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白内障患者采用不同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切口对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选取洛阳东方医院2013年2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88例(88眼)白内障患者,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44例,44眼)和对照组(44例,44眼),对照组手术切口选择在角膜缘正中上方,观察组手术切口选择在屈光力最大的子午线上,对比两组术前、术后3 d、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角膜散光度,并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测评两组术前、术后3个月视力。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1、3个月角膜散光度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个月视力与术前相比均升高,且观察组升高幅度较对照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于屈光力最大的子午线上做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白内障患者角膜散光度影响较小,有利于促进患者术后视力恢复。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医学》2018,(4):326-327
目的观察比较超声乳化手术与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治疗白内障的效果。方法以巩义市中医院眼科2015年8月—2016年8月间收治的116例(143眼)白内障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58例(73眼)和对照组58例(70眼),分别进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与超声乳化术治疗,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视力、角膜散光恢复情况和不同核硬度患者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减少等情况。结果两组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力均有明显恢复(P<0.01),两组患者术后角膜散光情况无明显改善(P>0.05),疗效趋同(P>0.05);术后两组Ⅰ~Ⅲ级核硬度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Ⅳ~Ⅴ级核硬度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密度大于对照组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研究说明超声乳化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两种眼科疾病手术方式对于白内障患者的视力恢复均有显著效果,后者对膜内皮细胞的手术损伤程度更低,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白内障手术不同位置切口对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将62例(68眼)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给予颞侧巩膜隧道切口晶状体超声乳化术治疗,对照组给予上方巩膜隧道切口晶状体超声乳化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视力及散光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1d、1周a.3个月的视力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d、1周2L3个月散光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颞侧巩膜切口晶状体超声乳化术治疗白内障具有操作简单、视力恢复好、角膜散光小等优点,可作为目前治疗白内障的一种较佳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4.
严军 《基层医学论坛》2016,(30):4326-4327
目的 探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治疗硬核白内障的效果.方法 抽选硬核白内障患者76例,将其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38例)与对照组(38例)分别实施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以及常规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治疗,对比其手术效果.结果 观察组术后角膜散光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其裸眼视力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并发症发生率为7.9%,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治疗硬核白内障患者效果显著,患者术后视力充分恢复的同时安全性更高、角膜散光度也更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罗正才  杨云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20):3732-3734
目的分析角膜缘后2.5 mm巩膜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治疗Ⅳ~Ⅴ级白内障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10月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300例Ⅳ~Ⅴ级白内障患者,将接受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MSICS)治疗的150例患者纳入MSICS组,接受角膜缘后2.5 mm巩膜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治疗的150例患者纳入观察组。比较两组手术前后散光值、视力、角膜内皮细胞参数(角膜六角形细胞比例下降幅度、角膜内皮密度计数损失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2、4周,两组患者散光值均较术前降低,视力均较术前提高,观察组散光值低于MSICS组,视力高于MSIC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角膜六角形细胞比例下降幅度、角膜内皮密度计数损失率、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MSIC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角膜缘后2.5 mm巩膜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应用于Ⅳ~Ⅴ级白内障患者,可降低术后散光值,减轻角膜内皮损伤,提高术后视力。  相似文献   

6.
《陕西医学杂志》2016,(8):972-973
目的:对白内障患者行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折叠式晶状体植入术,分析手术前后角膜散光变化情况。方法:术前依据角膜散光状态将102例白内障患者(102眼)分为顺规散光组、逆规散光组、斜轴散光组,于患眼11:00方位施以2.2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折叠式晶状体植入术,检测并分析三组患者手术前后角膜散光、手术源性角膜散光、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结果:术后3个月,三组的角膜散光度数与手术源性散光度数相比,均不存在差异性(P均>0.05);术前患眼的平均裸眼视力为与术后3个月患眼的平均裸眼视力相比,差异显著(P<0.05);术前患眼的平均最佳矫正视力与术后3个月患眼的平均最佳矫正视力为相比,差异显著(P<0.05),但各散光轴位组之间的比较其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经2.2mm角膜切口进行的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折叠式晶状体植入,疗效确切,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7.
