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下胫腓分离并内(外)踝骨折的手术时机选择和不同的手术方法。方法36例患者均采取手术治疗,根据骨折的部位,我们采用:①单纯螺丝钉固定下胫腓分离;②用克氏针、钢丝行张力带固定下胫腓分离合并内踝骨折;③下胫腓分离合并外踝骨折,采用1/3管型钢板固定外踝及下胫腓联合。结果 采用Mazur踝关节症状与功能评定方法,优32例,关节活动正常;良2例;差2例。结论 根据具体伤情,选择合适的时机和不同的手术方法治疗下胫腓分离并内(外)踝骨折,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可吸收骨螺钉内固定与带线铆钉缝合下胫腓韧带手术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效果。方法对2012年以来手术治疗的26例下胫腓联分离患者,于下胫腓联合上2 cm平行于胫距关节面固定胫腓联合,术中解剖下胫腓前韧带,以带线铆钉缝合。随访2~5个月,平均3个月。结果踝关节功能根据Baird-Jackson评分标准,优18例,良7例,差1例,优良率96.2%。结论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患者术中以可吸收骨螺钉内固定,带线铆钉缝合下胫腓前韧带,受诸韧带愈合或瘢痕粘连形成影响,功能恢复较好。  相似文献   

3.
背景: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容易发生漏诊及误诊,从而导致踝关节不稳、踝部慢性疼痛及创伤性关节炎。近年来对三角韧带解剖结构和生物力学特征的研究发展,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的治疗理念和手术方法都有了进步和发展,但仍存在争议。目的:评价带线锚钉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于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利用带线锚钉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27例,对外踝、后踝骨折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利用带线锚钉修复重建三角韧带,对于确定有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患者采用1枚松质骨螺钉固定。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1-35个月,平均23个月;运用美国足踝骨科协会足踝评分系统对踝关节功能进行综合评估,优良率为74.1%,结果证实,利用带线锚钉可很好地恢复踝关节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建立踝关节骨折固定后遗留下胫腓前韧带损伤,用锚钉加强修复结合螺钉固定的有限元模型,比较其受力及变形情况.方法 选取1例正常男性青年志愿者踝关节CT图像,建立踝关节骨折固定后遗留下胫腓前联合损伤有限元模型,对损伤模型置入锚钉固定为实验组,使用螺钉固定为对照组.通过有限元分析计算,观察两组模型在各种载荷工况下的最大应...  相似文献   

5.
背景:尽管传统螺钉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可取得较满意效果,但是刚性内固定方案易于限制踝关节活动,延迟骨折愈合;而弹性内固定更加符合人体力学结构,在踝关节骨折患者中凸显独特优势。目的:对比弹性固定与螺钉坚强固定治疗合并下胫腓不稳定的踝关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8月至2021年8月衡水市人民医院108例伴下胫腓不稳定的老年踝关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内固定方案分为螺钉组和弹性内固定组(n=54),分别行传统螺钉内固定及弹性内固定治疗。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手术效果、经济学效益及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评分,对比手术前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8水平及踝穴宽度、深度、下胫腓间隙。结果与结论:(1)弹性内固定组完全负重时间短于螺钉组,操作角度大于螺钉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螺钉组(P <0.05);(2)术后3 d弹性内固定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8水平低于螺钉组(P <0.05);(3)术后6,12个月两组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评分高于术前,下胫腓间隙、踝穴深度及宽度低于术前(P <0.05),但两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4)术...  相似文献   

6.
