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究ICU机械通气患者的心理状态以及心理干预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2月于我院重症监护室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100例,所有患者均神志清楚。采用HAMA(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和HAMD(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ICU常规生命体征看护,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个体化心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后HAMA评分、HAMD评分、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评估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及意外脱管发生率情况。结果:100例机械通气患者干预前HAMA评分为(24.5+3.7)分,HAMD评分为(31.7+4.9)分,平均分数处于中度焦虑/抑郁水平。93例(93.0%)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其中,重度焦虑和抑郁分别占45.0%和52.0%,无焦虑/抑郁者占7.0%;干预后,观察组患者HAMA、HAMD评分较干预前显著降低,观察组干预后HAMA、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5,-3.08;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总依从率分别为84.0%和58.0%,意外脱管发生率分别为4.0%和12.0%,平均机械通气时间分别为(8.4+3.8)天和(12.5+4.9)天,平均住ICU时间分别为(12.3+5.7)天和(18.4+5.5)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208,2.174;t=-8.34,-9.25;P0.05)。结论:多数ICU内行机械通气的患者合并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个体化心理干预治疗可以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提高治疗依从性、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住ICU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程序化疼痛管理配合心理疏导对肺大泡切除术患者术后疼痛、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以2016年3月-2017年3月本院收治的136例肺大泡切除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奇偶数编号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8例,对照组实施心理疏导干预,观察组实施程序化疼痛管理配合心理疏导干预,观察两组术后疼痛[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心理状态[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生活质量[生活质量评价量表(SF-36)]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24、48、72h观察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F=26.486,P0.01);干预后观察组SAS、SDS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低(t=-18.861,-25.087;P0.01);干预后观察组生理功能评分、社会功能评分和健康状况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高(t=9.268,10.292,8.422;P0.01);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4.955,P0.05)。结论:程序化疼痛管理配合心理疏导应用于肺大泡切除术患者中,在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改善心理状态、生活质量及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有明确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叠综合征(ACOS)患者炎症、应激反应及心理健康状态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3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80例ACO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两组均接受ACOS对症处理,观察组加用心理干预,测定干预前后患者外周血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8(IL-8)、丙二醛(MD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炎症及氧化应激指标的变化,检测患者干预前后肺功能指标的变化,并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及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74)评定患者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干预8周ACOS问卷评分高于对照组(t=4.883,P0.05),SAS、SDS及GQOL-74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t=-3.988,-3.392,-9.030;P0.05);观察组干预8周hs-CRP、TNF-α、IL-8、MDA低于对照组(t=-5.064,-10.917,-14.935,-6.081;P0.05),GSH、SOD、1秒用力呼吸容积(FEV1)、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FEV1/FVC高于对照组(t=5.834,4.659,2.057,3.155,4.021;P0.05)。结论:ACOS患者普遍存在焦虑、抑郁情绪,而予以心理干预可减轻患者机体应激反应,纠正其心理状态,减轻机体炎症反应,有助于改善患者肺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阶段性心理干预对颅脑损伤患者心理状况、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某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90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阶段性心理干预,两组均干预至出院后1个月。比较两组的心理状况[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依从性、神经功能[神经功能障碍量表(CSS)]、生活质量[生活质量评分量表(Spitzer)]。结果:干预后,观察组SAS及SDS、CS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3.048,-8.128,-5.477;P0.01),观察组依从性评分及活动能力、日常生活、健康感觉、家庭及朋友支持、生活前景认识等各维度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10.968,8.639,6.911,12.485,9.935,8.367;P0.001)。结论:阶段性心理干预能够明显改善颅脑损伤患者心理状态,提高治疗依从性,从而改善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结构式心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心理状态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收治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120例,按随机表达法将患者分成对照组(60例)和研究组(60例)。患者均行冠脉介入术,对照组采用常规干预,研究组行结构式心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心理状态及预后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冠脉手术前研究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的不明确性评分、复杂性评分和疾病不确定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研究组患者疾病不确定感总分、复杂性评分和不明确性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t=-7.420,-5.195,-4.444;P0.001),同组患者术前与术后的复杂性评分、不明确性评分及疾病不确定感评分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9.347,-14.417,-4.492,-8.548,-7.543,-14.342;P0.001);对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情况进行观察,干预后,研究组的抑郁及焦虑状态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t=-9.008,-7.032;P0.001);研究组手术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其再发恶性心律失常、心绞痛、再发心梗等心脏事件总发生率研究组低于对照组(8.33%VS30.00%),以研究组改善更为显著,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7.500,P0.01)。