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布氏杆菌脊柱炎的CT、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布氏杆菌脊柱炎的CT、MRI表现,包括病变椎体密度及信号改变,椎间盘信号,椎间隙改变,有无死骨、椎旁脓肿等。结果 CT显示6例椎体骨质破坏呈小类圆形或斑片样低密度灶,病灶见边缘硬化带,2例硬化带可见新破坏灶;MRI显示4例椎体破坏呈长T_1长T_2混杂信号影,2例椎体T_1WI、T_2WI呈低信号;3例椎间盘T_1WI、T_2WI呈低信号改变,3例椎间盘呈不均匀长T_1长T_2信号影。6例椎间隙均变窄;均未见死骨;椎小关节均未见破坏;4例见椎旁脓肿形成。结论布氏杆菌脊柱炎的CT、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点,影像学表现相邻椎体破坏伴骨质增生硬化,椎间隙变窄,可有椎旁脓肿或硬膜外脓肿,两者结合能为布氏杆菌脊柱炎的诊断提供影像学依据,提高对本病的认识,避免误诊,具有很高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布鲁氏菌性脊柱炎的CT及MRI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 :收集15例经临床、实验室检查或病理证实的布鲁氏菌性脊柱炎,分析其CT及MRI表现。结果:15例共31个椎体受累,2个椎体病变11例,单个椎体受累2例,多个椎体受累2例,L4椎体受累最多见;CT示病变椎体骨质破坏,主要发生在椎体边缘,表现为小类圆形或斑片状低密度区,慢性期骨破坏区周围可见骨质增生硬化,7例增生的骨质出现部分"虫蚀样"破坏,椎体边缘呈"花边状";11例伴相邻椎间盘破坏,椎间隙变窄;9例出现椎旁脓肿。MRI示椎体破坏区T1WI呈低信号,T2WI及T2WI压脂呈高信号,骨质破坏区由于肉芽组织增生增强扫描呈轻中度强化;周围骨质硬化区T1WI、T2WI均呈低信号。结论 :布鲁氏菌性脊柱炎的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流行病学特点及实验室检查能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慢性布氏菌性脊柱炎的影像学征象,提高该病的影像学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经临床确诊慢性布氏菌性脊柱炎患者的影像资料,65例均进行DR检查,其中50例进行CT检查;42例行MRI检查,对其特异性影像学征象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DR可显示慢性布氏菌性脊柱炎椎体终板缘骨质破坏同时伴有明显的骨质增生、硬化,相邻椎间隙狭窄,未见椎旁及腰大肌脓肿,多椎体发病呈跳跃性发病为其特征性表现;CT除显示DR的表现外,可显示较早期的微小骨质破坏;MRI在病变早期就可显示椎体、椎间盘及周围软组织内的异常信号,并可显示微量椎旁及腰大肌脓肿,且增强扫描可显示椎旁条状及环状强化,但对骨质增生硬化显示不敏感。结论提高对慢性布氏菌性脊柱炎的特异性影像学征象的认识,结合患者的生活史、工作史以及相关实验室检查,对慢性布氏菌性脊柱炎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CT、MRI表现及鉴别诊断,从而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患者的CT及MRI表现,并复习文献。结果:8例中,1例单椎体受累,7例为2个相邻椎体受累,以L4椎体感染机会最多见。CT表现:椎体骨质破坏多从边缘开始,表现为小类圆形或斑片状低密度灶,2例骨破坏早期病灶周围无骨质增生硬化,6例慢性期病灶周围骨质广泛性增生硬化,5例出现典型的"花边椎",2例可见椎小关节破坏及棘突骨膜增生。MRI表现:6例椎体破坏区T1WI呈低、等信号,T2WI呈等、高信号;2例椎体骨质破坏区T1WI为低信号、T2WI呈混杂信号改变;椎间盘破坏呈低信号,椎间隙变窄;6例椎旁脓肿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边界清晰,脓肿较局限,无钙化及流注趋势,其中3例并发椎管内硬膜外脓肿,脓肿壁厚薄不均,增强扫描骨质破坏区及脓肿壁中度至明显强化。结论: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流行病学特点及实验室检查基本能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霉菌性脊柱炎的临床表现、影像特征和病理特点,提高对霉菌性脊柱炎的认识和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霉菌性脊柱炎病人的影像及病理资料并行文献复习。结果 CT检查显示胸4~胸7椎体广泛骨质硬化伴有周围软组织肿块,病变内部可见散在小片状骨质破坏区,邻近椎间隙无明显变窄;MRI显示胸4~胸8椎体可见斑片状异常信号影,T_1WI上呈低信号,T_2WI上呈稍高信号,抑脂序列呈高信号,邻近椎间盘未见明显异常,增强检查病变椎体、椎旁及硬膜外肿块呈明显强化。