陈丽华  林莹  李艳葵 《吉林医学》2013,34(21):4247-4248
目的:分析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采用颞侧巩膜隧道切口和上方巩膜隧道切口此不同位置切口术后患者的满意度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将62例(68眼)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1例(34眼),观察组给予颞侧巩膜隧道切口晶状体超声乳化术治疗,对照组给予上方巩膜隧道切口晶状体超声乳化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视力及角膜上皮、干眼程度、满意度情况。结果:不同切口白内障手术的术后满意度,在术后初期,受术后视力提高程度、术后眼表症状的影响比较明显;术后3个月后,两者趋于一致。结论:白内障术后患者满意度受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不同切口术后视力虽有差别,但满意度远期无差异。手术医生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手术切口。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对白内障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白内障患者90例,根据采用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研究组(采用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和对照组(采用传统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每组45例,对比两组患者的超声使用时间、角膜内皮细胞的个数、角膜内皮的丢失率、在手术1周以后角膜增厚的程度、裸眼视力和视力散光度数。结果:研究组超声使用时间、角膜内皮的丢失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手术1周以后角膜的增厚度、角膜内皮细胞的个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 d及7 d,两组裸眼视力和视力散光度均改善,研究组改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总并发症率为13.33%,对照组为17.7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具有着使用超声时间短,对角膜内皮损伤小,术后并发症少的优点,可有效改善裸眼视力和散光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切口位置选择对白内障患者视觉功能、眼内压及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选取于我院治疗的白内障患者72例,共计85眼进行观察,入选患者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据手术切口位置不同分为观察组(n=36,43眼)及对照组(n=36,42眼),观察组在最大角膜屈光力子午线轴位做3.0mm透明角膜切口,对照组于颞上侧或鼻上侧做3.0mm常规透明角膜切口,术后2组均给予常处置,术后进行随访,比较2组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角膜散光度及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结果:2组术后BCVA与术前比较呈逐渐升高趋势,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呈明显降低趋势(P<0.01),但2组间BCVA及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均无明显差异(P>0.05);2组眼压术后先升高后降低趋势,术后2h、1d眼压明显高于术前(P<0.01),术后2d眼压与术前无明显差异(P>0.05),但2组间术后各时间点眼压均无明显差异(P>0.05);2组角膜散光度于术后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手术源性散光度于术后7d~6个月呈逐渐降低趋势,且术后7d~6个月观察组平均角膜散光度均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1个月~6个月观察组手术源性散光度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选择最大角膜屈率位和常规手术切口均可改善患者的视力,但最大角膜屈率位手术切口可减小患者术后角膜散光度,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0.
刘颖达 《四川医学》2013,(9):1359-1360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不同手术切口对视力和散光的影响。方法选取白内障行超声乳化术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57例,观察组63例,使其有可比性。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手术,观察组患者根据术前角膜散光情况设计手术切口的位置。结果经过治疗,两组患者视力均有所提高,且于术后3个月时基本趋于稳定。但是观察组患者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的视力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白内障时根据患者角膜散光情况进行个性化的设计手术切口,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术后散光,提高患者的术后视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直线型巩膜隧道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与常规角膜缘大切口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手术效果。方法160例(194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78例(88眼)和对照组82例(106眼),分别行7mm直线型巩膜隧道小切口与常规角膜缘大切口摘除白内障,比较两组术后视力和散光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术后1周和术后3个月观察组视力恢复快,散光少。结论直线型巩膜隧道小切口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散光少,视力恢复快,不需要昂贵设备,便于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白内障患者角膜散光分布以及矫正效果。方法以60例白内障合并散光患者为对象,患者就诊时间段为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患者均经过术前诊断,角膜散光1.00D,将患者按照不同的手术治疗方法进行分组,A组和B组各30例,A组中的患者根据散光轴位置行顺规+9点逆规角膜切口小切口白内障非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置入治疗,B组行常规上方角膜小切口白内障非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状体置入术治疗,比较术前、术后两组矫正视力水平、角膜屈光度及散光轴位水平。结果 A组与B组患者术后的视力水平均提升,组间比较具有差异(P0.05);A组的散光矫正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白内障角膜散光患者给予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选择不同的位置切口,能提升疗效,确保安全,更加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3.
