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内隐和外显情绪反应抑制特点及其与冲动性的关系。方法:采用情绪性Go/Nogo任务对精神分裂症患者(32例)与健康对照组(32例)在不同情绪刺激条件下的反应抑制进行测评,同时采用Barratt冲动性量表(BIS-11)评估冲动性水平。结果:在内隐情绪性任务中,精神分裂症患者在负性情绪任务下的Nogo错误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而在中性任务下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内隐负性任务下的Nogo错误率显著高于内隐中性任务下的Nogo错误率,而健康对照组内隐负性任务下的Nogo错误率与内隐中性任务下的Nogo错误率差异未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普通任务以及内隐负性任务下的Go反应时与注意冲动性呈显著的负相关;内隐中性任务下的Nogo错误率与注意冲动性、无计划冲动性及BIS-11总分呈显著的负相关。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对负性情绪刺激的内隐加工存在反应抑制缺损,该缺损与冲动性存在一定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有、无反馈的go/no-go任务对不同冲动性水平的大学生行为抑制的影响。方法:采用Barratt冲动性量表(BIS-11)筛选出高(n=64)、低冲动性水平(n=53)的大学生,按照性别与家庭所在地配对,随机分为高冲动有反馈组(n=37)、低冲动有反馈组(n=28)和高冲动无反馈组(n=27)、低冲动无反馈组(n=25),采用go/no-go任务范式及其在反应后加入即时反馈的该任务变式为实验任务。结果:在刺激概率为60%时,高冲动无反馈及低冲动有反馈组反应时均高于80%(P0.05或P0.01)。反馈提高了高冲动组在60%[(0.96±0.01)vs.(0.93±0.01),P0.01]及80%概率下no-go任务的正确率[(0.90±0.01)vs.(0.83±0.01),P0.01]。在反馈组中,no-go任务正确率与BIS-11总分及各分量表得分均呈负相关(r=-0.22~-0.50,P0.05或P0.01);无反馈组中,no-go任务正确率与BIS-11总分及注意力冲动性、无计划冲动性分量表得分均呈负相关(r=-0.32~-0.51,P0.05或P0.01)。结论:反馈提高了高冲动性个体的行为抑制水平,但对低冲动组的效果不明显;反馈可能抑制了运动冲动性的产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职务犯罪服刑人员的外显自尊、内隐自尊的特征,以及不同自尊结构职务犯罪服刑人员的人格特征及情绪状况的差异。方法:方便选取某监狱职务犯罪服刑人员共112名,符合入组条件者共88名。使用大五人格量表简版(NEO-FFI)、简式简明心境问卷(POMS-SF)、自尊量表(SES)以及内隐联想测验(IAT)进行问卷调查及行为学实验。按SES、IAT的平均分为界,将被试分为高外显高内隐组(n=13)、高外显低内隐组(n=14)、低外显高内隐组(n=12)、低外显低内隐组(n=12)。结果:获有效问卷51份。内隐联想测验中,被试在相容试验的反应时短于不相容试验的反应时(P=0.022,d=0.45)。外显自尊得分与内隐自尊得分无统计学意义相关(r=0.10,P=0.527)。高外显自尊两组NEO-FFI的神经质得分低于低外显自尊两组。高外显低内隐组的外向性得分高于高外显高内隐组和低外显低内隐组,开放性得分高于较低外显高内隐组,谨慎性得分高于低外显自尊两组。低外显高内隐组POMS-SF的抑郁-沮丧、愤怒-敌意、疲乏及迷惑-混乱得分均高于高外显自尊两组。外显自尊与外向性、开放性及精力得分呈正相关(r=0.40,0.34,0.34,均P0.05),而与神经质、抑郁-沮丧、疲乏得分呈负相关(r=-0.52,-0.35,-0.42,P0.01或0.05);内隐自尊与精力得分呈正相关(r=0.39,P0.01)。结论:职务犯罪服刑人员的外显自尊与内隐自尊是两个相互独立的结构,高外显自尊职务犯罪服刑人员的人格具有情绪相对稳定的特点,低外显高内隐自尊的服刑人员抑郁、愤怒、疲乏及迷惑等负性情绪相对较突出。  相似文献   

4.
