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慢性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同时了解T2DM慢性大血管并发症与微血管并发症的关系.方法 将141例住院的T2DM患者按是否伴有大血管并发症分为两组,分别比较其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FINS)、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尿微量白蛋白/肌酐(UALB/Cr)等指标,同时了解其微血管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舒张压(DBP)、体质指数(BMI)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伴有大血管并发症组的T2DM患者收缩压(SBP)、TC、TG、LDL-C、HDL-C、FBG、HbA1c、FINS、HOMA-IR、UALB/Cr、微血管并发症发生率高于无大血管并发症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DBP、SBP、UALB/Cr为T2DM慢性大血管并发症的重要危险因素.结论 伴有大血管并发症的T2DM患者中存在着更高的血糖水平及SBP、更严重的胰岛素抵抗及脂代谢紊乱,此外存在着高发的微血管并发症.年龄、高血压及微量白蛋白尿是T2DM慢性大血管并发症的重要危险因素.在治疗糖尿病同时应重视对血压、血脂的控制,从而更为有效地预防治疗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2型糖尿病肾病糖化血红蛋白等代谢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胡延毅  肖柏春  龙红英 《西部医学》2007,19(6):1067-1068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肾病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收缩压(SBP)之间的相关性,以指导临床医生及早防治.方法 128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照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糖尿病肾病组和非糖尿病肾病组,测定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2hPG)、HbA1C总胆固醇(TC)、HbA1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SBP.结果 糖尿病肾病组FBG、LDL-C、TG、TC、SBP均高于非糖尿病肾病组(P<0.01).结论 早期控制血糖、血脂、血压,缩短病程,是防止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蒋辉  曹长安 《中原医刊》2007,34(16):69-69
目的研究早发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征,为临床提前干预提供参考。方法将同期初诊2型糖尿病按标准分为早发组和晚发组,比较FPG、2 hPG、HbA1C、TG、TC、HDL-C、LDL-C、FC-P及BM I、肥胖程度、SBP、DBP等方面的差异。结果早发2型糖尿病有高HbA1C、TG、FC-P、LDL-C、BM I及较高的家族发病倾向。结论早发2型糖尿病有以下特征:①较高的发病率;②更显著的家族性倾向;③发生、发展与胰岛素抵抗(IR)有关;④存在更严重的代谢紊乱。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石河子市社区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控制及其影响因素现状,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控制与血脂、并发症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式收集石河子市13个社区412名T2DM患者的一般信息和并发症情况;分别比较HbA1C达标组(HbA1C<7%)与HbA1C未达标组(HbA1C≥7%)的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并发症情况。结果:①石河子市社区T2DM患者HbA1C达标率为51.70%;②HbA1C未达标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高于达标组(P<0.05);③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体质指数(BMI)控制理想者分别为62.1%、37.9%、38.1%、37.1%、35.4%;④HbA1C未达标组的TC、TG、LDL-C明显高于达标组(P<0.05)。结论:石河子市社区T2DM患者血糖控制达标率低,HbA1C控制水平与脂代谢紊乱、糖尿病并发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7,(8):687-689
目的探讨血清C肽水平与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病变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伴有大血管病变将其分为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组(观察组)和无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组(对照组),分析2组患者的年龄、病程、血压、体质量指数(BMI)、空腹血糖(FBG)及餐后1 h血糖(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C肽(FCP)、餐后1 h C肽(PCP)等各项指标的差异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年龄较大,病程偏长(P<0.05);2组患者BMI和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高血压患者的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TG、LDL-C、FBG、PBG、Hb A1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HDL-C、FCP及PC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T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病程、高血压、TG、LDL-C、FBG、PBG及Hb A1c为大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HDL-C、FCP及PCP为大血管病变的保护性因素(P<0.05)。结论血清C肽水平的降低可能是导致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病变发生、发展的因素之一,C肽可能对糖尿病患者大血管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1):77-80
