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7例经病理证实的肺肉瘤样癌(PSC)的CT表现与临床资料,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PSC的CT表现,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分析病灶发生的部位、形态、强化形式与周围侵犯及转移等。结果 7例PSC均为单发,左肺4例,右肺3例;6例为周围型,1例为中央型。病灶平扫为软组织密度,其中6例密度不均匀,可见片状低密度坏死区;增强扫描5例呈厚环状强化,1例呈片絮状强化,1例病灶较小呈轻度均匀强化。所有病例免疫组织化学见CK(+)与Vim(+)。结论 PSC CT表现有一定的特点,周围型常表现为较大的肿块,易侵犯胸壁,增强扫描多呈厚环状强化,病灶常可见片状低密度坏死区,确诊需依靠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恶性蝾螈瘤(MTT)肺转移CT平扫及增强表现,结合文献探讨有关MTT的临床、影像表现、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1例恶性蝾螈瘤肺转移病人的临床病史及CT资料,并复习MTT的相关文献。结果 CT平扫示右肺上叶可见一类圆形肿块,其密度较均匀,CT值39~46 HU;边缘光整,界限清晰,大小约为9.9 cm×9.3 cm×6.8 cm,周围肺组织受压;增强CT检查肿块呈轻度不均匀强化,边界清晰,其30 s、60 s及90 s强化CT值分别为39~50 HU、40~56 HU、50~61 HU。右肺上叶病灶CT导向经皮穿刺活检,病理组织学结合免疫组化:Vimentin(+)、SMA(+)、Desmin(+)、S-100灶区(+)、CK(-)、TTF-1(-)、CK5/6(-)、34βE12(-)、Syn灶区(+)CD56(+),符合恶性MTT肺转移。结论 MTT影像表现无特异性,需结合临床资料、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结合病理分析原发性肺粘液腺癌(PPMA)的MSCT表现。方法收集我院经手术病理或穿刺活检证实的15例肺原发性粘液腺癌患者的资料,临床行CT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结果 15例患者中13例为结节肿块型,这其中具有分叶征11例、毛刺征8例、血管集束征5例、支气管狭窄或截断3例、病变伴空洞及胸膜凹陷征各为4例、伴纵隔淋巴结肿大2例。这13例结节肿块型患者中10例行增强检查,病变呈轻度强化者6例,中度强化者为4例。另2例为实变型,均可见"枯枝征",增强后均为轻度强化且纵隔窗上可见"血管漂浮征"。病理上肿瘤组织呈半透明胶冻状。镜下肿瘤细胞分泌细胞外黏液形成粘液湖。肿瘤细胞质内粘液丰富,细胞核受压呈新月形。癌细胞异型性不显著。免疫组化为:CK7(+)7例、CK5/6(-)1例,CK20(-)4例, TTF-1(+)4例, NapsinA(+)3例。结论原发性肺粘液腺癌(PPMA)MSCT征象具有一定特征性,加强对PPMA的CT征象认识有助于降低本病的误诊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7例经病理证实的肺肉瘤样癌(PSC)的CT表现与临床资料,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PSC的CT表现,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分析病灶发生的部位、形态、强化形式与周围侵犯及转移等.结果 7例PSC均为单发,左肺4例,右肺3例;6例为周围型,1例为中央型.病灶平扫为软组织密度,其中6例密度不均匀,可见片状低密度坏死区;增强扫描5例呈厚环状强化,1例呈片絮状强化,1例病灶较小呈轻度均匀强化.所有病例免疫组织化学见CK(+)与Vim(+).结论 PSC CT表现有一定的特点,周围型常表现为较大的肿块,易侵犯胸壁,增强扫描多呈厚环状强化,病灶常可见片状低密度坏死区,确诊需依靠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的CT表现及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2例腹部IMT患者的CT表现,其中9例行平扫及增强扫描,3例仅行平扫。结果肿瘤发生于肠系膜6例,腹膜后2例,直肠1例,腹股沟1例,大网膜1例,小网膜1例;8例为单发病灶,4例为多处病灶,部分有融合;边缘规整、清晰9例,3例与周围组织粘连、无分界;7例呈囊实性肿块,5例病灶呈实性;5例囊实性肿瘤增强扫描显示实性成分呈轻中度强化,囊性成分无强化,4例实性肿块均表现为不均匀强化。病理学检查,镜下示肿瘤梭形细胞弥漫性增生,伴大量浆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波形蛋白Vimentin(+)12例、平滑肌肌动蛋白SMA(+)12例,肌特异性蛋白MSA(+)12例。