图片和词语阈下情绪启动效应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观察图片和词语的情绪启动效应是否存在差异。方法:以国际图片系统中的情绪图片和汉语情绪词语为刺激材料,启动正性、负性和中性情绪,大学生为被试,进行颜色Stroop判断和主观情绪的自我评定,采用2(材料类型)×3(情绪类型)的被试间设计。结果:①不同情绪类型的Stroop反应时和错误率差异显著(F=36.216,P=0.000<0.05),情绪自我评定时积极组与中性组之间差异显著,但消极组与中性组之间差异不显著;②不同刺激材料类型的Stroop反应时和错误率及情绪自我评定之间差异均不显著。结论:图片和词语作为情绪刺激材料都可产生情绪启动效应,尤其是积极情绪;词语具有与图片相当效应的情绪启动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考察大学生对正性、负性和中性词在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上的差异。方法:分别使用真假词判断任务和学习-再认范式考察被试对不同情绪词的内隐和外显记忆。结果:在内隐记忆中,大学生对不同情绪词的反应时存在显著差异(F=6.360,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对积极词的反应时(573.0±57.9ms)和消极词的反应时(650.3±109.12ms)显著短于对中性词的反应时(671.8±101.0ms),但积极词与消极词的反应时之间差异不显著。在外显记忆中,大学生对不同情绪词的正确率和反应时均存在显著差异(F=7.353,15.000,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被试对积极词记忆的正确率(67.0%±17.9%)明显高于消极词(46.3%±15.9%)和中性词(50.3%±20.4%),但中性词与消极词的正确率差异不显著。积极词(688.2±129.3 ms)和消极词的反应时(814.5±140.3ms)均低于中性词的反应时(951.8±182.0ms),且积极词的反应时明显低于消极词的反应时。结论:刺激本身所具有的情绪信息会影响个体的记忆,个体对不同情绪词的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外显自尊与内隐自尊对流动儿童情绪影响的差异,为开展流动儿童情绪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内隐联想测验,情绪诱导实验,Rosenberg自尊量表和正负性情绪量表,对122名初中流动儿童学生进行实验和问卷调查。结果:①与自我无关的刺激下,外显自尊对流动儿童情绪波动的影响不显著,而内隐自尊对其情绪波动的影响显著;②消极刺激后低内隐自尊组负性情绪波动更显著(t=-2.47,P=0.016,d=-0.61),积极刺激后高内隐自尊组正性情绪波动更显著(t=12.10,P0.001,d=3.00);③消极刺激后再受积极刺激,低内隐自尊组负性情绪在整个实验前后,波动水平仍显著高于高内隐自尊组(t=-3.16,P=0.003,d=-0.78)。结论:外显自尊在与自我无关的刺激下对流动儿童情绪影响较小,内隐自尊在与自我相关或无关的刺激下对其都有较大影响,即内隐自尊对流动儿童情绪更具有普遍性作用,且低内隐自尊流动儿童负性情绪不易缓解。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大学生在多种情绪图片与表情图片刺激下是否存在不同程度的注意偏向,以及考察是否存在性别差异。方法:通过网上招募广州某大学本科生42例(男女各21例;年龄21~25岁),选用3种效价情绪图片和5种面部表情图片作为刺激材料,采用情绪Stroop任务,比较被试在情绪性刺激与中性刺激下的的反应时和错误率。结果:积极、消极和中性图片诱导的错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消极图片诱导的反应时长于中性图片[(654±92)ms vs.(636±77)ms,P0.05],而积极图片与中性图片诱导的反应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47±81)ms vs.(636±77)ms,P0.05];厌恶表情诱导的错误率高于中性表情[11.3%vs.3.4%,P0.001],开心(2.6%)、伤心(4.2%),生气(3.2%)与中性表情诱导的错误率均无统计学差异;5种表情诱导的反应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伤心(638±92)ms,开心(633±83)ms,厌恶(650±98)ms,生气(645±96)ms,中性(645±90)ms,Ps0.05];且反应时和错误率均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P0.05)。结论:情绪stroop任务中,消极图片和厌恶表情刺激可诱导出大学生的情绪注意偏向,分别表现为反应时延长和错误率增高;情绪注意偏向的行为学表现性别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不同状态抑郁症患者对情绪面孔的注意偏向。方法:选取来诊的抑郁症患者,根据抑郁量表得分将其分为抑郁发作组和抑郁缓解组,进行点探测实验,比较两组对不同情绪面孔图片的反应。