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clerosing angiomatoid nodular transformation,SANT)的影像学特征,提高对脾脏SANT的术前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收集并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例脾脏SANT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分析患者临床特点、病理基础及CT和(或)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的特征表现。结果 7例脾脏SANT患者中女性4例,男性3例,患者年龄28~62岁,中位年龄50岁。病理学特征为纤维硬化间质中形成多个血管瘤样结节。病灶在MRI的T2-weighted imaging (T2WI)及增强扫描动脉期表现为"轮辐征",增强扫描5min延迟期中心区域见星芒状延迟强化。病灶在CT上表现为动脉期周边结节样强化及后期渐进性强化,强化特点与MRI增强类似,但因延迟时间不够,中心纤维延迟强化的特点不明显。结论 脾脏SANT的典型MRI征象包括在T2WI及动脉期的"轮辐征",以及延迟期的中心星芒状纤维组织延迟强化。MRI对脾脏SANT基本征象的显示优于CT。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脾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ANT)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4例患者均行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其中2例同时行MRI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均经手术治疗.结合文献对SANT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及病理学特征进行讨论.结果 4例SANT的影像学特点为单发、无包膜和囊变坏死、伴有始终无强化的星芒状瘢痕、以及特异的从动脉期到延迟期呈现逐渐向心性充填的“辐轮状”强化.SANT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 SANT的CT与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熟悉其影像表现有助于该病的诊断,但最终确诊依赖于病理组织学检查.  相似文献   

3.
巫恒平  仲建全 《海南医学》2014,25(4):589-590
目的 探讨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ANT)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 结合文献报道7例SANT病例的临床资料及CT扫描图像,分析CT征像.结果 SANT病例CT增强扫描有一定的强化特点,门静脉期可见辐条轮征,延迟期病变中心可见星芒征.结论 SANT是一种罕见的脾脏原发的良性瘤样病变,与其他疾病鉴别有一定困难,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根据典型强化特点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4.
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四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ANT)的临床病理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及治疗方法 .方法 对4例SANT的临床资料、病理学表现、免疫组化特征和术后随访情况进行分析、讨论.结果 4例SANT患者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病理学检查示病灶呈灰白色结节,边界不清;镜下见多发性血管瘤样结节,结节中央可见裂隙样或窦样血管腔,血管腔隙周围散在卵圆形的组织细胞,结节周围围绕着致密的向心性分布的平滑肌或胶原纤维.免疫组化检测示部分结节内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呈CD34和F8阳性反应,但不表达CD8,而部分血管内皮细胞呈CD8阳性反应,但不表达CD34;血窦周围散在少量CD68阳性的组织细胞;结节周围梭形细胞呈Vimentin、SMA、Actin及Collage IV阳性反应;CD21、Desmin和NSE均阴性.术后随访,患者均未发现病变复发和转移.结论 SANT是一种罕见的良性增生性病变,易与脾脏恶性肿瘤相混淆,诊断依靠病理组织学表现及免疫组化特点.行脾切除术可治愈,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脾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ANT)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相关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7例SANT病例的临床资料和病理切片,选取典型蜡块进行相关标记物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主要指标包括SMA、CD34、CD31、CD4、CD8、CD68、IgG4、IgG等.结果 7例中3例为女性,4例为男性;年龄从28岁到43岁不等,平均年龄37岁;7例中4例为直接诊断为SANT,3例原诊断分别为脾脏错构瘤、脾炎性假瘤和结节性血管瘤,复查后更正为SANT;肿瘤大小从直径4.0 cm到10.5 cm不等,平均直径为6.3 cm;组织学病变呈多结节状,结节周围广泛纤维化和玻璃样变;结节内呈血管瘤样病变,可表现为毛细血管瘤样构象或窦岸血管瘤样构象.免疫组织化学示结节内血管CD31恒定阳性,但CD34和CD8表达有所差异.结论 SANT是一种罕见的脾脏原发的良性瘤样病变,具有特征性的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表现,应和脾脏原发的其他良恶性肿瘤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6.
<正>脾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clerosingangi-omatoid nodular transformation,SANT),又名脾多结节性血管瘤,是一种少见的脾脏病变,文献报道较少,且名称不一。直至2004年有文献根据其病理形态特征提出了SANT的命名[1]。笔者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四医院收治的1例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  相似文献   

7.
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四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ANT)的临床病理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4例SANT的临床资料、病理学表现、免疫组化特征和术后随访情况进行分析、讨论。结果4例SANT患者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病理学检查示病灶呈灰白色结节,边界不清;镜下见多发性血管瘤样结节,结节中央可见裂隙样或窦样血管腔,血管腔隙周围散在卵圆形的组织细胞,结节周围围绕着致密的向心性分布的平滑肌或胶原纤维。免疫组化检测示部分结节内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呈CD34和F8阳性反应,但不表达CD8,而部分血管内皮细胞呈CD8阳性反应,但不表达CD34;血窦周围散在少量CD68阳性的组织细胞;结节周围梭形细胞呈Vimentin、SMA、Actin及Collage IV阳性反应;CD21、Desmin和NSE均阴性。术后随访,患者均未发现病变复发和转移。结论SANT是一种罕见的良性增生性病变,易与脾脏恶性肿瘤相混淆,诊断依靠病理组织学表现及免疫组化特点。行脾切除术可治愈,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8.
