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术后1个月ADC值变化率评估肝细胞癌(≤5.0cm)TACE疗效的界值,比较ADC值变化率与修订后实体瘤疗效评估标准(mRECIST)对预测肿瘤无进展生存期(PFS)的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肝细胞癌(HCC)病例(41个病灶),记录TACE术前1周、术后1个月ADC值及各项临床指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确定ADC值变化率界值,应用Kaplan-Meier、log-rank检验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ADC值变化率、mRECIST与患者术后PFS是否相关和影响患者PFS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中位PFS为143天,最小ADC值变化率、平均ADC值变化率预测PFS的界值分别为23.5% (P=0.004)、22.5%(P=0.007),二者对PFS的预测效能分别为0.789、0.772.按照ADC值变化率评估为有效组与无效组间PF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平均ADC值变化率是PFS的独立预测因素(P<0.001).结论:术后1个月平均ADC值变化率较mRECIST与TACE疗效间相关性更强,是对HCC术后PFS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ADC值对宫颈癌的诊断价值,探讨宫颈癌ADC值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46例宫颈癌患者术前行3.0 T MRI常规扫描及DWI检查,20例成年健康女性志愿者作为对照组行DWI。比较宫颈癌与正常宫颈全层、内膜层、结合带、肌层ADC值。分析宫颈癌ADC值与肿瘤体积、病理分级、病理类型、临床分期的关系。结果:宫颈癌ADC值为(0.924±0.110)×10~(-3)mm~2/s,低于正常宫颈全层ADC值(1.626±0.242)×10~(-3)mm~2/s、内膜层ADC值(1.590±0.311)×10~(-3)mm~2/s、结合带ADC值(1.361±0.203)×10~(-3)mm~2/s、肌层(1.911±0.305)×10~(-3)mm~2/s(均P0.05)。肌层ADC值最高,内膜次之,结合带最低,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宫颈鳞癌ADC值(0.927±0.113)×10~(-3)mm~2/s与腺癌ADC值(0.856±0.093)×10~(-3)mm~2/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b~Ⅱa期宫颈癌ADC值为(0.932±0.118)×10-3 mm2/s,Ⅱb~Ⅳ期为(0.920±0.109)×10-3 mm2/s,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ADC值与肿瘤体积无相关性(P0.05),与肿瘤病理学分级呈负相关(r=-0.473,P=0.026)。低分化宫颈癌ADC值为(0.805±0.065)×10~(-3)mm~2/s,低于中/高分化组宫颈癌ADC值(0.952±0.099)×10~(-3)mm~2/s(t=-2.938,P=0.008)。结论:ADC值测量有助于鉴别宫颈癌和正常宫颈组织,宫颈癌ADC值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肿瘤分化程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表观弥散系数(ADC)值测量对肺癌放射治疗初期疗效的评价。方法对43例(鳞癌22例,腺癌16例,小细胞癌5例)病理确诊为原发性肺癌的患者行直线加速器治疗,分别于放射治疗前1~3天、放疗结束后1周、2周、6周接受常规MRI扫描(T1WI、T2WI)及弥散加权成像扫描,比较病灶放疗前后的ADC值及肿瘤体积、大小、变化。结果放疗前后22例鳞癌、5例小细胞癌、12例腺癌中心实质ADC平均值均逐渐呈升高趋势,放疗前、后第6周肺癌ADC值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4例腺癌1周、2周升高较明显,6周后ADC值升高不明显。肺癌病灶体积大小在放疗6周后有5例鳞癌轻微缩小,其余38例大小无明显变化;比较5例鳞癌放疗前、后第6周肺癌病灶体积变化较小,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癌放疗初期不同时间ADC值的变化早于其形态学体积的改变,ADC值测量可作为判断肺癌放疗疗效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DWI及ADC值在脊柱转移瘤诊断中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临床确诊的脊柱转移瘤30例脊柱转移组,脊柱良性病变25例(良性病变组)。