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PDCA护理模式在严重创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6月我院150例严重创伤急救患者并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PDCA护理模式。观察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接诊时间、抢救时间及患者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接诊时间及抢救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PDCA护理模式在严重创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能提高抢救成功率,缩短抢救时间,提高患者家属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对急危重症老年患者急救效果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接诊、分诊评估、救护小组的人员分工等护理流程进行优化管理,对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平均接诊时间、入抢救室护理干预时间(根据病情安置合适卧位、吸氧、心电监护、留置针建立静脉通道)、总急救时间、基本生命支持5min内完成率、抢救成功率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患者比较,观察组平均接诊时间、抢救室护理干预时间明显缩短;总急救时间也显著缩短;患者基本生命支持5min内完成率及抢救成功率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急救护理流程优化对急危重症老年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个性化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抢救患者急救诊断率、转运成功率及病死率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式,选取2015年2月—2016年1月于本院接受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抢救的患者35例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院前护理,选取2016年2月—2017年1月于本院接受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抢救的患者35例作为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个性化护理干预,对比两组的急救诊断率、转运成功率及病死率。结果观察组的出诊反应时间为(49.38±18.26)s、急救时间为(19.37±5.36)min、入院时间为(2.57±0.31)h,对照组的出诊反应时间为(93.51±32.40)s、急救时间为(41.39±6.28)min、入院时间为(3.14±0.42)h,观察组的出诊反应时间、急救时间和入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急救诊断率(97.1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86%;转运成功率(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8.57%;病死率(2.8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14%,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院前抢救时,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患者实施个性化护理,能够取得更好的护理效果,患者的出诊反应时间、入院时间和急救时间能够得到有效缩短,患者的急诊诊断率以及转运成功率能够获得较大提升,病死率显著降低,个性化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抢救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院前急诊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成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1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应随机数字为偶数者为观察组,奇数者为对照组,每组84例。观察组院前急救护理之后进行常规救治,对照组给予常规救治。比较两组的出诊时间、入院时间、急救时间、抢救成功率、急救诊断率、转运成功率以及接诊3周后随访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对照组的出诊反应时间(93.8±31.2)s,急救时间(39.7±7.1)min,入院时间(2.95±0.38)h,均长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抢救成功率98.81%,急救诊断率97.62%,转运成功率100%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3周后的复发率4.76%和并发症发生率10.71%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院前护理可以稳定患者病情,提高治疗效果和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根据多发伤急救患者修正创伤记分制定护理程序的效果。方法将109例严重多发伤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57例,对照组按常规急救护理流程实施护理,观察组根据患者修正创伤记分制定护理程序实施护理,比较两组抢救成功率、抢救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两组抢救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有效抢救时间为(46.5±8.3)min,对照组为(54.4±11.5)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为(26.5±9.7)d,对照组为(36.6±13.1)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多发伤急救患者修正创伤记分制定护理程序实施护理有助于缩短多发伤患者的有效抢救时间和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应用于严重创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选取本院2015年3月~2017年5月接收的152例严重创伤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76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急救护理,观察组患者采取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对2组患者有效救治时间和治疗效果进行统计。结果观察组急诊抢救时间、辅助检查时间、多科会诊时间、急诊到手术室时间以及有效抢救时间分别为(19.34±1.24)min、(10.13±1.17)min、(4.35±0.67)min、(6.25±0.52)min和(40.07±2.93)min,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采取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的观察组患者治愈率(72.37%)、抢救成功率(90.79%)明显高于对照组(53.95%)、(72.37%),上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严重创伤患者采取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可以有效地缩短抢救时间,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对于急诊抢救严重创伤患者而言是一种科学的护理模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预见性护理思维对急救患者抢救时效的影响.方法将200例急救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对照组采用急诊科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预见性护理思维护理.对2组患者的有效抢救时间及抢救成功率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抢救时间及抢救成功率分别为(16.6±3.4 vs 25.8±9.2)min和(96.0 vs 70.0)%,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预见性护理思维为患者赢得了抢救时间,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江丕菊  马雯  张书娟  陈坤  梁欣灵   《护理与康复》2017,16(11):1205-1207
