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背景:胶原与丝素蛋白复合构建的组织工程支架,在皮肤、神经、血管、骨、软骨等组织工程领域应用广泛。富血小板血浆是血液经过2次离心获得的血小板浓缩物,含有多种组织修复需要的生长因子,可促进组织再生与创面愈合。目的:观察丝素胶原蛋白支架复合富血小板血浆在皮肤创面愈合中的作用。方法:分别制备丝素胶原蛋白支架、SD大鼠富血小板血浆。取8周龄SD大鼠48只,每只背部制作2个直径2 cm的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分4组处理:空白组缺损处注射生理盐水,单纯支架组缺损处植入丝素胶原蛋白复合支架,富血小板血浆组创缘注射同种异体富血小板血浆,联合组缺损处植入丝素胶原蛋白复合支架+创缘注射同种异体富血小板血浆,每组12只。造模后检测创面愈合率、创面炎症因子水平、创面组织学观察及相关蛋白表达。结果与结论:(1)联合组造模后第7,14天的创面愈合率大于空白组、单纯支架组、富血小板血浆组(P <0.05)。(2)联合组造模后第7,14天的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水平均低于空白组、单纯支架组、富血小板血浆组(P <0.05)。(3)造模后第14天的苏木精-伊红及Masson染色显示,空白组缺损处仅见少量的新...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富血小板血浆(PRP)治疗慢性难愈性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因创伤、压疮、糖尿病等所致慢性难愈性创面的5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接受PRP治疗将研究对象分为PRP组和常规组两组,其中PRP组32例,常规组2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门诊手术彻底清创,PRP组术后给予PRP凝胶覆盖创面,3 d更换1次凝胶,3次为1个疗程;常规组术后常规换药,根据创面愈合情况选择植皮或皮瓣转移加速创面愈合。1个月后观察两组创面的愈合效果。结果 PRP组32例患者创面经过2 ~ 4次PRP凝胶治疗后,均获得痂下愈合,创面愈合时间(25.25±4.93)d,平均换药(5.09±3.21)次。常规组16例经常规换药后愈合,3例植皮后愈合,1例行带蒂皮瓣转移术后愈合,创面愈合时间(42.95±7.97) d,平均换药(24.70±5.70)次。PRP组创面内表皮生长因子(E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浓度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 与传统的治疗方式相比,富血小板血浆能显著增加创面生长因子浓度,加速伤口愈合,缩短治疗时间,减少治疗费用,减轻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3.
4.
BACKGROUND: Platelet rich plasma contains various growth factors, such as 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metastatic growth factor,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as well as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Therefore, it can directly or indirectly promote cell differentiation and proliferation in different stages of bone regeneration.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凝胶(PRP)联合皮瓣移植修复对难愈性创面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6年4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60例骨外伤难愈性创面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择2016年4月前已出院的60例骨外伤难愈性创面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于入院时均进行清创、消毒,观察组采用PRP贴敷,之后进行皮肌瓣移植,对照组未采用PRP治疗,直接进行皮肌瓣移植。观察所有患者创面的换药次数、创周炎症反应、创面平均愈合时间及后期手术成功率。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与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重复观察资料采用重复方差分析。结果观察组渗湿纱布层数(20.5±1.6)层,低于对照组的(23.3±6.1)层,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439,P=0.001);观察组平均愈合时间(25±2)d,低于对照组的(43±5)d,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5.891,P=0.000);观察组换药次数(7.1±1.0)次,低于对照组的(9.3±1.4)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905,P=0.000);观察组有5例发生创周炎症反应,低于对照组的18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90,P=0.003);观察组皮肌瓣存活数为55例,高于对照组的41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08,P=0.001)。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平均愈合率在不同时间点呈上升趋势。观察组的平均愈合率在各时间点均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RP联合皮瓣移植对难愈性创面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周斌  廖琦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2,16(33):6228-6232
背景:目前普遍认为富血小板血浆具有促进骨修复的作用,但其具体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富血小板的最佳应用方式仍不明确。 目的:综述近期富血小板血浆促进骨修复机制及应用的研究进展。 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1995/2011 PubMed与CNKI数据库有关富血小板血浆促进骨修复机制及应用的相关文献,排除与研究目的相关性差及内容陈旧、重复的文献。中文关键词为“富血小板血浆,生长因子,骨修复”,英文关键词为“Platelet-rich plasma,Growth factor,Bone repair”。共纳入25篇符合标准的文献进行综述。 结果与结论:富血小板血浆含有多种高浓度生长因子,普遍的观点认为聚合过程中血小板脱颗粒释放多种生长因子联合作用加速了骨修复的过程。单独应用富血小板血浆对骨修复的治疗效果不如与其他物质复合使用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7.
