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0 毫秒
1.
目的制作用于脑血管重建研究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缓释微球并研究其性质。方法采用W1/O/W2复乳溶剂挥发法制作VEGF-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微球和载罗丹明B微球;使用扫描电镜观察其表面形态结构;采用微量蛋白测定法测定微球中药物的载药量和包封率,并对微球的体外释药性能进行研究;将用罗丹明B标记的微球注入大鼠颞肌组织,分别于第10天和第30天取颞肌组织行冰冻切片,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结果扫描电镜观察到微球表面光滑无孔隙,粒径为4~10μm;微球载药量及包封率的测定显示其平均载药量为(25.50±1.57)%,平均包封率为(85.07±0.15)%,累积释放率可达80%以上;微球在颞肌组织中可持续存在30 d以上。结论 VEGF-PLGA微球能稳定长时间释放VEGF,可用于脑血管重建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制备盐酸青藤碱(SM)-PLGA缓释微球.方法 以PLGA为骨架材料,采用油包油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盐酸青藤碱-PLGA缓释微球,以粒径、载药量为评价指标经正交试验筛选最优工艺;应用显微镜、扫描电镜、差示扫描量热分析等手段对微球进行表征,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微球载药量.结果 正交试验最优工艺条件:Span80的质量分数为1%、溶剂挥发时间为6h、PLGA摩尔质量为20 000 g/mol、SM与PLGA质量比为1∶5、转速为700r/min、PLGA质量浓度为80 mg/mL;按最优工艺制备所得微球圆整,平均粒径为7.90 μm,载药量为4.54%.结论 采用油包油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盐酸青藤碱-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有较高载药量,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为载体的吗啡生物可降解缓释微球制剂的制备,并测定其体外释放曲线,建立体外释放模型。方法:采用溶剂挥发法制备吗啡PLGA微球,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微球中吗啡的含量。采用透析释药法测定微球体外释放曲线,并用零级动力学方程、一级动力学方程、Higuchi模型方程进行线性拟合。结果:吗啡PLGA微球的载药量为11.86%,药物包封产率为33%,体外释放曲线显示吗啡PLGA微球释放时间明显延长至10d以上。结论:吗啡PLGA微球明显地延长了吗啡释放时间,缓释性好,体外释放遵从零级释放模型。  相似文献   

4.
米雷  袁志根  谭赞  艾缘  付三清  刘益锋 《西部医学》2019,31(8):1170-1173,1177
目的 优选正丁苯酞 聚乳酸聚羟基乙酸(PLGA)微球的制备工艺,并对制备微球的性能进行检测。 方法 使用O/W型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正丁苯酞-PLGA微球,以载药量、包封率为观察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优选制备工艺,并观察体外释药性能。采用生物显微镜观察微球的表面形态并测量粒径。结果 最佳制备工艺为投药量15 mg,PLGA 50 mg,聚乙烯醇质量分数为 2%,搅拌转速为700 rpm。正丁苯酞的载药量 (14.49±0.56),包封率 (82.89 ± 1.46)。所制备的微球光滑圆整、粒径均一,平均粒径约为 (23.6±0.87)nm。体外释药实验表现为突释。结论 采用O/W型乳化溶剂挥发法初步制备了正丁苯酞 PLGA微球,优选的制备工艺条件稳定,制备方法重现性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制备多西紫杉醇(DTX)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纳米羟基磷灰石(nHA)复合微球,研究纳米羟基磷灰石对复合微球的载药量,包封率和体外释放等性质的影响,以及抑制前列腺癌细胞的增长效应.方法 以疏水性抗癌药物多西紫杉醇作为模型药物,采用单乳化溶剂挥发法(S/O/W)制备PLGA/nHA-DTX复合微球,对载药前后的纳米羟基磷灰石进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和FTIR分析,并采用扫描电镜、激光粒度仪和高效液相色谱对微球的载药量、包封率、粒径及体外释药性质进行研究.结果 FTIR结果 表明纳米羟基磷灰石对多西紫杉醇有较强的吸附作用.PLGA/nHA-DTX复合微球的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3.92%和88.7%,较之单纯的PLGA-DTX微球均有很大的提高.经过体外释放药物突释后,复合微球比单纯PLGA微球的药物释放慢.在第30 d时,复合微球和单纯的PLGA微球累积药物释率放分别为62.40%和72.70%.MTT实验结果 显示PLGA/nHA复合微球对癌细胞增长的抑制效果优于单纯PLGA微球和药物.结论 与单纯的PLGA-DTX微珠相比,由于纳米羟基磷灰石对多西紫杉醇存在较强的吸附作用,使PLGA/nHA-DTX复合微球的载药量和包封率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具有更好的药物缓释效果,抑制癌细胞增长的作用更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制备淫羊藿苷(ICA)@明胶纳米粒(GNPs)-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ICA@GNPs-PLGA)缓释系统,并对制备工艺进行优化。