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胍丁胺鞘内注射对骨癌痛大鼠痛行为及脊髓趋化因子CXC配体13(CXCL13)表达的影响。方法 成年雌性SD大鼠60只,体质量200~22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假手术组(A组)、骨癌痛组(B组)、骨癌痛+胍丁胺组(C组),各20只。B、C组采用大鼠胫骨上端骨髓腔内注入Walker 256癌细胞的方法建立骨癌痛模型,A组胫骨髓腔内注射等量生理盐水,B、C两组鞘内置管。造模成功后,C组鞘内注射胍丁胺160 mg/kg,连续6天;B组鞘内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连续6天;A组不作处理。于造模后第12天用von Frey丝测定3组大鼠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WT);痛阈测定结束后,麻醉处死大鼠,取脊髓组织,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CXCL13在神经元中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法分析CXCL13蛋白表达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CXCLl3 mRNA的表达。结果 建模后12天,与A组比较,B、C组大鼠MWT明显低于A组,与B组比较,C组MWT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建模后12天,与A组比较,B、C组大鼠CXCL13在脊髓背角神经元中表达增加,CXCL13蛋白及其mRNA表达明显增加(P<0.05);与B组比较,C组大鼠CXCL13在脊髓背角神经元中表达降低,CXCL13蛋白及其mRNA表达明显减少(P<0.05)。结论 鞘内注射胍丁胺可有效改善大鼠骨癌痛痛觉过敏行为,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大鼠脊髓CXCL13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鞘内注射趋化因子配体2(CCL2)中和抗体对胫骨癌痛大鼠机械痛行为及脊髓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方法 采用Walker 256乳腺癌细胞,构建大鼠胫骨癌痛模型.雌性SD大鼠(160~180 g)40只,随机分为5组(n=8):假手术组(Ⅰ组)、假手术+CCL2中和抗体组(Ⅱ组)、骨癌痛组(Ⅲ组)、骨癌痛+ control IgG组(Ⅳ组)和骨癌痛+CCL2中和抗体组(Ⅴ组).术后第10~12天,每天1次鞘内注射CCL2中和抗体或control IgG( 10 μg/15μ1).分别于术前、术后1d,3d,5d,7d,10 d,14 d,21 d测定各组大鼠机械痛敏阈值(PMWT).另取30只大鼠,分组同前(n=6),术后14d取材,免疫荧光染色法测定各组大鼠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标志物(Iba-1)的平均光密度值(MOD).结果 (1)痛行为学:术后10d,14 d,21 d,Ⅲ组大鼠PMWT分别为:(1.78 ±0.38)g,( 1.70±0.17)g,(1.35±0.07)g;Ⅳ组大鼠PMWT分别为:(2.99±0.67)g,(2.52±0.75)g,(1.13±0.07)g;Ⅴ组大鼠PMWT分别为(5.88±0.66)g,(7.81±0.75)g,(6.19±0.53)g.与Ⅲ组相比,Ⅴ组大鼠PMWT值明显升高(P<0.01),Ⅳ组大鼠PMWT值无明显变化(P>0.05).(2)免疫荧光染色:术后14d,Ⅲ、Ⅳ、Ⅴ组大鼠脊髓背角Iba-1的MOD值分别为(151.3±10.8),(149.2±10.6),(74.5±5.0);与Ⅲ组相比,Ⅴ组大鼠MOD值明显升高(P<0.01);Ⅳ组大鼠MOD值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鞘内注射CCL2中和抗体能显著减轻胫骨癌痛大鼠的机械痛敏,并能抑制其脊髓小胶质细胞的活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胫骨癌痛大鼠血脊髓屏障的通透性的变化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雌性Wistar大鼠69只,体重160~180 g,随机分为三组,正常组13只,骨癌痛组28只及假手术组28只。正常组不实施手术,骨癌痛组在大鼠右侧胫骨内注射Walker256乳腺癌细胞,假手术组在大鼠右侧胫骨内注射PBS溶液。每组取8只大鼠应用von Frey细丝测定机械性痛阈值的变化,其余大鼠在术后第4、8、12、16天取脊髓腰膨大进行免疫组化实验,检测脊髓腰膨大背角白蛋白免疫阳性细胞数量及星形胶质细胞数量、形态变化。