背景:前期实验已初步证实许旺细胞复合小肠黏膜下层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构建的人工神经具有体外神经活性、趋化性。 目的:观察许旺细胞及小肠黏膜下层复合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缓释微球修复周围神经缺损后神经传导的再通情况。 方法:制作SD大鼠坐骨神经缺损模型,随机分组:实验组以许旺细胞及小肠黏膜下层复合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缓释微球修复,阳性对照组以许旺细胞及小肠黏膜下层复合游离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修复,阴性对照组以许旺细胞及小肠黏膜下层修复,空白对照组以自体神经修复。 结果与结论:术后16周实验组再生神经纤维数目,DiI示踪标记的阳性神经元数量、S-100及神经细丝蛋白的阳性表达率、髓鞘及再生轴突的超微结构恢复、神经传导速度及复合动作电位的改善均优于阳性对照组与阴性对照组(P < 0.05)。表明许旺细胞复合小肠黏膜下层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缓释微球构建的人工神经可重建坐骨神经缺损后的神经传导通路。  相似文献   

8.
文题释义: 慢性难愈性创面:通常把各种内外因作用下创面不能通过正常的创面愈合过程而达到愈合,呈现病理性炎症反应状态,从而导致创面经久难愈的称为慢性难愈性创面。 富血小板血浆:是通过离心自体血而提取出的含有高浓度血小板的血浆,除血小板外,其中含有多种高浓度的生长因子及纤维蛋白。 背景: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对难愈性创面有一定修复效果,可加快软组织愈合速度。而富血小板血浆凝胶可以防止血小板的流失,使血小板在局部长时间存活并分泌生长因子,更有利于创面愈合。 目的:观察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凝胶对慢性难愈性创面的修复作用,并分析其研究现状。 方法:①收集慢性难愈性创面病例22例,其中糖尿病性溃疡8例,创伤性溃疡3例,创伤后骨不连3例,电烧伤后骨外露2例,放射性溃疡6例,创面行清创手术后用富血小板血浆凝胶外用,定期换药并更换富血小板血浆凝胶,观察创面愈合情况;②由第一作者检索万方数据库近10年的有关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凝胶治疗慢性难愈性创面的相关文献,并分析研究现状。 结果与结论:①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富血小板血浆修复的22例慢性难愈性创面病例,创面完全愈合11例,创面缩小后经皮瓣转移后愈合5例,行游离植皮治疗获得愈合6例,患者均无疾病传播及免疫排斥反应,结果证实富血小板血浆凝胶对慢性难愈合伤口有明显的修复作用,安全有效;②文献检索结果显示,纳入文献32篇,其中2016年到2018年对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在慢性难愈性创面的研究发文量逐年升高,但现有证据尚缺乏说服力,缺乏大规模、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如何规范富血小板血浆的制备及使用过程以保证疗效的稳定性还有待进行更多的探索。 ORCID: 0000-0002-2480-5159(李万同)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9.
文题释义:富血小板血浆:是一种调节炎症反应、刺激和加速组织愈合的新型生物技术,其富含各种生长因子,包括血小板源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通过多种机制(包括调节炎症、血管生成及新组织的合成和重塑)在内部帮助创建最有利于组织稳态恢复的生物环境。慢性难愈性创面:目前对于慢性难愈性创面的定义尚未达成明确的共识,一般是指由于各种因素引起的经过常规治疗干预,不能在可预期的时间内按生物学规律完全愈合的创面,其潜在病因可能与全身性疾病或局部疾病有关。   背景:富血小板血浆与负压引流疗法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慢性创面的治疗,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但两者联合应用于慢性难愈性创面的效果尚缺乏来自随机对照研究的证据。 目的:评价富血小板血浆联合负压引流疗法治疗慢性难愈性创面的效果。方法:使用计算机对国内外数据库(CNKI、维普网、万方数据库、SinoMed、Web of Science、PubMed、EMbase等)进行检索,检索范围从建库至2019年6月,所有关于富血小板血浆联合负压引流疗法治疗慢性难愈性创面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对纳入研究的文献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进行评价,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分析的结局指标包括创面愈合率、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疼痛评分、细菌阳性率。结果与结论:①共纳入11篇随机对照试验,包括743例慢性创面患者,观察组均采用富血小板血浆联合负压引流疗法进行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换药或者单纯负压引流疗法进行干预;②Meta分析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创面愈合率升高[RR=2.19,95%CI(1.82,2.62),P < 0.000 01]、创面愈合时间缩短[SMD=-0.81,95%CI(-1.00,-0.62),P < 0.000 01]、住院时间缩短[MD=-7.11,95%CI(-8.12,-6.11),P < 0.000 01]、细菌阳性率降低[RR=0.35,95%CI(0.22,0.54),P < 0.000 01];两组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SMD=-5.97,95%CI(-14.33,2.40),P=0.16];③结果表明,富血小板血浆联合负压引流疗法能促进慢性难愈性创面的愈合,降低感染发生率。 ORCID: 0000-0003-2057-9542(顾蓥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0.