结果:对两组被试的反应时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图片类型和被试类型交互作用显著(F=5.04,P=0.035),抑郁发作组对负性情绪面孔图片的反应时大于对正性情绪面孔图片的反应时;线索类型和被试类型的交互作用呈边缘显著(F=3.17,P=0.089);分别对两组被试对不同情绪面孔的反应时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抑郁发作组被试在负性一致和负性不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均大于中性-中性条件下的反应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41,P=0.037;t=2.52,P=0.030);抑郁缓解组被试在各种条件下的反应时差异均不显著。结论:处于抑郁发作状态的抑郁症患者对负性情绪图片存在注意偏向,其注意偏向表现为对负性情绪面孔的注意回避和注意脱离困难;处于抑郁缓解期的抑郁症患者没有表现出对情绪面孔的注意偏向。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阈下药物相关线索和负性情绪刺激对海洛因戒断者反应抑制的影响。方法:选取34名男性海洛因戒断者和相匹配的34名健康男性,考察两组被试在阈下药物相关线索、负性刺激和中性刺激条件下的Go任务反应时和NoGo任务虚报率。结果:海洛因戒断组在药物相关图片和负性图片下的Go任务反应时显著低于中性图片,药物相关图片下的反应时显著高于负性图片;对照组在药物相关图片和负性图片下的反应时显著低于中性图片。海洛因戒断组在药物相关图片下的NoGo任务虚报率显著低于负性图片和中性图片;对照组在三种线索图片下的虚报率没有显著差异。结论:阈下药物相关线索促进了海洛因戒断者的反应抑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雾霾的视觉刺激是否会激发人们的消极情绪并进一步对其攻击性产生影响。方法:通过呈现不同类型的图片来研究被试的情绪状态和攻击性水平。结果:实验一结果呈现晴空图片具有积极情绪属性,雾霾图片具有消极情绪属性;实验二结果表明,在不同图片类型的刺激下,受试者对攻击性词语的反应时是显著的(F=24.67,P0.001)。其中晴空图片刺激下的反应时显著小于雾霾图片刺激下的反应时(P0.05),前测和雾霾图片刺激下的反应时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图片类型刺激下,被试对非攻击性词汇的反应时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雾霾的天空图片可以诱发个体的负性情绪,晴朗的天空图片可以诱发个体的正性情绪。雾霾的天空图片对内隐攻击性的影响并不显著,但这需要进一步研究验证。  相似文献   

11.
目的:考察不同自我管理水平2型糖尿病(T2DM)患者对情绪信息注意偏向的成分和时程特征。方法:采用糖尿病自我管理活动问卷(SDSCA)筛选出高、中、低自我管理水平患者各63例,应用点探测任务考查不同类型的刺激图片和呈现时间时患者注意偏向的成分和时程特征。结果:刺激呈现500ms时,高自我管理水平组在线索一致条件下,对正性图片的平均反应时小于对负性图片的平均反应时[(597.8±185.5)ms vs.(626.0±186.6)ms,P0.01],高自我管理水平组负性注意偏向值和负性指向指数均0[(-22.5±79.0)ms、(-26.6±74.5)ms,P0.05或P0.01];中自我管理水平组负性脱离指数0[(17.2±60.3)ms,P0.05];低自我管理水平组正性脱离指数0[(-22.6±74.8)ms,P0.05]。刺激呈现1250ms时,中自我管理水平组正性指向指数0[(14.9±54.4)ms,P0.05]。结论:自我管理水平不同的2型糖尿病患者对情绪刺激的注意偏向不同。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个体内隐自尊及外显自尊对攻击的影响。方法采用自尊量表(SES)、自尊调查表(SEI)、Novaco愤怒问卷、攻击问卷及内隐联想测验等对来自江西2所大学的被试进行施测。结果①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分别能预测个体的敌对反应(t=-2.098,P=0.043;t=-1.912,P=0.05);②外显自尊水平高时,个体的内隐自尊与Novaco愤怒问卷总分、身体攻击、口头攻击、愤怒、敌对各因子呈负相关,且与愤怒、敌对相关显著(P<0.05);③外显自尊水平低时,个体内隐自尊水平与口头攻击相关显著(P<0.05);④4组被试在口头攻击方面差异极为显著(F=10.907,P<0.001),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不一致的两组在口头攻击上显著高于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相一致的两组(P<0.05),同时外显自尊与内隐自尊都低的被试组又显著高于两者都高的被试组(P<0.05)。结论个体的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两者均与个体攻击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考试焦虑个体对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方法:采用2(线索效度:有效、无效)×2(组别:低考试焦虑组、高考试焦虑组)的混合实验设计,运用点探测范式研究45名不同考试焦虑水平大学生对情绪图片的注意偏向特点。结果:对反应时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高考试焦虑个体对有效靶刺激的反应时(x=397.13)小于对无效靶刺激的反应时(x=425.85),且差异显著(F(1,43)=7.37,P0.05,η~2=0.28),而同样的结果则没有出现在低考试焦虑个体当中。结论:高考试焦虑个体对负性信息的注意偏向主要表现在注意解除困难方面。  相似文献   

14.
