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强迫症患者认知功能与病期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强迫症的认知功能障碍与病期的关系。方法:分别用韦氏记忆测验,数字划销测验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评估25例急性强迫症和36例慢性强迫症患者的记忆、注意和执行功能。结果:急性强迫症患者的记忆测验中记图和数字划销测验中第二阶段失误率显著性较慢性强迫症差,其余两组间记忆测验、划销测验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各量表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强迫症的认知功能与病期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2.
抑郁症、强迫症患者大脑额叶执行功能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通过对抑郁症、强迫症及大脑额叶肿瘤患者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 (WCST)操作上的比较 ,探讨抑郁症、强迫症患者在大脑额叶执行功能方面损伤的异同 ,并推测两者在发病机制上的联系。方法 :运用WCST对正常对照 74人 ,抑郁症 40例、强迫症 2 2例、额叶肿瘤 48例患者进行测试 ,并对不同组别的各测查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抑郁症、强迫症及额叶肿瘤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WCST的操作损伤 ,但三个疾病组间 ,在WCST八个常用指标上 ,除完成第一个归类所需应答数外 ,均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抑郁症、强迫症患者大脑额叶功能受损明显 ,两者可能存在共同的起病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难治性强迫症与非难治性强迫症认知功能差异。方法:采用韦氏记忆量表(WMS)、数字划销测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评估51例难治性强迫症和59例非难治性强迫症的记忆、注意、执行功能。结果:难治性强迫症的长时记忆较非难治性强迫症差,而两组其它记忆因子分及记商、数字划销测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难治性强迫症与非难治性强迫症认知功能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管性抑郁患者与非血管性抑郁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差异。方法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对36例血管性抑郁患者和32例非血管性抑郁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血管性抑郁症患者的MMSE总分(χ2=20.56,24.16)及即刻记忆(χ2=2.33,2.97)、短程记忆(χ2=2.18,2.97)、计算力(χ2=3.34,4.42)、语言理解(χ2=2.55,2.99)和表达因子分(χ2=0.77,0.96)分值均显著低于非血管性抑郁症患者组,(P均0.05)。结论血管性抑郁症具有独特的发病特征,其认知功能损害比非血管性抑郁症较严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共病糖尿病后抑郁症的认知功能特点及其与神经内分泌的相关性。方法:按照目的抽样的方法,选取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诊断标准的门诊和住院抑郁症患者84例,其中合并2型糖尿病的患者为共病组(n=42);未合并糖尿病的患者为非共病组(n=42)。对两组进行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伦敦塔、言语流畅性、言语记忆、Stroop、连线测验、威斯康星卡片(WCST)测查,并测定血浆皮质醇(COR)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甲状腺素(F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3)浓度。共病组28例和非共病组25例完成认知功能和血浆测查。结果:共病组HAMD总分和躯体化障碍、认知障碍因子分高于非共病组(均P0.05),ACTH和COR的水平高于非共病组(均P0.05),两组TSH、F4、F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共病组的WCST的完成第一分类所需的应答数、错误应答数、持续应答数、持续性错误数和非持续性错误数均高于非共病组(均P0.05);共病组的伦敦塔因子分评分和认知功能的语言记忆评分方面的评分低于非共病组(P0.05);而WCST完成分类数和连线测验、言语流畅性和Stroop等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共病组TOL与HAMD得分之间呈负相关(r=-0.53,P0.01);COR水平同WCST持续性错误得分呈正相关(r=0.38,P0.05),与RVR和Stroop得分呈负相关(r=-0.56,-0.55;均P0.01);ACTH水平同WCST持续性错误呈正相关(r=0.528,P0.01),与HVLT-R和Stroop得分呈负相关(r=-0.64,-0.60;均P0.01)。非共病组认知功能和HAMD评分、HAMA评分以及神经内分泌指标之间无统计学相关。结论:共病糖尿病后抑郁程度加重,认知功能受损严重,主要表现在执行功能、注意力和语言记忆方面,可能与皮质醇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6.
强迫症患者神经认知功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强迫症认知功能障碍的特点。方法:采用韦氏记忆量表(WMS)、数字划销测验(NCT)、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评估记忆、注意、执行功能。结果:强迫症WMS中的1-100、长时记忆、记图、再生、联想、触摸、理解、短时记忆和记忆商均显著性较正常组差。强迫症NCT中的净分、第一、第三、第四、第五阶段划对数和第一、四阶段失误率均显著性较正常组羞;强迫症WCST中的总正确数,总错误数,持续性错误、非持续错误均显著性较正常组差。结论:强迫症的长时记忆、短时记忆、记忆商数、注意及执行功能均显著性较正常人差,其瞬时记忆无明显损害。  相似文献   

7.