结果正常组大鼠及假手术组大鼠脊髓背角内不含有白蛋白免疫阳性细胞,骨癌痛组造模后第4天脊髓内出现白蛋白免疫阳性细胞(P〈0.01),第16天达到观察中的最高值。与正常组相比,骨癌痛组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在造模后的第4、8、12、16天明显增多(P〈0.01),胞体肥大,突起增多变粗,相互重叠。与正常大鼠相比,骨癌痛大鼠在注射肿瘤细胞后第2天造模侧出现机械性痛阈值降低(P〈0.05),术后第16天达到观察中的最低点(P〈0.01)。对侧的机械性痛阈也有明显的降低。结论在胫骨癌痛大鼠模型中随着疼痛的进展大鼠出现血脊髓屏障的通透性的增加及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鞘内注射钙/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Ⅱ( CaMKII)抑制剂KN93对骨癌痛小鼠脊髓NR2B蛋白表达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SPF级雄性C3 H/HeJ小鼠36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假手术组(S组n=8)、骨癌痛组(BP组n=8)和KN93组(K组n=20).BP组和K组采用股骨远端骨髓腔注射20μl含NCTC 2472纤维肉瘤细胞的α-MEM的方法制备骨癌痛模型,S组骨髓腔注入不含NCTC 2472细胞的同体积α-MEM.K组于接种肿瘤细胞后14d鞘内注射溶于20% DMSO的KN93 60 nmol/5μl,BP组和S组鞘内注射20% DMSO 5μl.分别于肿瘤细胞接种前1d、鞘内注射KN93或溶媒前1 h、注射后1,2,4,24h(T0~5)时各组随机取8只小鼠,采用von Frev丝测定机械痛阈,并于各时点随机取3只小鼠处死取脊髓L3~5节段,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NR2B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S组[机械痛阈(1.78 ±0.31)g、NR2B(0.33 ±0.04)]相比,除K组T3时机械痛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BP组[(0.50±0.11)g]和K组[ (0.52 ±0.10)g]机械痛阈均降低(P<0.05),BP组(1.78±0 34)和K组T2~5[分别为(1.11±0.14)、(0.73±0.03)、(1.11±0 15)、(1.89±0.32)]脊髓组织NR2B蛋白表达均上调(P<0.05);与BP组相比,K组T2~4机械痛阈升高,NR2B蛋白表达下调;与给药前T1相比,除K组T2~4机械痛阈升高外,各组各时点该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鞘内注射KN93缓解小鼠骨癌痛的同时降低小鼠脊髓NR2B蛋白表达,CaMKII-NR2B信号通路可能参与了骨癌痛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骨癌痛大鼠不同发展阶段神经生长因子受体TrkA、P75NTR在背根神经节的表达变化.方法 建立大鼠骨癌痛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组)和骨癌痛组(C组).瘤细胞植入前及植入后7d、13d和19d分别测定疼痛行为学变化,并检测背根神经节TrkA、P75NTR表达变化.结果 C组大鼠在接种瘤细胞7d后出现骨癌痛,13d、19d疼痛持续发展,与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rkA、P75NTR受体表达在接种后7d开始增加,与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接种后13d、19 d TrkA、P75受体表达水平高于接种后7 d(P< 0.05),接种后19 d受体表达水平与接种后13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癌痛大鼠TrkA、P75NTR受体出现异常表达并加剧骨癌痛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观察鞘内注射氟代柠檬酸(FC)对骨癌痛大鼠机械性痛敏的影响,探讨脊髓胶质细胞在骨癌痛中的作用。方法 (1)20只大鼠分为假手术组和骨癌痛组两组,骨癌痛组分别在注射Walker256细胞后第7、14、21天各处死5只大鼠取腰段脊髓,假手术组术后第7天取腰段L4~L5脊髓,分别测定两组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胶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小胶质细胞标志物补体受体-3单克隆抗体(OX-42)的表达。