目的:考察负性情绪图片刺激下个体交感神经系统、HPA轴反应与其记忆成绩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负性情绪图片作为刺激材料,测定刺激前后56名健康女大学生主观情绪感受、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唾液皮质醇水平的变化,比较负性情绪图片和中性对照条件下的记忆成绩。结果:1·与中性图片相比,负性情绪图片刺激可诱发明显负性情绪,被试收缩压升高(99±9/103±11,t=2·74,P<0·05)、舒张压升高(61±8/64±11,t=2·19,P<0·05)、唾液皮质醇水平上升(2·998±1·763/4·076±3·071,t=2·23,P<0·05);2·与中性图片相比,负性情绪图片刺激下外显记忆成绩较高(13·1±5·8/11·0±5·5,t=2·00,P<0·05);3·相关分析表明,负性情绪图片刺激下收缩压变化与被试外显记忆成绩呈正相关(r=0·29);而皮质醇变化水平与被试外显记忆成绩呈负相关(r=-0·33)。结论:负性情绪图片刺激引发的交感神经系统反应可能促进外显记忆,而HPA轴反应可能损害外显记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析不同人格类型群体在情绪信息加工过程中的特点。方法:采用线索-靶子范式,分析注意偏向机制中的干扰抑制、返回抑制两个方面;采用艾森克人格量表(EPQ-A),从某全日制大学本科二年级学生758人中,按EPQ中神经质和内外向两个维度的标准分高、低各12.5%选出四种典型人格类型各15名为研究对象,探析四组被试的注意偏向特征。结果:当靶子和线索出现的时间差为1000ms时,四组被试对三类情绪图片均存在返回抑制效应;图片性质主效应显著(F=1.30,P<0.05)、四组人格类型之间差异不显著(F=0.65,P>0.05)。负性图片与正性图片的返回抑制效应差异显著(F=1.71,P<0.05),反应时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组别与图片性质交互作用显著(F=1.62,P<0.05)。外倾人格特质组对正性图片产生了注意警觉,四组被试对正性、负性刺激都存在注意解除困难。结论:正常人群对情绪性刺激具有选择性加工趋势,外倾个体更偏好加工正性刺激,内向不稳定组对负性刺激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负性情绪对大学生情绪性进食的影响,检验消极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进食行为问卷、抑郁-焦虑-压力量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对734名大学生进行集体施测。结果:1男生在负性情绪各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P0.05),女生在情绪性进食和积极应对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P0.01),而在消极应对方式上性别差异不显著(P0.05)。2负性情绪各维度与情绪性进食均呈显著正相关(r=0.117~0.179,P0.01),与消极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r=0.340~0.369,P0.01),而与积极应对成显著负相关(r=-0.151~-0.232,P0.01)。消极应对方式与情绪性进食呈显著正相关(P0.01),积极应对方式与情绪性进食的相关不显著(P0.05)。3消极应对方式在负性情绪对情绪性进食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P0.05)。结论:负性情绪与情绪性进食存在相关,消极应对方式能部分中介负性情绪对情绪性进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恶意创造力者的注意偏向和冲动控制特征。方法:采用自编恶意创造力测验测量恶意创造力;情绪Stroop测验测量攻击性词汇的注意偏向;BIS-11测量冲动控制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变量之间相关关系和高、低恶意创造力者的组间差异。