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WHO病理分类中不同亚型肾细胞癌(renal cee carcinoma,RCC)的CT特征,旨在加深对RCC的认识,提高影像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3年9月72例经病理证实的RCC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检查结果,其中透明细胞癌58例,乳头状细胞癌7例,嫌色细胞癌4例,多房囊性肾癌3例.结果 透明细胞癌平扫病灶呈等或低密度,增强扫描皮质期肿瘤多呈不均性明显强化,实质期、分泌期强化减退.乳头状细胞癌多呈等密度或囊实性,增强扫描皮质期实性部分轻度强化,实质期、分泌期延迟强化.嫌色细胞癌多位于肾髓质内,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强化均匀,坏死、囊变少见.多房囊性肾癌位于肾皮质区,由多个囊腔和分隔构成,囊壁及间隔菲薄,无附壁结节,平扫病灶呈低密度,增强扫描囊壁、间隔延迟强化.结论 不同病理亚型肾细胞癌CT特征、手术方案、预后均不同,术前影像学检查准确诊断能够为临床医师选择合理手术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各亚型肾细胞癌(RCC)的MSCT诊断和病理的相关性,以提高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RCC,所有患者均行MS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并将CT表现与病理组织学相对照。结果 :35例透明细胞癌平扫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其中22例见坏死囊变区,4例见出血灶,3例见钙化灶,增强扫描皮质期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实质期强化程度快速下降,排泄期持续下降,表现为"速升速降"型;6例乳头状细胞癌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肿块,CT平扫呈等或低密度影,增强扫描呈乏血供表现,轻度强化,强化程度低于嫌色细胞癌;3例嫌色细胞癌呈类圆形,其中1例病灶内有钙化灶,平扫密度较均匀,向肾皮质和肾窦膨胀性生长,增强扫描呈"平台型"均匀轻中度强化;1例集合管癌表现为不规则形肿块,密度不均,病灶内均可见出血、坏死征象,增强扫描均呈不均匀中度强化,并侵犯周围组织、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结论:各亚型RCC的病理学特点是CT表现的基础,仔细观察MSCT动态增强扫描特点,可提高RCC的术前诊断与鉴别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探讨肾透明细胞癌的MSCT表现,以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3例肾透明细胞癌的MSCT表现,所有患者均行平扫、皮髓交界期、实质期和排泄期增强扫描。结果:23例中,单发21例,多发2例(1例为单侧2个病灶,1例为双侧7个病灶)。23例共30个病灶,左侧10个,右侧20个。肿瘤呈圆形或类圆形,直径1~12 cm,平均4.6cm,其中≤3 cm 12个。CT平扫病灶呈等密度4个,囊性低密度3个,混杂密度23个;钙化6个。增强扫描:除2个较小肿瘤呈均匀强化外,28个强化不均匀;皮髓质期25个病灶明显强化,强化最明显区高于邻近皮质者15个,相似或略低于邻近皮质者10个;实质期肿瘤强化程度降低;排泄期肿瘤与肾实质相比呈明显低密度,病灶边界更清楚;25个病灶内见不同程度坏死、囊变。13个有假包膜。3个囊性肾透明细胞癌,平扫病灶呈囊状,2个表现如单纯性肾囊肿,1个可见网格状分隔;增强扫描1个肾透明细胞癌明显囊变,囊壁及分隔明显不规则强化;2个多房囊性肾透明细胞癌分隔不规则强化。结论:肾透明细胞癌血供丰富,瘤内可有出血、坏死、囊性变、钙化及假包膜,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大多可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5.