目的 探讨糖尿病病程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8年1~6月在医院诊断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15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合并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为NDR组、NPDR组与PDR组。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及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BMI、吸烟、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糖尿病病程、血脂水平(TG、TC、HDL-C、LDL-C)水平。分析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并分析糖尿病病程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结果 (1)150例患者82例发生DR,发生率54.67%。其中63例为NPDR,占76.83%,19例为PDR,占23.17%。(2)PDR组FBG、2h PG、HbA1c、TC、TG、LDL-C水平最高,HDL-C水平最低,其次为NPDR组,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DR组病程最长,其次为NPDR组,NDR组最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病程、FBG、2hPG、TC、TG、LDL-C是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HDL-C是保护因素(P0.05)。(4)病程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呈显著正相关的关系(r=0.788)。结论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患侧常见并发症,血糖水平、血脂水平是其发生的影响因素,而病程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以及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T2DM)患者微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以期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纳入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诊治的T2DM患者996例,合并微血管并发症的T2DM患者692例为观察组,无微血管并发症的T2DM患者304例为对照组;其中再将观察组分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组患者395例,糖尿病肾病(DN)组患者464例。比较各组患者临床资料,对合并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DR组、DN组与对照组比较,年龄、Hcy、TG、HDL-C、DBP无明显差异性(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单因素分析发现以下9种因素存在一定差异:BMI、HbA1c、Cr、TC、病程、吸烟、UA、LDL-C和SBP。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以下独立危险因素:BMI、SBP、LDL-C、UA、病程和Cr。结论:早期发现并干预T2DM患者微血管并发症的相关独立危险因素,可以有效防止糖尿病的恶化,延缓微血管病变的进展,降低该类患者发病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下肢病变的发病率及危险性因素?方法:实验组T2DM患者95例与对照组健康体检患者53例接受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比较两组的下肢动脉病变发生率及发生特点;依据有无下肢血管病变再将T2DM组分为2组,分析2组的临床资料及生化指标?结果:T2DM下肢动脉内中膜增厚?斑块?狭窄及闭塞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狭窄多发生于膝以下血管;收缩压(SBP)?体质指数(BMI)?餐后2 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总胆固醇(TC)与T2DM下肢动脉发病有关,其中SBP?BMI?2hPG?TC是T2DM下肢动脉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T2DM患者下肢动脉发病率高,应用超声检查可早期发现病变,同时积极监测SBP?BMI?2hPG?HbA1c?HDL-C以及TC等相关因素以了解病情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方法将以有确诊为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76例患者,根据其是否合并冠心病分为A组40例和B组36例进行对照分析,A,B组均了解性别,年龄及病程,并测血压(SBP、DBP)血糖(FPG、2hP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酯蛋白胆固醇(LDL-C).结果 A、B两组患者年龄、性别、DBP、FPG、HDL-C等在2型糖尿病并发冠心病组明显高于单纯2型糖尿病组(p<0.05).结论糖尿病病程、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是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应严格控制血压、血糖、血脂代谢紊乱,预防冠心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选择单纯糖尿病组108例(A组),糖尿病并发脑梗死组99例(B组),糖尿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组97例(C组),记录各项临床指标:年龄、性别、病程、吸烟情况、SBP、DBP、空腹静脉血糖(FPG)、2hFPG、纤维蛋白原(Fib)、血尿酸(UA)、HbA1C、总胆固醇(TC)、TG、低密度胆固醇(LDL)、高密度胆固醇(HDL)、脂蛋白a(LP-a)、载脂蛋白AI(ApoAI)、载脂蛋白B(ApoB)、载脂蛋白E(ApoE)、ApoB/ApoAI,通过t检验、卡方检验及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高SBP、DBP、TG、ApoB、年龄及低2hFPG、HbA1C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高ApoB/ApoAI是保护性因素。高ApoB、ApoE、年龄、吸烟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高ApoB/ApoAI是保护性因素。结论控制血压(SBP、DBP)、TG、ApoB水平,提高ApoB/ApoAI水平,适度宽松的血糖水平可延缓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脑梗死;控制吸烟、ApoB、ApoE水平,提高ApoB/ApoAI水平可延缓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以了解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之间有无差别,并进行回归分析进一步明确糖尿病患者大血管与微血管并发症相关危险因素的异同,以期指导临床.方法 将258例确诊2型糖尿病的住院患者,根据入院血糖控制情况以糖化血红蛋白(HbA1c)>7%为观察组,HbA1c ≤7%为对照组.观察两组间大血管并发症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微血管并发症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空腹C肽、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纤维蛋白单体、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胱抑素C、C反应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体重指数及患者年龄、发病时间等有无差异,并对大血管及微血管并发症分别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两组间血糖高低未见与相关炎症指标有关,大血管及微血管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HDL-C,LDL-C及C肽、HOMA-IR、年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0.001、<0.001、<0.001、0.019).微血管并发症的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与25(OH)D3、胱抑素C有关.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大血管并发症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胱抑素C有关.结论 胱抑素C对糖尿病大血管及微血管并发症有预测意义.患者摄入足量维生素D对微血管并发症及LDL-C的达标对大血管并发症的控制与发生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5):46-49