结论 CT能清楚显示IMT的部位、大小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但征象无特异性,确诊仍依赖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胸膜孤立性纤维瘤(SFTP)的多层螺旋CT (MSCT)表现与病理特征.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SFTP的MSCT表现与病理特征.结果 11例均表现为胸腔单发实性肿块.5例为胸部单发巨大肿块占位病变,边缘清晰;6例为结节状肿块,肿块直径2.1~16.5cm;密度均匀(5例)或不均匀(6例),2例中央出现钙化.4例巨大肿瘤内见杂乱血管,肿瘤不均匀强化呈“地图样”.镜下肿瘤组织由梭形细胞组成,排列成编织状,局灶细胞可见核仁,间质大量胶原纤维沉积.免疫组化显示,11例患者Vim (+)、CD34(+)、S-100(-)、CK(-);其中8例CD99(+);9例Bcl-2(+).结论 SFTP的MS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MSCT重建对病变的显示及诊断提供很大的帮助,病理形态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腮腺Warthin瘤的CT及MRI表现特征,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1例腮腺Warthin瘤患者的CT和MRI表现,分析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数目、CT密度、MRI信号及强化特点。结果:31例患者共43个病灶,单发20例,多发11例;74.4%(32/43)的病灶位于腮腺浅叶后下极;95.3%(41/43)的病灶呈圆形或类圆形;90.7%(39/43)的病灶边缘清楚;33个病灶呈实性,10个呈囊实性。CT增强扫描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动脉期实性部分呈不同程度强化,CT值增加(42.3±17.1)HU;静脉期强化程度减低,CT值增加(25.4±9.8)HU。MRI平扫信号均匀或不均匀,T1WI呈等、稍低或稍高信号,脂肪抑制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或高、低混杂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实性部分多呈明显强化(6个),静脉期强化程度减低。其中25个病灶内可见小血管通过或包绕。结论:腮腺Warthin瘤的CT和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结合性别、年龄、病变部位,有助于术前作出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FSP)的影像表现及临床病理特征,提高该病的诊断及鉴别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5例DFSP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结果:35例患者中单发31例,多发4例,共40个病灶;34例位于皮肤或皮下脂肪层,1例位于浅筋膜下层;发生于躯干21例,四肢10例,头面部4例。病灶多呈不规则形或梭形,其中14个病灶伴有“子结节外突征”,23个病灶伴有“多结节征”,5个病灶伴有“悬吊征”。病灶最大径1.3~18.6 cm,平均5.1 cm。病变CT平扫呈等或稍低密度,增强扫描多呈轻中度不均匀强化。T1WI多呈等、稍低信号,T2WI-FS多呈均匀或混杂高信号,部分病灶内可见“双低信号征”,D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呈均匀或不均匀明显强化。病灶多合并周围侵袭征象,26例见“皮肤尾征”,32例见“脂肪尾征”,16例见“筋膜尾征”。病理表现为真皮及皮下组织的梭形肿瘤细胞围绕血管呈“车辐状”排列。免疫组化CD34、Vimentin多呈阳性,CK、S-100蛋白多呈阴性。结论:DFSP的发病部位、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术前检查...  相似文献   

9.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和MRI表现与病理对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ocalnodularhyperplasia,FNH)的CT和MRI表现及病理基础。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18个病理证实的FNHCT和MRI表现特点并与病理对照(CT检查8例,MRI检查10例,2例同时做CT和MRI检查)。结果:病灶大小2.0~14.5cm;CT检出9个病灶,CT平扫病灶均呈低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增强扫描动脉期示除中心疤痕灶外,所有病灶均明显增强,4个病灶周边见增粗、扭曲的动脉;门脉期示病灶呈稍高密度,延时期示5个病灶呈稍高或等密度,4个病灶呈稍低密度;4个病灶的中央疤痕均延时增强。