术后病理诊断为霉菌感染,血清曲霉菌半乳甘露聚糖检测为阳性。结论霉菌性脊柱炎罕见,其临床和影像表现无特异性,确诊需依赖于病理组织学检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儿童单灶性骨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5年12月间25例经组织病理学诊断的儿童单灶性骨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学资料。结果男19例,女6例。年龄2~14岁,平均年龄6岁。长骨14例,脊柱6例,颅骨3例,锁骨1例,髂骨1例。长骨病变主要表现为骨质破坏、邻近骨皮质"扇贝样"压迹、骨膜反应和软组织肿胀或肿块。部分病变可见骨皮质钻孔样破坏、破坏区内死骨及周围硬化缘。椎体病变主要表现为椎体破坏、塌陷,呈"扁平椎"改变,部分可见椎旁软组织肿块,但椎间隙保持正常。颅骨病变主要表现为穿凿样骨质破坏,边界清晰,可见"斜坡征"。髂骨及锁骨病变缺乏特异性。病变在MRI多呈T_1WI等或稍低信号,T_2WI不均匀高信号。结论长骨的骨皮质"钻孔样"破坏、颅骨的"穿凿样"破坏及椎体的"扁平椎"是本病的特征性影像学征象。X线平片诊断价值有限,CT可清晰显示骨膜反应及骨质硬化,尤其是骨皮质细微的骨侵蚀。MR有助于显示X线及CT尚无异常表现的早期骨髓受累,并确定骨髓水肿及软组织病变范围。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分析布氏杆菌性脊柱炎与结核性脊柱炎的影像学差别,尤其是CT及MRI的不同表现,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确诊的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患者26例和确诊的脊柱结核患者33例作为观察对象,均采用X/CT/MRI进行检查对比两组患者的影像学表现的差异,结合PPD及布式杆菌血清学检查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X/CT均可见椎体破坏、椎间隙狭窄,椎旁脓肿改变。布氏杆菌脊柱炎患者可见椎体破坏更靠近终板,椎间隙狭窄或消失,椎旁脓肿有12/26例(46.1%),死骨有5/26例(19.2%),椎管内硬膜外脓肿有7/26例(26.9%)出现,脓肿量少,有2例出现下肢运动感觉降低。MRI布式杆菌脊柱炎的椎旁脓肿影内可见多个类圆形如"豌豆样"的中等信号影组织。而脊柱结核的椎体破坏重,椎间隙狭窄较轻,椎旁寒性脓肿多,可形成明显的腰大肌脓肿有29/33例(87.9%),多可流注到腹膜后或椎管内,明显压迫硬脊膜,有21/33例(63.6%)脓肿内可见坏死的沙砾样死骨或大块死骨,椎管内硬膜外脓肿25/33例(78.1%)出现,椎管内脓肿量大,有6例出现下肢运动感觉明显降低,2例出现受压瘫痪。结论布氏杆菌脊柱炎和脊柱结核患者在CT/MRI椎间盘异常信号、椎体形态、椎间隙狭窄、椎旁/硬膜外脓肿情况差异明显不同,布式杆菌的椎旁脓肿小,死骨少,尤其是在MRI上,布式杆菌脊柱炎可见到多个类圆形如"豌豆样"的中等信号影,因此均可作为两种疾病的鉴别诊断指标之一,提升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化脓性脊柱炎的MRI表现.方法 对24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化脓性脊柱炎MRI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4例中,病变发生在腰椎18例,胸椎2例,胸腰段1例,腰骶段3例.21例为相邻2个椎体破坏并累及椎间盘,3例为单节椎体破坏未累及椎间盘.骨质破坏、增生硬化、骨髓水肿并存,椎体破坏塌陷程度轻,椎间隙变窄程度轻,脊柱曲度多正常.T1WI椎体破坏及受累椎间盘分界欠清并为低信号,T2WI为等或稍高信号,STIR为高信号;骨质增生硬化为低信号(各序列);骨髓水肿为高信号(STIR).合并病理性骨折1例,椎旁脓肿9例,硬膜囊及蛛网膜下腔受压18例,脊髓受压7例.结论 化脓性脊柱炎的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MRI对本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大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脊椎慢性布氏菌病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脊椎慢性布氏菌病患者的影像学表现。结果:脊椎慢性布氏菌患者的影像学表现:①椎体破坏同时伴有增生硬化;②破坏的椎体前上角缺如、碎裂,局部可见游离的碎骨块;③椎间隙狭窄;④可同时累及多个椎体;⑤未见椎旁或腰大肌脓肿。结论:椎体破坏、硬化、椎间隙狭窄、无椎旁脓肿并结合患者来自牧区,应考虑布氏菌病的可能,确诊则依赖实验室检查。  相似文献   

10.