目的 探讨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大血管病变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昌市第三医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200例高血压合并T2DM患者临床病历资料,根据是否发生大血管病变分为大血管病变组(MA组)和无大血管病变组(非MA组)。收集两组临床病历资料,找出高血压合并T2DM患者发生大血管病变的影响因素,并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T2DM病程、吸烟、收缩压(SBP)、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可能是高血压合并T2DM患者发生大血管病变的影响因素(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T2DM病程、吸烟、SBP、FPG、2 hPG、Hb Alc、TG、LDL-C可使高血压合并T2DM患者发生大血管病变的危险增加2.915(1.575~5.393)倍、3.013(1.501~6.048)倍、1.862(1.024~3.387)倍、4.354(2.108~8.992)倍、1.984(1.073~3.668)倍、2.048(1.123~3.734)倍、1.965(1.068~3.618)倍、1.926(1.057~3.509)倍。结论 T2DM病程、吸烟、SBP、FPG、2 hPG、HbAlc、TG、LDL-C是高血压合并T2DM患者发生大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故积极控制患者血压、血糖、改善饮食、加强戒烟管理对预防高血压合并T2DM患者发生大血管病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硬化与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TG/HDL-C)比值的关系,寻找监测下肢动脉硬化的标志物。方法彩超测量糖尿病患者足背动脉内膜厚度(IMT),以IMT≥0.7 mm分为糖尿病动脉硬化组,〈0.7 mm为糖尿病非动脉硬化组。比较两组年龄、糖尿病病程、收缩压、舒张压、空腹及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胆固醇、TG/HDL-C比值、低密度脂蛋白、体质量指数、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吸烟的差别,多元线性回归及ROC曲线对主要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估。结果糖尿病动脉硬化组年龄、糖尿病病程、收缩压、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TG/HDL-C比值、超敏C反应蛋白高于非动脉硬化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示TG/HDL-C比值是独立的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示TG/HDL-C比值曲线下面积为0.71,界定值为0.11,灵敏度为0.77,特异度为0.61。结论 TG/HDL-C比值升高是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比值〉0.11时,提示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TG/HDL-C比值可作为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不同血尿酸水平的糖尿病患者病情进展情况,探讨糖尿病并发高尿酸血症的相关影响因素,为糖尿病并发高尿酸血症的预防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EpiData 3.0建立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的病例资料数据库,纳入完整病例资料1 411例,按血尿酸水平将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高尿酸(HUA)组和正常尿酸(NUA)组,比较2组患者临床指标及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并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糖尿病并发高尿酸血症的影响因素。结果: HUA组患者中大血管并发症和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均高于NUA组(P<0.05),糖尿病患者神经病变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性别、体质量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血清门冬酰胺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酰胺基转移酶(ALT) 、谷氨酰转肽酶(GGT) 、胆碱酯酶(CHE)、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女性、高HbA1c、高HDL-C可能是糖尿病患者并发高尿酸血症的保护性因素(女性:OR=0.705,95%CI=0.501~0.993,P<0.05; HbA1c:OR=0.912,95%CI=0.840~0.991,P<0.05;HDL-C:OR=0.539,95%CI=0.335~0.868,P<0.05),BMI≥25 kg·m-2、高SBP和高TG可能是糖尿病患者并发高尿酸血症的危险性因素(BMI:OR=2.107,95%CI=1.473~3.014,P<0.05;SBP:OR=1.767,95%CI=1.210~2.581,P<0.05;TG:OR=1.111,95%CI=1.057~1.168,P<0.05)。结论: 对于糖尿病并发高尿酸血症的患者应重点筛查大血管及微血管并发症;控制体质量,同时将血压和TG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可以有效预防糖尿病并发高尿酸血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单纯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其稳定性的相关影响因素,为其早期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单纯T2DM体检患者249例,根据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结果分为硬化组、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比较3组患者理化指标及生活方式的差异,并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单纯T2DM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其稳定性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硬化组和斑块组患者年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HbA1c)、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HDL-C)、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比值(MHR)、吸烟比例(%)、T2DM病程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各数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患者餐后血糖(PBG)、收缩压(SBP)、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bA1c、MHR、吸烟和HDL-C数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高年龄、HbA1c、NHDL-C、MHR和吸烟是形成斑块的危险因素,高HDL-C是斑块形成的保护性因素(年龄:OR=1.62,P=0.011;HbA1c:OR=1.25,P=0.027;HDL-C:OR=0.65,P=0.009;MHR:OR=3.50,P=0.000;吸烟:OR=2.28,P=0.009;NHDL-C:OR=1.39,P=0.028)。