55例均行常规矢状位、横轴位及DWI扫描,b值取0、800 s/mm2,分别测量得2组病变ADC值。主观评价并比较2组的DWI病灶信号强度。采用ROC曲线,获得最佳DWI及ADC值界值,以及诊断敏感度、特异度,两者联合指标的敏感度、特异度。结果:椎体病变T1WI呈低信号或以低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T2WI脂肪抑制后为高信号、混杂高信号。良性病变组DWI以稍高信号为主(17/25),脊柱转移瘤组DWI以高信号为主(24/30),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477,P0.001)。测得平均ADC值:脊柱转移瘤组为(0.843±0.189)×10-3mm2/s;良性病变组为(1.204±0.184)×10-3mm2/s,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31,P0.001)。当病变DWI为稍高信号,鉴别脊柱良恶性病变ROC曲线下面积为0.812,敏感度80%,特异度80%;2组ADC值鉴别脊柱良恶性病变ROC曲线下面积为0.920,最佳临界值为0.947×10-3mm2/s,敏感度76.67%,特异度96%。DWI病变信号为稍高及高信号,ADC值≤0.947 4×10-3mm2/s,满足其中之一诊断为恶性病变的诊断敏感度90%,特异度80%。结论:常规MRI结合DWI及ADC值对诊断脊柱转移瘤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磁共振(MRI)扩散加权成像(DWI)序列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逐步分析法对原发性肝癌(HCC)患者射频消融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多中心搜集并回顾性分析90例(男性56例,女性34例)单发HCC患者的临床和MRI资料。根据疗效分为稳定组41例,进展组49例。所有患者射频消融术前均行MRI检查。在病灶最大层面从病灶长径中心位置向外辐射状取25%、50%及100%的病灶为感兴趣区(ROI),测ADC值(ADC25、ADC50及ADC100),并计算与非病变区相应大小ROI的ADC值相对比值(R25、R50及R100)。结果进展组ADC25、ADC50、ADC100、R25、R50和R100均高于稳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OX模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R25、R50对无进展生存期存在显著影响(均P<0.05),COX模型多因素前进法结果显示,仅R50对无进展生存期存在显著影响(P<0.05)。R50<0.73组平均无进展生存期明显低于R50≥0.73组(21.04±3.01)月vs.(30.85±3.08)月,P<0.05。结论MRI-DWI序列的ADC值逐步分析法发现,以50%病灶大小为ROI测得的相对ADC值R50,可作为HCC患者射频消融治疗前评估临床疗效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DWI)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在食管癌放化疗疗效判断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前瞻性入组2010年3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食管癌患者100例,放疗前后均行MR-DWI检查。Kaplan-Meier并Logrank法计算生存率,Cox法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完全缓解(CR)组放疗前、放疗后ADC值均高于部分缓解(P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010、-3.689,P<0.05)。肿瘤区域放疗前低ADC值组(≤1.60×10-3mm2/s)和高ADC值组(>1.60×10-3mm2/s)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8.2%、21.9%、10.9%和73.3%、50.6%、39.2%(χ2=9.879,P<0.05)。肿瘤区域放疗后低ADC值组(≤2.50×10-3mm2/s)和放疗后高ADC值组(>2.50×10-3mm2/s)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2.2%、23.6%、14.2%和75.9%、44.1%、32.4%(χ2=5.455,P<0.05)。将放疗前低和高ADC值组按ΔADC大小分为4组,疗前高ADC值组ADC值上升较好,其生存情况最优,而疗前低ADC值组ADC值上升不佳,其预后最差,其他两组生存情况有交叉(χ2=13.096,P<0.05)。多因素Cox模型分析显示放疗前ADC分组为预后独立因素。结论 MR-DWI ADC值能有效预测食管癌治疗反应和预后。  相似文献   

7.