背景:脂肪干细胞与小肠黏膜下层两者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但将二者复合构建仿生骨膜修复骨缺损的效果如何尚需进一步验证。 目的:探讨以小肠黏膜下层为支架材料复合成骨诱导的脂肪干细胞构建仿生骨膜,体内成骨的可行性。 方法:取兔腹股沟区的脂肪分离培养脂肪干细胞经成骨诱导后,与猪小肠黏膜下层复合体外培养3周,构建仿生骨膜。将仿生骨膜埋置于裸鼠皮下,并以小肠黏膜下层复合未成骨诱导的脂肪干细胞的复合材料置于裸鼠皮下做对照。 结果与结论:兔脂肪干细胞经成骨诱导后与小肠黏膜下层体外复合培养,见两者黏附良好,细胞分泌大量的细胞外基质。植入4,8,12周组织学和透射电镜观察见有大量骨组织形成,未成骨诱导材料复合物组内无成骨细胞。仿生骨膜植入体内8周免疫组织化学测试骨钙蛋白、骨桥蛋白呈阳性反应。提示仿生骨膜植入裸鼠体内后可形成具有良好血运的新生骨组织。  相似文献   

11.
背景:国内外研究以大鼠许旺细胞与小肠黏膜下层复合修复神经缺损,取得了较好结果。 目的:观察兔许旺细胞与猪小肠黏膜下层体外共培养的生物相容性。 方法:采用分步酶消化法分离培养新西兰大白兔许旺细胞,取第3代许旺细胞接种在猪小肠黏膜下层上。 结果与结论:①苏木精-伊红染色:复合培养24 h后细胞在材料上良好黏附。1周时部分细胞在猪小肠黏膜下层基质层表面呈单层生长,细胞扁平,细胞核呈长梭形,细胞间连接紧密。2周后,细胞呈多层生长。②扫描电镜:复合培养2 d,细胞黏附于材料表面并伸展,细胞体呈纺锤形,从胞体伸出两根细长突起,相邻细胞的突起首尾相接连成细胞链或融合或交联或在纤维的侧方平行生长;1周后细胞在材料上大量增殖,呈串珠链黏附于支架上,类似于神经中的Bunger带。表明小肠黏膜下层与许旺细胞有良好的相容性。  相似文献   

12.
背景:有研究发现,富血小板血浆可促进骨、软组织损伤修复,但在骨愈合过程中的作用仍存在争议,目前尚无定论。目的:对比观察富血小板血浆复合Bio-Oss/Bio-Gide在兔牙槽骨缺损修复过程中的成骨效果,以探讨富血小板血浆在骨损伤愈合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新西兰大白兔16只,手术建立兔下颌牙槽骨临界骨缺损模型,采取自身对照,随机选择一侧下颌骨以富血小板血浆/Bio-Oss/Bio-Gide修复骨缺损(实验侧);另外一侧以Bio-Oss/Bio-Gide修复骨缺损(对照侧)。分别于术后2,4,8,12周时各处死4只,通过大体观察、X射线观察、CBCT骨密度测定、组织学切片观察以及新生骨占缺损面积百分比的测定,定性及定量分析牙槽骨缺损区的成骨效果。结果与结论:术后2-12周的X射线、CBCT及组织学切片观察显示,实验侧和对照侧均有不同程度的新骨形成以及植骨材料的降解吸收;12周时,实验侧缺损表面可见连续的皮质骨形成,植骨区新骨形成并趋于成熟,植骨材料降解吸收明显,对照侧修复效果次之。在术后2,4,8,12周各时间点,实验侧骨密度值均低于对照侧(P0.05),实验侧新生骨占面积百分比均大于对照侧(P0.05)。说明在兔下颌牙槽骨缺损修复中,富血小板血浆/Bio-Oss/Bio-Gide比Bio-Oss/Bio-Gide具有更好的成骨效果,表明富血小板血浆可促进新骨的形成以及Bio-Oss骨粉的降解吸收。  相似文献   

13.