高SBP、LDL-C、MHR和吸烟是不稳定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高HDL-C为不稳定斑块形成的保护性因素(SBP:OR=1.57,P=0.003;LDL-C:OR=1.99,P=0.000;MHR:OR=3.88,P=0.000;吸烟:OR=2.01,P=0.001;HDL-C:OR=0.53,P=0.001)。结论:对单纯T2DM患者并发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强调血脂、血压的达标及戒烟并提高HDL-C水平,可有效预防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形成及稳定斑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慢性并发症的时间,并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为其临床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共纳入120例首次诊断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首次诊断时间为起始点,随访观察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发生任何一种并发症为终点,分析发生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随访8年,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有100例出现慢性并发症,发生率为83.3%,有20例患者未出现慢性并发症,占16.7%。随着时间延长,每年出现慢性并发症的比例逐年升高,其中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率最高,其次为糖尿病肾病及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变等。单因素显示,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家族史、吸烟史、糖化血红蛋白、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及空腹血糖与2型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生存在相关性,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糖化血红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是2型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P <0.05)。结论  随着2型糖尿病病程的延长,慢性并发症的发生风险随之升高,糖化血红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是2型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踝臂指数(ABI)评价糖尿病患者合并下肢动脉病变(PAD)的危险因素。方法 160例糖尿病患者行ABI检测,同时收集年龄、性别、糖尿病病程及吸烟史等资料,测量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并检查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及尿β2微球蛋白(β2-MG)、尿素氮(BUN)、肌酐(C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按ABI≤0.9或ABI>0.9分为A、B两组。结果两组相比,年龄、病程、吸烟例数、SBP、TG、LDL-C、HbA1c、血及尿β2-MG、hs-CR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以ABI为因变量,以年龄、病程、吸烟例数、SBP、TG、LDL-C、HbA1c、血及尿β2-MG、hs-CRP等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吸烟(P=0.003)、hs-CRP(P=0.003)、HbA1c(P=0.007)、LDL-C(P=0.008)、病程(P=0.042)、年龄(P=0.031)、血β2-MG(P=0.047)为最相关因素。结论 ABI检查是发现糖尿病患者合并PAD的简便有效手段,年龄、病程、吸烟、LDL-C、HbA1c、血β2-MG、hs-CRP等为糖尿病患者合并PAD最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邵晨 《蚌埠医学院学报》2020,45(12):1639-1641
目的通过分析2型糖尿病病人血清尿酸与肌酐比值(SUA/SCr)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相关性,探讨SUA/SCr在2型糖尿病病人大血管并发症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127例2型糖尿病病人临床资料,根据病人颈动脉IMT厚度分为正常组(G1组)、内膜增厚组(G2组)、稳定斑块组(G3组)及不稳定斑块组(G4组)。统计并分析各组间临床资料的差异,对IMT和SUA/SCr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各组间糖尿病病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各组间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及SUA/SC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对颈动脉IMT增厚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病程、HbA1c、LDL-C、SUA/SCr可能是IMT增厚的风险因素(P < 0.05~P < 0.01),HDL-C是IMT增厚的保护性因素(P < 0.01)。结论在2型糖尿病病人中,糖尿病病程、HbA1c、LDL-C、SUA/SCr是IMT增厚的风险因素,HDL-C是IMT增厚的保护因素,在2型糖尿病伴有大血管并发症的病人中SUA/SCr的变化较SUA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与动脉硬化指数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动脉僵硬度与尿中微量白蛋白的关系,并对影响动脉硬化指数(arterial stiffness index, ASI)的因素进行初步探讨.方法:对入选的135例糖尿病患者,应用Cardio Vision MS-2000动脉硬度测量仪测定ASI,反映外周血管弹性.并对所有人选对象进行晨尿尿白蛋白/肌酐比值(albumin/creatinine ratio, ACR)测定,据结果分为增高、正常2组,应用统计学方法进行组间差异比较分析.并对影响ASI的因素进行探讨.结果:尿白蛋白/肌酐比值增高患者ASI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2组之间年龄、收缩压(SBP)、脉压(PP)、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肾小球滤过率(GFR)、糖化血红蛋白(HbA1C),以及糖尿病病程亦有明显差异(P<0.05).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年龄、SBP、PP、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GFR、HbA1C、尿白蛋白/肌酐比值、糖尿病病程与ASI明显相关(P<0.05).多因素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确定PP、HbA1C、尿白蛋白/肌酐比值以及糖尿病病程为ASI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糖尿病患者中,尿白蛋白/肌酐比值与应用ASI反应的血管硬化情况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