目的观察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及护士分级管理在神经外科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设置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分值及护士分层级管理。比较改良预警评分及护士分层级管理实施前(对照组,n=229)和实施后(观察组,n=247)患者抢救率、抢救成功率、抢救准备时间。结果对照组抢救率8.3%,抢救成功率57.9%,抢救准备时间为(3.03±0.21)min;观察组抢救率6.5%,抢救成功率75.0%,抢救准备时间为(1.70±0.26)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及护士分层级管理有利于早期识别患者病情变化,为抢救赢得时间,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抢救过程中标准化抢救护理流程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照奇偶数均分成2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抢救措施,观察组采用标准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比2组患者接诊效率、抢救成功率、住院期间病死率、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服务满意度等。结果观察组患者抢救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分诊评估时间(30.47±3.28)min、抢救时间(9.02±2.08)min、实施介入时间(25.70±6.32)min、收住院时间(14.26±2.11)d,均分别短于对照组的(38.62±5.13)min、(18.05±4.03)min、(45.25±7.40)min、(20.36±3.48)d(P0.05);观察组患者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为96.25%,高于对照组的87.50%(P0.05)。结论在AMI抢救中实行标准化抢救护理流程,能显著缩短抢救时间,提升抢救成功率,改善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李艳 《当代护士》2018,(9):122-124
目的探讨精细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及意义。方法选择本院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期间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64例,随机分成观察组(n=82)和对照组(n=82)。观察组给予精细化护理措施,对照组接收常规护理方案,比较两组急救护理效果及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接诊时间、急诊室停留时间与抢救护理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急救诊断率、转运成功率及急救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95.12%)高于对照组(85.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细化护理能显著优化护理流程,规范化的护理路径,缩短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提升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失血性休克抢救护理流程在手术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0例急性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采用急救护理流程,包括准备阶段、伤情评估阶段、抢救阶段、术后整理阶段,比较两组有效救治时间、抢救成功率。结果:观察组有效救治时间为(44.27±12.85)min,显著短于对照组(63.18±16.73)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抢救成功率为96.00%,显著高于对照组8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失血性休克抢救护理流程能够显著提升患者抢救成功率,节约急救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运用护理管理应急预案体系在救治突发灾害群体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建立应急预案体系,包括建立院内转运无缝隙工作模式,实施病房护理管理规范化、危重患者护理专科化和护理个性化的护理。结果本组139例患者均治愈出院,有效抢救时间(33.5±19.6)min,抢救成功率100.0%。结论护理管理应急预案体系的建立和实施使突发灾害群体伤患者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抢救和护理,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救护理合理快捷供给模式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救时效性、急救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中心医院收治的98例AMI患者, 根据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4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急救护理, 观察组采用急救护理合理快捷供给模式。比较两组模式下的急救时效性(分诊时间、激活导管室时间、入院至首次球囊扩张时间)、急救效果(抢救成功率、病情恶化率、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及护理满意度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分诊时间、激活导管室时间、入院至首次球囊扩张时间分别为〔(0.84±0.15)min、(7.81±1.50)min、(85.31±8.55)〕显著短于对照组的〔(1.67±0.36)min、(13.85±3.40)min、(98.17±10.56)min〕,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16.45±4.24)d显著短于对照组的(21.42±4.15)d、抢救成功率97.96%(48/4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5.71%(42/49)、病情恶化率2.04%...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三维护理管理模式对急性脑卒中患者急救时间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88例,按照入院先后顺序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三维护理管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急救时间、临床疗效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用药时间、抢救时间、护送患者转运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及致残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三维护理管理模式运用于急性脑卒中患者可缩短急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致残率,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脊柱损伤合并多发伤院前急救中的作用。