分别采用传统角膜缘切口、梯形阶梯状切口及巩膜隧道切口行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或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周期植入人工晶体。观察术后1周裸眼视力及角膜屈光力变化。结果显示,巩膜隧道组角膜屈光力术前术后之差明显低于梯形阶梯状切口及传统角膜缘切口组,梯形阶梯状切口组明显低于传统角膜缘切口组,术后1周裸眼视力巩膜隧道组明显高于梯形阶梯状切口组及传统角膜缘切口组,梯形阶梯状切口组明显高于传统角膜缘切口组,三组间差异显著。由此得出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所采用的巩膜隧道切口术后散光小,视力恢复好,是目前治疗白内障的理想方法。对于不适于超声乳化手术的病例或没有条件开展超声乳化手术的医院,采用梯形所梯状切口也可明显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与超声乳化手术治疗白内障的效果比较。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白内障患者68例(79眼)依据随机原则划分为I组34例(38眼)、II组(41眼)。I组患者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II组患者行超声乳化手术。对两组患者手术后的视力恢复情况、手术前后平均角膜散光度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记录、分析与比较。结果术后24h时II组患者视力恢复情况显著优于I组,P0.05;术后1周两组患者视力恢复情况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术后1周,I组患者的角膜散光度显著高于II组,P0.05;术后4周两组患者角膜散光度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对于白内障患者来说,医疗人员应当依据其具体的病情及硬核度情况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手术治疗方案,从而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张厚洪  袁江峰 《当代医学》2021,27(10):70-72
目的 对比分析非超声乳化小切口与超声乳化吸除手术治疗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于本院收治的106例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双盲对照原则分为常规组(非超声乳化小切口手术)与研究组(超声乳化吸除手术),每组53例.比较两组术后裸眼视力、角膜散光度、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术后裸眼视力高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术后角膜散光度低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 临床治疗白内障患者过程中,超声乳化吸除手术相较于非超声乳化小切口手术有效性、安全性更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张爽  谢志 《医学研究通讯》2002,31(12):39-40
分别采用传统角膜缘切口、梯形阶梯状切口及巩膜隧道切口行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或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周期植入人工晶体,观察术后1周裸眼视力及角膜屈光力变化,结果显示,巩膜隧道组角膜屈光力术前术后之差明显低于梯形阶梯状切口及传统角膜缘切口组,梯形阶梯状切口组明显低于传统角膜缘切口组,术后1周裸眼视力巩膜隧道组明显高于梯形阶梯状切口组及传统角膜缘切口组,梯形阶梯状切口组明显高于传统角膜缘切口组,三组间差异显著,由此得出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所采用的巩膜隧道切口术后散光小,视力恢复好,是目前治疗白内障的理想方法,对于不适于超声乳化手术的病例或没有条件开展超声乳化手术的医院,采用梯形所梯状切口也可明显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超声乳化术角巩膜缘切口与超声乳化术角膜切口两种不同切口对治疗白内障患者术后的切口修复时间、上皮修复时间及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2015年10月-2016年9月本院眼科收治的40例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超声乳化术切口不同方式将患者分为角巩膜缘切口组(A组)和角膜切口组(B组),各20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后视力改善状况、切口修复时间及术后散光度。结果:A组的上皮以及切口的修复时间均短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1、2、4周的裸眼视力及最佳矫正视力均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1、2、4周手术源性角膜散光度及平均角膜散光度均小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乳化术角巩膜缘切口的应用价值较超声乳化术角膜切口更高,其不仅能减轻手术对白内障患者切口的创伤、减少患者术后散光度,还能够促进患者术后视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8.
不同位置角膜切口对白内障术前散光矫正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不同位置角膜切口对白内障术前散光矫正的临床效果.方法:对老年性白内障患者49例49只跟进行研究.A组22名患者,术前根据患者散光轴位行12点(顺规)及9点(逆规)位的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B组27名患者行常规颞上方(右眼)或鼻上方(左眼)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前及术后记录最佳矫正视力、角膜屈光度及散光轴位,比较两组术后角膜散光的变化.结果:术后A组视力平均提高0.66,B组平均提高0.57,结果不具有统计学意义.A组平均矫正散光1.1D,B组矫正了0.4D,两组有显著性差异.应用Holladay方法计算SIA(Surgically-induced astigmatism,手术源性散光),A组SIA高于B组(1.0 D对0.6 D),但不具统计学意义.在随访过程中未有并发症发生.结论:根据术前散光轴位,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选择不同位置的透明角膜切口,可安全有效的矫正术前散光.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和超声乳化手术在防盲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2012年7月采用小切口非超生乳化手术治疗的138例(138眼)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以同期采用常规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的128例(128眼)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视力以及术后散光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第1天视力达到0.5及以上的为109例,术后1个月达到0.5及以上者128例,术后视力低于0.3着6例,对照组第1天视力达到0.5及以上的为74例,术后1个月达到0.5及以上者119例,术后视力低于0.3着8例,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1.504、196.045、214.060,P<0.05)。观察组发生后囊破裂2例,早期角膜水肿13例、散光(>1.0D)36例,对照组发生后囊破裂2例,早期角膜水肿24例、散光(>1.0D)45例,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1.835、142.812、43.985,P<0.05)。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具有患者术后视力恢复快、视力恢复效果好,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能够满足防盲工作治疗要求。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治疗硬核白内障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中120例硬核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60例,分别接受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比较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33%,低于对照组15.00%,P 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3个月角膜散光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用于硬核白内障治疗中能够改善角膜散光,减少并发症,有良好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