MRI检出11个病灶,病灶均呈稍长或等T1及T2信号;增强动脉期示病灶明显增强,门脉期及延时期呈稍高或等信号,5个病灶的中央疤痕延时增强。结论:CT和MRI能够显示FNH的病理特征及血供特点,提高对FNH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卵巢支持-间质细胞瘤(SLCT)的CT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影像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卵巢SLCT的CT图像,其中4例行增强扫描.结果 6例SLCT均为单侧,CT平扫5例呈囊实性肿块,1例呈实性.4例增强扫描囊壁、间隔及肿瘤实性部分呈进行性、明显强化.3例睾酮升高,2例泌乳素升高,1例甲胎蛋白(AFP)升高.免疫组织化学检查:Inhibin-α(+)6例,Vimentin(+)4例,Calretinin(+)2例,CD99(+)1例,Ki-67(+)1例,CK20(+)1例.结论 卵巢SLCT的CT表现有一定特点,单侧附件区、椭圆形、囊实性或实性肿块,边缘清晰,实性部分进行性、明显强化,结合临床资料特别是血清睾酮水平升高,有助于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滑膜肉瘤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7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滑膜肉瘤的临床资料及34例CT或/及MRI资料,分析其影像学征象。结果滑膜肉瘤多见于青壮年,好发于四肢关节(下肢,46%)。大多数病变较大( 5cm; 82%),呈结节状或分叶状。CT表现:病变类似于肌肉密度,大多数病变内可见坏死、囊变,增强扫描病变呈异质强化; 8例(44%)于病灶周边见点状、长条状钙化。MRI表现具有两组特征:1)直径 5cm的病变(18例),均表现为异质性,T1WI呈等或低信号,其中7例病灶内T1WI高信号提示出血;在T2WI中,10例(43%)观察到"三重信号征",12例见内部线样低信号分隔,其中6例呈多囊样改变; 2例存在液-液平信号;增强扫描病变呈不均质强化; 2)直径5cm的病变(6例),其中4例信号较均匀,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病变呈均匀强化; 2例呈多囊样改变,可见"三重信号征",呈结节样强化。12例病变DWI呈现高信号。结论滑膜肉瘤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综合分析有助于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12.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和MRI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CT和MRI表现及病理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20个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FNH的CT和MRI表现特点,并与病理对照(CT检查12例,MRI检查10例,4例同时行CT和MRI检查)。结果:病灶大小1.8~13.5cm;CT检出11个病灶,CT平扫病灶均呈低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增强扫描动脉期示除中心疤痕灶外,所有病灶均明显增强,6个病灶周边见增粗、扭曲的动脉;门脉期示病灶呈稍高密度,延时期示6个病灶呈稍高或等密度,5个病灶呈稍低密度;5个病灶的中央疤痕均延时增强。MRI检出12个病灶,病灶均呈稍长或等T1及T2信号;增强动脉期示病灶明显增强,门脉期及延时期呈稍高或等信号,7个病灶的中央疤痕延时增强。结论:CT和MRI能够显示FNH的血供特点及病理特征,动态增强扫描是诊断FNH最有效的影像学手段,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13.
王晓军  杨四清  刘义  骆昌政  李风桂  欧玲   《放射学实践》2009,24(12):1320-1323
目的:探讨肝脏炎性假瘤的CT表现与病理及病程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病理证实的肝脏炎性假瘤患者的CT影像特征和病理表现,结合文献资料探讨病变影像、病理及病变进程之间的关系。结果:11例患者12个病灶,全部平扫表现为低密度,增强扫描4例在动脉期及门静脉期均无明显强化,有7例强化,其中2例病灶周围环状强化,病灶本身不强化,5例病灶周边不规则强化或内部间隔强化。本组CT检查有4例误诊。全部病变病检见肝脏正常组织结构破坏,代之以纤维母细胞,伴有慢性炎性细胞浸润。部分病灶中央呈片状凝固性坏死,周边组织充血水肿。结论:肝脏炎性假瘤多表现为包膜下方低密度病灶,部分病灶可强化;增强表现与不同的病理基础相关,并且反映了病变的进展过程。  相似文献   

14.
