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调查重症哮喘儿童社交焦虑现状并进行logistics回归分析。方法:①将医院2016年12月-2018年12月收治的137例重症哮喘患儿纳为研究对象,待患儿病情稳定后,要求其填写儿童社交焦虑量表(SASC),调查重症哮喘患儿社交焦虑发生率;②根据是否发生社交焦虑将重症哮喘患儿分为焦虑组与正常组,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影响重症哮喘患儿社交焦虑的危险因素。结果:①重症哮喘患儿社交焦虑发生率为37.23%;②单因素分析提示,重症哮喘社交焦虑组患儿及正常组患儿哮喘病程、哮喘控制程度、合并呼吸衰竭情况、重症哮喘发作次数、哮喘日常控制程度、母亲文化程度、主要照护者焦虑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家庭结构、父母婚姻状态、父母对患儿治疗信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χ~2=17.76,14.06,43.36,20.35,23.19,7.09,7.13,6.35,6.58,49.56;P0.05),两组年龄、性别无显著性差异(P0.05);③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提示,重症哮喘多次发作、哮喘日常控制不良、母亲低学历水平是重症哮喘患儿社交焦虑患病的危险因素(OR=3.550,5.737,3.873;P0.05),而父母对患儿治疗信心是患儿社交焦虑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重症哮喘患儿社交焦虑发生率较高,提高患儿母亲对疾病的知晓率及照护能力,有效稳定哮喘日常控制水平,增强患儿父母对疾病治疗的信心,在降低重症哮喘患儿社交焦虑发生率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单亲家庭小学生的社交焦虑水平在其自我意识与社会期望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2018年9月-2018年12月在上海某区5所小学进行问卷调查,筛选单亲家庭157名2~5年级小学生,采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儿童社会期望量表和儿童自我意识量表进行评定,并进行相关分析与中介效应分析。结果:(1)不同学校小学生在三方面的程度上有显著差异(χ~2=14.826,19.443,31.035;P0.05);性别对自我意识程度高低有显著性差异(χ~2=6.392,P0.05),且焦虑因子得分差异有显著性(t=2.783,P0.05);是否独子在社交焦虑程度(χ~2=6.225,P0.05)及得分(t=2.133,P0.05)上均有显著性差异;(2)自我意识各维度与儿童社交焦虑(r=-0.504,P0.01)及各因子(r=-0.486,-0.236;P0.01)均呈显著负相关;儿童社会期望与儿童社交焦虑(r=-0.340,P0.01)及各因子呈显著负相关(r=-0.293,-0.179;P0.05),与自我意识除躯体外貌与属性因子外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3)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儿童社交焦虑和儿童自我意识合群因子是儿童社会期望的影响因素(P0.01);社会期望在合群和社交焦虑之间起部分中介效应。结论:单亲家庭小学生自我意识、社会期望和社交焦虑的关系密切,社会期望受合群因子、社交焦虑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信息及情感支持对支气管哮喘儿童父母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2月于我院确诊为支气管哮喘并按时参加教育活动的哮喘患儿家长(父亲或母亲选择一方)为研究对象,共有家长106名。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6名家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名。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教育方法,观察组进行多维度信息及情感支持。采用疾病不确定感父母量表(PPUS)评估患儿家长疾病不确定感。采用中文版焦虑量表评分评估患儿家长焦虑程度。采用直观满意度模拟标度尺(VAS)评估家长对健康教育服务质量的满意度。结果:干预前,两组患儿家长疾病不确定感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儿家长疾病不确定感程度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得分低于对照组(t=-10.918,-15.685,-11.325,-8.632,-7.476;P0.01)。干预前,两组患儿家长焦虑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两组患儿家长焦虑程度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得分低于对照组(t=-5.722,P0.01)。观察组满意度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7.525,P0.01)。结论:信息及情感支持可显著降低支气管哮喘儿童父母焦虑水平和疾病不确定感程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考察母亲心理灵活性与学龄前儿童焦虑的关系以及儿童是否独生子女在其中的调节作用。方法:招募3~7岁学龄前儿童的母亲387名,其中独生子女占47.8%。采用接纳与行动量表第二版(AAQ-II)、儿童焦虑量表(SCAS)进行调查。