肾嫌色细胞癌的影像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分析肾嫌色细胞癌(CCRC)的影像表现特征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以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2例CCRC的资料,其中10例经CT检查,包括平扫、皮质期和髓质期动态增强扫描(1例无皮质期扫描)。2例经MR检查,包括平扫T1WI、T2WI及皮质期和髓质期动态增强T1WI。结果病灶位于左肾4例,右肾8例,最大径24.0~125.0mm,平均56.7mm。10例CT检查中,6例在平扫上密度均匀一致,5例增强后扫描强化均匀一致,与病理上该肿瘤较少发生坏死、囊变、出血对应。皮质期,9个病灶的强化程度均高于髓质,低于皮质,强化程度与微血管密度密切相关;髓质期,10个病灶密度均明显低于髓质。2个体积较大的病灶内见中央星状瘢痕。4个病灶周围见假包膜。MR检查的2例相对于髓质,病灶在平扫T1WI上呈高信号,在T2WI上,表现为明显的低信号。病灶的强化方式与CT相似。结论CCRC在CT及MRI上的均质性特点、独特的强化方式及T1WI上呈相对于髓质的明显低信号,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助于与其他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6.
陈雁  张谨  戴景蕊  周纯武   《放射学实践》2010,25(1):71-74
目的:测定正常肾脏皮质的各灌注参数,探讨肾细胞癌的多层螺旋CT灌注表现,分析不同病理亚型肾细胞癌的灌注是否有差异。方法:73例肾细胞癌,其中透明细胞癌65例、乳头状癌3例、嫌色细胞癌5例。术前行多层螺旋CT灌注扫描,分别测量肾癌病灶、患侧肾脏及对侧肾脏正常皮质的血容量(BV)、血流量(BF)、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表面通透性(PS),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肾脏皮质BV、BF、MTT及PS分别为(23.53±5.71)ml/100g、(454.32±110.90)ml/(min·100g)、(3.62±1.38)S、(63.95±18.85)ml/(min·100g)。肾癌病灶BV、BF、MTT及PS分别为(17.17±8.34)ml/100g,(261.96±175.86)ml/(min·100g)、(7.08±3.42)s、(25.07±13.20)ml/(min·100g)。其中透明细胞癌BV、BF、MTT及PS分别为(17.97±8.30)ml/100g,(279.61±177.02)ml/(min·100g)、(6.85±3.39)S、(25.78±12.94)ml/(min·100g);乳头状癌BV、BF、MTT及PS分别为(4.82±2.93)ml/100g,(52.00±51.77)ml/(min·100g)、(11.74±3.63)s、(11.90±5.12)ml/(min·100g);嫌色细胞癌BV、BF、MTT及PS分别为(14.22±3.21)ml/100g,(158.49±49.79)ml/(min·100g)、(7.26±1.77)s、(23.69±17.41)ml/(min·100g),肾细胞癌BV、BF、PS较正常肾脏皮质减低(P〈0.01),MTT较正常肾皮质增加(P〈0.01)。透明细胞癌BV、BF均较乳头状癌高(P〈0.05),透明细胞癌MTT较乳头状癌低(P〈0.05),透明细胞癌BV、BF均较嫌色细胞癌高(P〈0.05),透明细胞癌BV、BF均较非透明细胞癌高(P〈0.05),余各病理亚型间各参数无差异。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扫描可以直观地反映肾细胞癌与正常肾脏组织的灌注差异,且各病理亚型的血流灌注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方旭  边云  韩换  陆建平  王莉 《放射学实践》2017,(10):1099-1100
病例资料 患者,男,66岁.因体检发现左肾占位一周,于2016年9月9日入院就诊.患者无明显不适主诉,无血尿、腰痛、腹痛,无尿频、尿急、尿痛,体重无明显变化.2016年9月13日于我院影像医学科行肾脏CT平扫加增强检查,提示左肾上极可见类圆形肿块影,大小约4.3cm×4.2cm,边界清晰,增强后动脉明显不均匀强化,延迟期强化减低,肿块内部见斑片状无强化影;左肾下级可见椭圆形肿块影,大小约3.6cm×2.7cm,边界清晰,增强后持续呈轻度强化(图1a~c).  相似文献   

8.
