于对照组50 ng/mL和100 ng/mL(P<0.05);bFGF浓度梯度组在不同时间点的迁移距离均显著大于对照组10 ng/mL、50 ng/mL、100 ng/mL,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EGF、bFGF浓度梯度对于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的迁移活力促进作用高于单一浓度,但因受生长因子浓度影响,而对于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活力较单一低浓度无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反义寡脱氧核苷酸 (AS ODN)对人白血病细胞系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VEGFAS ODN与K5 6 2和HL 6 0细胞共孵育 ,采用RT PCR技术、免疫组化方法以及ELISA法观察VEGFAS ODN对人白血病细胞系VEGFmRNA和蛋白水平的影响。应用MTT法观察VEGFAS ODN作用后的白血病细胞培养上清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 (ECV30 4 )增殖的影响。结果 K5 6 2细胞和HL 6 0细胞经VEGFAS ODN(2 .5~ 15 .0 μmol L)作用 2 4h后 ,VEGFmRNA的表达量呈剂量依赖性减少 ,而其表达量不受VEGF错义ODN的影响 ;当加入 5 .0 μmol LVEGFAS ODN作用 2 4h后 ,细胞内及其培养上清液中VEGF蛋白水平显著减少 ,其培养上清对ECV30 4细胞的促增殖作用减弱 ,而错义ODN处理组白血病细胞VEGF蛋白水平及其作用未见明显改变。结论 VEGFAS ODN在体外能够抑制人白血病细胞VEGF的表达。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兔骨髓基质细胞(MSC)经不同剂量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刺激后,促血管内皮细胞增生的重要递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在MSC中的表达及分布情况,并与相应成骨情况做一对比,借以预测MSC经bFGF刺激后成骨效能与成血管效能的变化,探讨其对剂效关系。方法:取兔双侧股骨MSC,采用MSC体外培养技术,分别以不同剂量bFGF刺激细胞,并设立空白对照组。培养5d后,进行细胞形态(HE染色)、增殖情况(细胞记数法与MTT法)、碱性磷酸酶(改良钙钴法染色)、钙化结节(图像分析)、VEGF阳性细胞率(免疫组化染色)等项目的检测。结果:不同剂量组间在细胞记数法、MTT法检测、碱性磷酸酶活性、矿化面积百分率、VEGF阳性细胞率5项观测指标上F值分别为65.50,22.47,11.12,8.33和224.37,P<0.01,差别具有显著意义,结合各组均值来看,bFGF剂量为1200U/mL左右时效果最佳。结论:应用bFGF在促进MSC增殖的同时,还可促进促血管内皮细胞增生的重要递质-VEGF的表达,其应用剂量与效果之间存在明显相关关系。bFGF应用剂量为1200U/mL左右时,其促进MSC表达VEGF及促进细胞增殖作用同时达到最佳效果,超过此应用剂量,两者则有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复方丹参滴丸对高糖/高胰岛素诱导免胸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组织贴块法原代培养VSMCs,用高糖/高胰岛素诱导细胞增殖。设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一氧化氮合酶(NOS)抑制剂N-硝基-L-精氨酸甲酯(L—NAME)组,吡格列酮以及联合L—NAME组,复方丹参滴丸浸膏低、中、高剂量干预组,低、中、高剂量复方丹参滴丸浸膏合用L—NAME组。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测定VSMCs增殖,试剂盒检测细胞总NOS及一氧化氮(NO)含量。结果:高糖/高胰岛素可诱导VSMCs增殖,表现为模型组VSMCs含MTT溶解物的吸光度(A)值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总NOS活性及NO含量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与模型组比较,吡格列酮及中、高剂量复方丹参滴丸浸膏组VSMCs含MTT溶解物的A值均明显降低,总NOS活性及NO含量明显增加,并且能被L—NAME部分阻断(P〈0.05或P〈0.01);低剂量复方丹参滴丸浸膏组上述结果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结论:复方丹参滴丸浸膏可以通过NO介导而抑制VSMCs增殖。  相似文献   

11.
