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构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急救绿色通道,缩短脑卒中患者就医延误的时间。方法:选取2017-01—2018-12期间在我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67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收治时间分为对照组59例,观察组20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急救模式,观察组采用院前院内协作的模式构建绿色通道进行急救。结果:溶栓率由5.02%升至14.02%(P0.01);患者发病至开始治疗的时间(onset to treatment time,OTT)由241.47 min降至167.55 min(P0.01);患者入院至溶栓用药时间(door to needle time,DNT)从72.51 min缩短至43.69 min(P0.01);DNT≤60 min的患者比例从49.15%上升至86.54%(P0.01);脑血管再通率由25.42%提高到59.13%(P0.01);出院时NIHSS值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运用院前院内协作的模式构建溶栓急救绿色通道,整合多学科医疗资源,有效减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就医延误的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优化急诊流程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治疗效果及对DNT时间(Door To Needle Time)、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影响。方法采用抽样法,收集本科室2018年1月—11月的124例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患者的资料,其中将2018年1月—6月的6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绿色通道及溶栓流程;将2018年8月—11月的62例患者作为观察组,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查找原因,制定相应的对策,采用优化后的绿色通道及溶栓流程;比较两组的DNT时间、DNT时间≤60 min的例数及溶栓前、溶栓后2、24 h的NIHSS评分。结果观察组的DNT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DNT时间≤60 min的患者例数多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溶栓后24 h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优化急诊流程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缩短DNT时间,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NIHSS评分降低),还可提升护理效率及护理满意度,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标准化急性脑卒中急救护理流程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治疗时间窗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2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进行急救的196例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研究。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将其分为两组,2016年2~7月入院的98例患者为对照组, 2016年8月至2017年1月入院的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急救护理措施,观察组则采用标准化急性脑卒中急救护理流程。对比两组静脉通道开通时间、CT检查确诊时间、入院至开始溶栓治疗时间、溶栓率、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预后情况。结果对照组静脉开通时间、CT检查时间、入院至开始溶栓治疗时间分别为(13.72±4.59)min、(33.19±7.13)min、(61.07±7.29)min,均明显长于对照组的(9.16±1.85)min、(25.59±6.85)min、(54.13±10.27)min(P0.05)。对照组病死率为8.16%,明显高于观察组的1.02%(P0.05)。对照组呼吸道阻塞、脑疝、神经功能后遗症发生率分别为9.18%、7.14%、14.29%,明显高于观察组的2.04%、1.02%、5.10%(P0.05)。对照组溶栓率为35.71%,明显低于观察组的52.04%(P0.05)。结论标准化急性脑卒中急救护理流程可明显缩短静脉开通时间、CT检查时间、入院至开始溶栓治疗时间,降低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溶栓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分析专科护士全程引导护理模式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抢救效果及预后情况的影响。方法将江南大学附属医院2018年8月至2021年8月间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抽取120例作为研究对象,2020年3月前收治的患者按照常规流程进行救治与护理;2020年3月后收治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组,按照专科护士全程引导护理模式进行救治。比较两组患者入院至静脉溶栓时间(DNT)、静脉溶栓再通情况、溶栓后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DNT短于对照组(t=7.329,P<0.05),DNT≤60 min例数多于对照组(χ2=4.324,P<0.05);患者静脉溶栓再通率(21.67%)高于对照组(8.33%)(χ2=4.183,P<0.05);研究组患者溶栓后并发症总发生率(3.33%)低于对照组(15.00%)(χ2=4.904,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巴氏指数(BI)均升高,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均降低,研究组患者BI高于对照组,mR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专科护士全程引导护理模式可有效缩短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至静脉溶栓时间,提高静脉溶栓再通率,降低溶栓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预后,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并探讨实施标准化急性脑卒中急救护理流程对4.5h内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的影响。[方法]将医院急诊科2015年7月—2016年6月救治的91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病人进行从入抢救室至出院全时间区间内的追踪研究。将采用传统急救护理方法救治的36例病人作设定为对照组,将2016年1月实行标准化的急性脑卒中急救护理流程后救治的55例病人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病人静脉溶栓的门药时间(DNT)、住院时间及溶栓30d后Barthel(BI)指数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静脉溶栓的DNT为45.96min±12.05min,短于对照组的54.11min±20.77min,住院时间为10.07d±2.39d,短于对照组的12.75d±3.45d,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溶栓30d后B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化急性脑卒中急救护理流程的实施可提高护士的逻辑性和执行力,缩短静脉溶栓的DNT,可提高救治效率,而且一定程度上缩短静脉溶栓病人后期治疗住院时间,然而对4.5h内静脉溶栓治疗病人30d后的BI指数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6.