结果:分组回归结果显示,AAQ-II得分与学龄前独生子女的SCAS总分及分离焦虑、躯体伤害恐惧、社交恐惧和广泛性焦虑4个维度得分负向关联(β=-0.27、-0.25、-0.18、-0.22、-0.34;均P<0.05),与学龄前非独生子女的SCAS总分及分离焦虑、躯体伤害恐惧、社交恐惧、强迫-冲动障碍和广泛性焦虑5个维度得分负向关联(β=-0.45、-0.37、-0.37、-0.38、-0.33、-0.39;均P<0.001);调节效应检验结果显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AAQ-II得分与SCAS总分的回归系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母亲心理灵活性越低,则学龄前儿童焦虑水平越高;非独生子女学龄前儿童焦虑更容易受到母亲心理灵活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体感游戏康复治疗对孤独症儿童社交障碍、日常生活能力及情绪行为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7年1月期间在我院儿科接受规律性康复治疗与训练的孤独症儿童70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实验组(n=35)和对照组(n=35),对照组患儿接受传统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及常规康复训练;实验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体感游戏康复治疗。治疗前后采用能力低下儿童评定量表(PEDI)、儿童孤独症症状评定量表(CARS)及儿童孤独症行为量表(ABC)评估日常生活能力、社交障碍及情绪行为等改善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前PEDI评分、CARS评分、ABC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3项评分均显著改善,且实验组治疗后PED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CARS评分、ABC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2.40,-3.72,-3.90;P0.05)。结论:体感游戏康复治疗对孤独症儿童社交障碍、日常生活能力及异常情绪行为改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北京农村地区中学生焦虑障碍、抑郁障碍的流行状况、流行特征及相关因素,为进行预防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北京农村地区2060例初、高中学生,针对焦虑、抑郁症状及其相关因素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SCARED)、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DSRSC)进行症状评定。结果①中学生焦虑障碍的阳性率为33.1%,抑郁障碍的阳性率为19.3%;②女生焦虑障碍阳性率高于男生(χ2=14.940,P=0.000),而男生抑郁障碍的阳性率高于女生(χ2=14.046,P=0.000);③初二年级的抑郁障碍阳性率高于初一、初三年级(χ2=6.637,P=0.041)。高中阶段焦虑障碍阳率性随年级升高而降低,变化显著(χ2=8.253,P=0.016);高中生的焦虑障碍阳性率显著高于初中生(χ2=10.843,P=0.001);④多元log istic回归表明,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的发生率与性别、民族、年级、健康状况、学习成绩有关。结论女生易感焦虑障碍,男生易感抑郁障碍,初二和高一是抑郁和焦虑障碍易感的年级,身体健康状况较差或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易感焦虑、抑郁障碍,这些人群需要得到学校、家庭的关注和恰当的干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伴情绪问题儿童自我情绪评价与父母他评在临床诊断中的一致性。方法41例ADHD伴情绪问题儿童及父母分别完成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诊断量表(SCARD)、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DSRSC)。结果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诊断量表(SCARD)、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DSRSC),儿童自评与父母他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者诊断一致性程度不高,存在差异性(Kappa0.4,P0.05)。结论重视ADHD儿童对自身情绪问题的表达,对早期发现ADHD儿童共病情绪障碍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对学龄期哮喘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2月-2017年8月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收治的学龄期哮喘儿童168例为哮喘组,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评定量表(CBCL)对哮喘组和40例正常儿童(对照组)进行评估。采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中文版(FACESII-CV)对学龄期哮喘患儿父母进行评估。结果:学龄期哮喘儿童行为问题总检出率为35.12%,高于对照组(χ~2=5.672,P0.05)。哮喘组社会能力总分低于对照组,行为问题总粗分高于对照组(t=13.765,6.549;P0.05);缠结型和亲密型家庭学龄期哮喘儿童社会能力评分高于松散型和自由型家庭,行为问题总粗分和行为问题检出率低于松散型和自由型家庭(F=26.635,31.726,χ~2=24.235,P0.05);不同类型适应性水平家庭学龄期哮喘儿童社会能力评分、行为问题总分和行为问题检出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193,32.854;χ~2=27.567,P0.05);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学龄期哮喘儿童社会能力呈正相关,与行为问题呈负相关(r=0.159~0.425,P0.05)。