(2)12只骨癌痛模型大鼠,成功建模置管后第14天随机分为PBS组和FC组两组,鞘内分别注射PBS、FC1nmol(10μl),在给药前后测定大鼠机械性缩足反射阈值(PWMT)。结果 (1)骨癌痛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大鼠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活化明显,平均吸光度值较假手术组显著增加(P〈0.01)。(2)FC组大鼠鞘内注射FC1 nmol后,PWMT较PBS组和给药前显著升高(P〈0.01)。结论脊髓胶质细胞的激活参与了骨癌痛疼痛信息处理过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L5脊神经结扎(SNL)大鼠脊髓组织中Rap1a的表达及其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L5脊神经结扎法制备SNL大鼠模型,分为假手术(n=6)、SNL模型组(n=30)、生理盐水组(n=6)、Cont-shR组(n=6)、Rap1 a-shR组(n=6)、雷帕霉素组(n=6),经由鞘内注射法处理后,采用Von-Frey纤维丝法检测大鼠机械痛阈值,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脊髓组织和星形胶质细胞中Rap1a的表达、mTOR活性及自噬水平.结果 SNL大鼠脊髓组织中Rap1a的表达水平较生理盐水组显著上升,机械痛阈明显降低(P<0.05).Rap1a shRNA腺病毒感染后,SNL大鼠机械痛阈明显升高(P<0.05),大鼠脊髓组织及分离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中细胞自噬标志分子LC3-Ⅱ/LC3-Ⅰ值升高,p62表达水平下降,细胞自噬水平增加,且mTOR活化水平降低(P<0.05).细胞自噬诱导剂雷帕霉素作用后,星形胶质细胞及SNL大鼠脊髓组织细胞自噬水平均明显增加,SNL大鼠的机械痛阈显著升高(P<0.05).结论 神经损伤引起的Rap1a高表达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展有促进作用,这一过程可能与Rap1a对mTOR信号通路及星形胶质细胞自噬水平的调节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鞘内注射氟代柠檬酸对切口痛大鼠痛阈及脊髓组织TNF-α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取60只雌性SD大鼠制备切口疼痛模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0只,手术后分别鞘内注射10 μL生理盐水、1 nmol氟代柠檬酸(10 μL).测量两组大鼠手术前、手术后4、8、16及24 h机械痛阈、热痛阈及脊髓组织TNF-α mRNA表达.结果 手术后,大鼠机械痛阈和热痛阈均较术前下降(P<0.05或P<0.01),且术后实验组均高于同一检测时点的对照组(P<0.05或P<0.01);脊髓组织TNF-α mRNA表达上调(P<0.05或P<0.01),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脊髓胶质细胞激活并促进TNF-α mRNA表达上调可能参与了切口痛的发生和维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乳铁蛋白对神经病理性痛大鼠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32只,体质量200~220 g,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神经病理性痛组、米诺环素组、乳铁蛋白组),每组8只。对照组大鼠仅分离坐骨神经,不结扎,肌鞘内注射生理盐水8μl;其余3组大鼠采用结扎坐骨神经的方法制备神经病理性痛模型。神经病理性痛组鞘内仅注射生理盐水8μl;乳铁蛋白组鞘内注射乳铁蛋白100μg,米诺环素组鞘内注射米诺环素(小胶质细胞特异性活化抑制剂)100μg。给药后每隔30 min以热刺激法测试大鼠热缩爪潜伏期,共180 min,测量7次后,常规处死大鼠取脊髓背角,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小胶质细胞特异性标记物Iba-1的表达,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神经病理性痛组缩爪潜伏期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神经病理性痛组相比,米诺环素组和乳铁蛋白组缩爪潜伏期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米诺环素组与乳铁蛋白组爪潜伏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间接证明乳铁蛋白可通过抑制脊髓小胶质细胞活化减轻大鼠神经病理性痛。