王义兰 《当代护士》2018,(7):104-106
目的探讨"平行护理"模式流程优化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救治的意义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中收治的12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流程,观察组则优化护理流程,采用"平行护理"工作模式改进流程,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采血及静脉开通时间、DNT溶栓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且溶栓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的伤残率和死亡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以上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救治中,采用"平行护理"工作模式优化护理流程,可有效缩短静脉开通时间、DNT溶栓时间,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为抢救患者生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并显著降低了伤残率和死亡率,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优化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院内救治流程,缩短患者到院至用药的时间(Door-to-Needle Time,DNT),提高患者院内静脉溶栓治疗时间窗内的溶栓率。方法:建立"并联诊疗"模式的静脉溶栓院内流程;比较流程优化前后患者DNT及各关键环节用时、院内时间窗内患者溶栓率及患者预后。结果:流程优化后比优化前DNT中位数缩短62 min(P0.01);优化后院内时间窗内患者溶栓率提高了76.3%;护士接诊至急诊医生开始接诊的时间中位数缩短3 min(P0.01);护士接诊至溶栓医生开始接诊的时间中位数缩短9 min(P0.01);护士抽血结束至检验回报的时间中位数缩短23 min(P0.01);护士接诊至完成CT的时间中位数缩短13 min(P0.05);家属决策时间中位数缩短12 min(P0.01);患者住院时间中位数缩短2 d(P0.01)。结论:静脉溶栓院内流程优化效果显著,DNT及各关键环节用时显著缩短,院内时间窗内患者溶栓率明显提高,改善了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8.
王义兰 《当代护士》2018,(8):119-120
目的探讨"平行护理"模式流程优化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救治的意义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中收治的12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流程,观察组则优化护理流程,采用"平行护理"工作模式改进流程,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采血及静脉开通时间、DNT溶栓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且溶栓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的伤残率和死亡率也低于对照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救治中,采用"平行护理"工作模式优化护理流程,可有效缩短静脉开通时间、DNT溶栓时间,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为抢救患者生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并显著降低了伤残率和死亡率,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无缝衔接式一体化护理干预对急性脑卒中血管再通患者就诊流程优化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该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128例急性脑卒中血管再通患者为研究对象,2015年1月至2016年7月护理干预实施前为对照组,2016年8月至2016年12月护理干预实施后为干预组。记录、收集2组研究对象的到达医院急诊至静脉溶栓用药的时间(DNT)、溶栓前后的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住院天数、溶栓并发症及病死率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该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DNT从(114.81±18.29)min缩短至(66.58±7.97)min,脑血管再通时间从(217.59±15.51)min缩短至(174.74±12.3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溶栓前后NIHSS评分、住院时间、症状性脑出血、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缝衔接式一体化护理干预可有效缩短DNT,减少治疗延误,减少住院天数。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基于溶栓时间窗控制的急诊绿色通道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救治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11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作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基于溶栓时间窗控制的急诊绿色通道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救治效果。[结果]观察组病情评估时间、常规检查时间、接诊至确诊时间及入院到溶栓治疗时间(DNT)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康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致残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溶栓时间窗控制的急诊绿色通道可有效缩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的救治时间,提升救治效果,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多学科协作下的流程管理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对2016年7月至2018年12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进行溶栓的14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实施多学科协作下的急救溶栓流程管理,回顾性调查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按急诊科常规急救流程溶栓的1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的救治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CT 完成时间、溶栓DNT、溶栓率分别为(23.85±6.85)min、( 43.15±13.25)min、8.12%,对照组分别为(39.83±12.28)min、(72.48±25.38))min、1.89%。