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景:近10年来国内外学者提出了管状胃替代食管行消化道重建的方法,然而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却一直存在争议。 目的:评价食管癌根治术中管状胃代全胃行消化道重建的临床疗效。 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OVID、CNKI、EBSCO、Science online、万方、超星数字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MB)、以及百度和Google搜索引擎,关于食管癌根治术中以管状胃行消化道重建的临床RCT,由两名研究者严格按照纳入标准进行文献筛选,依据Cochrane协助网提供的标准评价文献质量及偏倚风险,采用GRADEprofiler 3.6.1软件评价文献的质量等级,采用Revman5.3软件对数据进行管理和统计分析。 结果与结论:共纳入12篇文献共4 137例患者,合并效应量结果表明管状胃组与全胃组相比较,吻合口瘘发生率、吻合口狭窄发生率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及胸胃综合征发生率管状胃组显著少于全胃组。结果表明,管状胃代全胃在食管癌根治术中行消化道重建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是由于纳入的文献仅为英文和中文文献,存在发表偏倚,个别文献样本量较小,尚需大样本高质量的临床RCT试验进一步验证。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管状胃宽度与食管癌术后抗胃食管反流的相关性,为临床食管癌患者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10月在我院接受食管癌根治术联合管状胃重建胃食管治疗的60例患者,根据术中管状胃的吻合途径(颈部吻合、胸腔吻合)及管状胃不同宽度(≥3 cm、3 cm)进行分组,分别为:颈部吻合+≥3 cm组(14例)、颈部吻合+3 cm组(15例)、胸腔吻合+≥3 cm组(15例)与胸腔吻合+3 cm组(16例)。所有患者均于术后第11天开始行24 h食管p H监测,连续监测3 d,指标包括:反流次数、p H4的累积时间,收集患者术后出现临床症状(烧心、胸痛、咽部异物感、咳嗽、哮喘等)的次数及出现临床症状的时间,所有患者均于术后第14天行内镜检查,观察患者食管黏膜并进行病理组织学胃黏膜炎症分级。将所有出现反流症状患者的管状胃宽度和食管黏膜炎症分级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4组患者出现反流症状的次数、反流临床症状发生率、p H4的累积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部吻合+3 cm组患者出现反流症状的次数、p H4的累积时间、患者反流临床症状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其他3组(P0.05),不同组间内镜下食管黏膜病理组织学炎症分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部吻合+3 cm组患者食管黏膜炎症分级最轻。出现反流症状患者的管状胃宽度和食管黏膜炎症分级呈线性相关,管状胃宽度增加,食管黏膜炎症分级越严重,反流症状的次数、p H4的累积时间越高。结论食管癌术后采用管状胃重建胃食管,胃食管的宽度对患者术后出现胃食管反流密切相关,术中因为患者个体原因无法将管状胃宽度控制到合适范围时,应加强患者反流相关指标监测,便于及早采取措施防治胃食管反流,提高患者预后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管状胃在食管癌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管状胃替代食管治疗食管癌89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该术式在预防术后并发症方面的优势。结果:本组89例,随访时间1—23个月,平均13.3个月。术后发生吻合口狭窄1例,乳糜胸1例,切口感染2例。无吻合口瘘发生,无胸胃综合征,无返流性食管炎。术后22个月1例患者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无移植胃肿瘤复发,无死亡病例。结论:管状胃在食管癌手术中重建上消化道,更符合生理解剖的要求,可提高肿瘤切除率,使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减少术后胸胃综合征、返流性食管炎等远期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食管癌手术最佳的胸腔胃解剖形态与蠕动排空功能的关系,以正确指导食管癌的手术治疗,减少术后消化道并发症和提高手术疗效.方法 将70例食管癌病例依据手术中胸胃剪切后胃的形状不同随机分为2组,管胃组35例和全胃组35例.利用食管胃功能测试仪在术前和术后对食管癌病例进行了胸胃静息压、蠕动收缩压和蠕动频率的检测,以及术后胸胃排空功能的X线消化道造影评价.结果 2组胸胃功能术后较术前均下降,管胃组术后胸胃的静息压为(6.20±1.55) mmHg,蠕动收缩压(36.40±3.86) mmHg,蠕动频率(5.30±1.95)次/分;全胃组分别为(4.70±1.42) mmHg,(27.50±3.63) mmHg和(4.60±1.26)次/分.前者静息压和收缩压数值明显大于后者,但蠕动频率两者无差异(P分别是0.012,0.000和0.373).管胃组术后胸胃的排空率明显高于全胃组(P<0.05).结论 食管癌切除胃替代食管手术管状胃的胃动力学参数和胃排空功能等均优于全胃,管状胃的术后并发症也少于全胃,建议食管癌手术中尽量采取管状胃替代食管.  相似文献   