本文为了分析抑郁症共病焦虑障碍(共病)患者、抑郁症患者及健康人的大脑结构网络拓扑属性,研究共病及抑郁症的神经病理机制,通过对20例共病患者、18例抑郁症患者及28名健康人进行弥散张量成像扫描,采用确定性纤维跟踪方法构建大脑白质结构网络,基于图论理论分析脑结构网络属性,并对三组人群大脑结构网络全局属性及节点属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1三组人群的大脑结构网络均呈现出小世界属性,核心节点主要分布在联合皮层;2抑郁症患者比健康人呈现出较低的局部效率和全局效率,共病患者比健康人呈现出较高的局部效率和全局效率;3共病患者与抑郁症患者相比,网络属性(聚类系数、特征路径长度、局部效率、全局效率)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与共病患者和健康人相比较,抑郁症患者的节点效率在颞叶、双侧额上回等脑区存在显著改变。分析结果表明,与健康人相比,共病患者、抑郁症患者大脑结构网络节点属性都有显著改变,并且两组患者呈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本文研究结果可为共病患者与抑郁症患者的临床辅助诊断提供一种新的影像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的特点及精神症状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选择2011年2-3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就诊的精神分裂症患者32名作为研究组,选择32名正常人作为对照组。所有入组被试均测查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SCT)、中国成人韦氏智力测验(WAIS-RC,简式)、韦氏记忆测验(WPS-R)。其中WPS-R本研究选取测查理解记忆(C)、视觉再生(R)、延迟理解记忆(DC)、延迟视觉再生(DR)的方法评估记忆功能,DC、DR的检查是在C、R检查半小时后重新测试C、R内容。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之间认知功能的差异,分析精神症状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韦氏智能(WAIS-RC)、记忆(C、DC、R、DR)、执行功能(Ra、CC、Rc、Re、RF、Rp)均有显著性差异(t=-5.838,-7.163,-3.876,-7.358,-5.506,4.470,-4.940;P<0.001;t=-2.294,P=0.055;t=5.044,P<0.001;t=2.947,P=0.01;t=3.406,P<0.01)。研究组认知功能差于对照组。C、DC与阴性症状呈负相关(P<0.05,0.013),Ra与阴性症状呈正相关(P=0.032)。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智能、记忆功能、执行功能明显受损;部分认知功能(理解记忆)受精神症状的影响,大多数认知功能障碍是独立存在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抑郁症、高血脂症及共病是否对患者的认知功能有影响。方法:选取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病情稳定的抑郁症患者51例(符合ICD-10抑郁发作和复发性抑郁障碍诊断标准)、高血脂症患者38例(符合中国成人血脂指南的诊断标准)、高血脂症共病抑郁症患者40例、正常对照56例。所有受试完成焦虑、抑郁症状严重程度评估和认知功能的测量。结果:高血脂共病抑郁症组和抑郁症组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总分低于高血脂症组[(24±3),(24±4)vs.(26±3),均P0.05],抑郁症组得分低于正常对照组(25±3),P0.05;高血脂症共病抑郁症组的Stroop C改正数多于其他三组(均P0.05);高血脂症组的逻辑记忆即刻和延迟总分高于其他三组(均P0.05);高血脂症共病抑郁症组和抑郁症组的词语流畅性总词汇数量少于高血脂症组(均P0.05);高血脂共病抑郁症组和抑郁症组的威斯康辛卡片分类正确数都分别少于高血脂症组、正常对照组(均P0.05);高血脂症共病抑郁症组和抑郁症组的威斯康辛卡片分类持续错误数要显著多于高血脂症组、正常对照组(均P0.05)。结论:抑郁症患者存在认知功能的下降,而高血脂症可能并不总是影响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维吾尔族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情况。方法采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分别对38例住院抑郁症患者(研究组)及30例对照者(正常组)进行WCST测验。结果研究组正确应答数(115.37±11.67)、概念化水平百分数(60.37±19.37)较正常对照组低(P<0.05);而完成分类数(1.58±1.43)、总应答数(2.66±1.52)、错误应答数(55.00±13.31)、持续性应答数(32.11±14.71)、持续性错误数(8.76±14.91)、不能维持完整分类数(64.29±15.81)等项目数值则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维吾尔族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有一定损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特点。方法连续选取开滦精神卫生中心40例住院抑郁症患者,年龄在18~50周岁之间,符合ICD-10抑郁发作诊断标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得分均大于20分,进行8周的抗抑郁治疗,分别于基线和治疗8周后评定HAMD-17,DAS,同时实施WCST和Stroop测验。另外随机选取30例进行健康体检的正常人为对照组进行评定。