方法:采用二步去溶剂法和S/O/W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ICA@GNPs-PLGA缓释系统,检测投放的PLGA和纳米复合物的质量比和ICA的投入量等不同因素对微球包封率(EE)的影响以优化制备工艺。扫描电镜(SEM)观察纳米复合物和微球的表面特征;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量微球EE及其体外释放结果。结果:所制备的复合微球和纳米复合物均为白色粉末状;SEM下微球和纳米复合物表面光滑、圆整,粒径较为均一,粒径分布范围分别为4~12 μm和150~200 nm。当GNPs投入量为6 mg,PLGA在二氯甲烷(DCM)中的临界浓度为0.5%~1.0%;当GNPs的质量上升至12 mg时,PLGA在DCM中的临界浓度升至1.0%~2.0%;当PLGA的浓度低于0.25%时,无完全包封的复合微球可以形成。在临界浓度内,ICA@GNPs-PLGA微球的EE高于(62.00±1.25)%,且EE和ICA的投入量呈负相关关系(P<0.05)。24h时内微球累积释放率低于5.47%,40d时累积释放率为65.21%。结论:采用优化的制备工艺可以制备出粒径分布较窄、载药率较高、低突释和长期释放的ICA@GNPs-PLGA微球缓释系统。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制备环磷酰胺聚乳酸微球,并检验微球的体外缓释效果。方法 采用O/W型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载药微球,通过单因素实验优化制备工艺,用生物显微镜观察微球的形态,并用激光粒度分析仪分析粒径。用紫外-可见光谱法研究环磷酰胺聚乳酸微球的载药量、包封率和体外释药性能。结果 微球呈球形,直径为(12.67±3.67)μm。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15.38%和62.5%,累计释放时间为108h,累计释放率为84.07%。结论 本研究成功制备环磷酰胺聚乳酸微球,为制备可生物降解载药微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制备川芎嗪PLGA微球并考察其物理化学性质及体外释药性.方法 采用O/W型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川芎嗪PLGA微球,正交试验设计优化处方组成和制备工艺,对微球的外观形态、粒径及粒度分布、包封率和载药量等理化性质进行了检测.结果 以优化处方制备的川芎嗪PLGA微球为圆球形,粒度分布较均匀,平均粒径为(10±2.2)μm,包封率为(81.36±1.15)%,载药量为(8.2±0.43)%,药物体外释放可延长至768h,释药特性符合Weibull方程,经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分析证明,形成了新的物相,表明载药微球确已形成.结论 采用O/W型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的川芎嗪PLGA微球包封率和栽药量高,粒径均匀,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9.
野菊花总黄酮-PLGA缓释微球的制备及其工艺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制备野菊花总黄酮(TFC)-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缓释微球,并对制备工艺进行优化。方法: 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TFC-PLGA微球,观察初乳搅拌速度、聚乙烯醇(PVA)浓度和TFC与PLGA的投药比等不同因素对微球包封率(EE)的影响。显微镜观察微球大体形态;扫描电镜(SEM)观察微球表面形态和粒径大小;紫外分光光度法测量微球EE及其体外释放结果。结果: 在搅拌速度为3000r·min-1、PVA浓度为3.0%、TFC与PLGA投药比为1:15的优化条件下,TFC-PLGA微球平均EE为(45.03±1.25)%,平均粒径大小为(102.20±1.97)μm。体外释放实验,24h时微球累积释放率为22.07%,20d时累积释放率达92.32%,TFC-PLGA微球具有明显的缓释效果。结论: 采用优化的制备工艺可以制备出粒径适宜、分散较均匀、EE较高的TFC-PLGA缓释微球。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以吉非替尼为模型药物,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为载体,研究制备吉非替尼PLGA缓释微球。方法:选择O/W乳化溶剂扩散法制备微球,在单因素考察的基础上,设计正交试验优化制备工艺;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等手段观察微球形貌;差式扫描量热法验证吉非替尼PLGA微球的形成;考察吉非替尼PLGA微球的体外释放行为。结果:差式扫描量热法结果表明,吉非替尼与PLGA分子间作用力发生变化,以分子形式均匀分散在载体中。吉非替尼PLGA微球呈白色球形颗粒,表面平整,平均粒径为(10.35±0.32)μm,包封率为(88.44±1.26)%,载药率为(10.00±0.23)%;体外释药符合零级释放方程Q=0.769t-1.800 9,r2=0.980 8。结论:吉非替尼PLGA微球制备工艺稳定,在体外缓慢释放药物达5 d以上,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以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为载体构建载有骨保护素(OPG)的微球,筛选出缓释效果最佳的制备条件,并研究载药微球的体外释放特性.