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期怀孕的阴道出血与早产的关联性。方法分析在我院分娩的孕产妇,评估正常孕妇和早产病例的分布差异,分析阴道出血与早产间的关联性。结果全部病例中早产者295例,孕期阴道出血占25.01%。正常分娩组与早产组比较,生育史和孕期是否工作等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妇年龄、体重指数和阴道出血等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出血的早产危险性为无阴道出血的1.06~1-81倍。早孕期阴道出血与自发性早产的关联性最高(P=0.002)。阴道出血者患轻型早产的危险性为无阴道出血者的1.11~1.97倍(P=0.008)。结论早孕期阴道出血早产风险明显增高,特别是自发性早产及孕周为34~37周早产比例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2.
司马琴 《当代医学》2011,17(33):42-43
目的 探讨早期妊娠阴道出血对晚期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择143例(出血组)早期妊娠(停经12周内)阴道出血继续妊娠至28周以后分娩活婴者,对其妊娠结局(早产、低出生体重儿、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胎盘胎膜残留)进行分析,与同期无阴道出血分娩120例进行比较.结果 早期妊娠阴道出血组早产、低出生体重儿、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胎盘粘连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结论 早期妊娠阴道出血是晚期妊娠结局不良的重要预兆.  相似文献   

3.
本院自2001年3月~2002年1月,应用B超对96例早期妊娠阴道出血患者进行病因鉴别诊断,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本组96例均为停经6~12周伴有不规则阴道出血的早孕患者,年龄22~42岁,平均年龄29.5岁.本组全部病例均经手术病理、化验和临床治疗随访证实.使用仪器为日本岛津公司SDU-450及飞利浦安捷伦公司影像之星(Image Point)超声仪,探头频率均为3.5~5!MHZ.患者仰卧位,双腿伸直,膀胱适度充盈,探头在中下腹部作纵、横、斜切面探查,仔细观察子宫形态大小、宫内有无妊娠囊、双侧附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妊娠早期阴道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择我院2009年2月至2011年2月收治的妊娠早期阴道出血患者8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妇科检查:本组患者60例中,宫颈息肉10例,占16.7%;先兆流产45例,占75%;阴道炎3例,占5%;宫颈糜烂6例,占10%;先兆流产中合并宫颈息肉1例,宫颈糜烂2例.B超检查:先兆流产45例,胚胎停止发育7例,NT测定成功8例,宫腔有积血征象.兆流产45例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略低,P<0.001,与对照组比较TSH无明显差异.与对照组比较,非先兆流产15例患者TSH及P测定无差异(P>0.05).患者Torch检测均为阴性.手术结束后行2-3d的卧床休息,阴道出血情况经处理后均消失,无流产情况发生.结论 引起妊娠早期出血的原因较为多样,需及时明确诊断,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治疗,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妊娠不同时期进行BV筛查和治疗对预防早产的意义。方法:选择做产前检查的孕妇2600例,于妊娠16~32周取阴道分泌物进行BV筛查,阳性者509例,其中16~19周者(早发组)216例,24~30周者(晚发组)293例;同时,将BV阳性的两组再随机分为治疗组和未治疗组,观察各组早产、晚期流产和未足月胎膜早破(PPROM)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晚期流产、早产及未足月胎膜早破(PPROM)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早发组晚期流产、早产及PPROM的发生率高于晚发组,但未构成统计学差异。早发组中,治疗组晚期流产,早产及PPROM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未治疗组(P〈0.05),而晚发组中,治疗组的晚期流产,早产及PPROM的发生率与未治疗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早中期妊娠的孕妇进行BV普遍筛查,阳性者给与治疗,可以降低早产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7.