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IHPCC)的CT特征,加深对IHPCC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2例IHPCC的CT表现。结果:CT平扫12例均为类圆形或不规则形低密度灶,边界不清;病灶周围肝内胆管扩张5例;局部肝包膜回缩征象4例;增强扫描:动脉期与静脉期病灶无强化或轻度强化,延迟后病灶内部呈片状、分隔状或均匀强化。结论:IHPCC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对于与肝内其它常见病变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脏炎性假瘤(IPL)的影像学表现及病理特点,提高对它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9例IPL患者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特点。14例行CT检查,3例MRI检查,2例同时CT和MRI检查。结果 19例患者中多发病灶5例,收集29个病灶。位于肝右叶15例;CT平扫均为低或等密度;5例MRI检查,T1WI呈低信号,T2WI呈低或稍高信号;动态增强强化方式多样:周边小结节状或厚薄壁环形强化8例;病灶内分隔状或结节状强化3例;全瘤强化8例;16例动态增强表现为动脉期不同程度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以延迟强化为主。所有病灶镜下均见纤维组织增生伴不同程度坏死、炎症细胞浸润。结论 CT和MRI可以提供IPL的诊断线索,其影像学表现多样与病灶的病理基础有关。如果临床怀疑,病理诊断是必须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胆管错构瘤的CT及MRI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病理证实的肝内胆管错构瘤13例患者的CT或MRI资料,观察病变在CT及MRI图像上的分布、大小、形态及强化特点。结果:CT平扫主要表现为肝内低密度的囊状病变灶,病灶直径小于10mm,CT增强扫描无强化;MRI主要表现为T1WI上病变信号低于肝实质,T2WI病灶显示清楚,呈明显的高信号,增强扫描病灶未见强化,部分病灶出现边缘强化;MRCP显示肝内多发囊性病变与肝内胆管不相通。结论:胆管错构瘤的CT及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助于对该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7.
结节样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CT和MRI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结节样周围型胆管细胞癌(PCC)的CT和MRI表现及其病理基础.方法:15例经病理证实的结节样PCC患者,11例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6例行MRI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结合病理结果分析其CT和MRI表现.结果:15例共检出病灶19个,直径(2.8±1.4)cm,于肝左、右叶均见分布.CT共检出15个病灶,增强扫描示14个病灶动脉期呈周边强化,门脉期显示8个病灶内对比剂向中央扩散强化,6个病灶未见上述强化方式;1个病灶CT动态增强扫描呈"快进快出"改变.4个病灶见邻近肝包膜凹陷,2个病灶伴随胆管轻度扩张.6例MRI共检出6个病灶,T2WI示5个病灶呈不规则低信号,动态增强扫描示相应区域均见强化;另1例病灶增强扫描动脉期有异常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呈等信号.结论:结节样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CT和MRI表现多样,与病灶内各种成分的比例和分布相关,其动态增强表现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腮腺Warthin瘤的CT影像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1例腮腺Warthin瘤的临床及CT影像特点,对病变的部位、形态、大小、数目、CT平扫和双期增强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21例腮腺War-thin瘤患者,共43个病灶,双侧多发2例,单侧多发6例,83.7%(36/43)病灶或病灶主体位于腮腺浅叶后下极;40个病灶呈圆形或类椭圆形;97.7%(42/43)病灶边缘清楚。CT平扫83.7%(36/43)病灶密度均匀。增强扫描,病灶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动脉期病灶实性部分呈中度-明显强化,增强幅度(45.6±15.7)HU;静脉期强化减退,增强幅度(28.5±10.3)HU;74.4%(32/43)病灶可见包绕血管/或小血管进入病灶。结论腮腺Warthin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特点有助于作出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Castleman病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病理证实的Castleman病的临床资料和CT表现,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病变部位:胸部7例,腹膜后3例,肠系膜2例,颈部1例.临床分型:局灶型10例,多中心型3例.病理分型:透明血管型11例,浆细胞型2例.CT表现:CT平扫示病灶均为等密度,2例伴有钙化;增强扫描示透明血管型病灶均有明显持续强化,浆细胞型病灶呈轻度~中度强化.结论:Castleman病的CT表现与病理类型密切相关,透明血管型病变的CT表现具有特征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结节性甲状腺肿(NG)的螺旋CT表现及病理基础,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4例NG患者的螺旋CT表现,并与其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 NG患者甲状腺密度低于正常甲状腺密度,单发NG与多发NG甲状腺的密度无统计学差异.病灶多为多发,呈圆形或类圆形,大小不等,病灶边缘光整(28/34) ,病灶密度低于周围甲状腺组织,大部分病灶内密度较均匀(27/34),中心性坏死常出现在较大病灶(直径>3.0 cm)内(5/34).增强后病灶实体部分CT值增加(47.1±42.2) HU,但强化程度低于周围甲状腺组织.病灶内钙化(6/34)多呈小点状、斑块状或蛋壳状.病理表现为单发或多发囊实性或实性结节,包膜不连续,部分(5/13)患者影像学表现为单发NG,病理表现为多发.CT表现为弥漫性的NG有3例,病理证实均为恶性.结论 NG的螺旋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综合判断可提高CT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