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255名初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测查。结果1初中生的心理问题检出率26.4%;2父母的惩罚、严厉因子分男生组均显著高于女生组(t=2.158,P0.05;t=2.009,P0.05),父亲的拒绝、否认因子分男生组显著高于女生组(t=2.483,P0.05);3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同父母教养方式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0.01)。结论父母教养不当的初中生易出现心理问题,关注父母教养方式对于提高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监狱成年男性罪犯早年父母教养方式及心理健康状况。方法对选取的189名监狱罪犯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及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评定。结果①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得分与正常人比较:监狱罪犯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分明显低于正常组(t=-4.58,-4.44;P<0.01),而惩罚、严厉和拒绝、否认因子得分显著高于正常组,父亲的过度干涉、母亲的偏爱因子分也高于正常组(t=2.67,4.15;P<0.01);父母教养方式一致性比较:监狱罪犯母亲教养方式的情感温暖与理解、过分干涉与保护、拒绝与否认、偏爱各因子得分均高于父亲(t=19.06,7.39,12.52,5.79;P<0.01),而惩罚与严厉因子得分低于父亲(t=15.15,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②监狱罪犯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评分均高于全国常模(t=2.27~7.28;P<0.05或<0.01)。结论监狱罪犯早年父母教养方式存在极端化倾向,对子女缺乏情感关爱,而更多采用惩罚、拒绝否认及过干涉与保护等不良教养方式。且双亲教养方式存在严重分歧,是犯罪心理障碍形成的危险因素。男性罪犯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明显的异常。  相似文献   

3.
目的:针对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相关分析,为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发展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结果:有57.02%的学生总均分≥2分,即存在轻度以上心理问题,有7.76%的学生总均分≥3分,即存在中度以上心理问题,有0.90%的学生总均分≥4分,即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得分与总体心理健康及各因子得分呈显著负相关(r=-0.12~-0.33,P0.01),父亲严厉惩罚、父亲拒绝否认、母亲过分干涉保护、母亲拒绝否认、母亲严厉惩罚与总体心理健康及各因子分呈显著正相关(r=0.14~0.53,P0.01)。结论:父母的教养方式对高中生的心理发展影响很大,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把高中生群体放在一个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重点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应对方式、父母教养方式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选取一所重点高中随机抽取3个年级6个班级的244名学生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应对方式量表及父母教养方式量表测定,并对结果进行相应的处理分析。结果:男女生SCL-90量表结果比较:躯体化因子、恐怖因子均分有非常显著差异(t=2.905,3.186;P0.01),焦虑因子均分有显著差异(t=1.992,P0.05);躯体化因子阳性人数(χ2=5.844,P0.05)有显著差异,焦虑因子阳性人数(χ2=8.479,P0.01)有非常显著差异;全体学生SCL-90量表异常为111人(45.49%)。心理异常与学生消极的应对方式、父母亲消极的教养方式成正相关。消极的应对方式与父母的消极教养方式成正相关。结论:改变学生的应对方式及父母教养方式对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人格障碍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人格诊断问卷(PDQ-4+)、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分别对278名服刑人员和263名非服刑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①服刑人员与非服刑人员在人格障碍的总得分以及9个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t=18.012,39.259,19.725,35.620,P<0.001;t=8.428,7.89,P<0.01;t=5.653,5.223,4.785,4.794,P<0.05);②服刑人员与非服刑人员在父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父母亲的惩罚严厉和父母亲的拒绝否认方面存在显著差异(t=6.342,4.871,5.459,3.895,P<0.05;t=8.628,8.266,P<0.01);③对服刑人员而言,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与人格障碍存在显著负相关(r=-0.278,-0.263,P<0.05),父母的拒绝否认、惩罚严厉、母亲的偏爱被试与人格障碍存在显著正相关(r=0.285,0.294,0.240,0.272,0.256;P<0.05).