不同弥散强度对脑组织ADC值及FA值测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探讨不同弥散强度对弥散张量成像中表观弥散系数值及部分各向异性指数值测定的影响.材料和方法:使用七个不同的弥散梯度(b值分别为b0=0、b1=500s/mm2、b2=1000s/mm2、b3=1500s/mm2、b4=2000s/mm2、b5=2500s/mm2和b6=3000s/mm2)对20名正常成人脑组织进行弥散张量成像,对7个不同的b值分别进行组合(组合方式为b0b1、b0b2、b0b3、b0b5、b0b6和b0b6)及后处理,分别获得其ADC图和FA图,然后在ADC图和FA图上分别测定尾状核头、内囊后肢、丘脑、半卵圆中心、侧脑室体部及胼胝体膝部和压部的数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脑内各个解剖部位的ADC值均随着弥散强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FA值不随弥散强度的改变而改变(P>0.05).结论:FA值不随弥散强度的改变而发生改变;随着弥散强度的改变,ADC值也发生改变,在进行临床研究时要充分考虑弥散强度对ADC值测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测量健康成人脑组织的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值,比较左右两侧脑结构的弥散特征,分析年龄和性别对ADC值的影响.方法 50例健康成人志愿者行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DWI).在DWI图像上选取23个脑区,左右对称性放置ROI行ADC值测量.结果 不同解剖区域平均ADC值由高到低依次为: 大脑皮层灰质[(0.760±0.054)×10-3mm2/s]、侧脑室周围白质[(0.728±0.097)×10-3mm2/s]、海马[(0.722±0.096)×10-3mm2/s]、大脑白质[(0.709±0.076)×10-3mm2/s]、杏仁体[(0.705±0.098)×10-3mm2/s]、内囊[(0.678±0.094) ×10-3mm2/s]、丘脑[(0.664±0.116)×10-3mm2/s]、基底节灰质[(0.636±0.095)×10-3mm2/s]、桥脑[(0.534±0.096)×10-3mm2/s].除颞叶皮层,颞、顶、枕叶白质,半卵圆中心和侧脑室体后白质的ADC值有显著的左右侧差异外(P<0.01),其余部位左右侧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壳核、左内囊前肢和膝部及脑室周围白质(额角、枕角、侧脑室体前和体后)的ADC值与年龄呈正相关(r≥0.40,P<0.05), 其中左内囊膝部和左右侧额角周围白质ADC值与年龄呈直线相关(P<0.05).各部位脑组织的ADC值均无性别差异(P>0.05).结论 健康成人脑组织的ADC值受年龄和左右侧别的影响,这将为今后DWI的定量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ADC值在星形细胞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初探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 :评价近似弥散系数(ADC)在鉴别星形细胞肿瘤、瘤周水肿及正常组织中的作用 ,以及对星形细胞肿瘤良、恶性评估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 :采用GE1.5T超导MR成像系统 ,对17例1~2级星形细胞肿瘤及13例3~4级星形细胞肿瘤进行了常规MRI及EPI弥散加权成像 ,弥散敏感系数(b值) :b=0s/mm2 及b=1000s/mm2,测量了病变感兴趣区的ADC值。结果 :肿瘤组织的ADC值(1.23±0.52mm2/s)及瘤周水肿(1.40±0.40mm2/s)与正常组织(0.76±0.09mm2/s)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 ,而肿瘤组织与瘤周水肿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低度恶性星形细胞肿瘤与3~4级星形细胞肿瘤之间ADC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ADC值有助于鉴别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 ,但不能用于鉴别肿瘤组织与瘤周水肿 ,对于单个病例ADC值有部分重叠。结合常规MRI则ADC值在星形细胞肿瘤良、恶性诊断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卵巢良恶性上皮源性肿瘤组织DWI表观弥散系数(ADC)值与肿瘤组织微环境中肿瘤相关性巨噬细胞(TAMs)密度的关系。方法收集2001年1月~2018年10月间经手术病理证实,且有完整MRI资料的81例卵巢上皮肿瘤,其中良性囊腺瘤24例,交界性囊腺瘤21例,卵巢癌36例,对MRI DW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测量肿瘤实性部分的ADC值。重新把肿瘤蜡块切片进行PG-M1单克隆抗体免疫染色TAMs,用计算机计数每平方毫米范围内TAMs密度,并与ADC值大小进行比较分析和统计学处理。结果81例卵巢上皮源性肿瘤中,24例囊腺瘤肿瘤实质部分的平均ADC值为(1.69±0.25)×10^-3 mm^2/s,TAMs密度平均值为(47±11)个/mm^2;21例交界性囊腺瘤肿瘤实质部分的平均ADC值为(1.01±0.24)×10^-3 mm^2/s,TAMs密度平均值为(95±12)个/mm^2;36例卵巢癌肿瘤实质部分的平均ADC值为(1.05±0.26)×10^-3mm^2/s,TAMs密度平均值为(119±20)个/mm^2。