方法 2009年3月至2012年2月我科抢救69例脊柱损伤多发伤患者,其中2009年3月至2010年12月的36例按照常规急救程序救护(对照组),2011年1月至2012年2月的33例在常规救护基础上实施预见性护理(观察组)。比较两组救护车到达时间、有效抢救时间、急救成功率。结果救护车到达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效抢救时间为(28.54±6.1)min,急救成功率93%;对照组有效抢救时间为(39.51±5.3)min,急救成功率7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脊柱损伤多发伤院前救护各环节运用预见性思维,针对性实施护理,能提高院前救护的质量,控制病情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优化妇产科危重症手术护理配合抢救流程。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6年5月在本科实施手术的117例妇产科危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院顺序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配合抢救流程提供手术配合,观察组应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找出妇产科危重症手术护理配合抢救流程步骤及救治环节中的失效模式,进行根因分析与危害评分,根据危害分值制订改进措施并实施。比较再造流程前后的手术准备时间、手术时间等各项指标。结果再造流程前后,手术准备时间由原来的(15.76±7.83)min降为(8.22±2.34)min(P0.05);手术时间由再造前的(56.32±14.77)min缩短为(37.96±10.85)min(P0.05);护士的急救综合素质能力考核成绩由(88.27±5.21)分提至(94.24±2.14)分(P0.05);手术医生对护理配合的满意度由75.00%提升至95.00%。结论 FMEA的运用规范了妇产科危重症手术护理配合抢救的流程,完善了管理细节,使手术室急救护理能高效、安全、有序的开展,提升了应急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在急诊救护过程中应用急救护理路径对缩短绿色通道停留时间的影响。方法采用急救护理路径对131例脑卒中患者实施急救护理,分析患者在绿色通道停留时间,包括专科医生接诊时间、获得临床实验室结果时间、获得神经影像结果时间等。结果患者在绿色通道停留时间为(53.21±16.38)min,专科医生接诊时间为(8.81±4.23)min,获得临床实验室结果时间为(33.37±8.13)min,获得神经影像结果时间(29.26±7.51)min,4项指标达标情况分别为85.49%、90.83%、94.66%、97.70%。结论应用急救护理路径能缩短脑卒中患者在绿色通道停留的时间,提高急诊救护质量,为脑卒中患者争取最佳治疗时间,对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效果与急救护理措施.方法 将10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两组均采用急救护理程序进行急救,对照组采取常规液体复苏方法,观察组给予限制性液体复苏,比较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病死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发生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复苏时间、患者家属对急救护理工作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抢救成功率、病死率、ARDS发生率、MODS发生率分别为80%,20%,4%,16%,对照组分别为60%,40%,28%,3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7.24,6.95,8.63,7.84;P <0.01);观察组复苏时间(95.67±25.03) min,对照组(200.18±35.12)min;观察组患者家属对急救护理工作满意度为(98.45±0.91)分,对照组为(91.12±4.07)分;两组复苏时间和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23,4.59;P<O.01).结论 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应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同时根据急救护理程序实施急救护理,可减少MODS和ARDS的发生,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提高抢救成功率和患者家属对急救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改良急救护理模式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8年9月我院急诊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9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2016年8月~2017年8月急诊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4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17年9月~2018年9月急诊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46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给予传统急救护理模式。观察组给予改良急救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急救时间及护理质量。结果观察组急诊科抢救时间及受伤至手术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住院前死亡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愈率、好转率及院内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急救护理模式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可缩短急救时间,提高急救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救护理路径缩短脑卒中患者"绿色通道"停留时间的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2月-2017年1月本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共80例为对象。其中:2015年2月-2015年12月40例患者为对照组,2016年1月-2017年1月40例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急救护理流程,观察组采用急救护理路径流程。比较两组专科医生接诊时间、获得临床实验室检查结果时间、获得神经影像学结果时间和患者在"绿色通道"停留时间,并根据相应时间,计算停留时间达标率。结果观察组专家接诊时间、获得实验室检查结果时间、获得影像学检查结果时间、绿色通道停留总时间分别为(8.73±3.96)min、(32.65±6.25)min、(29.41±6.10)min、(52.85±10.44)min,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77、5.126、4.879、5.372,P0.05)。观察组接诊时间、实验室检查时间、影像学检查时间和通道停留总时间达标率分别为90.0%、97.5%、95.0%、90.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在脑卒中患者急救中采用急救护理路径,可以缩短"绿色通道"各环节的停留时间,为急救赢得更多的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