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调查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方法用MBI对250名中小学采师进行调查。结果①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整体上比较严重;②第7阶段教师(16年及以上教龄)的情感衰竭、玩世不恭和职业倦怠程度最高;③是否重点、是否班主任、是否公办对情感衰竭存在显著影响;④重点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程度高于普通学校教师。结论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整体上比较严重,一些因素对职业倦怠存在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正>长期以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际上只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而对开展这一工作的教师的心理健康却未给予足够重视。社会发展与教育改革给教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和压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师进行职业倦怠调查研究。方法采用改编的《高等师范院校教师职业现状调查问卷》对四川省3所高等师范院校的366名在职教师进行调查。结果①29.5%的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有着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②教龄6~10年和16~20年是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转折点;③艺术、体育专业教师在情绪衰竭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理科教师;④周课时20节及以上的教师在情绪衰竭上得分显著高于其他教师;⑤性别、婚姻、职称和工作类型对职业倦怠没有显著影响。结论教师职业倦怠问题虽然没有达到严重的程度,但已普遍性存在;其中,情绪衰竭得分最高,低成就感次之,去人性化得分最低。 相似文献
4.
高等师范院校教师职业倦怠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师进行职业倦怠调查研究。方法采用改编的《高等师范院校教师职业现状调查问卷》对四川省3所高等师范院校的366名在职教师进行调查。结果①29.5%的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有着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②教龄6~10年和16~20年是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转折点;③艺术、体育专业教师在情绪衰竭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理科教师;④周课时20节及以上的教师在情绪衰竭上得分显著高于其他教师;⑤性别、婚姻、职称和工作类型对职业倦怠没有显著影响。结论教师职业倦怠问题虽然没有达到严重的程度,但已普遍性存在;其中,情绪衰竭得分最高,低成就感次之,去人性化得分最低。 相似文献
5.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6,(5)
目的:基于文献分析和半结构化访谈,对教师职业倦怠问卷(MBI-ES)进行本土化的进一步修订并检验其信效度,旨在形成具有文化适用性和时代特点的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卷。方法:在原问卷和对15名教师访谈的基础上形成初始问卷,选取中小学教师进行施测,回收有效问卷433份用于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1380份用于验证性因素分析和内部一致性信度检验,154份用于效标效度和重测信度检验。结果:进一步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卷共22个题目,分为情绪衰竭、非人性化和个人成就感三个维度;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模型拟合良好;三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分别为0.90、0.75和0.82,重测信度分别为0.69、0.56和0.61;三维度与效标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进一步修订后的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卷具有良好的心理测量学指标,可以作为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测量工具。 相似文献
6.
张淼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4):518-522
目的:深入研究新疆地区警察院校教师职业倦怠及心理健康状况,为克服警察院校教师职业倦怠,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服务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按照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采用MBI-GS工作倦怠量表、SCL-90量表分别对警察院校教师进行测试。结果:警察院校不同性别、族别、文化程度的教师在职业倦怠上不存在差异;已婚教师(t=-4.04,P0.001)、41岁以上的教师(F=10.64,P0.001)在玩世不恭因子上有差异;工作年限在11~15年的教师在玩世不恭(F=10.04,P0.001)和成就感低落(F=6.32,P0.001)两个因子上有差异;在心理健康方面,不同性别、族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年龄、工作年限的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存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婚姻、年龄、工作年限都是警察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职业倦怠中的成就感低落因子与SCL-90的总均分、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和恐怖因子呈正相关。建议在心理服务中应特别关注男性、汉族、未婚、本科、30岁以下、工作年限在11~15年的教师。 相似文献
7.