肾细胞癌的螺旋CT表现及与病理间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肾细胞癌(RCC)的螺旋CT(SCT)表现及与病理间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搜集行SCT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RCC 34例,将SCT征象分组与病理征象进行比较。结果 (1) 34例RCC增强后均有显著强化,其中2 6例肿瘤在皮髓期密度等于或超过肾皮质,8例低于肾皮质高于肾髓质;SCT双期增强扫描对34例RCC的检出率为10 0 % ,定性诊断率为10 0 % ,分期的准确性为94 %。(2 )SCT上肿瘤边缘清晰者14例,病理检查12例有完整的假包膜(85 .7% ) ;细胞核分级在瘤体直径>3.0cm组、肿瘤边缘不清晰组、瘤体中心有坏死不强化区组,分别高于瘤体直径≤3.0cm组、肿瘤边缘清晰组、瘤体内无坏死区组(P均<0 .0 1)。结论 SCT双期增强扫描是RCC可靠的检查方法,能准确反映其病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9.
肾细胞癌MSCT灌注参数与细胞增殖活性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肾细胞癌螺旋CT灌注扫描参数与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肾细胞癌患者与15例健康自愿者, 行肾区CT平扫后选择经肿瘤的最大层面或正常肾脏选肾门平面为靶平面再行同层动态增强扫描,经过灌注软件处理分析,分别获得肾癌组织及双侧肾皮质的血流量(BF)、相对血容比(rBV)、平均通过时间(TTP)、通透性(Pm) 及时间密度曲线(TDC图).24例肿瘤组织切片采用免疫组化方法(SP法)检测肾肿瘤Ki-67的表达.将所获灌注参数与免疫组化指标进行比较研究.结果:①各级别肾细胞癌间及肾细胞癌与正常肾皮质BF、rBV、Pm均有显著性差异.各级别肾细胞癌间及肾细胞癌与正常肾皮质TTP无显著性意义;②各级别肾细胞癌间Ki-67表达均有显著性意义;③CT灌注参数中,BF、rBV、Pm与肾细胞癌Ki-67有明显相关关系;TTP与Ki-67间无显著相关性.结论:MSCT灌注成像能定量检测肾细胞癌血流灌注和血管通透性改变, 有助于推测肾细胞癌的术前分级,评价肿瘤细胞增殖状态,为术前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肾透明细胞癌的CT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肾透明细胞癌16例,从病灶数目、大小、形态、强化方式及与邻近结构关系等方面总结其CT影像特点。结果本组16例均为单发病灶,多位于肾皮质,形态多为圆形或类圆形,多凸出肾轮廓之外,平均4.7cm(2.2~10cm不等),伴或不伴邻近结构受累;增强扫描大多数(12例)动脉期明显不均质强化,静脉期及分泌期强化程度降低,低于周围肾实质,即典型的"快进快出"式强化,1例动脉期中等度强化,2例仅轻度强化,1例肿瘤内形成动静脉瘘。本组病例其中1例为囊性肾透明细胞癌,内可见多发点状及条状钙化,增强后呈中等强化,囊内容物不强化。结论 CT扫描是肾透明细胞癌的重要检查手段,其较特征性的动脉期强化方式是与其它类型肾癌相鉴别的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肾癌少见亚型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经病理证实的除透明细胞癌外的所有肾癌资料,包括嫌色细胞癌(ChRCC)14例,乳头状癌(PRCC)Ⅰ型10例,PRCCⅡ型15例,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MTSCC)7例,对比分析所有CT征象和强化特点.结果 4种肾癌亚型在强化均匀度、边界、有无侵犯肾盂、肿瘤内血管影等指标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hRCC在三期增强扫描的CT值均高于其他3种肾癌亚型,分别与PRCCⅠ型、PRCCⅡ型和MTSCC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仅MTSCC在增强各期的强化程度都低于肾髓质,其余亚型在皮质期的强化程度均高于肾髓质.结论 MSCT结合增强扫描在上述4种肾癌亚型的鉴别诊断中有着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通过左、右肘注射对比剂对颈动脉CT造影(CTA)成像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09至2021-06在武警北京总队医院医学影像科行头颈部CTA检查的100例患者,其中50例经右臂肘正中静脉注射对比剂的为右臂组,50例经左臂肘正中静脉注射对比剂的为左臂组;对比两组患者两侧颈动脉CT值及静脉显影优良率。结果 右臂组及左臂组的左颈总动脉CT值分别为(335.25±20.67)Hu、(315.78±20.67)Hu,右颈总动脉CT值分别为(330.28±18.45)Hu、(313.56±19.45)Hu,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臂组静脉显影优良率为86.00%,高于左臂组的6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动脉CT血管造影采用右臂静脉注射对比剂,可减少上腔静脉、头臂静脉、锁骨下静脉伪影及对比剂反流。  相似文献   

13.