郑林峰  倪型灏  吴伟  张谷 《浙江实用医学》2011,16(4):251-252,261,314
目的探讨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ANT)的临床病理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3例SANT的病理学、免疫组化特征以及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3例SANT患者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CT表现为脾脏占位性病变。病理学检查示病灶呈灰白色结节,边界不清;镜下见多发性血管瘤样结节,结节中央可见裂隙样或窦样血管腔,血管腔隙周围散在卵圆形的组织细胞,结节周围围绕着致密的向心性分布的平滑肌或胶原纤维。免疫组织化学显示结节内为CD34阳性表达呈枝芽状的毛细血管及窦腔样腔隙的内皮细胞,少量CD8阳性表达的窦性腔隙,CD31阳性表达的内皮细胞且构成复杂的网状结构,局灶性内衬细胞CD68亦为阳性。此外,SMA(+)细胞成簇分布在血管腔隙之间,结节间梭形细胞局灶性act(+)。而CD21、CD35、Des,S-100、CK和EMA均(-)。术后随访,患者均未发现病变复发和转移。结论 SANT是一种罕见的良性增生性病变,易与脾脏恶性肿瘤相混淆,诊断依靠病理组织学表现及免疫组化特点。行脾切除术可治愈,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ANT)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免疫表型特征,以期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选取6例SANT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EnVision两步法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系统分析6例SANT患者的临床资料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和免疫表型特征,并进行术后随访。结果:2例患者因左上腹不适就诊发现脾脏占位,其他4位患者均为偶然性发现脾脏占位而确诊。6例SANT患者均行脾脏切除术,术中见肿块全部位于脾脏实质内,肿块直径为3.57cm。SANT患者表现出各种表型,分别是在结节内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中CD34阳性、CD31阳性和CD8阴性;在窦内皮细胞中CD34阴性、CD31阳性和CD8阳性;在结节内的小静脉中CD34阴性、CD31阳性CD8阴性;在结节周围梭形细胞中主要是vimentin和SMA阳性,CD21、NSE和desmin阴性;在炎细胞中CD68阳性。结论:SANT的治疗和预后效果良好,临床治疗多采用手术切除,一般均可治愈,术后随访患者几乎不会复发和转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脾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ANT)的临床病理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3例SANT的临床资料、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进行研究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脾SANT由多个血管瘤样或肉芽肿样结节构成,结节内主要成分为微细血管,结节间多有纤维化。免疫组化显示结节CD31和CD34(+)、CD68和SMA不同程度(+)。结论 SANT是一种脾具有特征性病理改变的良性病变,在临床和病理上易引起误诊,确诊依赖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ANT)临床病理学特征和发生机制.方法 收集4例SANT患者的资料,观察其临床、病理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化特征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4例均为体检发现脾脏占位,无特殊临床表现.大体检查:均为单发类圆形结节、界限清楚,无明显包膜,2例结节中央为白色瘢痕状.镜下:结节中央为裂隙样、窦样或不规则血管腔,内衬肿胀的内皮细胞.血管腔隙之间为梭形细胞或短梭形细胞,结节周围为硬化的纤维组织,多量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显示窦内皮细胞CD34(-)、CD31(+)、CD8(+),毛细血管内皮细胞CD34(+)、CD31(+)、CD8(-),小静脉CD31(+)、CD34(-)、CD8(-),3例含有多量IgG4+的浆细胞.结论 脾脏SANT是一种少见的良性病变,表现为孤立性或多发结节,可以伴发腹腔多发性钙化性纤维性肿瘤,IgG4+浆细胞数量增高,该病是否与IgG4相关的硬化性疾病相关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脾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ANT)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SANT的临床资料、病理表现及免疫组化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例SANT为影像学检查偶然发现,大体为孤立结节,无包膜,界限不清,切面为棕黄色细结节状,镜下可见大小不等的血管瘤样结节,单个或融合,结节内可见裂隙状、圆形、不规则形血管腔,内衬肥胖内皮细胞,血管间穿插分布梭形、卵圆形细胞,有多种炎细胞浸润.结节周围为向心性分布的平滑肌及胶原纤维,结节间为硬化的纤维间质,血管壁玻璃样变性.免疫组化显示结节内不同血管的免疫表型不同,所有血管CD31+,部分血管CD8+,部分血管CD34+,部分血管D68+.[结论]SANT是脾的一种良性非肿瘤性血管增生性病变,具有独特的病理组织学表现及免疫表型,行脾切除可治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海绵状血管瘤的CT表现特征。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或行介入治疗的肝海绵状血管瘤47例(69个病灶)。全部病例均做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81.2%呈结节状强化,其中76.8%与主动脉等密度,71.4%呈周边分布,100%具有延时增强特征。结论:结节样强化及延时增强为肝海绵状血管瘤的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14.