结果疗前抑郁症患者多项评定结果均较对照组差,包括DAS评分(t=6.95,P<0.01)、Stroop总时间(t=11.84,P<0.01)、Stroop错误数(t=10.85,P<0.01)、WCST总应答数(t=7.64,P<0.01)、WCST完成分类数(t=-5.39,P<0.01)、WCST错误应答数(t=5.21,P<0.01)、WCST完成第一个分类所需应答数(t=3.81,P<0.01)、WCST持续错误数(t=4.91,P<0.01)和WCST非持续错误数(t=4.01,P<0.01)。治疗后患者的DAS评分(t=3.81,P<0.01)、Stroop总时间(t=5.85,P<0.01)、Stroop错误数(t=6.78,P<0.01)、WCST总应答数(t=10.04,P<0.01)、WCST完成分类数(t=-3.18,P<0.01)、WCST错误应答数(t=3.01,P<0.01)、WCST完成第一个分类所需应答数(t=2.10,P<0.05)、WCST持续错误数(t=3.42,P<0.01)的成绩较治疗前有改善(P<0.01),但DAS评分(t=2.79,P<0.01)、Stroop总时间(t=2.22,P<0.05)、WCST完成分类数(t=-2.87,P<0.01)、WCST错误应答数(t=2.01,P<0.05)、WCST持续错误数(t=2.24,P<0.05)仍较对照组差。结论抑郁症患者除情感症状外,还存有明显的认知功能损害,并且在抑郁症状改善后仍存有认知损害。  相似文献   

12.
抑郁症患者的认知功能初步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的认知功能状况,方法:对31例抑郁症患者进行威氏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测定。其中19例测试了事件相关电位(P300)及韦氏智测。对30名正常对照者也进行了WCST测定及韦氏智测,结果:抑郁症患者WCST中的非持续错误较对照组明显增多,韦氏智测中的数字符号,数字广度测验成绩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P300与WCST测验结果无显著性相关,而与韦氏智测中的有关项目呈显著相关。结论:抑郁症患者存在认知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3.
强迫障碍患者的共病人格障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强迫障碍(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患者共病轴Ⅱ人格障碍的情况。方法:对44例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4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Fourth Edition,DSM-IV)中OCD临床诊断标准的门诊和住院部患者,应用人格障碍诊断问卷4版(Per-sonality Diagnostic Questionnaire,PDQ+4)进行筛查。对筛查阳性者再用个性障碍晤谈手册(Personality Disorder Interview,PDI-IV)做半定式查询确定其中的人格障碍患者。结果:36名患者PDQ+4筛查阳性,阳性率为82%。36名阳性患者中有32名OCD患者同时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共病率为73%(32/44),其中57%(25/44)的被试符合两种或两种以上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共病率最高的3种人格障碍为C组的强迫型(64%)、回避型(57%)和A组的偏执型(21%)。结论:强迫障碍有较高的人格障碍共病率,其中共病率最高的为C组的强迫型和回避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焦虑症、抑郁症和焦虑抑郁障碍共病与功能失调性认知的关系。方法 :使用功能失调性态度量表 (DA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HAMA)对 3 5例抑郁症、 3 0例焦虑症及 3 0例焦虑抑郁障碍共病患者于治疗前后 ( 6~ 8周 )进行评定 ,并与 3 0名正常人进行对照。结果 :( 1)治疗前后三组DAS总分及各因子分均高于对照组 ;( 2 )焦虑抑郁障碍共病组治疗前后的DAS总分值及大多数因子分明显高于焦虑症组及抑郁症组 (P <0 0 5 ) ,而后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 3 )三组DAS分值与各自相应的HAMD和 /或HAMA均无相关性。结论 :焦虑症、抑郁症及焦虑抑郁共病患者均存在明显的功能失调性认知 ,而非抑郁症所独具 ,且共病患者较前两者严重 (P <0 0 5 )。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康复期双相障碍和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损害的差异。方法对47例康复期精神分裂症以及37例康复期双相障碍患者进行数字符号、数字广度、连线测验A、B、视觉再生、以及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试等神经心理测试,对比两组患者在瞬间记忆、短时记忆、图像记忆、注意力以及执行功能等认知功能方面的差异。结果双相情感障碍组数字广度的倒背数(t=2.539,P0.05)及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试(WCST)分类个数(t=2.482,P0.05)多于分裂症组;分裂症组WCST错误数多于双相障碍组(t=-2.298,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男性双相情感障碍组仅在数字广度的倒背数及总分数多于男性分裂症组(t=2.109,2.014;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双相障碍患者多方面的认知功能损害小于精神分裂症的患者,提示双相障碍的预后好于精神分裂症。  相似文献   

16.