目的考察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是否随年代变化,为高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干预职业倦怠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系列数据库,采用元分析方法对我国教师职业倦怠情况进行研究。结果年代与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情绪衰竭因子、非人性化因子和低成就感因子呈显著正相关(r=0.11,0.151,0.136;P0.01),年代可以解释3个因子1.2%、2.2%和2.1%的变异;不同性别在职业倦怠的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因子上有统计学意义,95%的置信区间分别为(-0.03,-0.02)、(0.06,0.11)和(-0.03,0.02);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相比,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低个人成就感因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95%的置信区间分别为(-0.08,-0.02)、(-0.03,-0.01)和(-0.04,-0.01);(-0.07,-0.04)、(-0.04,-0.02)和(-0.06,-0.02)。结论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情况逐年增加;男性教师的去个性化情况较女性教师严重,女性教师的情绪衰竭较男性教师严重;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显著轻于中小学教师。 相似文献
8.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相关因素探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与工作压力、压力应对、教学效能感、自尊、控制点以及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用教师职业倦怠问卷、工作压力调查表、应对策略调查表、教学效能感量表、自尊量表、控制点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766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1)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与工作压力、被动应对、控制点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23~0.40,P<0.001);(2)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与主动应对、教学效能感、自尊、社会支持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r=0.28~0.41,P<0.001)。结论: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工作压力、自尊、控制点、被动应对、主动应对和社会支持对其职业倦怠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流动儿童学校教师的职业倦怠与职业承诺、教学效能感之间的关系。方法用教师职业承诺问卷、教学效能感问卷和职业倦怠问卷对76名流动儿童学校教师进行了调查。结果教师职业倦怠、职业承诺和教学效能感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职业承诺和教学效能感部分维度对职业倦怠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情感承诺和规范承诺在个人教学效能感对职业倦怠的影响中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结论流动儿童学校教师个人教学效能感是职业倦怠的重要影响因素,应当加强流动儿童学校教学培训,提高教师个人教学效能感。 相似文献
10.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1,自引:5,他引:21
目的:探讨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采用职业倦怠问卷(Maslach)和症状自陈量表(SCL-90),以528名中小学教师为被试进行调查。结果:(1)相关分析显示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呈显著正相关,情绪衰竭维度与心理健康的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等因子的相关最高。(2)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都进入了心理健康的多元逐步回归方程,三者都对心理健康具有预测作用.情绪衰竭维度解释率最高。结论: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不同的职业倦怠维度对心理健康具有不同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河南省农村高中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其相关因素。方法用MBI对河南省179名农村高中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河南省农村高中教师职业倦怠整体上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情绪枯竭和去人性化维度;②职业倦怠程度随教龄的增加呈现先高后低的趋势,教龄在6~15年是该地区教师职业倦怠程度相对严重的阶段;③教师职业倦怠的3个维度在性别上差异不显著;④不同职称教师在情绪枯竭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F=8.68,P<0.01),其他维度上差异不显著;⑤工作负荷与教师职业倦怠3个维度均呈显著正相关(r=0.326,0.288,0.283;P<0.01)。结论河南省农村高中教师的职业倦怠现状整体上比较严重,教龄、职称、工作负荷等是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本文回顾和反思了过去20年国内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状况。提出我国教师职业倦怠研究存在诸如研究类型和方法单一、研究工具本土化程度不高以及研究水平偏低,研究者相对更关注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等问题,且研究对象呈现不平衡的特点,作者明确提出,国内教师职业倦怠研究有待于在研究类型、方法、工具、对象方面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3.