与对照组比较,神经病理性痛组、米诺环素组和乳铁蛋白组脊髓背角Iba-1表达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神经病理性痛组相比,米诺环素组和乳铁蛋白组脊髓背角Iba-1表达也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米诺环素组与乳铁蛋白组缩爪潜伏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直接证明乳铁蛋白可通过抑制脊髓小胶质细胞活化减轻大鼠神经病理性痛。结论乳铁蛋白可通过抑制大鼠脊髓小胶质细胞活化减轻神经病理性痛,对临床麻醉镇痛过程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鞘内注射右美托咪定对大鼠吗啡耐受及脊髓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3只体质量180~200 g雄性SD大鼠,分为3组(n=11):对照组(NS组)、吗啡组(M组)、右美托咪定+吗啡组(Dex组).NS组鞘内注射无菌生理盐水10μL,1次/d,共7 d;M组鞘内注射吗啡15 μg,1次/d,共7 d;Dex组鞘内注射15 μg吗啡和1.5 μg右美托咪定,1次/天,共7d.于吗啡鞘内注射第1、3、5、7天给药前和给药后30 min测定大鼠的热痛阈.Western blot法检测脊髓中小胶质细胞标记物Iba-1、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磷酸化p38MAPK(p-p38)的蛋白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脊髓Iba-1阳性细胞密度.结果 随着吗啡鞘内注射次数增加,M组和Dex组热水甩尾实验最大镇痛效应百分比(MPE)逐渐下降(P<0.05).与NS组比较,M组甩尾实验MPE在吗啡注射的第1、3、5、7天较高(P<0.05);与M组比较,Dex组甩尾实验MPE于吗啡注射的第3、5、7天较高(P<0.05).与NS组比较,M组大鼠脊髓Iba-1阳性细胞密度及Iba-1、IL-1β、TNF-α和p-p38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M组比较,Dex组大鼠脊髓Iba-1阳性细胞密度及Iba-1、IL-1β、TNF-α和p-p38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 鞘内注射右美托咪定可缓解吗啡耐受的形成,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脊髓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炎性反应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坐骨神经结扎处脉冲射频(PRF)对慢性坐骨神经压迫损伤(CCI)模型大鼠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活化水平的影响,探讨坐骨神经PRF镇痛机制与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活化水平的关系。方法:雄性SPF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CCI假造模PRF假治疗组(SS组)、CCI假造模PRF治疗组(SP组)、CCI造模PRF假治疗组(CS组)和CCI造模PRF治疗组(CP组),每组10只。CCI造模成功后4 d行PRF治疗,在坐骨神经结扎处行标准PRF (120s、42℃)。于CCI造模前1d (D0)及造模后1、3、5和7 d (D1、D3、D5和D7)测定大鼠患侧机械缩足反射阈(MWT)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WL)。疼痛行为学测试完成后(D7)取患侧L3~5脊髓背角,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特异性蛋白(Iba-1)和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SS组比较,CCI造模后不同时间点CS组大鼠患侧出现足外翻、跛行、脚趾弯曲聚拢和行走时抬足等行为学表现,MWT和TWL均明显下降(P<0.01),脊髓背角Iba-1和GFAP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CS组比较,CP组大鼠(D5和D7) PRF后足外翻、跛行、脚趾弯曲聚拢和行走时抬足等行为学变化明显缓解,MWT和TWL值明显升高(P<0.01),脊髓背角Iba-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调(P<0.05),GFAP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坐骨神经PRF能有效缓解CCI模型大鼠的神经病理性疼痛(NP),坐骨神经PRF可抑制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活化水平,其镇痛机制可能与抑制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小剂量氯胺酮鞘内注射对癌痛大鼠吗啡镇痛耐受大鼠模型镇痛效果的影响,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研究。