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爆裂性骨折是最为常见的一种胸腰椎损伤。该损伤常伴有神经功能损害,遗留各种后遗症,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很大的负担。生物力学研究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损伤机制、骨折稳定性、骨折复位机制及内固定的固定效果等情况。进行该类研究的前提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爆裂性骨折模型。作者结合有关文献对建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模型的相关问题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生物力学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爆裂性骨折系指脊柱前、中柱在压缩载荷作用下发生的损伤 ,主要特征为椎体前方的楔形压缩 (前柱损伤 )、后方骨皮质的骨折 (中柱损伤 )及椎体后缘骨折片凸入椎管。在所有胸腰椎损伤中 ,以爆裂性骨折最为常见。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一直是脊柱外科的研究热点之一 ,随着脊柱生物力学研究的进展及脊柱内固定技术的进步 ,对于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认识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本文重点对其生物力学研究进展作一回顾。1 定义与分类1 .1 Denis分类1 96 3年 ,Holdsworth首次提出了爆裂性骨折的概念 ,并将其定义为由轴向压缩暴力作用于略微…  相似文献   

3.
自1999年10月~2005年10月,我院采用椎管减压AF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36例.经6月以上随访,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本组36例,男29例,女7例;年龄18~56岁,平均37岁;受伤原因,高处坠落伤18例,车祸6例,塌方12例;损伤节段,T112例,T1212例,L118例,L23例,L31例,合并脊髓神经损伤28例,按Frankel分级:A级3例,B级2例,C级9例,D级14例,E级8例.……  相似文献   

4.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损伤机制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相似文献   

5.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损伤机理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研究采用脊柱活动节段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了脊柱在直立位、前屈位和后伸位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表明上,椎弓根以及椎体后上方与椎弓根相邻部分为应力集中区域。这一结果提示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损伤机理与脊柱的应力集中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猪胸腰椎爆裂性骨折B型模型.方法:收集猪T13~L3节段标本30例,随机分为3纽:终板预损伤组、L1椎体预损伤组和不做预处理组.采用预损伤后逐级撞击法撞击标本,拍摄X线,CT,按Atlas对胸腰椎爆裂骨折的分类划分骨折类型并统计.测试正常标本及逐级撞击成功后符组标本三维运动范围,结果:终板预损伤组B型骨折9例.A型骨折1例;L1椎体预损伤组A型骨折5例,B型4例,C型1例.不做预处理组A型5例,B型3例,C型2例.终板损伤组B型骨折的数量明显多于L1椎体预损伤组、不做预处理组,且存在显著差异(P<0.05).L1椎体预损伤组和不做预处理组在逐级撞击产生爆裂骨折件类型上没有明显差别,统计分析没有显著差异(P>0.05).撞击成功后的符组标本前屈在后伸、左右弯、左右旋转的运动范围与正常标本相比均有明显增加,且存在显著差异(P<0.01).各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终板颅损伤逐级撞击法能够成功建立猪胸腰椎爆裂性骨折B型模型.上终板中后1/3的预损伤是B型模型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过伸复位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的生物力学实验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目的:研究过伸不同角度前纵韧带受力大小及过伸角度和骨折脱位整复的关系。方法:采用8具新鲜胸腰段脊柱标本,制作损伤模型,模拟手术方式进行过伸整复,测定过伸角度和复位的关系及过伸角度和前纵韧带受力情况。结果:随着后弓角的矫正和前纵韧带的伸展,脊柱每后伸8°~11°,脱位整复2~3mm。最佳过伸整复角度是13°±3°,此时前纵韧带(T12~L1)应变为14.3±3%,小于前纵韧带的最大应变。结论:前纵韧带的充分伸展可提供足够的过伸整复矫正力,脊椎的过伸运动可有效地整复骨折脱位、后弓角,恢复生理弯曲和椎体高度  相似文献   

8.
保留椎体前部的椎体前路减压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巍巍  苏鹏 《解剖与临床》2007,12(5):325-326,329
目的:探讨保留椎体前部的前路减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保留椎体前部的椎体后方部分切除椎管减压、取自体肋骨条植骨及前路钢板螺钉内固定术,胸腰椎爆裂骨折26例.结果:26例患者,经治疗后有21例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I级或I级以上,术后15例随访6个月~5 a,椎体植骨均融合,内固定无断裂、松动、假关节形成等并发症.结论:保留椎体前部的椎体前路减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减压彻底,同时可减少病椎剥离,保护椎体血供,有利于骨愈合.  相似文献   

9.
背景: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胸腰椎及腰椎爆裂骨折所诱发致神经功能损伤的危险因素研究结果存在差异性。目的:探讨脊柱胸腰段及腰段爆裂骨折后椎管狭窄程度及后方韧带复合体完整性与神经功能损伤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4月至2011年10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收治的156例胸腰椎及腰椎爆裂骨折患者,分别进行脊柱CT横断面椎管正中矢状径测量、后方韧带复合体完整性及神经功能损伤程度评估,并行统计分析。结果与结论:94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神经功能损伤,其损伤程度与椎管占位程度显著相关,其中T12椎管占位程度与神经功能损伤程度相关性最高(rs=0.87、P<0.001),T11节段椎管占位程度与神经功能损伤程度相关性最低(rs=0.59、P<0.001);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与神经功能损伤程度显著相关(OR=3.82,P<0.001)。提示脊柱胸腰段骨折椎管狭窄程度、后方韧带复合体完整性与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程度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经皮椎体成形术(PVP)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PPSF)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年4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51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PVP组、PPSF组和PVP+PPSF组,比较三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及Cobb角变化情况。结果 PVP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卧床时间均明显少于PPSF组和PVP+PPSF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VP+PPSF组患者手术时间最长;PPSF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明显多于PVP+PPSF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三组患者VAS评分、ODI评分及Cobb角均较术前降低,且PVP+PPSF组患者ODI评分明显低于PVP组,PVP+PPSF组患者VAS评分、Cobb角明显低于PPSF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PVP联合PPSF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临床疗效好,有效缓解患者术后局部疼痛,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及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11.
26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AF椎弓根钉系统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自2002年2月~2006年12月,我科应用脊柱后路AF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治疗26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获得随访26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26例,男性18例,女8例,年龄27~58岁,受伤原因:  相似文献   