背景:研究证实,小肠黏膜下层不存在免疫原性,不会引起异种移植中常见的排斥反应,是一种比较理想的人工真皮替代物。目的:通过基因转染的方法将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转染至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复合猪小肠黏膜下层构建组织工程皮肤。方法:日本大耳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体外培养扩增后,通过pCDNA3.1质粒将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转染至生长状态良好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将转染后的细胞接种于制备好的猪小肠黏膜下层上,进行体外联合培养,构建组织工程皮肤。观察细胞生长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型,Western Blot检测pCDNA-bFGF真核表达载体转染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结果,并观察组织工程皮肤的结构。结果与结论:传代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迅速,呈长梭形,形态良好。细胞的表面抗原CD90、CD44有阳性表达,而CD45为阴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转染入兔骨髓基质干细胞并能稳定表达,转染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猪小肠黏膜下层中生长良好,可体外构建组织工程皮肤。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组织工程双层皮肤修复糖尿病溃疡的效果.方法 利用同种异体的皮肤表皮细胞和皮肤成纤维细胞分别作为表皮和真皮的种子细胞制备组织工程双层皮肤,选取已制备的溃疡面积相当的糖尿病溃疡动物模型2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例,临床选取26例溃疡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的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3例,分别将制备的皮肤用于动物模型和用于临床糖尿病足溃疡患者,同时控制血糖,对溃疡进行清创处理,以制备的组织工程双层皮肤覆盖创面,行常规护理;对动物模型的创面愈合情况和临床创面愈合效果分别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动物实验中,实验组愈合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平均愈合时间较对照组提前6d,实验组与对照组愈合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0.178,P>0.05,方差齐,t=-10.919,P<0.05);移植4周时,实验组愈合率为60%,对照组10例均未完全愈合,愈合率为0,两组愈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011,P<0.05).临床试验中,移植6周时,试验组愈合率为84.6%;对照组愈合率为23.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001,P<0.05).试验组的平均愈合时间为43.25 d,对照组的平均愈合时间为76.69 d,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创面的平均愈合时间缩短了约33 d,对照组的愈合速率较试验组明显缓慢,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创面愈合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方差齐性检验结果,χ^2=16.971,P <0.05,方差不齐,χ^2=7.649,P<0.05).结论 应用组织工程双层皮肤修复糖尿病足溃疡是一种切实可行的临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背景:使用体外构建的组织工程软骨治疗软骨损伤是目前的研究热点,材料与支架材料的选择仍有较多问题尚待解决。 目的:观察脂肪基质干细胞-小肠黏膜下层复合物在体外经成软骨诱导培养基诱导分化的效果。 方法:将第3代脂肪基质干细胞接种于复水后的小肠黏膜下层双面,加入成软骨诱导培养基,于体外诱导培养7 d和14 d后,使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Ⅱ型胶原mRN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Ⅱ型胶原蛋白,甲苯胺蓝染色观察细胞外基质,扫描电镜观察体外成软骨诱导14 d后细胞在支架材料上的生长状况。 结果与结论:Ⅱ型胶原mRNA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提示,体外成软骨诱导后7,14 d的脂肪基质干细胞-小肠黏膜下层复合物Ⅱ型胶原mRNA的标化值与未诱导的脂肪基质干细胞-小肠黏膜下层复合物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 0.05),诱导  14 d与诱导7 d相比,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P < 0.05)。脂肪基质干细胞-小肠黏膜下层复合物成软骨诱导后14 d,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为阳性,甲苯胺蓝染色可见基质异染,未诱导的复合物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为阴性。扫描电镜检测显示诱导14 d时,细胞长满支架材料的双面。提示脂肪基质干细胞复合至小肠黏膜下层后,在体外经成软骨诱导培养基成软骨诱导后,能够向成软骨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16.