囤积障碍是指持续存在丢弃个人所有物困难,导致杂物大量堆积,影响空间正常使用,对个人、家人、邻居等社会功能造成一定影响的一种心理疾病。本文对囤积障碍的诊断标准、发病原因、解释模型及干预方式进行梳理总结。未来研究应加强关于囤积障碍的干预治疗及早期预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双相障碍患者不同临床分期阶段认知功能损害的差异性。方法:选取患者190例,根据Berk等描述的分期模型为依据进行分期分成A组(首次情感发作)、B组(复发后完全缓解)、C组(难治性病程),与6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通过采用连线测验、迷宫、数字广度测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4个神经心理测验(共11项)对入组患者与正常对照组进行认知功能的评定。结果:使用方差分析比较A组、B组、C组和对照组在连线测验、迷宫、数字广度(倒背)及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总应答数、完成分类数、持续性应答数、持续性错误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93~15.08,P0.05)。进一步进行LSD检验,在注意力和处理速度上,C组花费时间高于A组(F=4.29,P0.05);在记忆力上,A组得分大于B组大于C组(F=12.48,P0.05);在执行功能上,C组应答数高于B组高于A组(总应答数F=15.08,P0.05;持续性应答数F=13.79,P0.05)。结论:双相障碍患者存在认知功能的损害,随着临床分期阶段进展,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逐渐加重尤其在记忆力、执行能力方面,临床分期有利于对双相障碍的病情评估。  相似文献   

18.
强迫症的认知执行功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着重回顾了强迫症患者在注意、记忆、模式转换和组织策略等方面的认知执行功能的表现,提出各研究之间结果所存在的分歧,主要与测验的选用,患者状态的控制(用药、病程)有关。脑影像学的结果指出强迫症患者的认知执行功能障碍很可能与额叶-纹状体回路功能失调有关。建议对强迫症患者执行功能的研究尽量选用测查内容更为细化的测验。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双相情感障碍与抑郁症患者功能失调性态度的特征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使用功能失调性状况评定量表(Dysfunctional Attitudes Scales,DAS)对缓解期的66例双相情感障碍及56例抑郁症患者进行评定,并与60名正常人进行对照。结果:(1)抑郁症组的I)AS总分以及脆弱性、吸引/排斥、完美化、依赖性、自主性态度和认知哲学因子分(163.8±32.9、18.4±4.8、19.3±6.1、20.2±5.8、21.0±5.5、23.8±6.1、19.O±5.2)与双相情感障碍组的DAS总分及脆弱性、完美化、依赖性因子分(142.5±27.5、16.8±4.6、17.3±5.7、18.0±5.O)均高于正常人对照组(总分:129.4±18.4,P<0.05或P相似文献   

20.
强迫症与人格障碍的共病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目的:评估强迫症患者中人格障碍的发生率,探讨强迫症患者与人格障碍的共病情况。方法:使用SCID—Ⅱ对47例强迫症患者和47例正常对照进行人格障碍的评估。结果:61.7%的强迫症患者至少符合一种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显著高于对照组,且34%同时患有两种以上的人格障碍;强迫症患者中员常见的人格障碍为强迫型、回避型、消极型以及偏执型;患者的性别及是否有精神疾病家族史对人格障碍的共病率无显著影响。结论:强迫症与人格障碍常有共病现象,强迫型人格障碍同强迫症具有特殊关系,今后在强迫症的生物学研究中应考虑人格特质与人格障碍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