12.
13.
背景:过伸复位被中医骨伤科临床广泛用于治疗胸腰椎单纯压缩性骨折,其生物力学机制研究尚显不足。 目的:应用有限元分析方法探讨了复位过程中各结构的力学特性以及整体的应力特点。 方法:依据1例T12椎体单纯压缩性骨折患者的210层Dicom3.0标准的CT图片建立T12椎体单纯压缩性骨折的有限元模型,在对建立的模型的有效性进行验证后模拟过伸复位手法,约束L2下端所有面,给T11椎体上端一个纵向牵引力,分别于T11,T12,L1椎骨棘突顶点给予一个方向垂直朝向椎体、大小为3.0 cm的位移。程序运算后读取压缩椎骨外形改变和应力分布。 结果与结论:建立了几何外型逼真、生物力学特性全面的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三维有限元模型,复位手法作用后压缩的椎骨表现出明显的过伸,在复位过程中表现的复位机制与传统的生物力学实验相同。利用有限元分析法研究传统手法的作用机制具有实验结果可靠、显示结果直观、节约资源以及手法模拟精确等优点,可广泛应用于骨折手法复位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胸腰椎爆裂骨折椎管内骨块复位的生物力学与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研究胸腰椎爆裂型骨折椎管内骨块复位的解剖学因素及相关的生物力学分析。方法:采用新鲜胸11(T11)~腰3(L3)段脊柱,制备成腰1(L1)爆裂骨折模型,记录椎间盘切断而后纵韧带完整,后纵韧带切断而椎间盘完整,后纵韧带和椎间盘均完整三组在恒速纵向拉伸过程中椎管内骨折块复位过程中的位移变化,描记出纵向拉伸载荷与骨块复位百分率之间的关系曲线。结果:纵向拉伸载荷与骨块复位百分率之间的关系曲线呈“S”型。在复位前期曲线上升平缓,所需纵向拉伸载荷按I、Ⅱ、Ⅲ组的顺序递增。在复位期曲线急剧上升,纵向拉伸载荷及复位百分率均按I、Ⅲ、Ⅱ组的顺序递增。在后复位期第Ⅲ组仍有明显的复位曲线存在。结论:纵向拉伸载荷对椎管内骨折块的复位有重要影响,完整的椎间盘纤维环及后纵韧带在骨折块的复位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5.
后路胸腰椎手术体位的巧安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后路的胸腰椎骨折手术都采用俯卧位,常伴有腰椎不稳的情况。因此,在安置此类手术体位时,护理人员应注意安全、稳定、迅速、有效等问题,为防止加重病人损伤造成不良后果,我们从2003年开始,对此类手术体位的安置方法进行了改进,先让病人在手术推床上麻醉后,再将病人平稳的托到手术床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形态学异常与脊髓损伤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胸腰裂性骨的,根据椎管正中矢状状径计算椎管狭窄率,并按Cobb法测量后凸畸形角度,同时记录ASIA下肢运动评分结果:无脊髓损伤、不完全脊髓损伤及完全脊髓损伤三组的椎管狭窄率及后凸畸形角度相差无显著统计撑意义(P〉0.05),椎管狭窄率及后凸畸形角度与ASIA评分相关笥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M〉0.05)。结论:胸腰椎爆裂性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侧前路减压短节段融合固定治疗胸腰椎体爆裂性骨折伴小完全性瘫痪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31例胸腰椎体爆裂性骨折伴不完全性瘫痪,行侧前路减压,16例采用Z—PLATE、15例采用TSRH系统短节段融合同定。结果:31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6个月(5~26个月),术后椎间隙高度及胸腰椎生理曲度恢复满意,平均Cobb’s角(度)及平均椎管狭窄指数得到明显改善,Frankel分级提高1~3级。本组未发生断棒脱钉等并发症。结论:侧前路减压短节段融合同定具有符合胸腰椎生物力学要求、减压直接彻底及融合率高等特点,为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尽可能提供最大机会。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AF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对42例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病人给予 AF系统内固定或同时行椎板减压、植骨融合术。结果术后随访6-48个月,将本组42例手术前后X线照片测量,Cobb角及椎体前后缘高度的变化作统计学处理,Cobb角由术前平均23.5°(13°-40°),校正到术后3°(0°-9°),椎体前、后缘高度由术前41%(22%-74%)和68%(38%-82%)恢复到术后的 94%(91.5%-98%)和95.5%(94%-97.5%)。本组除3例术后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无恢复外,其余不完全神经损害者均有1级以上恢复。25例随访时X线片与术后即查的X线片比较,椎前高度有部分丢失,Cobb角增加5°-11°。结论 AF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能恢复脊柱生理前凸和椎体高度和神经功能,但仍存在术后固定失败和矫正度的丢失问题,原因是与未充分植骨融合和内固定没及时取出有关。  相似文献   

19.
随着现代交通运输和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胸腰椎骨折脱位的病例越来越多,严重创伤在给患者带来严重机体功能障碍的同时,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如何及时、有效地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尽可能的恢复机体功能是脊柱外科医师必须面临的课题,现就胸腰椎骨折脱位的治疗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斜钉效应在胸腰椎爆裂骨折复位固定中的价值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