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输血是临床抢救和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抢救和防治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但是由于人类的血液成分复杂多样,输血同时也可能引起多种不良反应,这是临床输血安全、有效的重要问题,输血反应主要分为:溶血反应(急性溶血反应、迟发性溶血反应和非免疫性溶血反应)、非溶血性发热输血反应和过敏反应[1]。为了解临床输血反应发生特点,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对我院2008年3月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23):92-95
目的 分析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结构及其特点,探讨导致临床输血反应的危险因素。方法 以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到佛山市三水区人民医院输血且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患者87例为研究组,分析临床输血反应结构及其特点,随机选择同期到该院输血但未发生输血反应的90例患者为对照组,就两组对应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87例输血不良反应结构为:过敏反应占比50.57%;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占比48.27%,输血后紫癜占比1.15%;输注成分以血浆/红细胞搭配输注、血浆、血小板、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分列前四位。研究组既往输血史、既往过敏史、IgE含量及不规则抗体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平均年龄、体重指数、文化程度、职业结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既往输血史,既往过敏史、患者血液存在不规则抗体、免疫球蛋白IgE的过表达是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输血不良反应以过敏反应及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为主,搭配血浆/红细胞、单纯血浆输注及血小板输注是临床输血反应的主要构成;提高对免疫球蛋白IgE的高表达、反复多次输血、免疫性疾病史的患者输血过程的密切监控,或可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输血不良反应与患者自身年龄、体重、文化程度及职业结构无关。  相似文献   

3.
在临床工作中,输血治疗是临床常用的一项重要治疗措施.输血治疗得当不仅可以挽救生命,而且在很多情况下可以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但由于人类血型系统的多样性和血液成分的复杂性,输血可能存在发生各种输血不良反应或传播病毒等潜在风险,输血不良反应已成为血液安全和有效输注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因此,在输血前严格进行不  相似文献   

4.
居敏  王拥军 《新疆医学》2012,42(3):63-64
输血是临床治疗和辅助治疗的重要手段,但由于血液具有复杂性、多样性和不可替代性(其来源只能是献血员),输血对人体究竟有多少影响,目前还无法确定,因此输血引发的输血不良反应是现阶段有效输血和安全输血的重大隐患。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临床输血不良反应,为输血不良反应的有效预防和处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统计于2013年1月至2015年2月间出现输血不良反应的血液成分、类型、血型、输血的次数和不良反应出现的时间,采用Yates卡方检验和确切概率法分析相关数据。结果血浆血制品、过敏反应、O型血血制品、≥2次输血受血者和输血开始2个小时后分别占输血不良反应占70.83%(51例)、68.06%(49例)、44.44%(32例)、55.56%(40例)和45.83%(33例)。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在去白悬浮红细胞中最为常见(57.14%),而过敏反应在血浆中最为常见(74.51%)。结论血浆血制品、O型血制品、≥2次输血的受血者和输血开始2个小时后常出现输血不良反应。输去白悬浮红细胞和血浆的受血者分别应关注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和过敏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回顾性分析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探讨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输血模式.方法:对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1月-2020年6月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2015年1月-2020年6月在本院接受输血治疗的住院患者共59 202人次,共收到临床反馈的输血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葛丽  陆应玉 《安徽医学》2017,38(1):62-64
目的通过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探讨常见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及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措施。方法分析统计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回报至输血科的输血相关不良反应资料。结果2年间输血8526例次,发生输血不良反应67例次,输血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约0.79%;红细胞输入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67%,血浆为0.77%,血小板为1.61%,全血为10%;输血相关不良反应以发热和过敏反应为主,无溶血反应回报记录;悬浮红细胞和去白红细胞发热的发生率分别为0.67%和0.22%,过敏的发生率分别为0.33%和0.22%。结论去白悬浮红细胞可以显著减少输血相关发热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肖瑞卿  林武存 《重庆医学》1995,24(5):307-308
由于各种规章制度的逐步完善,血型血清学检测技术的进展,输ABO不配合血而引起的溶血反应已罕见。随着输血器材的塑料化,一次性输血器材的采用,细菌污染血也已少见。但输全血及其成份引起的发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本院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输血前用药情况,探讨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统计2013年1月至2016年8月输血量,查阅输血不良反应患者资料,分析其特征。结果共有54 000人次输注血液制品,发生输血不良反应98例,输血不良反应率为0.18%。其中输注单采血小板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率最高(0.43%),其次为血浆(0.09%)和红细胞(0.07%),其他血液制剂未发现输血不良反应。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的科室为血液内科(0.73%),反复输血、耐受性差及免疫功能失调的患者更容易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患者中,输血前预防性用药比例高达45.09%。结论严格把握输血指征,避免血液制剂的滥用。输血前预防性用药不宜常规使用,对于有过敏史,反复输血的患者可以考虑适量预防性用药。  相似文献   