背景:血管新生在组织工程研究中已引起了高度重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二维平面培养中已证实能促进血管新生.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三维血管新生中的作用.方法:取SD大鼠骨髓,分离出内皮祖细胞.待细胞融合至70%~80%时添加鼠尾另一层胶原凝胶建立三维立体模型.实验组采用完全培养液含M199培养液、胎生血清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双抗;对照组培养液中不含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培养第1,4,7,20天观察骨髓来源内皮祖细胞的体外培养和扩增情况并进行细胞鉴定.三维立体模型建立后第3,6,9,12天进行形态观察及定性定量分析.结果与结论:实验组内皮祖细胞在三维基质内向胶原基质内生长,24 h内即可出现向胶原内的出芽及浸润并逐渐形成分支样结构,对照组细胞生长慢,出芽慢,管状结构细小,向胶原内浸润的深度浅,网状结构稀疏,不完整.实验组新生血管数目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取第3,6,9,12天的凝胶块检测,可见内皮素1、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3表达阳性.结果表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能动员和诱导内皮祖细胞促进血管新生.鼠尾胶原凝胶可以诱导内皮祖细胞表现出血管新生中的迁移、增殖和发芽等步骤.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应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165(hVEGF165)基因治疗狗冠状动脉-主动脉旁路移植术吻合口再狭窄的疗效。方法构建 pcDNA3/VEGF165重组质粒转染中国仓鼠卵巢细胞 Kl 亚株(CHO-K1),检测其基因、蛋白表达并转导冠状动脉架桥静脉移植术吻合口局部血管平滑肌细胞,观察其对吻合口内膜厚度、面积、狭窄率、新生内膜心肌血管内皮细胞(MEC)增殖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影响。结果质粒构建及转染成功,pcDNA3/VEGF165能显著促进MEC增殖,并减少狗冠状动脉-主动脉旁路移植术吻合口再狭窄模型再狭窄血管的内膜厚度、面积、狭窄率。结论 VEGF165重组质粒可有效改善狗冠状动脉-主动脉旁路移植术吻合口再狭窄,为临床应用提供了前期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3.
背景: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内皮祖细胞和补阳还五汤在治疗缺血性疾病上具有相似的功能,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对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和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兔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经Dil-ac-LDL和FITC-UEA-I双染色和表面抗原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鉴定后,将贴壁细胞随机分为4组,分别用基础培养基以及含有20,50,100g/L补阳还五汤的EBM-2培养基进行细胞培养72h。检测细胞形态及计数,再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酶反应比色法、Transwell小室、黏附功能检测、一氧化氮检测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免疫细胞化学分析来评定其增殖、迁移、黏附、分泌一氧化氮和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能力。结果与结论:不同质量浓度补阳还五汤均能增加内皮祖细胞的数量,提高内皮祖细胞增殖、黏附、迁移和分泌一氧化氮的能力(P<0.05),药物质量浓度在50g/L时影响最为显著(P<0.01),而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较微弱。提示补阳还五汤能增加内皮祖细胞的数量,提高内皮祖细胞的增殖、迁移和黏附能力,并可能诱导晚期内皮祖细胞的分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对人脐血CD34 干 /祖细胞来源的树突细胞(dendriticcell,DC)分化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利用免疫磁珠分离法 (MACS)分离纯化脐血CD34 造血干 /祖细胞 ,并在体外将其诱导扩增为DC ,观察VEGF在培养早期和晚期对DC分化和功能的影响。观察培养过程中细胞增殖方式 ,用流式细胞术检测DC表面分化相关抗原CD1α、CD83、CD80、CD5 4、HLA DR等的表达 ,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法测定DC体外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的能力 ,ELISA法检测DC培养上清中IL 12的含量。结果 在细胞增殖方面 ,培养第 1天加入VEGF(2 5ng/ml)可显著促进细胞增殖 ,第 14天收获的总细胞数量较对照组增高 (1.5 1± 0 .2 3)倍 (P =0 .0 0 1) ,而培养第 9天加入VEGF则未出现明显的促细胞增殖效应 (P >0 .0 5 ) ;在细胞分化和功能方面 ,培养第 1天加入VEGF明显抑制DC的分化和功能 ,第 1天加VEGF组和对照组DC分化抗原的表达CD1a分别为(33.0 0± 2 .12 ) %和 (81.2 0± 6 .93) % ,CD83分别为 (42 .2 3± 1.15 ) %和 (87.98± 9.79) % ,CD80分别为 (42 .93± 1.32 ) %和 (94 .5 3± 0 .87) % ,HLA DR分别为 (37.93± 5 .30 ) %和 (74 .15± 3.74 ) % (P值均 <0 .0 0 1) ,同时CD14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升高 ;刺激同种异体T淋巴  相似文献   

15.