刘旭  王兰 《四川医学》2012,33(1):78-80
目的 探讨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clerosing angiomatoid nodular transformation,SANT)的诊断及治疗,提高对SANT的认识,避免误诊.方法 报道1例SANT的诊治过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SANT是一种近年报道的罕见疾病,因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极易误诊,确诊需依赖其特征性的病理学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论 SANT是一种罕见的良性病变,预后良好,行脾切除术可治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PSH)的影像特点及其相关病理,提高PSH术前诊断的准确性。方法收集2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SH病人的临床资料,将其CT表现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CT平扫23例PSH表现为圆形、卵圆形孤立性软组织结节或包块,1例为磨玻璃样结节;4例见浅分叶;22例呈均匀等密度,2例密度不均匀,见高、等、低密度区,分别对应于病理上的血管瘤样区、乳头区及实性硬化区。CT增强扫描17例均匀强化,7例不均匀强化,强化程度略高于或明显高于肌肉密度。强化程度明显高于肌肉密度的16例,含有较多的血管瘤成分;强化程度略高于肌肉密度的8例,含有乳头成分较多。3例见粗斑点状钙化。3例瘤周见磨玻璃影,其中1例见空气滞留征及瘤周肺气肿。结论 PSH无特征性的CT表现,但是中年女性病人有以下CT表现,应考虑到PSH诊断:CT平扫呈圆形或卵圆形结节,密度均匀,边界清楚,可见粗点状钙化;CT增强呈中度至明显均匀强化,部分病灶早期强化不均匀,延迟后强化较均匀;瘤周磨玻璃影、空气滞留征及肺气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肺硬化性血管瘤的影像征象,提高对该病影像征象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报道3例经手术后病理确诊为肺硬化性血管瘤的临床及影像图像,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病例均为女性,年龄30-49岁,中位年龄41岁,胸片病变呈良性结节表现,边界清楚,密度均匀,无分叶及毛刺征象,未见钙化或空洞影。CT可见特征性表现,3个结节肺窗上瘤肺界面清晰,未见分叶及毛刺,平扫时3个结节均呈等密度,无液化坏死区,增强后可见明显强化结节及部分明显强化,部分不强化结节。结论肺硬化性血管瘤虽然罕见,但在CT上有比较特征表现,抓住其CT特征征象,可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常见肝血管瘤包括硬化性血管瘤和毛细血管瘤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肝硬化性血管瘤和毛细血管瘤共7例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总结其CT和MRI影像学特征。结果肝硬化性血管瘤5例,CT平扫呈不均匀稍低密度,2例病灶内见斑点状钙化,4例有包膜萎缩或病灶凹陷征象。增强CT动脉期病灶的边缘或内部出现斑点及结节状强化,3例病灶周围见斑片状灌注异常。门脉期除1例出现强化范围增大,3例在动脉期出现的强化灶未见增大或填充征象。延迟期5例病灶内部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规则延迟强化。MRI表现:表现为边界不清的T1WI低信号,T2WI为不均匀高、低混杂信号,内部可见低信号区。2例为毛细血管瘤,表现为均匀的稍低密度或T2WI高信号,增强后强化均匀明显强化。结论肝硬化性血管瘤和毛细血管瘤罕见但具有一定特点,对其影像特征的认识可减少误诊率。  相似文献   

18.
肝海绵状血管瘤的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海绵状血管瘤的CT表现特征。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或行介入治疗的肝海绵状血管瘤4例(69个病灶)。全癌症闰做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81.2%呈结节状经化,其中76.8%与主动脉等密度,71.4%呈周边分布,100%具有延时增强特征。结论:结节样强化及延时增强不肝海绵状血管瘤的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的CT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病理证实的肺硬化性血管瘤的临床和CT检查资料。结果:CT平扫肿瘤边界光整锐利6例(其中1例浅分叶),4例瘤内见条片状钙化,1例瘤内见沙砾状钙化,避开钙化7例密度均匀,增强扫描肿块呈显著性均匀或不均匀强化。结论:肺硬化性血管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利于其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0.
软组织血管瘤MRI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软组织血管瘤的MRI表现及其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软组织血管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全部病例先行MRI平扫,其中20例平扫后加增强扫描,23例有X线平片检查,10例有CT检查。结果海绵状血管瘤20例,MRI呈团块状或不规则形;蔓状血管瘤5例,血管迂曲扩张和肌肉萎缩是其特征性MRI表现;毛细血管瘤3例,MRI呈大块状;混合型2例。TIWI血管瘤与肌肉呈等或略高信号,T2WI显著高信号。增强扫描后血管成分显著强化,而非血管成分不强化。结论软组织血管瘤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资料可以提示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