妊娠早期阴道出血8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妊娠早期阴道出血原因做出明确诊断并选择正确治疗方案.方法 对86例妊娠早期阴道出血患者常规先行阴道检查,了解出血部位,取阴道及宫颈分泌物做多种病原体检测,再行B超检查了解胚胎及胎儿发育情况,同时做孕酮(P)及促甲状腺素(TSH)测定并与正常妊娠组相比较,进行t检验.结果 (1)86例妊娠早期阴道出血原因分别为先兆流产61例,宫颈息肉15例,宫颈糜烂9例,阴道炎6例;(2)先兆流产及宫颈病变大多合并支原体或衣原体感染;(3)先兆流产组孕酮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1;两组TSH无明显差异.结论 (1)妊娠早期阴道出血大多为先兆流产的表现,但也有一部分为宫颈及阴道疾病所致,妇产科医生不应回避阴道检查而一概按先兆流产治疗,否则可致宫颈病变漏诊或误诊;(2)先兆流产原因可为孕卵本身异常、支原体/衣原体等感染或孕酮分泌不足等多种因素,故应明确诊断后再予相应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妊娠早期阴道出血的病因和诊治情况.方法 选择我院46例妇科妊娠早期阴道出血患者,视为观察组,选同期入院体检的46例健康孕妇为对照组,对两组孕妇进行超声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分析临床资料确定早期阴道出血病因,针对病因选择治疗方案,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导致早期阴道出血的因素依次为先兆流产、宫颈息肉、宫颈糜烂、阴道炎,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观察组中先兆流产组的孕酮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非先兆流产组的孕酮水平同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的促甲状腺素水平同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早期阴道出血患者治疗后42例保胎成功.结论 先兆流产是早期阴道出血最常见的因素,针对病因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是妇婴健康的保障.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妊娠期细菌性阴道病(BV)的局部治疗与早产发生率的关系.方法 选择2007年1月至2008年1月在本院母婴中心作产前检查的妊娠12~36周的孕妇,对有BV临床症状的孕妇进行BV筛查,阳性者378例,随机选择其中191例为治疗组,甲硝唑阴道上药,另187例为对照组,观察两组的早产率、晚期流产率和未足月胎膜早破发生率.结果 治疗组的早产率、晚期流产率和未足月胎膜早破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妊娠期BV局部治疗可以降低早产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45例细菌性阴道病与早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细菌性阴道病的45例孕妇进行回顾性分析,用同期孕检100例作对照。结果显示细菌性阴道病的早产率为44.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P〈0.01)。发现发病时间、病程及菌种均与早产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认为孕妇合并细菌性阴道病可使早产率升高,加强产前检查,及时诊断和治疗细菌性阴道病可降低早产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妊娠晚期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 BV)与胎膜早破及早产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1-01-01~2012-01-01来我院产科门诊就诊,孕龄大于35周妊娠晚期妇女,采用细菌性阴道病试剂盒检查,BV检测阳性的孕妇138例为BV组,200例正常孕妇为对照组,跟踪观察其妊娠结局.结果 妊娠合并BV的孕妇胎膜早破的发生率37.68%,早产的发生率27.54%;非BV的孕妇胎膜早破的发生率10.5%,早产的发生率11.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细菌性阴道病可使妊娠产妇胎膜早破及早产发生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孕前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与早产的关系。方法: 以在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住院分娩的174例早产儿为病例,382例足月儿为对照,收集孕妇身高、孕前体重、分娩前最后一次体重、孕周、家族史、疾病史以及孕期并发症等信息,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调整混杂因素,分析孕前BMI等因素与早产的关系,并估计调整后的比值比(odds ratio,OR)和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结果: 通过对早产相关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孕前肥胖是早产的危险因素,调整后的OR值为2.461(95% CI:1.174~5.159, P=0.017),未发现孕前超重或孕前偏瘦与早产的关联;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和早产儿家族史是早产的危险因素,调整后的OR值分别为1.781(95% CI:1.025~3.095, P=0.040)、3.831(95% CI:2.044~7.180, P<0.001)和3.675(95% CI:1.358~9.942, P=0.010)。结论: 孕前肥胖是早产的危险因素,为了降低早产的发病率,孕妇需要加强孕前保健,在备孕期应控制孕前BMI在正常范围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食蟹猴早孕期出血症状与流产的关联性。方法观察雌性食蟹猴每月的月经及怀孕后的出血状况,统计早孕期出血的发生率及引起的流产率,分析阴道出血与流产之间的关联性。结果雌性食蟹猴怀孕后的第一个月经周期出血的比例达到了总怀孕量的80%,但其中的流产率却为0%。结论早孕期出血是食蟹猴的一项基本生理现象,对怀孕安全性没有影响或影响很小,药物保胎是非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Fok I位点多态性与早产发生风险的相关性,为临床上治疗和预防先兆早产或早产发 生寻找新途径,改善母婴结局。方法纳入早产患者57例和足月妊娠分娩患者84例。VDR基因Fok I位点基因型采用聚合酶 链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PCR-RFLP)法检测基因多态性。结果早产组与足月妊娠分娩组在血细胞比容(HCT)、D-二聚 体、纤维蛋白原、血清钙、白细胞、糖化血红蛋白间未见明显差异(P>0.05)。早产组VDR基因Fok I基因型分布和F/f等位基因频 率与足月妊娠分娩组相比较,两者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组中FF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足月组,以Ff和ff基因 型为对照,FF基因型发生早产的风险增加(χ2=9.701,P=0.002,OR=3.320,95% CI 1.560-7.066)。