背景:目前下胫腓联合损伤传统手术方法创伤大,不能很好地完成韧带的修复,而缝合锚对于韧带修复、重建韧带与骨连接有较为明确的疗效。 目的:观察缝合锚技术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生物力学性能,并与拉力螺钉内固定对比。 方法:采集8具新鲜踝关节标本,运用生物力学实验行应力分析,分别应用缝合锚技术、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比较2种方案的应力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等生物力学性能。 结果与结论:应用缝合锚技术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等生物力学性能优于拉力螺钉内固定,两者强度和刚度值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而应力遮挡率缝合锚技术比拉力螺钉小,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下胫腓联合分离位移缝合锚技术比拉力螺钉小,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表明采用缝合锚技术能实现弹性固定生理重建的目的,不但固定强度高稳定可靠,而且创伤小,无需二次取出手术,是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一种优良的微创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踝关节3个韧带复合体同时损伤的生物力学特征。 方法 选用6例成年新鲜正常踝关节,建立3组模型:A组:模拟内、外侧韧带损伤后予以形态和张力完全修复,下胫腓联合不固定。B组:模拟内、外侧韧带损伤后予以形态和张力完全修复,固定下胫腓联合。C组:模拟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后予以形态和张力完全修复,固定下胫腓联合,内侧韧带损伤不修复。 6例踝关节按A 、B、C顺序分别入组,分别在背伸10°等5种状态下加载压力,记录和比较各组标本的峰值压力。 结果 各状态下应力比较:B组<C组<A组;B组与A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B组与C组比较在背伸、外翻位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其他位置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 当踝关节3个韧带复合体同时损伤时,内、外侧韧带同时完好(或修复),并且固定下胫腓联合的手术方式能使踝关节应力减至最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 正确诊断及治疗下胫腓关节分离,恢复踝关节的生理功能。方法 63例病人全部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使用螺丝钉、克氏针、张力带或普通钢板固定。分离的下胫腓关节用长螺丝钉、松质骨螺钉或骨螺栓固定。结果 随访时间1—5年,优38例,良18例,可5例,差2例,优良率为88.9%。结论 应力位或双踝关节对比摄X线片,可避免下胫腓关节分离的漏诊;按照Davis—Weber和Lauge—Hansen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可指导临床做出正确的治疗方案;固定时保持踝关节于中立位,术中应注意下胫腓关节固定的松紧度,外踝骨折必须做到解剖复位,以维持踝穴的正常宽度;内固定物应尽早取出,有利于踝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评价带线锚钉修复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2010年1月~2013年1月利用带线锚钉修复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27例,对外踝、后踝骨折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利用带线锚钉修复重建三角韧带,对于确定有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患者采用1枚松质骨螺丝钉固定。结果本组均获得平均23个月随访,术后无血管、神经损伤及伤口感染。根据患者术后主观感觉进行评价,优良率81.5%;运用美国足踝骨科协会(AOFAS)足踝评分系统对踝关节功能进行综合评估,优良率74.1%。结论三角韧带对于踝关节内侧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踝关节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和三角韧带的修复重建同等重要,否则将产生踝关节不稳。应用带线锚钉修复重建三角韧带的效果可靠,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踝关节损伤中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诊断与治疗。方法采用保守治疗和手术的方法共治疗踝关节损伤中下胫腓联合分离52例。结果本组52例随访4个月~8年6个月。根据Baird-Jackson踝关节评分标准院优32例,良12例,可4例,差4例,优良率84.6豫。结论踝关节是人体负重最大的关节,生理要求高,因外翻型、内翻型、外旋型和纵向挤压型损伤,导致内外踝、前后踝骨折,下胫腓关节分离伴有外侧副韧带或内侧三角韧带损伤,踝穴增宽,影响踝关节的稳定性,使关节面对合不良,发生创伤性关节炎,可造成患者远期踝关节不稳疼痛的后遗症。明确的诊断和合理的治疗方案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背景: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如诊断或治疗不及时,常易引起创伤性关节炎以及踝关节不稳定等后遗症,目前对于双股带线锚钉系统能否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尚无明确报道。目的:回顾性分析双股锚钉线固定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6年7月至2018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南院收治的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30例,随机分2组,每组15例。试验组采用双股锚钉线固定下胫腓联合,对照组采用下胫腓联合螺钉固定。术前记录患者年龄、性别、踝关节术前肿胀程度,拍摄踝关节三维CT以及踝关节正、侧位X射线片,术后1d及1.5,3,6,12个月拍摄踝关节正、侧位X射线片,并评估术后3,6,12个月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评分。