不典型脊椎结核的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MRI对不典型脊椎结核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脊椎结核患者的影像资料。结果:21例脊椎结核患者,术前行X线检查21例,CT检查19例,MRI检查21例;14例X线平片及10例CT检查阴性;7例X片示单椎体破坏区位于椎体后缘,呈溶骨性破坏、压缩骨折;9例CT显示相邻椎体病变,椎间盘变窄、椎体无明显破坏;无多个椎体跳跃破坏,椎小关节受累、椎旁软组织肿块内未见明确脓肿形成;MRI检查21例中,20例显示病变椎体呈长T1长T2信号,抑脂序列呈不均匀高信号,16例显示椎间隙变窄,间盘裂隙状强化,17例显示椎旁脓肿,以上20例确诊为椎体结核。1例MRI显示椎旁软组织肿块内无脓肿形成,疑诊为肿瘤。结论:MRI对不典型脊椎结核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性均高于其他影像检查,能为临床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探讨布氏杆菌性脊柱炎(BS)的CT和MRI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收集经流行病学、影像学、实验室及病理检查确诊的70例BS患者的相关资料,并分析其CT和MRI表现。结果:70例BS患者共累及172个椎体,其中累及腰椎123个(71.51%),尤以下腰椎受累为著,骶椎18个(10.47%),胸椎17个(9.88%),颈椎14个(8.14%);累及相邻2个椎体46例(65.71%),相邻3个及以上椎体21例(30%,最多累及连续5个椎体),“跳跃征”3例(4.29%)。影像表现:虫蚀状骨质破坏伴骨质增生硬化最常见(96/172,占55.81%);大片状骨质破坏较虫蚀状骨质破坏更容易发生死骨(86.36% vs 13.64%)、椎体压缩(85.71% vs 14.29%)及后凸畸形(100% vs 0%)。椎间隙多正常(25/70,35.71%)或轻度狭窄(25/70,35.71%),可伴有“周围真空现象”(11/70,15.71%),终板破坏呈“类许莫氏结节”(32/70,45.71%);局限性椎旁脓肿和硬膜外脓肿分别占85.42%(41/48)和88.10%(37/42),仅6例脓肿内可见钙化;累及背部竖脊肌3例,累及前纵韧带、后纵韧带、马尾及终丝均为1例。结论:BS好发于下腰椎,影像上多表现为相邻椎体虫蚀状骨质破坏伴骨质增生硬化,椎间隙多正常或轻度狭窄,椎旁脓肿与硬膜外脓肿均较局限;BS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结合流行病学、实验室检查及临床表现可作出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人脊柱结核的影像学表现特点,以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老年脊柱结核患者的影像资料,56例均行CT检查,其中32例行MRI检查,14例行SPECT-CT图像融合检查。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对CT和MRI的检出率行χ2检验。结果:①56例患者中,病灶位于颈椎3例,胸椎26例,腰椎22例,胸腰段3例,腰骶椎2例。②48例椎间盘受累;123个椎体骨质破坏,92个分布于椎体边缘,31个累及全椎体;椎旁脓肿38例,29例脓肿范围不超过2个椎体。③CT和MRI对骨质破坏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8,P=0.183);椎间盘受累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9,P=0.009);椎旁脓肿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9,P=0.009);死骨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9,P=0.032)。④SPECT-CT:6例显像剂浓聚于骨质破坏周缘;8例相邻椎体的显像剂异常摄取。结论:CT、MRI、SPECT结合应用可全面反映老年人脊柱结核的病理特点及影像学表现,为其准确诊断及病情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脊柱化脓性感染的影像学特点和鉴别诊断。