统计结果显示,卵巢良性囊腺瘤组的平均ADC值和TAMs密度平均值与卵巢交界性及卵巢癌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卵巢交界性与卵巢癌间统计学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通过对卵巢肿瘤进行DWI,测量肿瘤实质成分内水分子的ADC值,可间接了解肿瘤组织内TAMs的密度,对判断肿瘤良恶性和预后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直肠癌ADC值与分化程度、T分期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1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直肠癌患者术前的MRI资料,b值取50、400、800 s/mm2,由Siemens Skyra 3.0 T MRI扫描仪自动计算生成ADC图,经Syngovia VA 3.0后处理工作站测取肿瘤平均ADC值,并与肿瘤分化程度、T分期进行匹配及分组分析。结果:肿瘤分化程度由高至低,平均ADC值分别为(0.857±0.074)×10~(-3)、(0.751±0.038)×10~(-3)、(0.697±0.021)×10~(-3)mm2/s;平均ADC值T1期为(0.847±0.063)×10~(-3)mm2/s,T2期为(0.756±0.028)×10~(-3)mm2/s,T3期为(0.745±0.040)×10~(-3)mm2/s,T4期为(0.739±0.046)×10~(-3)mm2/s,平均ADC值在肿瘤不同分化程度组、T分期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ADC值与分化程度、T分期均呈负相关(r=-0.485,P0.05;r=-0.322,P0.05)。结论:直肠癌ADC值与其分化程度、T分期均有明显相关性,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直肠癌的病理分化情况及临床分期。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不同b值下的ADC值在肺良恶性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70例患者行不同b值(分别为0、500、700、900s/mm2)的DWI扫描,对70个病灶进行分析,全部病灶依据术后病理或穿刺活检病理为标准,对所获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b值为500、700、900s/mm2时,良性组与恶性组之间ADC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恶性组ADC值95%可信区间上限作为诊断阈值,则b值为500、700、900s/mm2时,诊断阈值分别为1.687×10-3 mm2/s、1.465×10-3 mm2/s、1.543×10-3 mm2/s。应用ROC曲线分析不同b值时ADC阈值诊断恶性病变的作用,显示b值为700s/mm2时价值最大,其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2.86%、76.92%、82.50%、93.57%和66.67%。结论:b值为700s/mm2时获得的ADC值效能较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及指数化ADC(exponential ADC,eADC)在双参数磁共振成像(bi-parametri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bpMRI)诊断临床显著性前列腺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并分析2014年1月—2021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电力教学医院就诊的101例临床怀疑为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影像学及病理学资料。依据穿刺活检结果分为组1(临床显著性前列腺癌组)和组2(非临床显著性前列腺癌+非前列腺癌),由2名阅片者依据前列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Prostate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PI-RADS)指南评分标准分别按照bpMRI诊断方案和多参数MRI(multi-parametric MRI,mpMRI)诊断方案进行评分(记为bpMRI评分和mpMRI评分),并且测量病灶最大层面的ADC值和eADC值,将bpMRI评分和mpMRI评分分别与ADC值及eADC值联合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  相似文献   

14.
使用ADC值评估正常及退变腰椎间盘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使用平均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可反映成人腰椎间盘中的水分子运动,探讨椎间盘ADC值和MR表现是否有相关性。方法:对28例患者及22名志愿者进行腰椎的MR弥散加权成像,测量每个椎间盘的ADC值。根据矢状位T2WI的MR表现,将椎间盘分为正常组和退变组。对比正常和退变椎间盘的平均ADC值,并对部位进行相关研究。结果:总计50名参与者中除3例因伪影明显未行ADC值测量外,余47例均成功行DWI及ADC值测量。正常和退变椎间盘的平均ADC值分别为2.32±0.54(×10-3mm2/s)和1.87±0.42(×10-3mm2/s)。ADC值与部位有明显的统计学相关性。结论:对比正常腰椎间盘,退变椎间盘的ADC值有明显的减低。且邻近骶尾部的椎间盘较头侧椎间盘的ADC值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组正常人脑灰质ADC值的特点及规律,建立正常人脑不同部位灰质的标准ADC值,为弥散的临床应用及研究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收集120例正常健康体检者,对所有研究对象行头颅常规MR检查及平面回波弥散加权成像检查,获得各相同性弥散加权图。每个研究对象选10个感兴趣区,通过公式ADC=ln(S_(低/高))/(b_高-b_低)计算每个感兴趣区的平均ADC值。