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肥胖与血糖、血脂、血压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肥胖与血压、血糖、血脂之间的关系,为广大患者防治肥胖及其相关性疾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1918例酒钢职工成年人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血压、餐后血糖、血脂四项(TG、CHO、HDL-C、LDH-C)进行测量,计算体重指数(BMI)和腰臀比(WHR),再根据WHO2000年亚太地区成年人肥胖分型标准,利用BMI计算结果,将男女调查对象分为低体重组(BMI<18.5)、体重正常组(18.5≤BMI<23.0)、超重组(23.0≤BMI<25.0)、肥胖组(BMI≥25.0),分组比较各组间血糖、血压、血脂之间的区别。结果:男、女体重正常组与超重组及肥胖组比较,后两组SBP、DBP、PBS、CHO、TG、LDLC均显著高于、HDLC显著低于体重正常组,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各变量间相关性分析提示:男、女BMI、腰围、WHR均与SBP、DBP、PBS、CHO、TG、LDLC显著正相关、与HDLC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肥胖是引起患者血糖、血压升高和血脂代谢异常的主要因素之一,防治血糖、血压和血脂代谢异常首先应当是防治肥胖。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糖脂代谢对动态血压参数的影响。方法 将1999年9月-2002年lO月住院进行过动态血压监测及血糖、血脂检查的中老年患者,用多元线性回归(Forward法)分析血糖、血脂7项指标与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平均动脉压、血压变异的相关性。结果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示:载脂蛋白A(apoA)和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之间有显著的负线性相关关系,脂蛋白(a)[Lp(a)]和收缩压、脉压、平均动脉压之间有显著的正线性相关关系。而血糖和血脂7项指标中的其余各项指标与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平均动脉压之间均无统计学意义上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血糖、血脂和血压变异之间无线性相关关系。结论 apoA、Lp(a)和血压之间有线性相关关系;apoA、Lp(a)对血压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肥胖症的血脂、血糖、血压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尹汤恒 《华夏医学》2003,16(4):476-478
目的 :探讨大学教职工肥胖症对血糖、血脂、血压等因素的影响。方法 :对我校参加健康体检的 875名教职工 ,测身高、体重 ,查空腹血糖 (GU)、空腹血脂 (TC、TG、HDL- C)、血压 ,并从中筛选出体重指数 (BMI)≥ 2 5 kg/m2的 2 77例 ,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1肥胖组的 GU、TC、TG、收缩压 (SBP)、舒张压 (DBP)水平明显高于 (HDL - C明显低于 )非肥胖组 ,两者之间均存在高度显著性差异 (P<0 .0 1 ) ;2男女肥胖组之间 ,除 TG存在高度显著性差异 (t=3.96 ,P<0 .0 1 ) ,其他均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 ;3肥胖组与非肥胖组心电图异常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 ;4肥胖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男性 35岁以上 ,女性 4 5岁以上显著增加 ,且男性各年龄段都高于女性。结论 :对容易肥胖的人群 ,应注意控制体重 ,以减少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5.
超重与肥胖对血压、血糖和血脂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冬梅  刘辉 《农垦医学》2003,25(3):169-170
目的:了解超重与肥胖对血压、血糖、血脂的影响。方法:对183例年龄在22~77岁的个体进行体重、身高、血压、血脂、血糖的测定,运用卡方检验及相关分析。结果:超重与肥胖对血压、血糖、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有显著影响,(P<0.01),年龄与收缩压、舒张压、血糖、总胆固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7、0.194、0.214、0.217,P<0.01);体重指数与收缩压、舒张压、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脂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64、0.296、0.296、0.276、0.441,P<0.01)。结论:超重与肥胖对血压、血糖、血脂有明显影响,随年龄和体重指数增加,血压、血糖、血脂升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BMI与血压、血脂、血糖、尿酸的相关性,进一步论证BMI与部分人体健康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我院健康体检和健康管理的具体工作提供相应参考。方法选取2010年8月-12月来我院参加健康体检的2637例成年人的体检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BMI≥24.0kg/m2人群中血压、血脂、血糖、尿酸异常率明显高于体重正常人群,而且无论群体还是男性、女性的血压、血脂、血糖、尿酸均与BMI显著相关(P〈0.01)。结论肥胖或超重是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危险因子,BMI对评估疾病风险有一定价值,对慢性疾病预防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甲状腺功能正常的成年人血尿酸(serum uric acid,SUA)与血脂、血糖、血压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四川省人民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北区甲状腺功能正常的成年体检人群资料,将研究对象分为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HUA)组与非高尿酸血症组,采用独立t检验,非参数Ma...  相似文献   

8.