方法分析13例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脊柱化脓性感染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并探讨其鉴别诊断。结果急性化脓性脊柱炎主要累及椎体;进展迅速,2~4周出现骨质破坏并有死骨,进而出现骨质硬化、显著骨质增生及骨桥形成;临床症状重,血WBC显著升高。椎间盘炎进展相对缓慢;2~4周仅出现椎间隙变窄,椎间盘变扁、密度减低,进而椎体终板及终板下骨质破坏、软组织肿胀轻,部分可见死骨,虽有硬化,但少有骨桥形成;临床症状较轻,ESR增快为其特点。结论化脓性脊柱炎与椎间盘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脊柱化脓性感染、布氏菌脊柱炎、脊柱结核、Modic改变各有其影像学特点,结合临床不难鉴别。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软骨黏液样纤维瘤(CMF)的影像学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CMF的影像学资料,包括X线、CT、MRI及SPECT-CT检查。结果:11例中发病部位:长管状骨9例,髂骨1例,腰椎棘突1例。X线平片示10例出现偏心型、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1例未见明显异常。CT示9例病灶内粗细不等骨嵴伴病灶周边硬化,5例病理骨折伴软组织肿块,2例钙化,均无骨膜反应。MRI平扫示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压脂序列呈高或混杂信号,其中2例病灶周围骨髓及软组织水肿;增强扫描1例均匀强化,3例不均匀强化。SPECT-CT示3例异常核素浓聚,病灶边缘浓聚明显,中心浓聚稀疏或缺如,呈环形浓聚。结论:SPECT-CT结合传统影像学可评价CMF成熟程度、病变范围,为手术时机的选择、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5.
成人椎间盘炎的MRI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评价MRI对成人椎间盘炎的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经临床证实的28例椎间盘炎患者的MR影像资料,分析其MRI表现,比较各种成像方法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及其在鉴别诊断中的价值。MRI检查使用1.0T超导机,T1、T2加权像及脂肪抑制T2加权像,2例进行了增强检查。结果 75%的病变椎间盘呈不均匀长T2高信号;全组病例均有相邻椎体受累,两个及两个以上受累者达89%。病变椎体均呈显著长T1低信号,25例呈不均匀长T1高信号,脂肪抑制T2加权像上高信号改变更明显。5例可见椎体边缘骨质增生。椎体受累范围大于二分之一者达78.5%。5例椎体边缘骨质破坏、不完整,而82.1%的病变椎体均无明显外形改变。12例椎旁或椎管内可见局限性脓肿影。2例行Gd—DTPA增强后均可见椎间盘及病变椎体内显著异常强化。结论 MRI对成人椎间盘炎具有极高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可准确鉴别本病与椎体结核与肿瘤,是临床上应作为首选的影像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骨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探讨骨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学表现,资料与方法 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的骨嗜酸性肉芽肿18例,其中X线平片检查16例,CT检查10例,MRI检查4例。结果 颅骨6例,表现为圆形。类圆形骨质破坏伴颅板内外软组织肿块;脊椎5例,椎体不规则破坏,边缘硬化,楔形变,椎旁软组织肿块。严重者椎体压缩呈盘状;肋骨2例,穿凿样或膨胀性骨质破坏;肩胛骨1例,斑片状骨质破坏伴周围广泛增生,有骨膜反应;股骨4例,膨胀性或溶骨性骨质破坏伴骨膜反应。MRI表现,T1WI呈低或等信号,STIR高信号,增强明显强化,18例中正确诊断12例,诊断准确率66.7%。结论 通过影像学检查,并结合临床,大部分骨嗜酸性肉芽肿术前能够正确诊断。CT较X线平片能更好的显示病变结构及邻近软组织的改变。MRI能够精确显示病变的范围。  相似文献   

17.