结果与结论:①所有患者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未出现下肢静脉血栓、感染、骨不连、锚钉松动等并发症;②术后3,6,12个月时,2组之间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评分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2组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③术后1年内,试验组有5例(33%)出现下胫腓联合增宽,对照组有2例(13%)出现下胫腓联合增宽;④结果表明,双股锚钉线固定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疗效确切,安全性高,但患者术后发生下胫腓联合再分离概率较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方向置入下胫腓螺钉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踝关节骨折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9年11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65例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30例)和研究组(35例).对照组采用经腓骨后外向胫骨前内与水平面成30°方向钻孔置钉;研究组采用胫骨平行定位法置钉.分析比较两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踝关节功能、螺钉置入位置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的手术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研究组踝关节活动度明显优于对照组,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且术后Baird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螺钉置入位置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胫骨平行定位法置入下胫腓螺钉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踝关节骨折效果更佳,可提高置钉优良率,促进踝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三柱理论指导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14年5月泰山医学院附属莱芜医院骨二科收治的54例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3例,女11例;年龄21~58岁,平均36.7岁。根据影像学表现出的病理解剖特点及受伤机制,将踝关节按形态分为三柱;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时,三柱均累及,其中外侧柱损伤54处,中间柱韧带损伤26处,中间柱撕脱骨折28处,内侧柱韧带损伤31处,内侧柱骨折23处。54例患者根据损伤的不同柱别选择入路行内固定治疗,其中固定两柱26例,固定三柱28例。术后6个月疼痛情况采用VAS评分,踝关节功能评价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医师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 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骨折复位固定后综合评价采用改良Baird和Jackson评估标准。结果 54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48个月(平均21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11~15周(平均13.6周),疼痛VAS评分为0~6分(平均1.4分),术后随访踝关节功能AOFAS踝-后足评分: 82~100分,平均96分。综合疗效评定 :优52例,良2例,优良率为100%。结论 踝关节骨折三柱分型是一种既简单又全面的分型理论,三柱损伤后固定两柱可以达到稳定下胫腓联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踝关节是全身较大的屈戍关节。由胫骨腓骨下端和距骨构成。接合紧密,即要稳固负重,又要灵活活动,是人体重力由垂直柱状转化为弓状平面负形成的重要关节。据统计踝关节骨折占全身骨折的5.4%左右。随着现代交通事业的发展,高能损伤增多,另外社会老龄化因素,踝关节骨折脱位发生的数量逐渐增多,随着踝关节功能解剖以及生物力学研究的深入,在治疗及分类上存在较多争议和不足。影像学,生物力学发展,内固定器材完善,踝关节骨折治疗有了质的变化,现结合文献讨论如下。 一、踝关节解剖学特点 1.负重最大,在行走跳跃时身体重力完全落于踝关节之上。2.踝关节为笋眼对笋结构,胫腓骨下端以及内外踝为笋眼,后面补充为胫腓横韧带。距骨体滑车及关节面为笋,但这种结构并非完善,因为胫腓横韧带纤维向外下,外踝关节面倾斜15度左右,腓骨下端可向上向外活动,并且外踝长内踝短,  相似文献   

15.
背景:评估胫腓骨韧带联合的解剖复位对于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治疗十分重要,而研究中复位不良发生率的巨大差异可能是由于对复位不良的测量方法和定义不一致造成的。目的:观察踝关节骨折螺钉固定术后和螺钉取出后1年下胫腓联合复位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并评估下胫腓联合复位不良的发生率。方法:纳入29例接受胫腓骨螺钉固定的踝关节骨折患者,在骨折手术6周后取出下胫腓联合螺钉。使用CT扫描图像评估在骨折术后2周内和螺钉取出后1年的下胫腓复位情况;测量两侧胫腓骨前后距离的差异,以及前后腓骨平移和腓骨旋转情况。结果与结论:①患者联合固定术后平均前胫腓距离为(0.8±1.4) mm,螺钉移除后1年增加到(1.8±1.1) mm,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②在下胫腓联合固定术后,4例踝关节前胫腓骨距离复位不良,其中3例增宽,1例过紧;在螺钉取出后1年时间里,有8例踝关节复位不良,所有韧带联合都在扩大;其他测量值不随时间而变化;③不同复位不良定义方法下,联合固定术后复位不良的发生率为10%-51%,螺钉取出后1年发生率为20%-62%,此次研究与其他学者的结论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0.03);④提示在取出胫腓螺钉后1年内,前胫腓距离变宽,而其他方向的平移和旋转差异不大;不同观察者测量的重复性良好,不同的测量方法会导致复位不良的发生率有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切开复位加压空心螺钉和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经舟骨月骨周围骨折-脱位的临床效果。 方法 对25例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腕骨关节,舟骨骨折复位加压空心螺钉内固定,同时修复关节囊和韧带,术后进行康复治疗。 结果 术后随访7~24个月,平均15个月,根据Cooney腕关节评分标准, 本组优8例、良10例、可5例,差2例,平均评分值82分。X线片检查舟状骨骨折一期愈合,腕关节达解剖复位,腕骨间隙正常。 结论 应用切开复位加压空心螺钉和克氏针内固定,修复关节囊和重要韧带, 有利于腕关节功能的恢复,是治疗经舟骨月骨周围骨折-脱位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7.