目的:联合病理分型对肾细胞癌的CT影像特征进行分析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收集我院手术病理证实的47例肾细胞癌患者,术前均做CT平扫+动态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CT影像特征并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34例透明细胞癌,5例多房囊性肾细胞癌,3例乳头状癌,4例嫌色细胞癌,1例集合管癌。最新病理分型将颗粒细胞癌和多房囊性肾细胞癌均归到透明细胞癌,此类型肾癌血供丰富,增强扫描后动脉期明显强化;而乳头状癌和嫌色细胞癌血供相对较少,强化程度明显低于透明细胞癌。结论各型肾细胞癌的CT表现的特异性并不强,最终分型仍依靠病理,仔细分析肾癌的CT影像特征与病理之间的关系有助于诊断与鉴别。  相似文献   

14.
周围型小肺癌的64排螺旋CT表现与病理对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周围型小肺癌螺旋CT表现与组织病理学间的相关性.方法 本文收集经手术、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直径≤3 cm周围型小肺癌52例,包括鳞癌18例,腺癌24例,腺鳞癌10例.对CT所见各种表现与不同组织病理类型间的联系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方差分析进行统计.结果 (1)不同组织病理类型病灶发生部位无统计学差异(P>0.05).(2)周围型小鳞癌、腺癌、腺鳞癌的CT表现:①毛刺征,鳞癌6例(33.3%),腺癌18例(75%),腺鳞癌8例(80%);②分叶征,鳞癌14例(77.8%),腺癌8例(33.3%),腺鳞癌8例(80%);③空泡征,鳞癌3例(16.7%),腺癌14例(58.3%),腺鳞癌2例(20%);④支气管血管集束征,鳞癌6例(33.3%),腺癌13例(54.2%),腺鳞癌2例(20%);⑤胸膜凹陷征,鳞癌5例(27.8%),腺癌18例(75%),腺鳞癌6例(60%),三者之间的部分征象存在明显差异(P<0.05);⑥三者之间强化程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周围型小肺癌螺旋CT表现与组织病理类型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关系,CT检查可为周围型小肺癌初步定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小肾癌在64层螺旋CT多期动态扫描中的影像特征。方法 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肾癌患者,包括透明细胞癌18例,嫌色细胞癌及乳头状细胞癌各1例,术前均经增强前与增强后皮质期、实质期以及排泄期扫描,全部操作是采用GELight-speed 64层螺旋CT机进行的。对所有患者的CT表现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20例小肾癌患者均为单发,左侧9例,右侧11例,肿瘤平均直径2.3±0.4 cm(范围1.6~2.9 cm)。局限于肾内4例,突出于肾轮廓外16例,但无1例伴发肾周、肾静脉或下腔静脉受侵及淋巴结转移。CT平扫检出16例,其中13例的瘤体呈低密度,增强后皮质期及实质期20例全部检出,其中18例的瘤体明显强化。皮质期瘤体CT值低于或达到对侧正常肾皮质,实质期瘤体CT值下降,排泄期瘤体CT值进一步下降,呈低密度影,表现为"快进快出"的强化形式。结论 64层螺旋CT多期扫描能直观、立体地显示小肾癌的部位、大小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尤其是它的时相特征对于术前确诊和制定手术方案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肾癌不同病理亚型的CT表现,为临床判断预后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对35例病理证实的肾癌CT平扫及动态扫描图像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肾癌不同病理亚型的CT特征.结果:本组透明细胞癌29例,乳头状癌3例,嫌色细胞癌3例,透明细胞癌的囊变坏死率(25/29)及强化幅度明显高于其他两个亚型,属富血供肿瘤,具快进快出强化方式,而乳头状癌及嫌色细胞癌为相对乏血供肿瘤,呈轻中度均匀或不均匀强化.