结论:学龄期哮喘儿童的行为问题与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语言安抚联合抚摸护理干预在支气管哮喘患儿心理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门诊儿科收治的160例支气管哮喘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80例。发病期两组均予以抗感染、吸入糖皮质激素、β2受体激动剂对症治疗,对照组予以语言安抚,观察组在基础治疗上予以语言安抚联合抚摸护理联合干预,4周后观察疗效,采用艾森克个性(儿童)手册(EPQ)评估患儿治疗前后疾病个性特征,使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干预前后情绪状态,并采用哮喘生活质量量表评估生活质量,疗程结束后随访半年,使用儿童行为评定量表(CBCL父母问卷)评估患儿半年来的行为表现,并统计患儿支气管哮喘再发次数。结果:干预后对照组总有效率73.7%,显著低于观察组95.0%(χ~2=13.70,P0.05);干预后,观察组精神质、外向、掩饰性评分下降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t=13.12,22.80,20.70;P0.01);干预后观察组SAS、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5.77,6.73;P0.01);干预后观察组哮喘发作症状、情感状态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4.18,5.66;P0.05);干预后观察组行为障碍、再入院率依次为6.3%、16.3%,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4.01,4.97;P0.05)。结论:语言安抚联合抚摸护理可显著改善支气管哮喘患儿临床症状,减少不良情绪发生,并提高其生活质量,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表达性艺术治疗结合家庭康复管理对自闭症患儿心理行为、病情转归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自闭症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采取家庭康复管理,观察组采取表达性艺术治疗结合家庭康复管理,干预3个月后,比较两组儿童自闭症评定量表(CARS)评分、正负情感量表儿童版(PANAS-C)评分、自闭症治疗评估量表(ATCE)评分及儿童生活质量普适性核心评定量表(PedsQL 4.0)评分。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7.50%,高于对照组的67.50%(χ~2=4.588,P0.05)。干预后,观察组PANAS-C量表中正性情感评分升高程度大于对照组(t=4.412,P0.001),负性情感评分(t=-2.552,P0.05)及ATCE量表评分(t=4.183,P0.001)降低程度大于对照组。干预后,观察组PedsQL量表中患儿父母代评量表情感功能(t=4.742,P0.001)、角色功能(t=6.447,P0.001)、社会功能(t=6.948,P0.001)、总体评分(t=4.302,P0.001)升高程度均大于对照组。结论:表达性艺术治疗结合家庭康复管理科可以提高自闭症患儿治疗效果,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有助于其疾病转归及生活质量的改善。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支气管哮喘患儿父母的精神心理损害状况及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抑郁自评量表与焦虑自评量表对哮喘患儿父母的焦虑和抑郁状态进行调查,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家长能获得的社会支持进行调查,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3~7岁年龄组哮喘患儿父母的抑郁和焦虑的检出率较全国常模高,父亲中有31.2%存在抑郁,22.6%存在焦虑;母亲中有37.6%存在抑郁,34.4%存在焦虑.母亲的检出率较父亲高.患儿母亲的抑郁与受教育程度、职业、家庭经济总收入及总的社会支持相关;患儿母亲的焦虑与自身和患儿的年龄、总的社会支持和主观社会支持及对支持的利用度相关.患儿父亲的抑郁与社会支持(总、客观、主观及利用度)均相关;而父亲的焦虑未发现明确相关因素.结论3~7岁年龄组哮喘患儿,其父母均存在抑郁和焦虑的现象,在对哮喘患儿进行治疗时,还应注意对家长的心理疏导,增进家长心理健康,促进患儿的康复与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以家庭为中心的健康教育对居家手足口病儿童父母隔离依从性与焦虑抑郁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2月-2017年12月来我院治疗的手足口病儿童103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患儿及家长接受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患儿及家长接受以家庭为中心的健康教育模式,连续干预8周,观察两组患儿家长隔离相关知识知晓程度、焦虑抑郁程度、卫生行为实施率及两组患儿症状缓解时间。结果:经过干预,观察组患儿家长对手足口病隔离要求的了解程度上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206,P=0.027);干预后观察组患儿家长焦虑自评表(SAS)评分低于对照组(t=-15.236,P=0.000);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低于对照组(t=-19.845,P=0.000);观察组患儿发热缓解时间低于对照组(t=-33.848,P=0.000)、皮疹消退时间低于对照组(t=-28.354,P=0.000)、溃疡缓解时间低于对照组(t=-23.643,P=0.000);观察组患儿及家长卫生习惯优于对照组(χ~2=4.513,P=0.034),七步洗手法掌握程度优于对照组(Z=2.805,P=0.037)。