结论 情感温暖和理解的教养方式有助于服刑人员形成健康的人格,拒绝否认和惩罚严厉的教养方式容易形成人格障碍.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非独生与独生子女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探讨影响非独生子女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为改善非独生子女心理健康状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对济宁市1005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包括一般情况、症状自评量表(SCL-90)、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FACESⅡ-CV)、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等。结果:1005名中学生中有483名(48.1%)为非独生子女,522名(51.9%)为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在强迫、焦虑、人际关系、抑郁、敌对、精神病性各因子得分及总分均高于独生子女(t=2.717,3.139,2.219,2.382,2.224,2.002,2.278;P0.05)。非独生子女SCL-90得分与家庭亲密度、适应性得分得分呈负相关(P0.01);与父亲和母亲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偏爱被试呈正相关(P0.01);与父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呈正相关(P0.01);与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呈负相关(P0.01)。家庭因素对非独生子女SCL-90得分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母亲情感温暖理解是保护因素(P=0.007),父母拒绝否认是危险因素(P0.01)。结论:非独生子女比独生子女存在较多心理问题,如强迫、焦虑、抑郁等,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与家庭环境和父母教养方式有关,父母的理解和情感温暖有利于非独生子女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与父母养育方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方法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本市下属农村某中学初二学生共325人进行调查.结果男女初中生SCL-90各因子得分均高于国内常模.相关分析表明,SCL-90各因子与EMBU的父母亲严厉惩罚、父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父母亲拒绝否认等项呈显著意义的正相关;父母亲温暖理解与SCL-90各因子呈负相关;父亲偏爱与SCL-90中的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恐怖、偏执等因子呈显著意义的正相关;母亲偏爱与SCL-90中的人际关系、抑郁、敌对、恐怖和偏执等因子呈显著意义的正相关.结论本市农村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且与父母教养方式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不同时期城镇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比较不同时期城镇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为有针对性地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运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等,对1999年663名和2006年664名城镇中学生进行了统一问卷调查.结果 两时期中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人际敏感、强迫、敌对等仍是检出率最高的问题.与7年前相比,父亲情绪明显改善(P<0.01);父母惩罚、严厉和过度保护等教养方式分数明显降低(P<0.01).学习成绩和自己心情仍是主要压力来源.结论 国家心理健康教育政策在改善家庭教育和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消极完美主义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完美主义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中的作用。方法以355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Frost多维完美主义量表(FMPS)、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测量。