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患者行结构式心理干预,可显著降低术后再发心梗、心力衰竭等心脏事件的发生,增加患者对疾病和治疗的了解,降低患者对疾病的不确定感,缓解压抑、恐惧等不良情绪。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提高晚期肿瘤患者生活质量和改善心理状态的临床意义。方法 152例晚期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易怒、冷漠、恐惧等不良心理状态比例均低于对照组(χ2=4.61,4.22,25.13;P0.05);饮食、睡眠、精神、疾病认知、治疗配合等项目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5.21,5.86,6.85,7.30,4.45;P0.01)。结论心理干预对晚期肿瘤患者在稳定情绪、疾病认知、治疗配合方面均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哮喘患者情绪状态的影响,以期为哮喘患者心理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符合条件的哮喘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110例)和非干预组(106例),在入院第2天采用哮喘患者一般情况调查表、述情障碍(TAS-26)及简式简明心境问卷(POMS-SF)对患者进行测查。非干预组行常规治疗,干预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心理干预。两组患者在出院前1天,应用TAS-26、POMS-SF进行测查。结果除因子Ⅲ外,与常模比较,哮喘患者组的TAS各因子分及总分均高于常模(P〈0.01);干预后,干预组TAS总分、Ⅱ、Ⅳ因子分及POMS总分、各负性因子分均低于非干预组(P〈0.05或P〈0.01);干预组POMS的VA因子分高于非干预组(P〈0.01)。结论哮喘患者存有明显的述情障碍,心理干预能改善其述情障碍,明显改善哮喘患者的情绪。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综合式家庭教育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影响,对112例患者家属进行为期半年的综合式家庭干预,采用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和流调用焦虑自评受表(SAS)对心理状态进行测评。干预前后患者家属评分单项分及总分均有明显下降,提示家庭干预有利于患者家属的身心健康,从而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对肿瘤患者情绪状态的影响,以期为肿瘤患者心理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将符合条件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非干预组,非干预组行常规治疗,干预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心理干预.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及简式简明心境问卷(POMS- SF)对两组患者在心理干预前后进行测查.结果 与...  相似文献   

10.
选择120例心绞痛合并糖尿病(DM)住院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分别进行常规护理及常规护理联合心理干预,结果显示干预组患者的抑郁、焦虑、恐惧、自杀倾向和人际关系等不良心理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促进心绞痛伴DM患者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预见性干预配合心理干预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心理状态、心电图检查依从性及满意度的影响。方法:将我院120例冠心病心绞痛病例纳为研究对象,以抽签法随机分两组,各6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干预,实验组在其基础上实施预见性干预配合心理干预方案,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焦虑自评量表(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生活质量(GQOL-74)评分、遵医行为水平、满意度及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78.33%(χ~2=4.386,P=0.036);实验组干预后SAS评分(t=-3.904,P0.05)、SDS评分(t=-4.654,P0.01)明显低于对照组,GQOL-74量表中社会功能(t=6.851,P0.001)、躯体功能(t=10.961,P0.001)及心理功能(t=6.005,P=0.001)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适量运动(χ~2=4.910,P0.05)、心电图检查(χ~2=4.537,P0.05)、生活规律(χ~2=4.386,P0.05)、血压监测(χ~2=6.563,P0.01)依从率及总满意率(χ~2=4.876,P0.05)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预见性干预配合心理干预可有效减少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焦虑、抑郁不良心理,提高心电图检查依从性、满意度,改善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强化心理干预对隆胸患者心理状态、自尊水平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7月至2018年12月于本院行隆胸手术的9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强化组及常规组,每组49例。常规组患者采用常规心理干预,强化组患者采用强化心理干预。于干预前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Rosenberg自尊量表(RES)及SF-36生活质量量表评价患者心理状态、自尊水平及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后强化组SDS、SAS评分得分明显低于常规组(t=-2.161,-4.026;P0.05),RES得分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t=5.051,P0.05);干预后强化组活力、社会功能、精神健康等维度得分明显高于常规组(t=2.107,2.459,2.645;P0.05)。结论:强化心理干预可改善隆胸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术后生活质量,较常规心理干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阶段性改变理论的整体干预对初产妇产后心理状态、角色转变及母乳喂养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1月-2016年12月于我院建档且待产的120例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干预,观察组采用以阶段性改变理论为基础的分阶段整体干预,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两组干预前后心理状态的改变,采用母亲角色适应情况调查表评定初产妇产后对母亲角色的适应程度,观察产后两组喂养方式的变化,统计泌乳量及母乳喂养率,应用母乳喂养自我效能感量表(BSES)评定产妇母乳喂养自我效能。结果:干预前,两组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t=4.306,4.966;P0.05);观察组产妇产后角色适应差所占比例低于对照组,适应良好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χ~2=6.708,5.565;P0.05);观察组产妇母乳喂养率高于对照组,人工喂养率低于对照组(χ~2=6.000,5.217;P0.05);观察组母乳喂养自我效能感量表技能、心理活动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t=4.827,4.447;P0.05);观察组产妇奶量足所占按比例高于对照组,无奶所占比例低于对照组(χ~2=4.232,8.106;P0.05)。结论:阶段性改变理论的整体干预可纠正初产妇产后焦虑、抑郁心理,促进其适应母亲角色转变,提高母乳喂养率及产妇自我效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个性化心理干预对口腔正畸患者心理状态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20例口腔正畸患者随机分为个性化组和对照组各6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口腔正畸治疗,对照组给予一般的正畸知识教育,个性化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个性化心理干预;比较两组正畸治疗效果,采用简式的Mc Gill疼痛问卷(SF-MPQ)评估疼痛情况,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并比较两组治疗1年后的治疗满意度和依从性。结果:个性化组治愈率为91.