方法:71只雌性Sprague Dawley大鼠,体重230~250g,制备胫骨癌痛模型成功大鼠连续皮下注射盐酸吗啡注射液,建立癌痛大鼠吗啡耐受模型,通过胫骨X线检查,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 HE)染色及疼痛行为学检测,选取胫骨癌痛模型构建成功的大鼠作为实验对象。将癌痛吗啡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C组)、氯胺酮组(K组)、吗啡组(M组)和氯胺酮联合吗啡组(K+M组)。采用检测患肢足底热辐射痛阈值作为疼痛行为学指标,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和酶联免疫法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脊髓P物质(substance-P,SP)及缓激肽(BK)含量。结果1 胫骨癌痛大鼠连续9天皮下注射盐酸吗啡注射液(10mg/kg, 2次/d)可成功建立胫骨癌痛大鼠吗啡耐受模型。2 连续7天鞘内注射小剂量盐酸氯胺酮注射液(25μg, 1次/d)联合皮下注射盐酸吗啡注射液致吗啡耐受大鼠热辐射痛阈值较各对照组明显上升(p﹤0.05)。3 鞘内注射小剂量盐酸氯胺酮注射液联合皮下注射盐酸吗啡注射液致吗啡镇痛耐受大鼠脊髓SP和缓激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本研究通过对小剂量氯胺酮鞘内注射干预癌痛大鼠吗啡镇痛耐受模型痛阈值及行为学观察再次证实了小剂量氯胺酮的应用可加强吗啡的镇痛效果,同时可一定程度减轻吗啡镇痛耐受的发生。我们研究也表明传导通路中脊髓P物质及缓激肽含量变化是小剂量氯胺酮参与调节吗啡镇痛耐受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脊髓水平IL-6-酪氨酸激酶-2( Janus kinase 2,JAK2)信号通路调控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的机制及其 对骨癌痛的影响。方法:将NCTC 2472纤维肉瘤细胞注入C3H/HeNCrlVr雄性小鼠股骨骨髓腔制作骨癌痛模型,以 不含纤维肉瘤细胞的等体积α-MEM培养基行骨髓腔内注射制作假手术模型。采用热缩足反射潜伏期(paw withdrawal latency,PWL)评估疼痛水平。取腰段脊髓组织(L3~L5水平),分别应用Real-time RT-PCR和Western印迹检测脊髓水平 星形胶质细胞中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和JAK2 mRNA与蛋白表达变化。鞘内注射给予JAK2 拮抗剂AG-490,观察小鼠痛行为学及脊髓水平GFAP mRNA和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骨癌痛模型组小鼠术后10, 14,21 d的PWL均较假手术组显著缩短(P<0.05);骨癌痛模型组的脊髓组织GFAP和JAK2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增加 (P<0.05);鞘内注射30或90 nmol AG-490可以显著缩短骨癌痛模型组小鼠PWL,同时可以抑制脊髓组织GFAP mRNA和 蛋白的表达(P<0.05)。结论:脊髓水平IL-6-JAK2信号通路可能在骨癌痛的维持中发挥重要作用;IL-6-JAK2信号转导通 路可能通过抑制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来发挥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鞘内注射核因子-κB(NF-κB)抑制剂二硫代氨基甲酸吡咯烷(pyrrolidine dithiocar-bamate,PDTC)对骨癌痛大鼠痛觉过敏、脊髓NF-κB和CX3CR1表达的影响.方法 雌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5组(n=8):对照组(naive组)、假手术组(sham组)、骨癌痛组(BCP组)、骨癌痛+生理盐水组(BCP+ saline组)、骨癌痛+ PDTC 100 pmol·d-组(BCP+PDTC组).术后7~ 14天,BCP+PDTC组将100pmol·d-1PDTC溶于10μl生理盐水鞘内注射;sham组、BCP+ saline组给予等容积的生理盐水.