目的回顾性分析5例颞骨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giant cell reparative granuloma,GCRG)的CT和MRI表现,并复习文献,以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方法收集于本单位行影像学检查且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颞骨GCRG患者5例,从PACS系统中获得所有图像,由两名经验丰富的影像医师分别独立分析病变的位置、密度、信号、生长及骨质破坏方式、增强特点等影像学表现。结果颞骨GCRG CT表现为软组织密度、病变呈膨胀性生长5例,广泛溶骨性骨质破坏5例,边缘散在残留骨质碎片3例,周围轻微骨质硬化1例,增强扫描呈中度不均匀强化5例,1例合并中耳乳突炎;5例患者MRI均表现为病变周围部分以T_2WI低信号为主混杂信号,中央部分见多发囊状T_2WI高信号3例,T_1WI呈等、低混杂信号5例,注入对比剂Gd-DTPA后呈中度不均匀强化5例,囊变部分与T_2WI低信号部分未见强化。结论颞骨GCRG CT表现为广泛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部分可见边缘散在残留骨质碎片、周围轻微骨质硬化,增强扫描呈中度不均匀强化;MRI病变周围部分以短T_2为主混杂信号且不强化是其诊断特点。  相似文献   

18.
布氏杆菌性脊椎炎的MRI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MRI对布氏杆菌性脊椎炎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16例经临床或手术病理证实的布氏杆菌性脊椎炎行T1WI、T2WI、STIR及增强检查,分析其形态及信号特点。结果病变累及腰椎最多。椎体形态多无明显变化,椎体边缘可见小的骨质破坏及骨质增生。病变椎体T1WI呈低信号,T2WI呈低等或等高信号或低等高混杂信号。STIR呈高信号。增强扫描病变椎体明显强化,与周围正常增强的椎体信号类似或更高。椎间盘7例变窄,信号变化不显著,呈等T1、等T2信号(与邻近椎间盘比较),只有2例T2WI呈高信号。16例均有椎管外软组织受累,呈不均匀长T1、长T2信号,边界模糊,STIR呈混杂高信号,内可见多发大小不等的脓腔,增强扫描显示脓腔壁厚薄不均不规则强化。10例有不同程度椎管内硬膜外脓肿,呈长T1、长T2信号,STIR呈高信号。增强扫描显示脓壁厚薄不均明显强化。脓肿范围较小,一般不超过病变椎体节段。结论布氏杆菌性脊椎炎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MRI对布氏杆菌性脊椎炎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MRI对布氏杆菌性脊椎炎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16例经临床或手术病理证实的布氏杆菌性脊椎炎行T1WI、T2WI、STIR及增强检查,分析其形态及信号特点.结果 病变累及腰椎最多.椎体形态多无明显变化,椎体边缘可见小的骨质破坏及骨质增生.病变椎体T1WI呈低信号,T2WI呈低等或等高信号或低等高混杂信号.STIR呈高信号.增强扫描病变椎体明显强化,与周围正常增强的椎体信号类似或更高.椎间盘7例变窄,信号变化不显著,呈等T1、等T2信号(与邻近椎间盘比较),只有2例T2 WI呈高信号.16例均有椎管外软组织受累,呈不均匀长T1、长T2信号,边界模糊,STIR呈混杂高信号,内可见多发大小不等的脓腔,增强扫描显示脓腔壁厚薄不均不规则强化.10例有不同程度椎管内硬膜外脓肿,呈长T1、长T2信号,STIR呈高信号.增强扫描显示脓壁厚薄不均明显强化.脓肿范围较小,一般不超过病变椎体节段.结论 布氏杆菌性脊椎炎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MRI对布氏杆菌性脊椎炎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骨恶性间叶瘤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影像诊断水平,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例骨恶性间叶瘤患者的X线、CT及MRI表现,其中X线平片检查4例,CT和MRI各检查2例。结果:骨恶性间叶瘤的主要影像学表现为:①软组织肿块:形态不规则,直径多>10 cm,边缘清楚或模糊,肿块内有钙化、骨化,CT显示肿块内有脂肪组织,MR T_1WI上肿块呈等、低信号,T_2WI呈混杂高信号,CT增强扫描示肿块不均匀强化;②骨质改变:呈浸润性斑片状骨质破坏,部分破坏边缘有硬化,MR T_1WI呈低信号,T_2WU呈混杂高信号,骨膜反应少见;③骨破坏程度与软组织肿块大小不成比例。结论:骨恶性间叶瘤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影像检查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