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67%(χ~2=8.015,P0.05);个性化组口腔正畸治疗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t=-3.279,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在疼痛评分方面组间和时间交互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F组间=39.547,P0.05;F时间=249.053,P0.05;F组间×时间=87.491,P0.05);简单效应分析结果显示:个性化组戴入矫治器后2h(t=7.403,P0.05)、6h(t=8.288,P0.05)、12h(t=8.849,P0.05)、24h(t=6.964,P0.05)、48h(t=6.808,P0.05)、72h(t=6.395,P0.05)的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个性化组干预后SAS(t=-3.069,P0.05)、SDS(t=-3.696,P0.05)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个性化组治疗满意度(t=2.283,P0.05)、治疗依从性(t=3.127,P0.05)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个性化心理干预能有效改善口腔正畸患者的心理状态,减轻正畸治疗性疼痛,提高患者治疗满意度和依从性,最终提升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结合风险管理对脑出血患者术后并发症、心理状态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0月-2018年9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脑出血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n=50)和对照组(n=50),对照组围术期给予常规护理,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心理干预+风险管理,评估两组入院时、出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生活质量(QOL)、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评分及术后并发症、满意度、依从性。结果:联合组出院时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5.089,P0.05);联合组干预后SAS(t=2.771,P0.05)、SDS(t=3.104,P0.05)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联合组干预后QOL(t=2.092,P0.05)、FIM(t=2.719,P0.05)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联合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4.320,P0.05);联合组满意率(χ~2=5.316,P0.05)和依从率(χ~2=5.005,P0.0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心理干预结合风险管理可以改善脑出血手术患者心理状态,提高患者满意度和治疗依从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最终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家属心理健康状况,探讨心理干预对其心理状态及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对入组76例陪护家属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8例,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心理干预前后对两组家属进行测评和对照研究,并与国内常模对比分析。结果①干预前两组家属SCL-90、SAS评分均高于国内常模(t=2.43,2.56,2.60,2.58;P均0.01),干预后干预组SCL-90、SAS评分均显著下降(t=2.51,2.63;P均0.01),均低于对照组(t=1.98,1.83;P均0.05),具有统计学意义;②干预后两组家属TCSQ的PC评分比较有差异(t=1.95,P0.05)和NC评分比较(t=2.42,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家属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心理干预能有效提高家属的心理健康水平,也学会了较为积极、正确的心理应对模式,纠正消极应对方式,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延续性心理干预方式对2型糖尿病患者心理痛苦及状态的改善作用。方法:选择2015年7月至2017年1月因2型糖尿病于我院就诊的患者共148例,根据是否采用延续性心理干预分为延续组(77例)和常规组71例,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和干预后6个月的糖尿病痛苦量表评分(DDS)和糖尿病问题量表评分(PAID)。结果:干预前延续组和常规组患者的DDS评分,包括生活规律、情感负担、人际关系、医生相关和平均分对比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干预后6个月延续组的生活规律、情感负担、人际关系、医生相关和平均分显著下降,且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3.948,-10.440,-10.738,-13.536,-9.709;P0.01),延续组和常规组患者在干预前的PAID评分对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干预后6个月延续组显著低于干预前,常规组干预后6个月与干预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延续组6个月后的PAID评分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904,P0.01)。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延续性心理干预方式能显著缓解患者的生活规律、情感负担、人际关系、医生相关心理痛苦,改善心理痛苦的状态。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心理护理干预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将273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147例与对照组126例。两组均给予相关对症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观察护理前后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和焦虑(SAS)、抑郁(SDS)自评量表评分情况。结果护理后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和SAS、SDS评分均降低,且干预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护理干预用于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可明显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家庭心理于预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减少复发、降低社会功能缺陷及增强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方法在临床痊愈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中,选择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80例,随机分成两组,即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基础上,采取家庭心理于预,即前2周每周1次,3~8周每2周1次,以后每月1次到患者家中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对照组只按医嘱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疗效评定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社会功能缺陷筛查表(SDS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在于预前和于预后6个月、12个月各评定1次。结果实验组较对照组复发率明显降低(P〈0.01),社会功能缺陷程度降低(P〈0.01),生活自理能力明显提高(P〈0.01)。结论家庭心理于预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对改善患者病情、减轻症状、促进康复方面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心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抑郁状态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抑郁情绪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心理干预组和对照组,在心理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了P300电位测定和SDS量表评分.结果:首次评定两组P300电位结果和SDS量表分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再次评定时,心理治疗组P300电位各波潜伏期较对照组缩短,P3潜伏期缩短及波幅升高,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SDS量表分值心理干预组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心理干预对降低脑卒中患者的抑郁情绪、改善认知功能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