背景:有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可促进内皮细胞增殖、分化和迁移,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诱导分化后细胞自身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及骨形态发生蛋白2如何表达,却鲜见报道。目的:观察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诱导分化过程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表达。方法:取第3代新西兰大白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1d后将细胞分为两组:对照组不更换培养基;诱导组加入成骨诱导培养基进行成骨诱导,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抗原。RT-PCR和Western-Blot检测细胞成骨分化过程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表达。结果与结论: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诱导后,细胞形态由长梭形逐渐变为短梭形,多角形,最后成集落层叠生长;在诱导过程中,碱性磷酸酶活性逐渐增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诱导7d时Ⅰ型胶原免疫细胞化学染色、14时骨钙素免疫细胞化学染色、21d时钙化结节染色阳性;RT-PCR和Western-Blot结果显示两组均有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诱导后第7,14,21天表达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第7天,两者表达最强。说明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提取操作简便易行,且有较强的生长增殖能力,可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其在成骨诱导过程中,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均先增强后减弱,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可能对血管生成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背景: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内皮祖细胞和补阳还五汤在治疗缺血性疾病上具有相似的功能,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对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和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兔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经Dil-ac-LDL和FITC-UEA-I双染色和表面抗原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鉴定后,将贴壁细胞随机分为4组,分别用基础培养基以及含有20,50,100g/L补阳还五汤的EBM-2培养基进行细胞培养72h。检测细胞形态及计数,再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酶反应比色法、Transwell小室、黏附功能检测、一氧化氮检测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免疫细胞化学分析来评定其增殖、迁移、黏附、分泌一氧化氮和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能力。结果与结论:不同质量浓度补阳还五汤均能增加内皮祖细胞的数量,提高内皮祖细胞增殖、黏附、迁移和分泌一氧化氮的能力(P〈0.05),药物质量浓度在50g/L时影响最为显著(P〈0.01),而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较微弱。提示补阳还五汤能增加内皮祖细胞的数量,提高内皮祖细胞的增殖、迁移和黏附能力,并可能诱导晚期内皮祖细胞的分化。  相似文献   

17.
小鼠骨髓内皮细胞系的建立(英文)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对来源于正常小鼠的骨髓内皮细胞经连续传代培养18个月以上。这一培养是在加入经短期培养而获得的内皮细胞条件培养液及GM-CSF,在纤连蛋白覆盖的培养皿上种入低浓度的骨髓基质细胞完成的。在内皮细胞条件培养液和GM-CSF存在的条件下,细胞平均倍增时间为49小时。快速增殖时,细胞先为圆形,以后可变为立方形或梭形。所有培养的细胞与vWF,VCAM-1抗体染色阳性,UEA-1反应阳性,并产生细胞因子。这一骨髓内皮细胞系的建立可用于研究骨髓内皮细胞在造血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背景:关于细胞移植的功效,重点在于其分泌的促增殖或抗凋亡的细胞因子,羊水干细胞能否分泌相关细胞因子有必要深入分析.目的:观察分离培养的羊水于细胞分泌细胞因子情况,及其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和凋亡的作用.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8-12/2009-06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高血压病研究所完成.材料:10例剖宫产孕妇足月羊水,50 mL/例,用于分离培养羊水干细胞,同时留取其产后脐静脉用于分离培养内皮细胞,取前均获孕妇知情同意.方法:①贴壁法分离培养羊水干细胞,达80%融合时胰酶消化传代,取传至第3代细胞,调整细胞密度为5×10~8L~(-1),分为2组:缺氧羊水干细胞组通入体积分数为2%O_2+体积分数为5%CO_2+体积分数为93%N_2,常规羊水干细胞组通入体积分数为5%CO_2+体积分数为95%空气,两组细胞37℃培养24 h,收集各自培养上清液及细胞以备分析.②取体外分离培养的第2代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以2×10~4细胞/孔的密度接种于12孔板,分为3组:对照组加入含体积分数为5%胎牛血清的EBM-2新鲜培养液2 mL,常规羊水干细胞组加入含体积分数为5%胎牛血清的EBM-2新鲜培养液1 mL+羊水干细胞培养液1 mL,缺氧羊水干细胞组加入含体积分数为5%胎牛血清的EBM-2新鲜培养液1 mL+缺氧诱导羊水干细胞培养液1 mL,培养3d,加入10 μg/L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细胞凋亡.主要观察指标:流式细胞仪测定羊水干细胞表面抗原表达,ELISA法测定羊水干细胞分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情况,RT-PCR法测定细胞因子mRNA的表达,检测内皮细胞增殖率及凋亡率.结果:培养7 d后羊水干细胞呈长梭形,以漩涡状、辐射状排列,第3代羊水干细胞呈CD29~+,CD105~+,CD34~-.常规培养的羊水干细胞可分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缺氧诱导条件下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水平明显增加(P<0.01),其mRNA表达明显上调(P<0.05),而肝细胞生长因子含量及mRNA的表达均无明显变化(P>0.05).与对照组比较,培养3 d后常规羊水干细胞组、缺氧羊水干细胞组内皮细胞数均明显增加(P<0.05),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凋亡24 h后内皮细胞凋亡率均明显降低(P<0.05),且缺氧羊水干细胞组变化幅度大于常规羊水干细胞组(P<0.05).结论:羊水干细胞可分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羊水干细胞培养液能促进内皮细胞增殖,抑制内皮细胞凋亡.经缺氧处理后,羊水干细胞分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能力增加,对内皮细胞的增殖和凋亡干预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