2组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7、8.05,χ2=38.76,均P<0.01)。结论 多学科协作下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急救流程重建,有利于提高团队的工作效率,减少静脉溶栓的院内延迟,缩短溶栓患者的用药时间,提高静脉溶栓率,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优化急诊绿色通道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按随机数表法将收治的76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抢救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1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急诊通道,观察组采取优化急诊绿色通道。比较两组从急诊挂号到静脉溶栓药物开始治疗的标准时间(DNT)、就诊-影像时间、发病-溶栓时间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且就诊-影像时间、DNT发病-溶栓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抢救中应用优化急诊绿色通道,可提高满意度,缩短急诊反应时间,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标准化急救护理流程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治疗时间窗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3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3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急救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标准化急救护理流程,比较两组患者的静脉开通时间、CT完成时间、到院至静脉溶栓时间(DNT)、住院时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脑卒中量表评分(NIHSS)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评分(Barthel);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CT完成时间、静脉开通时间、DNT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治疗前的NIHSS评分与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与观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急救中应用标准化急救护理流程,可有效缩短其静脉开通时间,CT完成时间,DNT和住院时间,降低NIHSS评分和提升Barthel评分,降低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卒中专职护士救护模式缩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cerebral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静脉溶栓治疗时间的效果。方法 2016年1-7月,便利抽样法选取某院就诊的4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原有"一站式"护理救护模式;2016年8月至2017年2月,同法选择40例患者为观察组,采用卒中专职护士救护模式。比较两组患者在两种方法下从接诊就诊-应用静脉溶栓药时间(door-to-needle time,DNT),判断卒中专职护士救护模式对缩短DNT的效果和对AIS患者疗效的影响。AIS患者疗效以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改良Rankin量表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在就诊-CT检查、CT检查-溶栓、DNT时间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在溶栓前、2周后NIHSS、mRS评分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推广脑卒中专职护士护理模式是缩短DNT、促进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康复的有效途径,能缩短DNT的效果,对AIS患者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一站式"护理服务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静脉溶栓绿色通道建设中的效果。"一站式"护理服务即通过急诊安排一名溶栓护士,从患者急诊入院至静脉溶栓结束,规范落实护理流程,专职提供全流程专业、主动优质护理服务,旨在尽量缩短door to needle times(DNT)。方法对照组:回顾性调查2016年1月1日—2017年4月30日本院AIS患者rt-PA静脉溶栓DNT现状。实验组:在绿色通道模式下开展"一站式"护理服务,卒中小组的溶栓护士到位后,立即予患者开放静脉通道、抽血、送检血标本、陪护CT检查、必要协助指导患者家属缴费等全程护理。对比两组的绿色通道DNT、DNT延误的节点时间、DNT达标率。结果在绿色通道模式下实施"一站式"护理服务,AIS患者rt-PA静脉溶栓的DNT、DNT达标率、就诊至完成CT检查时间、开单至完成缴费时间、采血至送达检验科时间、卒中识别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的一站式护理服务在关键环节时间控制中具有重要作用,有效缩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DNT。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急诊科主导多学科协作模式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静脉溶栓患者从入院到溶栓治疗的时间(door to needle time,DNT)及院内静脉溶栓治疗时间窗内溶栓率的影响及安全性分析。方法:选取2017-01—2018-04我院收治的经过入排筛选后行静脉溶栓治疗的327例AIS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神经内科收治且施行静脉溶栓的87例患者为对照组,以急诊科主导多学科协作模式下施行静脉溶栓的240例患者为试验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合并危险因素、发病至到院时间、卒中团队反应时间、家属决策时间、到院至CT与心电图及血液相关检查出报告时间、DNT、DNT60 min比例、溶栓前后NIHSS评分、并发症及病死率。