结果:(1)高恶意创造力者比低恶意创造力者在攻击词注意偏向上得分更高;(2)恶意创造力与无计划冲动性维度呈显著负相关;(3)高恶意创造力者比低恶意创造力在无计划冲动性维度上得分更低。结论:(1)高恶意创造力者比低恶意创造力者存在更显著的攻击性注意偏向;(2)高恶意创造力者比低恶意创造力者在抑制冲动上存在优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特质焦虑个体诱发负性情绪时的抑制控制能力。方法:使用特质焦虑问卷筛选出高、低特质焦虑大学生各30名[STAI-T常模分数为(41.2±7.6)分,高于常模1个标准差为高特质焦虑,低于常模1个标准差为低特质焦虑]。让被试观看一组负性情绪面孔图片诱发负性情绪后,采用数字Stroop任务和数字转换任务,通过反应时、Stroop冲突效应量、转换损失等指标考察特质焦虑个体认知加工速度和抑制控制能力。结果:诱发负性情绪下,数字Stroop任务中高特质焦虑情绪组反应时长于低特质焦虑情绪组[(779.3±51.6)ms vs.(703.7±49.8)ms,P<0.05],Stroop冲突效应量高于低特质焦虑情绪组,[(167.9±55.7)ms vs.(114±79.1)ms,P<0.001];转换任务中高特质焦虑情绪组反应时长于低特质焦虑情绪组,[1 151.7±15.8)ms vs.(1 029.9±21.3)ms,P<0.05],转换损失高于低特质焦虑情绪组[(290.7±27.3)ms vs.(211.7±18.6)ms,P<0.05]。结论:负性情绪诱发下,高特质焦虑情绪个体抑制控制能力下降,体现为对无关信息的干扰抑制能力以及对心理定势反应的抑制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19.
目的:考察状态焦虑大学生对负性情绪词的注意偏向及其内在机制。方法:通过数字减法任务诱发大学生的状态焦虑,采用点探测和线索-靶子任务,分别将情绪词置于线索和靶子位置,比较状态焦虑大学生和正常大学生对靶刺激反应的差异。结果:正常组大学生的状态焦虑量表得分实验前和实验后差异不显著;状态焦虑组大学生实验后的量表得分显著高于实验前(t=-5.595,P0.05)。点探测任务中,词语类型与被试类型交互作用显著(F=4.103,P0.05),状态焦虑大学生对负性词条件下靶刺激的反应时比中性词条件下的更短,而正常大学生在两类词语条件下对靶刺激的反应时差异不显著。线索-靶子任务中,线索类型、词语类型、被试类型三者交互作用显著(F=47.478,P0.05),状态焦虑组大学生在负性有效线索条件下的反应时短于负性无效条件下的反应时,正常组大学生在负性有效条件下的反应时长于负性无效条件。结论:状态焦虑大学生对负性情绪词存在注意偏向,表现为其注意一旦被负性信息捕获,就难以从中解除。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考试焦虑程度的大学生个体对情绪词语的注意偏向。方法:本实验随机抽取402名某高校本科在读学生,采用考试焦虑量表并对其进行集体施测,选取高考试焦虑被试和低考试焦虑被试各35名。采用经典点探测任务、实验任务来探讨高低考试焦虑个体对情绪词语的注意偏向。结果:1当词语类型为负性情绪词语,高、低考试焦虑被试对探测刺激与情绪词语位置一致时的反应时显著低于对探测刺激与情绪词语位置不一致时的反应时(t=-3.13,P<0.01);2当词语类型为正性情绪词语,低考试焦虑组被试对探测刺激与情绪词语位置一致时的反应时显著低于对探测刺激与情绪词语位置不一致时的反应时(t=5.57,P<0.01);高考试焦虑组被试对探测刺激与情绪词语位置一致时的反应时和对位置不一致时的反应时不存在显著差异(F=2.07,P>0.05);3高考试焦虑被试对不同词语类型的注意偏向值存在显著性差异(F=5.56,P<0.05);低考试焦虑被试对不同词语类型的注意偏向值存在显著性差异(F=28.38,P<0.01)。结论:1高、低考试焦虑者对负性情绪信息均存在注意偏向;2高考试焦虑者对正性情绪信息不存在注意偏向,低考试焦虑者表现出对正性情绪信息的注意解除;3高考试焦虑被试对不同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存在差异,低考试焦虑被试对不同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