结果:正常人脑灰质总的平均ADC值为(0.84±0.04)×10~(-3)mm~2/s,灰质的平均ADC值随着年龄增长降低,与年龄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27。结论:不同年龄组正常人脑灰质的ADC值有一定的变化规律,在临床对疾病的诊断时要考虑到这些变化,以免误诊和漏诊;弥散定量测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来评价正常人脑随着年龄增长伴随微观水平的改变,弥散技术有可能在脑老化研究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及相对表观弥散系数(rADC)值在不同病理类型子宫平滑肌瘤鉴别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在上海市宝山区吴淞中心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0例子宫平滑肌瘤,按不同病理类型分为普通组(37例)、富细胞组(8例)、变性组(15例,包括间质水肿、囊变3例,玻璃样变3...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及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图像对不同期相脑梗死的图像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对54例脑梗死患者按发病就诊时间分为超急性期(8例)、急性期(10例)、亚急性期(22例)和慢性期(14例)4组,对每例进行MRI的T1-FLAIR、FSE-T2WI、T2-FLAIR、DWI序列扫描检查及ADC图像重建,分别测量病灶中心和病灶对称点正常脑组织的信号强度,计算出两者的信号差作为本序列对病灶显示的对比度,并对在各序列图像上的信号差进行对比,对急性期患者在各序列图像上同一层面所显示面积进行比较。结果:对超急性期、急性期脑梗死病灶,DWI序列的信号差(对比度)明显高于其它序列(P&lt;0.05);亚急性期的病灶,T2-FLAIR的信号差低于DWI的病灶(P&lt;0.05),T2WI、DWI中病灶信号差类同(P&gt;0.05),不存在序列间的相互差别;对于慢性期的病灶,T2WI序列的病灶信号差明显高于其它序列(P&lt;0.05);对于急性期的相同层面,T2WI、T2-FLAIR、DWI显示的病灶面积类同,不存在序列间的相互差别(P〉O.05)。结论:DWI能对超急性期、急性期、亚急性期的脑梗死病灶做出明确诊断,并对超急性期、急性期病灶的诊断敏感性明显高于其它序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食管癌放疗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74例食管鳞癌患者接受三维适形放疗或调强放疗, 处方剂量56~61.2 Gy,单次1.8~2 Gy。放疗前、放疗末及放疗后1~3个月行DWI检查,用食管钡餐造影、DWI高信号消失情况、表面弥散系数(ADC)对放疗疗效进行评价,并与预后相结合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22个月,随访率98.7%。放疗末DWI高信号消失组23例,1、2年生存率分别为82.6%、68.5%;放疗后1~3个月消失组40例,1、2年生存率分别为74.5%、49.2%;始终未消失组11例,1年生存率9.1%,生存期最长17个月(χ2=39.78,P<0.05)。造影评价完全缓解47例中,20例放疗末DWI高信号消失;23例放疗后1~3个月消失,其1、2年生存率分别为80%、64.3%和86.7%、66.1%;高信号始终未消失4例,生存期4~7个月(χ2=37.80,P<0.05)。造影评价为部分缓解的26例中,3例放疗末高信号消失;17例放疗后1~3个月高信号消失,1、2年生存率为58.8%、19.3%、高信号始终未消失6例,生存期4~17个月(χ2=11.72,P<0.05)。患者正常食管组织的ADC0、食管肿瘤放疗前的ADC1及放疗末的ADC2值分别为(3.12±0.53)、(1.64±0.48)、(2.65±0.58)s/mm2,疗末ADC2/ADC0≤90%组(40例)与>90%组(34例)1、2年生存率分别为56.4%、28.2%和83.1%、75.7%(χ2=10.35,P<0.05)。放疗末肿瘤区域ADC值为独立预后影响因素(OR=0.060,P<0.05)。结论 利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查对食管癌放疗疗效进行评价可以较好地提示预后,弥补食管钡餐造影在疗效评价中的不足,疗后肿瘤区域ADC值大小为独立预后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表观扩散系数(ADC)及各向异性分数(FA)定量评估腰椎间盘退变程度的价值。方法:收集腰椎MRI检查资料完整的患者84例,其中44例临床诊断为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另40例腰椎间盘正常;84例均行常规MRI、矢状位DWI及DTI。测量各椎间盘的修正Pfirrmann分级、ADC值和FA值,行修正Pfirrmann分级评级:正常(1~2级)、轻度退变(3~4级)、重度退变(5~8级),分析不同退变分级椎间盘与ADC值、FA值的相关性,并比较ADC值与FA值的诊断价值。结果:ADC值、FA值与修正Pfirrmann分级均具有相关性,且ADC值与修正Pfirrmann分级的相关性强于FA值;正常椎间盘与退变椎间盘平均ADC值及FA值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ADC、FA值能够为腰椎间盘退变的早期诊断和其退变程度的定量评估提供参考,且ADC值比FA值诊断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在良、恶性甲状腺结节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分析甲状腺结节患者65例.采用b值为800 s/mm2自旋回波扩散加权成像(SE EPI)序列扫描,测量病变面积ADC值,进行Mann-Whitney U...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