结果积极完美主义与心理健康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r=0.05~0.18),但消极完美主义与父母教养方式、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普遍的显著相关(r=0.09~0.38,P〈0.05或P〈0.01),并且父亲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和母亲拒绝/否认对心理健康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回归分析发现消极完美主义对父亲过分干涉、过分保护、母亲拒绝/否认与心理健康间具有部分中介效应;Sobel检验发现消极完美主义对父亲偏爱被试与心理健康间也具有部分中介效应(ZF4=1.03,P〈0.05)。结论父母教养方式以消极完美主义为中介,对心理健康具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职业期望的关系。方法: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与大学生未来职业期望调查问卷测量271名大学生。结果:1独生子女情感温暖理解、偏爱被试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t=3.291,P0.01;t=2.055,P0.05),职业期望和声望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t=-2.668,-3.161;P0.01);2职业期望与情感温暖理解(r=0.168,P0.01)呈显著正相关;声望因子与拒绝否认(r=-0.199,P0.01)、惩罚严厉(r=-0.145,P0.05)呈显著负相关;发展因子与情感温暖理解(r=0.235,P0.01)、惩罚严厉(r=0.121,P0.01)呈显著正相关;福利因子与情感温暖理解(r=0.214,P0.01)、偏爱被试(r=0.136,P0.05)呈显著正相关;3独生子女对父母严厉惩罚和职业期望具有显著调节作用(β=0.842,t=2.087,P0.05)。结论:根据独生与非独生子女情况调整教养方式有利于大学生职业期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初中生成就动机与自尊、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成就动机量表(AMS)、自尊量表(SES)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河北省两所初级中学316名初中生进行测查。结果1追求成功与自尊量表得分呈负相关(r=-0.352,P0.01);回避失败与自尊量表得分呈正相关(r=0.254,P0.01);合成动机与自尊量表得分呈负相关(r=-0.385,P0.01);2父母的温暖理解、父亲过分干涉与追求成功呈正相关(r=0.371,0.269,0.153,P0.01),母亲的严厉惩罚与追求成功呈负相关(r=-0.123,P0.05);父母严厉惩罚、拒绝否认、过分干涉、保护与避免失败呈正相关(r=0.166,0.163,0.125,0.112,P0.01或P0.05);父母温暖与合成动机呈正相关(r=0.275,0.195,P0.01),父母严厉惩罚和拒绝否认与合成动机呈负相关(r=0.-0.190,-0.202,-0.175,-0.160,P0.01)。父母温暖与自尊量表得分呈负相关(r=-0.315,-0.286,P0.01),父母的严厉惩罚和拒绝否认与自尊量表得分呈正相关(r=0.223,0.248,0.148,0.165,P0.01);3父亲温暖、自尊、父亲过分干涉对追求成功有明显的预测作用(P0.01);自尊、母亲严厉惩罚对回避失败动机有明显的预测作用(P0.01);自尊、父亲温暖、母亲严厉惩罚对合成动机有明显地预测作用(P0.01)。结论自尊作为一个中介变量在父母教养方式和子女成就动机间起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父母养育方式对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方法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调查高中生562人.结果 高中男生与父母离异学生心理症状显著高于女生与父母非离异学生;女生体验到的父母双方情感温暖理解(F1,M1)显著高于男生;父母双方的惩罚严厉(F2,M4)、父亲的拒绝否认(F5)以及过度保护(F3)则显著少于男生;父母离异学生体验到较少的父母亲的温暖理解,较多的母亲的惩罚严厉;母亲惩罚严厉(M4)、父亲拒绝否认(F5)、父亲过度保护因子(F3)、父母亲是否离异以及父亲惩罚严厉(F2)是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预测指标.结论 高中男生与父母离异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更需要关注,父母否定的、惩罚式的消极教养方式是心理问题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父母教养方式与中学生成就动机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中学生成就动机的影响。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和成就动机量表对216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父母教养方式、成就动机在性别因素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②父母的温暖理解与追求成功、合成动机呈显著正相关,与避免失败呈显著负相关(P0.01);父亲的拒绝否认、过度保护与避免失败的动机呈显著正相关,与合成动机呈显著负相关(P0.05);母亲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度干涉与避免失败呈显著正相关,拒绝否认与合成动机呈显著负相关(P0.05);③母亲的温暖理解对追求成功(β=0.234,P0.05)、母亲的过度干涉对避免失败(β=0.233,P0.01)、父亲的温暖理解对合成动机(β=0.298,P0.01)分别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结论良好的父母教养方式有利于培养中学生的成就动机。  相似文献   

14.