分别测定0、1、3、5、7、9、11、14天的大鼠机械性痛觉过敏(PMWT)及自发性疼痛评分;Western blot法测定脊髓NF-κB和CX3CR1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sham组比,术后第3天开始,BCP组大鼠PMWT减少,自发性疼痛评分增加(P<0.05或P<0.01).与BCP+ saline组比,BCP+ PDTC组大鼠PMWT增加,自发性疼痛评分减少(P<0.05或P<0.01).NF-κB和CX3CR1表达下调(P<0.01).结论 PDTC可以减轻骨癌痛大鼠的痛觉过敏,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脊髓NF-κB和CX3CR1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蜈蚣全蝎散(CS)对骨癌痛大鼠的镇痛作用及其脊髓背角c-fos表达的影响。 方法 将雌性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6组:假手术组(S组)、胫骨癌痛组(A组)、生理盐水组(NS组)、CS 20 mg/kg(C1组)、40 mg/kg(C2组)、80 mg/kg(C3组)。采用大鼠左胫骨上端骨髓腔注入Walker256癌细胞悬液(10 μl,2×107cells/ml)的方法建立骨癌痛模型。造模9 d后,采用不同剂量的CS灌胃,2次/d,连续4 d后,测定各组大鼠机械痛阈值;并取L4和L5脊髓背角,运用Western blot法测定c-fos蛋白表达及RT-PCR法测定c-fos mRNA表达。 结果 与S组比较,A组造模后第9、12天机械痛阈值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第9天机械痛阈值分别为:(8.69±0.53)g、(6.61±0.22)g,P<0.05;第12天机械痛阈值分别为:(8.67±0.43)g、(6.56±0.48)g,P<0.05],造模后第12天脊髓背角内c-fos蛋白、c-fos mRNA表达均上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蛋白表达量分别为:1.46±0.19、3.61±0.51,P<0.05;mRNA表达量分别为:0.65±0.22、2.53±0.31,P<0.05);与NS组比较,造模第12天后,C2、C3组机械痛阈值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脊髓背角内c-fos蛋白、c-fos mRNA表达均下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蛋白表达量分别为:3.24±0.67、2.71±0.43、2.15±0.37,P<0.05;mRNA表达量分别为:2.39±0.44、1.62±0.21、1.46±0.14,P<0.05)。 结论 蜈蚣全蝎散可缓解骨癌痛大鼠的痛觉过敏,其机制可能与降低其脊髓背角内的c-fos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骨癌痛模型大鼠患侧腰段脊髓p38d和p38B的分布及细胞定位,探讨其在骨癌痛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择雌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10只:A组(对照组):左侧胫骨上段骨髓腔注入3μl Hanks液;B组(模型组):左侧胫骨上段骨髓腔注入3μl MADB-106大鼠乳腺癌细胞(4.8×10^3/μl)。术前及术后14d,各组大鼠隔日观察机械痛及辐射热痛阈值变化。第14d,取大鼠脊髓L4~6节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和荧光双标法观察骨癌痛模型大鼠患侧腰段脊髓p38α和p38β免疫反应阳性产物的分布变化和细胞定位。结果 A组大鼠对机械、辐射热痛刺激的缩爪阈值在术后各时间点组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大鼠对辐射热痛刺激缩爪阈值在术后的前6d与A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4d,与A组大鼠对机械痛刺激缩爪阈值和辐射热痛阈值相比,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大鼠患侧腰段脊髓背角Ⅰ~Ⅳp38ct和p38B免疫反应吸光值明显高于A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荧光双标显示患侧腰段脊髓背角p38d与神经元特异性核蛋白标志物NeuN有共表达,p38B与小胶质细胞标志物OX-42有共表达。结论 脊髓p38d和p38B参与了骨癌痛的发生和发展,p38d主要在脊髓神经元表达,而p38B则在脊髓小胶质细胞中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