而早产组中,上述各临床指标 在不同基因型间并未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VDR基因Fok I位点多态性与早产遗传易感性相关,FF基因型可能 是早产发生潜在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后妊娠早期阴道流血的发生率及其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IVF-ET或胚胎解冻-移植(F-ET)获得临床妊娠 8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早期阴道流血与患者年龄、不孕年限、体质量指数(BMI)、孕酮及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不孕类型、流产、妊娠期并发症、早产及剖宫产率的相关性.结果 ①妊娠早期阴道流血发生率为23. 69%,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妊娠早期阴道流血与妊娠期并发症的发生明显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90,95% CI: 1. 85~ 4. 57,P<0.05),与流产、早产及剖宫产率无明显相关;②患者孕前BMI是影响剖宫产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9,95% CI:1.02~1. 17,P<0.05). 结论 IVF/F-ET后妊娠早期阴道流血对妊娠结局如流产、早产率无明显影响,但与妊娠期并发症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比较孕早期与孕晚期饮食模式对早产儿早期生长的影响,探讨能否通过调整饮食模式提高其生活质量.方法 对我科收住院的活产早产儿的母亲或者了解患儿母亲孕期饮食模式的亲属填写《孕妇饮食模式调查表》,并通过测量早产儿的出生体重、身长、头围、胸围来研究饮食模式对此类患儿生长的影响.结果 孕早期各种饮食模式对早产儿的早期生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孕晚期,动物蛋白型饮食模式和健康型饮食孕妇子代的出生时胎龄、出生体重、身长、头围、胸围均优于传统型饮食模式,而动物蛋白型和健康型两种饮食模式对孕妇子代出生体格生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动物蛋白型和健康型饮食模式孕妇子代的出生体重、身长、头围、胸围均优于传统型,孕期应该注重蛋白质的摄入,避免偏食或绝对素食,尤其是孕晚期.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10):62-65
目的通过调查孕妇孕早期睡眠状况,探讨其对妊娠期糖尿病的影响。方法选取沈阳市妇婴医院产科门诊657例孕早期妇女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孕妇基本信息、孕早期睡眠时间并了解睡眠质量情况。24~28孕周进行糖耐量筛查试验筛选出GDM孕妇。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s回归方法分析孕早期睡眠状况对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率的影响。结果 112例孕妇诊断为妊娠期糖尿病,孕早期有92例孕妇提示睡眠质量异常,睡眠障碍可以导致妊娠期糖尿病风险增加(OR=1.031,95%CI=1.027~1.115)。年龄、孕前BMI、孕早期睡眠质量及怀孕分娩次数均为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的高危因素。结论孕早期睡眠质量差是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的高危因素,孕早期对睡眠异常进行治疗可以减少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探讨孕妇课堂结合心理指导对孕早期先兆流产阴道流血行黄体酮保胎治疗患者的影响,总结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孕早期先兆流产行黄体酮保胎治疗的患者7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抽取的方法 将其分成两组,各36例,以常规护理干预作为对照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增加孕妇课堂健康教育及专业心理指导,观察对比两组护理干预前后患者焦虑情绪(SAS)评分及睡眠质量评分(PSQI)的改变.结果 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第3~7 d的SAS及PSQI评分均比较护理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护理后第3~7 d SAS及PSQI评分虽与护理前比较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孕妇课堂结合心理指导对孕早期先兆流产阴道流血行黄体酮保胎治疗患者可起到积极的作用,有助患者的消极情绪,改善睡眠质量,提高保胎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Concerns surrounding suspected teratogenic agents are always volatile. This is underscored when the suspected agent is a commonly used substance, such as a spermicidal jelly or cream. This review compares one of the first studies suggesting an association between birth defects and spermicides with subsequent ones. These studies were precipitated by animal studies and case findings and were cohort or case-control types studies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s might be ethically objectionable). Several of these studies were more exacting in defining exposure data, controlling for bias and statistically testing resultant data. While these studies seem to confidently indicate that spermicide use is not related to a higher incidence of birth defects in the offspring of users, there is still concern that spermicide use could be associated with certain specific malformations. It remains for future studies to control for confounding variables in these results.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