结论:肾癌的螺旋CT表现和病理分型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64层CT三维血管成像对活体供肾移植术前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64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对活体(亲属)供肾肾移植术前进行血管情况评价,明确CTA技术在肾移植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拟行活体肾移植术供肾者44例,行64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了解肾脏血管起始,数目,分枝走行,有无狭窄及病变,分析其对手术的指导作用.结果:64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的影像立体感强,很好的反映了肾和肾血管的解剖结构以及肾血管的走行、变异情况.结论:64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技术是活体肾移植供肾术前检查的可靠方法,对术前取肾手术方案的制定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影响因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64层CT又称容积CT,与以前的单、多层CT相比,其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均达到明显提高,心脏冠状动脉CT成像的质量也明显改善[1].但并非所有患者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都符合诊断要求.随着64层CT在基层医院的普及,探讨影响64层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因素,并在CT检查前控制不利因素,有利于改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提高CT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9.
肾细胞癌螺旋CT表现与肿瘤血管生成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肾细胞癌(RCC)螺旋CT同层动态扫描表现与癌组织微血管密度(MVD)、癌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表达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 对18例肾细胞癌患者行螺旋CT靶平面同层动态扫描,计算动态CT各指标,包括曲线升段斜率(S)、曲线下面积(AR)、增强后CT增加值(△HU)、组织血管比(TBR)。时间-密度曲线(T-DC)类型按升段斜率由小到大分为A、B、C型。组织切片经CD34单克隆抗体及VEGF多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采用图像分析仪计数“热点”(hot spot)MVD、VEGF蛋白表达量,并观察肾细胞癌微血管分布。结果 (1)癌组织MVD与动态CT指标S、△HU、AR、肿瘤曲线分型之间呈极显著性相关(r=0.51、0.56、0.50、0.57,P<0.01),与TBR呈显著相关性(r=0.51,P<0.05)。VEGF蛋白表达量与MVD及动态CT各指标间均无显著相关性(r=0.30、0.03、0.12、0.08、0.10、0.01,P>0.05)。(2)据T-DC升段斜率不同,所分A、B、C型。RCC间增强CT表现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9.84、12.17、24.00,P<0.05)。结论 动态螺旋CT扫描可无创评价肿瘤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病理亚型乳腺粘液癌(MBC)的超声表现特征。方法选取39个MBC病灶,比较传统单纯性乳腺粘液癌(cPMBC)、乳腺粘液微乳头状癌(MUMPC)及混合型乳腺粘液癌(MMBC)的临床及超声表现特点,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分析。结果MBC多表现为平行方位的低回声团块,少见液化及微钙化;cPMBC、MUMPC多呈椭圆形或分叶状,后方回声增强及伴侧方声影,前者多富血供,后者多乏血供;MMBC边缘多呈角状或蟹足状且乏血供,后方回声多无改变,少见侧方声影。三组癌的年龄、最大径、位置、纵横比、内部回声、微钙化、导管变化、血流Adler分级及阻力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cPMBC与MMBC的边缘、后方回声模式、侧方声影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7),MMBC较cPMBC与MUMPC更易出现淋巴结转移(P<0.0167)。结论MBC的超声表现与其组织病理学特点相关,cPMBC、MUMPC与MMBC的声像特征各具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