结论:以家庭为中心的健康教育能够明显提高居家手足口患者父母的依从性,降低焦虑抑郁程度,缩短患儿症状改善时间,防止交叉感染,保障患儿健康。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儿童焦虑敏感性指数(CASI)在中国青少年群体中的效度。方法:对2850名中小学生施测儿童焦虑敏感性指数、儿童焦虑相关情绪障碍筛查量表(SCARED)、加州大学创伤后应激反应指数修改版(UCLA PTSD IN-DEX)、儿童抑郁自评问卷(DSRSC)和特质焦虑问卷(TAI)。结果:①将样本随机分为两半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显示该量表包括3个因子,分别为躯体关注、精神关注和社交关注,累计贡献率为44.2%;验证性因素分析发现该模型拟合指数良好(χ2/df=3.53;GFI=0.962;NFI=0.924;CFI=0.944;RMSEA=0.042);②CASI得分与各类焦虑症状呈现出中等程度的相关(r=0.426-0.618),具有良好的汇聚效度;③CASI与特质焦虑中等相关,在考虑特质焦虑的情况下,CASI能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对焦虑的预测效度(β=0.528,P=0.00,ΔR2=0.107);对抑郁的预测效度增加相对较小(β=0.119,P=0.00,ΔR2=0.011),具有良好的区分效度。结论:CASI中文版具有良好的效度,可作为我国儿童和青少年焦虑敏感性的评价工具。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流动儿童心理韧性的发展特点情况。方法:采用问卷法对330名流动儿童的心理韧性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心理韧性在个人因素和家庭因素的分布差异,个人如性别、年级、转学与否、户籍、独生子女等,家庭因素如家庭氛围、单亲家庭与否和父母文化程度。结果:人际关系在性别(t=-2.57,P0.05)分布上存在显著差异,积极认知在户籍(t=-2.96,P0.01)和是否是单亲家庭(t=-1.98,P0.05)分布上存在显著差异,情绪控制在家庭氛围(t=3.26,P0.01)分布上存在显著差异,家庭支持在家庭氛围(t=6.31,P0.01)和父亲文化程度(F=4.73,P0.01)分布上存在显著差异,目标专注在母亲文化程度(F=5.70,P0.01)分布上存在显著差异。结论:流动儿童心理韧性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儿童龋齿牙科焦虑症与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2017年7月-2018年6月在我院口腔科就诊的龋齿患儿60例作为观察组,同期选取在口腔科就诊的健康无龋齿儿童5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一般人口学资料调查问卷、改良牙科焦虑量表(DAS)、中文版学龄前儿童口腔健康影响量表(ECOHIS)比较两组患儿人口学资料、牙科焦虑程度和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并采用双变量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牙科焦虑程度与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结果:①两组儿童在性别、独生子女、家庭结构、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月收入、与填表人关系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儿童改良牙科焦虑问卷表(MDAS)评分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795,P0.05);③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儿童中文版学龄前儿童口腔健康影响量表(ECOHIS)中口腔症状领域评分(2.73±0.68)分、口腔功能领域评分(8.04±3.15)分、儿童心理领域评分(4.51±1.63)分、社会关系领域评分(2.96±1.42)分、父母内疚感领域评分(5.15±1.87)分及家庭经济影响领域评分(5.13±1.94)分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710,5.343,10.230,3.645,9.447,9.859;P0.05);④经双变量Pearson相关性分析检验证实,龋齿患儿牙科焦虑程度与其ECOHIS量表中口腔症状、口腔功能、儿童心理、社会关系、父母内疚感、家庭经济影响各维度呈正相关(r=0.967,0.933,0.968,0.776,0.958,0.996;P0.05)。结论:龋齿患儿牙科焦虑症与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存在相关性,故临床中应重视龋齿患儿的心理干预,以降低牙科焦虑状态,提高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儿童自闭症患者采用早期护理干预对改善其焦虑抑郁的效果分析。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10例自闭症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各55例。观察组患儿给予早期护理干预,对照组患儿给予单纯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儿的护理效果以及护理后焦虑抑郁评分、CRAS评分(儿童孤独评分量表)。