10.
张爱军  李云霞 《陕西医学杂志》2011,40(10):1421-1421
<正>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院输血2936例,其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41例,现分析报道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2936例接受输血治疗的患者,41例发生不同程度的输血反应,年龄6~77岁,其中因外伤、消化道及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临床输血过程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方法:回顾输注血液制品的患者7 818例次,对输血种类、不良反应类型、输血史等进行分类和统计。结果:7 818例次输血中,发生不良反应43例,发生率为0.6%,其中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为14例次(32.6%),过敏反应为29例次(67.4%),未发现其他输血不良反应;有输血史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结论:临床应遵循合理科学用血原则,大力提倡自身输血和新的输血技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分析输血前给药是否有助于预防输血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13年8~12月廊坊市第四人民医院362例(次)输血患者为调查对象,将在输血前静脉注射地塞米松或肌肉注射异丙嗪的178例(次)输血患者设为药防组;将在输血前不使用任何药物的184例(次)输血患者设为对照组。根据输血病历记载统计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362例(次)输血患者共发生非溶血性输血反应32次,其中发热反应26次,过敏反应6次,无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在各种血制品中,冰冻血浆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为15.69%,滤白细胞悬浮红细胞不良反应发生率最低,为5.05%。各种血制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38,P0.05)。药防组发热反应发生率为6.74%(12/178),对照组为7.61%(14/184),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P0.05);药防组过敏反应发生率为1.12%(2/178),对照组为2.17%(4/184),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4,P0.05)。输血前静脉注射地塞米松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3%,输血前肌肉注射异丙嗪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49%;输血前未用任何药物的对照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9.24%。3种情况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输血前后的体温、脉搏、血压、白细胞及嗜中性粒细胞等指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血前给药无助于预防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170次急性输血反应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近年来发生的急性输血反应,以提高临床医师对急性输血反应的识别和处理能力。方法 对2006年11月至2009年10月期间输注各种血液成分的住院病例的急性输血反应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研究期间共有32 056人次输注了88 439 U的各种血液成分,主要是红细胞悬液、冰冻血浆和去白血小板;观察到153例患者发生170次急性输血反应,反应发生率为0.45%(401/88 439),其中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febrile nonhemolytic transfusion reactions,FNHTR)和过敏性输血反应(allergic transfusion reactions,ATR)占95.88%(163/170);不同的血液成分中,输注红细胞悬液、冰冻血浆和去白血小板的急性反应发生率分别为0.32%(120/37 462)、0.71%(312/43 779)和1.73%(55/3 186);输血次数为0、1、2、3次和大于3次的构成比分别为23.53%(40/170)、20.00%(34/170)、7.06%(12/170)、4.71%(8/170)和44.70%(76/170)。结论 急性输血反应主要是FNHTR和ATR,以输注血小板的反应发生率最高,发生急性输血反应的病例中输血次数超过3次的比例最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性分析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输血反应发生情况,分析其临床表现,为促进临床安全用血提供数据支持。方法:收集2017年8月至2020年2月的输血反应回报单,排除手术期间患者在多种血液制品输注过程中发生输血反应的相关数据,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年半时间,输血反应总发生率为0.42%(153/36 391),不同血液成分输血反应发生率差异较大(P=0.000),血小板和悬浮红细胞输血反应发生率均大于血浆(χ2=19.098、10.07,P=0.000、0.002)。悬浮红细胞致非溶血性发热反应(febrile non-haemolytic transfusion reactions,FNHTR)占总发热反应的71.26%,3例输血相关性循环超负荷(transfusion-associated circulatory overload,TACO)均在悬浮红细胞输注后发生(100%),过敏反应主要由血浆(58.73%)和血小板(25.40%)输注导致。血小板输血反应发生率最高(0.52%),红细胞成分多引起FNHTR和其他非特异临床症状(胸痛/气紧/呕吐...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该院63 例输血不良反应患者情况,加强医护人员对输血不良反应的认识,进一步提高输血安全与疗效。方法选取2012~2014 年3 年该院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患者,分析其临床分布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近3 年全院累计输血10 718 例,共发生输血不良反应63 例,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发热反应22 例,过敏反应36 例,其他不良反应5 例;血浆、红细胞及血小板等血液成分均可导致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其中以单采血小板的发生率最高;输血史和(或)过敏史是导致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重要的影响因素,性别和年龄与输血反应的发生无差异。结论输血不良反应是血液安全预警监控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医护人员对其的深入了解和认识,避免对输血不良反应的误判及漏报,严格控制输血指征,是安全有效输血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包福德  严仲文 《中国热带医学》2010,10(11):1368-1369
目的调查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探讨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方法,建立科学、合理、高效的输血机制。方法通过实行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制度,对2006—2008年我院临床输血不良反应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与性别、输血史、血液品种和疾病种类呈相关性,与血型无关。不良反应中以非溶血性发热反应(NHFTR)最高,占所有不良反应的54.8%,其次为过敏反应。结论去除血液成分中白细胞能有效减少输血不良反应。更新陈旧的输血观念,运用科学输血技术,大力提倡成分输血,能降低输血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17.
葛文彬 《当代医学》2021,27(10):102-105
目的 分析少白细胞技术输血在降低输血不良反应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输血患者260例,按不同输血方法分为对照组(n=100)与观察组(n=160).对照组采用常规输血,观察组采用少白细胞技术输血,比较两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及输血前后免疫功能.结果 观察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8%,低于对照组的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输血1 d后CD3、CD4、CD8及NK细胞数量高于对照组,发热时间及伤口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输血患者采用少白细胞技术输血,可相应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对患者免疫功能影响轻微,有积极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8.
屈柯暄  徐应芳  吕孟兴  许广芳 《西部医学》2018,30(5):752-755+768
【摘要】 目的 比较儿童与成人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了解儿童输血不良反应的特征,为儿童输血不良反应诊疗和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法收集昆明地区两家三级甲等医院输血病例资料59 168人次,发生输血不良反应249人次,比较儿童和成人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研究人群中0~14岁(儿童组)30 518人次,发生输血反应166人次,输血反应发生率054%;18~85岁(成人组)28 650人次,发生输血反应83人次,发生率029%。儿童输血反应发生率是成人的186倍(054%/029%),明显高于成人(P<005);儿童输注血小板时输血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成人(P<005),而红细胞和血浆发生率与成人相当;儿童发生的不良反应中,过敏反应占79%,过敏反应的发生率是成人的226倍(043%/019%)。结论 儿童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成人,尤其在输注血小板时,应严格控制血小板输注指征;儿童过敏反应的发生率较高。皮肤体征或可作为儿科输血时的监测指标和不良反应的早期有效识别,以保障儿童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