软骨是缺乏血运的组织,创伤后很难利用自身的间充质干细胞进行修复,难以自愈,持续的关节软骨缺损可引发局部疼痛、水肿反应以及功能障碍、运动受限等其他症状.以往的临床治疗方法包括骨髓刺激法、软骨膜移植、自体软骨细胞移植等,但效果有限.富血小板血浆(PRP)是自体血提取的血小板浓缩物,含有丰富的生长因子及其他组织再生必须的细胞因子,可为软骨细胞生存提供良好的微环境,有望成为促进软骨再生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背景:自体骨移植是治疗骨缺损的最理想方法,但来源有限,供区有一定的并发症,所以寻找自体骨的替代材料一直是骨科学领域的研究方向。 目的:观察珊瑚多孔羟基磷灰石、富血小板血浆和纤维蛋白胶复合物修复骨缺损的效果。 方法:在新西兰大白兔双侧前臂桡骨中段截骨1.5 cm制成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植入珊瑚多孔羟基磷灰石、富血小板血浆和纤维蛋白胶复合物,对照组植入自体骨,空白对照组未植入任何物质。 结果与结论:①X射线:实验组术后12周时骨缺损基本修复,塑性完全,愈合过程与对照组同步;空白对照组骨缺损无明显变化。②组织病理学:实验组与对照组术后12周时骨缺损基本修复,出现成熟板层骨及哈佛氏管;空白对照组仅见大量成纤维细胞增生,未见骨质形成。③生物力学:术后2周时实验组最大扭矩和抗扭刚度优于对照组(P < 0.05),术后12周时两组最大扭矩和抗扭刚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表明珊瑚多孔羟基磷灰石、富血小板血浆和纤维蛋白胶复合物具有促骨质愈合的作用,甚至在术后早期修复骨缺损的效果优于自体骨。  相似文献   

18.
背景:富血小板血浆中含有大量的生长因子,因此其在骨再生、创伤愈合等方面得到了较多的应用,然而其在组织工程软骨的研究报道较少。目的:观察富血小板血浆对软骨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以及富血小板血浆复合软骨细胞构建组织工程化软骨的可行性。方法:检测兔全血、富血小板血浆及激活富血小板血浆中转化生长因子β、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及表皮生长因子的浓度。将兔软骨细胞在分别含10%,15%,20%,30%富血小板血浆的DMEM培养液中培养7 d,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QT-PCR检测细胞内Ⅱ型胶原、蛋白聚糖、Sox-9的表达。在兔皮下注射自体富血小板血浆与软骨细胞复合物,6周后取材进行组织学检测。结果与结论:富血小板血浆中各生长因子浓度高于全血(P0.05),激活富血小板血浆中各生长因子浓度高于富血小板血浆(P0.05)。不同浓度富血小板血浆均能促进软骨细胞的增殖,且20%浓度内呈浓度依赖性。20%浓度组促Ⅱ型胶原表达的能力强于其他浓度组(P0.05),15%浓度组促Sox-9和蛋白聚糖表达的能力强于其他浓度组(P0.05)。富血小板血浆-软骨细胞复合物移植后,新生组织呈软骨样并有明显的软骨陷窝,细胞外富含软骨样基质,表明其作为可注射性支架用于软骨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制备脱细胞小肠黏膜下基质,修补全层皮肤缺损,为组织工程皮肤的体外构建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制备小肠黏膜下层,用Wistar大鼠建立全层皮肤缺损的创伤模型,分成小肠黏膜下层组,络合碘凡士林纱条组以及空白对照组,于手术后分阶段取材,宏观观察及组织学观察以上3组大鼠愈合过程。结果肠黏膜下层贴附皮肤不引起排斥反应,无伤口感染,小肠黏膜下层组在愈合速度方面快于络合碘凡士林纱条,空白对照组最慢。小肠黏膜下层组愈合无瘢痕,皮肤附件生长良好,而其余两组瘢痕愈合,皮肤附件仅生长于伤口边缘处。结论小肠黏膜下基质的生物相容性良好,可以作为组织工程皮肤的细胞支架。  相似文献   

20.
背景:富血小板血浆已被证明能够增强间充质干细胞活性并具有促血管再生能力。细胞外囊泡是间充质干细胞发挥作用的关键介质之一,但目前还不清楚富血小板血浆是否能影响细胞外囊泡的功能。目的:探索富血小板血浆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细胞外囊泡功能的影响,验证是否能够将富血小板血浆用作一种刺激剂来改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效果。方法:体外实验方面,在一般条件下和含有1%富血小板血浆的条件下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用超速离心法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细胞外囊泡,前者命名为EVs-nor,后者命名为EVs-prp。将细胞外囊泡用于干预施万细胞,通过EdU、蛋白印迹、qPCR、光学显微镜拍照等分析施万细胞修复性重编程相关特征,包括细胞增殖、c-Jun蛋白表达、重编程相关基因表达、细胞形态等。体内实验方面,构建大鼠坐骨神经断伤模型,然后利用甲壳素神经套管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单独或连同1%富血小板血浆植入损伤神经,术后8周评估组织学和功能学恢复情况,评估指标包括再生神经纤维密度、腓肠肌肌肉湿质量、坐骨神经功能指数等。结果与结论:(1)相比于EVs-nor,EVs-prp刺激后的施万细胞增殖能力更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