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是老年人心血管疾病重要的危险因素,可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电图改变,而上述疾病的发生及死亡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多。本文回顾性的分析了2435例来本处健康体检的≥60岁退休职工心电图检查的资料,并对其中1752例有血脂、血压、血糖异常者和683例无上述指标异常者进行了分组统计,以观察心电图改变及异常率与血脂、血压、血糖的关系,以期能为心血管常见疾病的防治提供一些有用的资料。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尿酸浓度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糖、血脂、血压的关系。方法选择84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观察组,另选84例心功能正常者为对照组,测定血尿酸、血压、空腹血糖、血脂,包括血浆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结果慢性心力衰竭组中高尿酸、高血压、血糖和血脂异常的发生率较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尿酸血症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血糖、血脂、血压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孙斌 《中外医疗》2014,(3):22-23
目的研究老年人血压、血脂、血糖、血清胆红索与冠心病的相关性,以明确冠心病相关危险因素,并积极控制,预防并延缓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方法选择2010年10月-2012年12月该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同期健康体检者及门诊患者共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压、血脂、血糖、血清胆红素等方面资料。结果观察组血压、血糖、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血清胆红素指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与冠心病呈正相关,血清胆红素与冠心病呈负相关。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均为冠心病的危险因素,血清胆红素浓度可提示冠心病发病几率,以及时给予有效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与血脂血尿酸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原发性骨质疏松及其带来的负面影响 (骨折等 )是老年人群的一大严重问题 ,近年来不断发现骨质疏松有环境因素的作用 ,并受遗传的控制 ,了解其危险因素 ,发现高危人群是防治骨质疏松的重要途径之一。本研究通过对 13 0例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的骨密度、血脂、血尿酸测定 ,对其相关性进行探讨。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选择 2 0 0 0年 3月至 2 0 0 2年 1月在第三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住院患者 13 0例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断均在排除其它各科原因所致的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如内分泌性骨质疏松症、骨髓增生性疾病、药物性骨量减少等情况下 ,按照 2…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压、血糖、血脂与不同年龄、不同性别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 研究收集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住院的初发脑梗死患者358例,脑出血患者230例为病例组, 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165例为对照组。根据年龄将脑卒中患者分为青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比较3组间相关因素的 差异。将脑卒中患者按性别分组,分析不同性别组之间血压、血脂、肾功能的不同。结果:非条件logistic回归结果 显示:血压升高、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空腹血糖与脑梗死有关(P<0.05);血压升高、高血压病史、LDL-C、空腹 血糖、血肌酐、饮酒史与脑出血有关(P<0.05)。高血压是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青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OR值分别 为10.43,4.74和7.39,P<0.01)。收缩压升高是青年组重要的危险因素(OR=28.74)。舒张压、糖尿病史仅与中年组脑卒 中有关(OR值分别为2.96,6.25)。LDL-C与老年组脑卒中相关(OR=2.87)。不同性别脑卒中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脑梗 死患者的舒张压男性高于女性,脑出血患者TC,HDL-C,LDL-C女性高于男性(P<0.05)。结论:青年脑卒中的高危因 素主要为高血压、尤其收缩压升高,中年患者与高血压、糖尿病有关,而老年患者则是高血压、糖尿病、饮酒以及 LDL-C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14.
15.