目的:考察职业压力影响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问卷法对511名中小学教师进行调查。结果:职业倦怠与教学效能感、自我概念和社会支持呈显著的负相关,与职业压力、角色冲突/模糊均呈显著的正相关。职业压力对职业倦怠的作用机制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是职业压力会借助认知系统中的自我概念、角色冲突/模糊作用于职业倦怠;二是职业压力借助认知系统中的自我概念、角色冲突/模糊和社会支持系统的调节作用来改变教师的自我效能感,进而影响职业倦怠。结论:职业压力、教学效能感、自我概念、社会支持和角色冲突/模糊等均是影响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通过改变认知系统和社会支持系统可以缓解职业压力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 总被引:26,自引:6,他引:20
目的:本研究旨在编制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卷。方法:用自编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卷测试了山东泰安和莱芜两市的367名中小学教师以对问卷进行信效度检验。结果:①自编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卷可以提取三个因素,分别命名为情绪疲惫、少成就感和去个人化。②自编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卷的各项信度和效度指标均达到了心理测量学要求的水平。结论:自编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考察中学团干部教师职业倦怠的特点及其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的关系.方法:通过问卷法对北京市18个区县的482名中学团干部教师进行调查.结果:中学团干部教师的职业倦怠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近郊区教师的情绪枯竭和去人性化程度显著地高于远郊区县的教师;社会支持与情绪衰竭、去人性化、认知枯竭和个人成就感呈显著的相关:"低积极-高消极"应对方式的教师职业倦怠最严重;社会支持可以直接地预测中学团干部教师的职业倦怠,又通过积极应对方式间接地预测团干部教师的个人成就感,通过消极应对方式间接地预测该群体的情绪衰竭、去人性化和认知枯竭状况.结论:增加社会支持、培养积极应对方式有助于降低中学团干部教师的职业倦怠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教师职业认同对公费师范生学业倦怠的影响以及学业自我效能感和自尊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教师职业认同量表、学业自我效能感问卷、自尊量表以及大学生学业倦怠量表,对602名省属公费师范生进行调查。结果:教师职业认同、学业自我效能感以及自尊均与学业倦怠呈显著负相关;教师职业认同分别通过学业自我效能感和自尊的中介作用影响学业倦怠;教师职业认同还通过学业自我效能感和自尊的序列中介作用预测学业倦怠。结论:学业自我效能感和自尊在教师职业认同对公费师范生学业倦怠影响中起序列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诚信型领导与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关系及心理资本的作用。方法:采用诚信型领导量表、心理资本量表和工作倦怠量表对404名中小学教师进行调查。结果:(1)诚信型领导各维度对职业倦怠的负向影响有显著性,对任务型心理资本、人际型心理资本的正向影响有显著性;(2)任务型心理资本、人际型心理资本在诚信型领导的自我意识、内化道德、平衡信息与教师职业倦怠各维度间起完全中介作用,但在关系透明与教师职业倦怠的关系间不存在中介作用。结论:教师心理资本在诚信型领导与教师职业倦怠的关系间有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0,(2)
目的:考察物质主义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以及社会比较倾向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物质主义价值观量表、社会比较倾向量表以及教师职业倦怠量表对1485位中小学教师进行调查。结果:教师物质主义正向预测其职业倦怠;回归分析表明,社会比较在教师物质主义与职业倦怠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物质主义会增加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且社会比较倾向在其中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究武汉某高等院校预防医学专业不同年级学生职业认同与学习倦怠的关系,分析影响学习倦怠的因素。方法 以武汉某高等院校医学院预防医学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在借鉴其他各种调查问卷的基础上,自制调查问卷分析职业认同感,利用连榕等编制的学习倦怠量表判断学习倦怠状态采用问卷星开展网络在线调查,采用χ2检验、方差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等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女生的职业认同感高于男生(F=3.96,t=1.99,P<0.05);学习倦怠的“成就感低”维度上,来自农村的学生学习倦怠程度高于城镇地区(F=4.71,t=2.17,P<0.05)。职业认同感和学习倦怠之间,任意维度之间的组合均呈负相关(P<0.05)。年级和职业认同感对学习倦怠的影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职业认同感与学习倦怠呈负相关,在很大程度上可通过职业认同感判断学生学习倦怠程度。可以通过改善培养方式,强化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同感和职业期待,激发其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预防医学生职业认同感,避免学习倦怠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陈家胜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6)
梳理近年来学习倦怠领域的文献发现,国内学者在学习倦怠的结构与测量、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及后果变量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研究。今后的研究应注意以下方面:1学习倦怠的理论研究应尽量摆脱工作倦怠理论的束缚;2应基于生态系统发展观,深入探索学习倦怠的形成机制;3学习倦怠量表的开发亟待解决,干预性实证研究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