背景:目前对于经皮撬拨复位克氏针固定与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对于跟骨关节骨折长期预后的影响仍然存在一定争议,经皮撬拨复位克氏针固定是一种创伤较小且简便的跟骨骨折修复方法,但是克氏针固定效果并不佳,需要联合外固定治疗,因此严重限制了患者早期活动以及负重行走。目的:对比分析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与经皮撬拨复位克氏针固定修复跟骨关节骨折的预后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3月至2013年9月唐山市丰南区医院收治的跟骨关节骨折患者62例,根据修复方案分为两组,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组29例,经皮撬拨复位克氏针固定组33例。对比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组与经皮撬拨复位克氏针固定组Gissane角、Bohler角、跟骨高度、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治疗后1年随访足踝功能AOFAS评分的差异。结果与结论: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组治疗后的Gissane角、Bohler角及跟骨高度显著大于经皮撬拨复位克氏针固定组(P0.05);两组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组治疗后1年随访的足踝功能AOFAS评分显著高于经皮撬拨复位克氏针固定组(P0.05)。提示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能够恢复跟骨及距下关节的正常解剖结构,术者操作熟练可以确保手术安全性,对于跟骨骨折预后改善明显,优于经皮撬拨复位克氏针固定。  相似文献   

18.
背景:临床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型不稳定踝关节骨折可以采用外科内固定方式,内固定过程中可以选择不同的材料,以往大多使用金属拉力钉,但存在断钉等风险。 目的:探讨传统金属拉力钉和高分子可吸收螺钉固定在下胫腓联合分离性不稳定踝关节骨折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63例下胫腓联合分离性不稳定踝关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实施外科内固定治疗,按照所使用材料的不同分为金属拉力钉组32例和可吸收螺钉组31例。于腓骨下段外侧做切口对骨折端予以复位,并利用钢板进行固定,并分别利用传统金属拉力钉和高分子可吸收螺钉进行固定。内固定后随访12个月,观察两组的踝关节功能评分(Baird-Jackson)和临床效果以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并进行比较。 结果与结论:可吸收螺钉组患者平均下地活动时间和内固定后住院天数均显著少于金属拉力钉组(P < 0.05)。两组踝关节功能评分(Baird-Jackson)较固定前均上升,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可吸收螺钉组治疗优良率显著高于金属拉力钉组(P < 0.05)。内固定后随访12个月,金属拉力钉组有1例患者出现螺钉断裂,可吸收螺钉组未出现任何不良事件,2组患者均未出现切口感染等情况。结果证实,利用高分子可吸收螺钉固定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性不稳定踝关节骨折可以获得较之传统金属拉力钉更好的应用效果。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9.
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体会 (附41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分析如何提高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分析41例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方法及随访结果,患者手术时在X光机监视下先复位、固定外踝,再固定下胫腓关节,最后固定内踝,内翻位石膏固定治疗三角韧带损伤.在后踝骨折大于1/3关节面时,行螺钉固定.结果 41例患者均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8月(12~62月),临床疗效优25例(61%),良10例(24.4%),可4例(9.7%),差2例(4.9%).结论正确的手术方法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20.
文题释义: Suture-Button固定:为缝合纽扣钢丝线缆系统固定,该固定方式强度不仅跟螺钉一样,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允许一定程度下胫腓联合生理微动,无须二次手术取出,不存在植入物疲劳。 螺钉固定:是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金标准,并且螺钉固定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已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但仍有许多方面需进一步研究确定,如螺钉内固定的取出、螺钉置入等。 背景:在胫腓联合损伤的临床治疗中,Suture-Button固定技术可取得与螺钉相似甚至比螺钉更好的疗效,但其并不能完全恢复损伤前的解剖复位和活动度,所以下胫腓联合损伤的最佳治疗方案仍存在争议。 目的:系统评价Suture-Button固定与螺钉固定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疗效。 方法:通过检索EMBASE、Cochrane 数据库、PubMed数据库、万方数据库、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集2005年1月至 2019年1月公开发表的有关Suture-Button固定与螺钉固定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随机或非随机对照研究,严格评价纳入研究的文献质量,提取相关资料,利用RevMan 5.3软件对所有结局指标进行Meta分析。 结果与结论:①最终纳入了12篇研究,其中4篇随机对照研究,8篇队列研究,总共564例患者,其中试验组进行Suture-Button固定,对照组进行螺钉固定;②Meta 分析显示:试验组完全负重时间短于对照组[WMD=-1.50,95%CI(-2.08,-0.92),P < 0.05],术后3,6,12,24个月的AOFAS评分优于对照组[WMD=6.50,95%CI(3.41,9.58),P < 0.05;WMD=2.87,95%CI(0.75,4.98),P < 0.05;WMD=2.67,95%CI(0.09,5.24),P < 0.05;WMD=5.79,95%CI(1.41,10.18),P < 0.05],两组手术时间、末次随访下胫腓重叠距离、末次随访下胫腓间隙及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结果表明与螺钉固定相比,Suture-Button固定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术后踝关节功能恢复更好、完全负重时间更早,且不用考虑螺钉断裂在手术的风险,其是除了螺钉技术之外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另一种有效方式。ORCID: 0000-0003-2787-0498(田晨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