目的 了解女性骨面积大小(BAS)和骨矿物质密度(BMD)随年龄的变化趋势以及BAS与BMD的关系.方法采用Hologic QDR-2000双能X线吸收仪测量3390例20~84岁女性L1~L4后前位和左侧股骨近端(全髋部、股骨颈、大转子和转子间)骨矿物质含量(BMC)、BAS和BMD.结果L1~L4的BMC、BAS和BMD峰值均出现在30~34岁组,随后逐年下降,三者变化趋势一致;而股骨近端各部位BMC、BAS和BMD的变化趋势不同,BMC峰值出现在40~44岁组,BAS有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大的趋势,BMD峰值出现在20~24岁组.L1~L4的BAS与年龄呈负相关(r=0.362,P<0.05);全髋部和大转子部位的BAS与年龄呈正相关,但相关系数较低;股骨颈和转子问的BAS与年龄不相关(P值均>0.05).L1~L4(r=0.521)和近端全髋部(r=0.083)的BMD均与BAS呈正相关(P值均=0.000),股骨颈的BMD与BAS呈负相关(r=-0.102,P=0.000),大转子和转子间的BMD均与BAS不相关(P值均>0.05).结论 使用面积BMD作为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时,应该重视不同骨骼部位BAS的影响,是否使用体积BMD作为诊断标准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绝经后妇女骨矿含量与雌激素水平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骨矿含量与雌激素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定量CT对268例妇女行腰椎2~4骨密度测量及血清雌酮(E1)、雌二醇(E2)测定。其中未绝经者50例,绝经者218例。结果绝经后妇女骨矿含量与E1、E2呈正相关,并随绝经年限的延长骨矿物质明显丢失,骨质疏松症发病率明显提高。结论绝经后妇女骨矿含量与雌激素水平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冯波  李栩  倪亚芳 《华夏医学》2004,17(6):881-883
目的:探讨自然人群血糖水平与血压水平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测量1828名社区居民血压,并进行口服75g葡萄糖耐量试验。结果:高血压比率为38.5%。高血压人群空腹血糖、糖负荷2h血糖和血糖变异系数显著高于正常血压人群,即使是在糖耐量正常人群,血压仍在高于中位数血糖组显著升高。血压水平随糖代谢异常而显著升高。结论:自然人群中血压水平与血糖水平存在密切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老年性骨量减少的证候特征及其与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 对91名老年性骨量减少患者进行中医证候评定,39例骨密度正常老年人作为对照组(正常组),Pearson相关分析等统计学方法用于统计学分析.结果 老年性骨量减少最常出现的中医证候是肾精亏虚证、痰浊内阻证、气虚证和血瘀阻络证,与正常组相比,在肾精亏虚证和痰浊内阻证具有显著性差异;与骨密度(BUA)相关的有肾精亏虚证,与超声传导速度(SOS)相关的有肾精亏虚证和痰浊内阻证,两者呈负性相关,即肾精亏虚证和痰浊内阻证积分越高,发生老年性骨量减少的危险性越大.结论 骨密度与肾精亏虚证和痰浊内阻证具有密切关系,从而验证了它们在老年性骨量减少中的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采用定量CT(QCT)探讨血糖、血脂及腹部脂肪与骨密度(BMD)的关系。方法选取行低剂量胸部CT联合QCT检查的健康体检者1161名, 其中男752名, 女409名, 根据年龄分为20~、30~、40~、50~、60~、70~岁6个年龄段。空腹采集受检者静脉血, 检测血糖、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采用QCT测量L2中心水平层面腹部总脂肪(TAT)、腹内脂肪(VAT)、皮下脂肪(SAT)及腰椎BMD。结果男性不同年龄段组血糖、TC、TG、VAT、SAT、BMD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 女性不同年龄段组血糖、TC、TG、TAT、VAT、SAT、BMD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男性血糖、TC、TG、VAT、SAT与BMD均呈负相关关系(P < 0.05~P < 0.01), 女性血糖、TC、TG、TAT、VAT、SAT与BMD均呈负相关关系(P < 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 血糖、VAT均为男性BMD的独立影响因素(P < 0.05和P < 0.01);TC、VAT均为女性BMD的独立影响因素(P < 0.01)。结论血糖可能是男性BMD的负性影响因素, TC可能是女性BMD的负性影响因素, 而VAT对不同性别BMD均有负性影响。  相似文献   

20.
We conducted a survey of 111 healthy middle-aged and older women, aged 40 to 80 years, to elucidat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blood leptin and adiponectin levels and bone mineral density (BMD) in September 2008. We examined 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the blood levels of these adipocytokines and the lumbar spine (L2-L4), left femoral, and distal forearm BMD after adjustment for the age and body fat percentage. No correlation was observed between leptin and the BMD. This is presumably due to the fact that the influence of menopause, age, duration of postmenopausal period, and body fat percentage on the BMD is greater than that of leptin levels in healthy women. The adiponectin levels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negatively with the lumbar spine and femoral BMD in premenopausal women, and with forearm BMD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regardless of adjustment for age and body fat percentage. It seems likely that adiponectin influences the BMD at different skeletal sites in pre- and postmenopausal wome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