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有效率为90.91%(50/55),明显高于对照组70.91%(39/5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儿的焦虑抑郁评分及CA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的焦虑抑郁评分及CAR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儿的焦虑抑郁评分及CARS评分降低程度比对照组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护理干预应用于自闭症儿童的治疗能够显著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儿的焦虑抑郁状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患者焦虑状况及其相关因素,为进一步进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10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用一般情况调查表、社会支持量表(SSR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调查,分析患者一般资料和SSRS评分与患者SAS评分的关系。结果本组患者SAS评分显著高于国内常模(t=11.650,P=0.000),阳性率48%;多元回归分析,病情严重程度、SSRS评分、住院次数和文化程度4个因素进入SAS逐步回归方程(F=76.028,P=0.000),并能预测SAS评分总变异的75.2%。结论支气管哮喘患者焦虑情绪的发生率较高,病情较重、社会支持度较低、住院次数较少、文化程度较高的患者更易发生焦虑且程度更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心理干预模式对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焦虑抑郁情绪障碍及头皮静脉穿刺效果的影响。方法:随机将我院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收治的192例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分为两组(每组96例)。对照组患儿实施常规干预措施,研究组患儿在常规基础上联合心理干预模式。分别对比两组患儿干预前后的心理状态评分变化,并记录干预后两组患儿头皮静脉穿刺疗效及家长对干预满意度的影响。结果:干预前,两组SCARED及DSRSC评分值比较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研究组的SCARED和DSRSC评分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t=24.675,21.465;P0.001)。经过心理干预后,研究组的疗效总有效率(95.83%)显著优于对照组(84.37%),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068,P0.001)。研究组家长对干预总满意度(96.87%)显著高于对照组(81.7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3.142,P0.001)。结论:心理干预模式可改善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焦虑、抑郁情绪障碍,同时提高患儿头皮静脉穿刺的效果,并且能够获得较好的干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团体箱庭干预留守儿童社交焦虑及抑郁情绪的效果.方法 采用问卷法对5~7年级所有学生进行前测调查,筛选被试进行团体箱庭干预并进行后测.结果 ①所调查对象中,留守儿童为118人(75.641%),非留守儿童为38人(24.359%).儿童社交焦虑量表(SASC)和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DSRSC)超出临界分的分别为71人(45.513%)和40人(25.641%),重舍人数为40人(25.641%),均为留守儿童,作为干预被试;②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比较,两量表结果差异具有显著性.留守儿童的社交焦虑(t=3.091,P<0.01)、害怕否定评价(t=2.711,P<0.01)、社交回避及苦恼(t=2.643,P<0.01)和抑郁水平(t=2.550,P<0.05)均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③干预被试两量表前后测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社交焦虑问题(t=4.111,P<0.001)、害怕否定评价(t=2.718,P<0.01)、社交回避及苦恼(t=4.250,P<0.001)和抑郁问题(t=3.490,P<0.01)在干预后明显减少.结论 留守儿童的社交焦虑及抑郁水平比非留守儿童高,团体箱庭干预留守儿童社交焦虑及抑郁问题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支气管哮喘患儿父母心理状态调查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研究支气管哮喘患儿父母的精神心理损害状况及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抑郁自评量表与焦虑自评量表对哮喘患儿父母的焦虑和抑郁状态进行调查,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家长能获得的社会支持进行调查,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3.7岁年龄组哮喘患儿父母的抑郁和焦虑的检出率较全国常模高,父亲中有31.2%存在抑郁,22.6%存在焦虑;母亲中有37.6%存在抑郁,34.4%存在焦虑。母亲的检出率较父亲高。患儿母亲的抑郁与受教育程度、职业、家庭经济总收入及总的社会支持相关;患儿母亲的焦虑与自身和患儿的年龄、总的社会支持和主观社会支持及对支持的利用度相关。患儿父亲的抑郁与社会支持(总、客观、主观及利用度)均相关;而父亲的焦虑未发现明确相关因素。结论 3~7岁年龄组哮喘患儿,其父母均存在抑郁和焦虑的现象,在对哮喘患儿进行治疗时,还应注意对家长的心理疏导,增进家长心理健康,促进患儿的康复与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