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合并危险因素、发病至到院时间及溶栓前NIHSS评分等基线期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患者到院后卒中团队反应时间、家属决策时间、CT报告时间、心电图及血液相关检查报告的时间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DNT[79.0(62.0,87.0)min]比较,试验组DNT[27.0(22.0,36.0)min]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DNT60min比例为23.0%(20/87),试验组为77.9%(187/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溶栓后NIHSS评分、溶栓后7d内病死率有所降低,溶栓后1.5d内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及溶栓后7d内其他并发症率有所上升,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科主导多学科协作模式下静脉溶栓治疗AIS能够显著降低患者到院后至实施溶栓的各关键环节用时,提升静脉溶栓患者DNT60min的比例,并且对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方面无不良影响。急诊科主导多学科协作模式下对AIS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是快速、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基于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HFMEA)模式干预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1日~6月30日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7例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急救护理干预;选择2018年7月1日~12月31日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7例作为观察组,实施HFMEA模式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神经功能[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比较两组就诊应用静脉溶栓时间(DNT)、临床结局。结果:观察组就诊-CT检查时间、CT检查-用药时间及DNT总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干预后,两组NIHSS评分低于干预前(P0.01),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症状性脑出血、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FMEA模式干预应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救中,可有效缩短DNT,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时间追踪联合流程优化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静脉溶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建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病人时间追踪表,对每例病人从入院到溶栓的各时间节点追踪并进行流程优化。按护士参与的流程优化的病房护士溶栓、卒中护士前移CT室溶栓和急诊护士溶栓3个阶段,收集流程优化期间病人的资料,比较3个阶段发病4. 5 h内入院病人的溶栓率、入院至静脉溶栓用药时间(DNT)、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症状性脑出血率和病死率。[结果]发病4. 5 h内入院病人的溶栓率、DNT、DNT≤60 min的病人比例,在病房护士溶栓阶段分别为44. 0%、101 min、18. 2%,在卒中护士前移CT室溶栓阶段分别为84. 9%、65 min、45. 8%,在急诊护士溶栓阶段分别为93. 9%、40 min、87. 0%,且病房护士溶栓阶段与其他两阶段相比,发病4. 5 h内到院AIS病人静脉溶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急诊护士溶栓阶段与其他两个阶段相比,DNT、DNT≤60 min的病人比例、溶栓后24 hNIHS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运用时间追踪、护士参与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病人静脉溶栓流程优化,可有效减少院内时间延迟,提高溶栓率。  相似文献   

1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5):2799-2801
探讨院前急救使用FASTER量表并执行急性脑卒中干预流程对缩短急诊延误时间效果分析,是否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成功率。统计2014年8月-2017年4月,经院前急救使用FASTER量表初筛符合的患者,执行拟定的急诊脑卒中干预流程,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1例。记录onset-to-door、doorto-CT、door-to-needle DNT时间及溶栓成功率作为试验组。与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4年7月,经院前急救送至急诊的进行静脉溶栓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三个时间段及溶栓成功率作为对照组。比较三个时间段及溶栓成功率之间的差异。结果试验组的溶栓成功率更高,而且door-to-CT时间、DNT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院前急救使用FASTER量表初筛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可以显著降低door-to-CT、DNT时间,提高患者的溶栓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绿色通道管理策略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静脉溶栓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7年9月本院急诊科实行分级分区救治的79例AIS患者为对照组;2017年10月至2019年3月本院急诊科实行分级分区联合脑卒中绿色通道救治的107例AIS患者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急诊医生接诊时间、通知溶栓小组时间、溶栓小组就位时间、头颅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完成时间、CT报告出具时间、AIS患者到达急诊至溶栓给药时间(door-to-needle times,DNT)和DNT时间达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医生接诊时间、通知溶栓小组时间、溶栓小组就位时间、CT检查完成时间、DNT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DNT达标率高于对照组(77.6%vs 49.4%,P0.01)。两组患者CT报告出具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行分级分区基础上联合脑卒中绿色通道管理策略,可缩短AIS患者静脉溶栓时间,提高静脉溶栓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