初中独生子女父母教养方式对孤独感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如何影响初中独生子女的孤独感。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定量表(EMBU)和孤独量表(UCLA)对263名初中独生子女进行测试。结果1母亲情感温暖因子(β=-0.38,P0.001)与父亲惩罚严厉因子(β=0.2,P0.01)可以有效地预测初中独生子女的孤独感;2母亲情感温暖因子与父亲惩罚严厉因子具有交互作用(b=0.1,P0.05);3把父亲惩罚严厉因子按中位数分成高、低分组,进行简单斜率检验表明母亲情感温暖在父亲惩罚严厉水平低时对孤独感的影响比在父亲惩罚严厉水平高时的影响大(β低分组=-0.556,P0.001;β高分组=-0.239,P0.01)。结论父亲惩罚严厉的水平高会降低母亲情感温暖对初中生孤独感的影响,在今后研究中也要充分认识到父亲在家庭系统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影响初中生问题行为的家庭因素,为早期干预和家庭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使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问题行为早期发现测验(PPCT),对河北省沧州市城乡677名12~16岁的初中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男生的问题行为检出率显著高于女生(x2=6.352,P<0.05);中学生的问题行为受父亲职业、父母是否离异显著影响(P<0.05),而与是否独生、父母文化水平、母亲职业等没有显著相关(P>0.05);问题行为检出者在父亲教养方式中的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过分保护等因子及母亲教养方式中干涉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等因子上的分数显著高于正常学生(P<0.05).结论:中学生的问题行为倾向受性别、父亲职业、父母是否离异、父母教养方式等家庭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人际信任与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大学生人际信任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人际信任量表(ITS)对黄石市376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采用SPSS11.5进行数据整理和相关分析。结果1大学生人际信任与父亲情感温暖存在显著正相关(r=0.152,P0.01),与母亲情感温暖存在显著正相关(r=0.120,P0.05);2大学生人际信任与父亲严厉惩罚(r=-0.143,P0.01)、过度干涉(r=-0.150,P0.01)、拒绝否认(r=-0.179,P0.01)存在显著负相关,与母亲严厉惩罚(r=-0.132,P0.05)、过度干涉(r=-0.164,P0.01)、拒绝否认(r=-0.183,P0.01)存在显著负相关;3大学生人际信任与家庭教养方式相关显著。结论家庭教养方式是影响大学生人际信任的重要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难管教儿童的心理健康及其父母教养方式.方法:随机抽取长沙某特殊训练营学校的难管教儿童120名和普通中学生105名,用EMBU来评估父母教养方式,用SCL-90来评估难管教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结果:难管教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常模.普通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情感温暖的得分显著高于难管教儿童:而普通中学生的父亲惩罚严厉、父亲过分干涉、父亲拒绝否认、父亲过度保护、母亲干涉保护、母亲拒绝否认、母亲惩罚严厉的得分显著低于难管教儿童.结论:难管教儿童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其父母较多使用消极的教养方式,较少的使用积极教养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针对城乡儿童父母教养方式的比较研究,为儿童心理教育及心理发展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结果:城乡比较父亲的教养方式在过分干涉和拒绝否认方面差异非常显著(t=4.02~4.16,P0.001);母亲的教养方式在过度保护和拒绝否认的方面差异显著(t=2.47~3.06,P0.05)。比较父母对不同性别子女的教养方式,父亲对于男生采取的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和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显著高于女生(t=3.82~4.22,P0.001);母亲对于男生采取的过度保护、拒绝否认和严厉惩罚也显著的高于女生(t=2.45~4.61,P0.05)。结论: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有决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19.
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13  
目的 探讨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关系。方法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调查郑州市重点普通高中不同年级共258人,并对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父母温暖的情感、理解(FF1,MF1)与学生的不良心理状况有显著的负相关;父母的严厉、惩罚(FF2,MF4)、父母的拒绝否认(FF5,MF3)、父母的过度保护、过分干涉(FF3,FF6-MF2)与学生的不良心理状况有显著正相关。结论 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欠佳,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相关,我们应该更多关注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父母应该重视对子女的教养方式。  相似文献   

20.
河北省沧州市初中生问题行为的家庭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初中生问题行为的家庭因素,为早期干预和家庭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使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问题行为早期发现测验量表(PPCT),对河北省沧州市城乡677名12~16岁的初中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男生的问题行为检出率显著高于女生(χ2=6.352,P<0.05);中学生的问题行为受父亲职业、父母是否离异显著影响(P<0.05),而与是否独生、父母受教育程度、母亲职业等没有显著相关(P>0.05);问题行为检出者在父亲教养方式中的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过分保护等因子及母亲教养方式中干涉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等因子上的分数显著高于正常学生(P<0.05).结论:中学生的问题行为倾向受性别、父亲职业、父母是否离异、父母教养方式等家庭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