方法 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以不同的搅拌速度、聚乙烯醇(PVA)浓度、PLGA浓度制备OPG-PLGA微球并测定其载药量和包封率,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制备条件;以磷酸盐缓冲液作为释放介质考察载药微球的体外释放特性.结果 以PLGA聚合物浓度400 mg/ml、搅拌速度400 r/min、PVA浓度2%为条件制备的载药微球具有最优的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6.21×10-和75.10%,体外释药试验显示微球持续释放时间达到30 d,具有良好缓释效果.结论 采用优化条件制备的OPG-PLGA微球具有较高的包封率和载药量,同时具有良好的缓释效果,为用于拔牙位点保存术的缓释药物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添加剂对聚乳酸-聚乙二醇酸(PLGA)包裹牛血清白蛋白(BSA)制备的BSA-PLGA微球特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BSA-PLGA微球,显微测量微球粒径,以微量BCA法测定微球的蛋白含量并计算包封率,进行体外释放,测定微球的累积释放量。探索添加剂PEG6000、Tween-20、Trehalose对微球粒径、包封率、突释量和累积释放量的影响。结果:加入添加剂制备的微球,粒径增大,突释降低,载药量、包封率、累积释放量均有所提高,且呈浓度依赖性(P〈0.05)。结论:通过加入适当种类和浓度的添加剂,可以得到较高包封率和累积释放量、较小突释、适当载药量和粒径的BSA-PLGA微球。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应用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制备载紫杉醇(PTX) PLGA微球,探讨其理化性质及其体外抑瘤效果.方法 采用双乳剂挥发法制备PTX-PLGA微球,扫描电镜及光学显微镜观察其外观形态,测定微球径线.高效液相色谱法评价PTX-PLGA微球载药率及其包封率.培养卵巢癌SKOV3细胞株,并设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组、PLGA微球悬液组、紫杉醇注射液组和PTX-PLGA微球悬液组,应用MTT法检测不同处理组在不同时间细胞的生长抑制情况,倒置显微镜下观察肿瘤细胞凋亡形态.结果 PTX-PLGA微球大小均匀,表面光滑无粘连,平均直径为(2.00±0.19) μm,载药率约为5.68%,包封率为81.10%.给药72 h后药物浓度为1×105 mol/L时,PTX-PLGA组的卵巢癌细胞增殖明显受到抑制(P<0.05).结论 本法制备的PTX-PLGA微球性质稳定,对卵巢癌细胞的抑制作用具有一定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优化甲巯咪唑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的处方工艺。方法采用O/O型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微球,通过Draper/lin小中心复合因子设计试验考察药物和PLGA的重量比、PLGA在内相的浓度、司盘-80在外相的浓度3个影响因子对微球的包封率、载药量和粒径的影响。根据最佳数学模型绘制效应面,通过重叠等高线图确定最优处方工艺。结果3个影响因素和3个考察指标之间存在定量关系,优化处方工艺为药物和PLGA的重量比为0.08∶1,PLGA的浓度为40%,司盘的浓度为5%。优化处方各指标的预测值和目标值非常接近。结论采用因子设计-效应面法完成了甲巯咪唑微球的多目标同步优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制备载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万古霉素(VAN)的多层海藻酸盐-壳聚糖缓释微球,探讨其体外释放特性。方法:采用乳化交联和层层自组装技术制备微球;正交实验设计考察海藻酸钠浓度、氯化钙(CaCl2)浓度、油水比及span80浓度对VEGF和VAN包封率(EE)和载药量(DL)的影响,以优化制备工艺;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多层微球的表面形貌和粒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检测海藻酸与壳聚糖的自组装情况;分别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VEGF和VAN的EE、DL和体外释放量并绘制累积释放曲线。结果:所制备微球呈黄褐色粉末状;SEM观察,微球呈圆球形,表面光滑,分散性较好,平均粒径约为50μm。制备缓释微球时,海藻酸钠浓度为1.0 g·mL-1、CaCl2浓度为8 g·mL-1、油水比为3:1及span80浓度为2%时为最佳配方,VEGF和VAN的EE分别达49.63%和16.67%,体外累计释放时间分别为16.5和12.5d,释放量可达95%。结论:本研究通过优化制备工艺,制备了粒径较小、EE较高、缓释效果较好的载VEGF/VAN多层海藻酸盐-壳聚糖缓释微球。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银杏叶内酯微球的制备工艺进行优化.方法 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银杏叶内酯微球,采用以微球的粒径,载药量,体外释放等为评价指标,进行工艺筛选.结果 银杏叶内酯微球粒径为(56.62±0.39)μm,载药量为(80.66%±0.90%),银杏叶内酯微球在pH为7.4的溶液中均匀缓慢释放2周.结论 本研究的制备工艺合理可行,微球的粒径均一,包封率高,在pH 7.4的磷酸盐缓冲盐中可匀速释放2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