5.
胃大部切除术后食管癌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食管癌的外科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胃大部切除术后食管癌经结肠代食管重建消化道治疗的临床病例资料,比较分析几种消化道重建术式的优缺点。结果全组3例痊愈,1例进食后上腹部不适,1例吻合口瘘及胸腔感染死亡。结论胃大部切除术后食管癌选择外科手术方式应因人而异,结肠代食管术是较适宜的、可操作的手术,但肠道准备是手术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胃部分切除术后食管癌的手术方式及经验,方法 8例胃大部切除术后食管癌行手术切除,选用3种不同的术式进行消化道重建。行右胸,上腹正中及左颈三口结肠代食管4例。在后外侧切口残胃脾胰尾移入胸腔,主动脉弓下食管残胃底端侧吻合2例,左后外侧切口食管下段残胃切除,食管空肠Roux-Y吻合2例。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管状吻合器在右径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术颈部吻合中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对55例胸中上段食管癌采用右径三切口+胸腹二野淋巴结清扫术,术中闭合器切除部分小弯侧胃制成管型胃,经裂口、食管床上提至颈部,管状吻合器行食管胃端侧吻合术, 间断全层加固吻合口。结果:术后吻合口瘘1例(1.8%),吻合口狭窄2例(3.6%),无吻合口出血及吻合口癌残留。结论:管状吻合器颈部胃食管吻合简便易行,降低了吻合口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经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采用下咽胃吻合治疗颈及高位胸上段食管癌的经验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8例应用胃吻合重建消化道治疗食管癌的临床资料。均采用食管全切除,胃经食管床上徙至颈部行下咽胃吻合。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发生颈部吻合口瘘并腹部切口裂开中1例,喉返神经损伤3例,颈部切口感染1例。随访6月-6年,平均2年,3例分别于术后3~5个月发生吻合口不同程度的狭窄,均行扩张后治愈;切端癌残留1例。结论下咽胃吻合治疗食管癌成功的关键是直视下游离、良好的吻合技术和胃组织及血供的充分保护,其手术在基层医院可行并行益。  相似文献   

9.
<正> 上段食管癌手术治疗的主要困难是近口端须切至食管开口部以上,残端太短致使重建食管非常困难。作者为4例上段食管癌患者施行了全食管切除、胃-咽吻合,重建食  相似文献   

10.
《生物医学工程研究》2004,23(2):124-124
在胸部打一个6cm大小的切口,就可以完成食管肿瘤切除和消化道重建手术,手术中不需要其它形式的辅助,西南首例电视胸腔镜下食管癌切除术近日在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成功进行。患者于日前康复出院,没有产生并发症。食管癌是一种常见的胸部恶性肿瘤,由于肿瘤与多个胸腔内重要脏器毗邻,在食管肿瘤切除的同时需要进行消化道重建,手术风险大、手术步骤复杂,因此国内外开展电视胸腔镜下食管癌切除术的单位极少,而且手术方式不统一,有些胸腔镜辅助下的手术创伤较常规开胸手术反而带来了其它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食管癌及贲门癌切除后,有许多种食管重建的吻合方法,但是无论那一种吻合方法均有一定的术后吻合口并发症。为了预防吻合口瘘和狭窄的发生,我院从1987年1月至1992年2月共行食管癌、贲门癌手术切除386例,其中贲门癌及食管下段癌切除食管胃端端吻合术254例,占63.4%,经临床观察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管状吻合器在食道癌重建手术应用中的操作技术、安全性及实用性.方法对7例食道癌患者进行消化道重建手术,术中使用管状吻合器代替手工吻合.结果各例手术均1次成功,无吻合口狭窄,吻合口漏及吻合口出血.结论管状吻合器在食道癌重建手术应用中具有使用方便、易于掌握、吻合效果安全可靠、并发症少等优点,是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消化道吻合器在中下段食道癌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管状吻合器在食道癌重建手术应用中的操作技术、安全性及实用性。方法 对7例食道癌患者进行消化道重建手术,术中使用管状吻合器代替手工吻合。结果 各例手术均1次成功,无吻合口狭窄,吻合口漏及吻合口出血。结论 管状吻合器在食道癌重建手术应用中具有使用方便、易于掌握、吻合效果安全可靠、并发症少等优点,是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王练英  李正 《解剖学杂志》1994,17(2):122-125
选用无消化道畸形的胎儿,新生儿、婴儿尸体40例。固定后测量食管长度、生理性狭窄及扩张部横径、腹段食管、膈食管裂孔及胃食管角,在光镜下测量食管下端插约肌长度。研究提示:无论在胎儿、新生儿及婴儿均已存在上述结构,并有随年龄增长而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15.
李仁熙  靳仕信 《解剖学报》1993,24(4):345-348
观察30例成人尸体食管胃连接处的肌纤维排列形式,该处肌肉分为浅,深两层。浅层肌为纵简装排;虺支肌为环斜排列。在“食管前庭”上端的浅层,可见两条肌束,其肌纤维为管状食管纵肌的延续,斜行向下移行为胃纵肌。深层的环形肌纤维在管状食管与前庭连接处增厚,位于贲门切迹上方27。06±2。11mm外。在“食管前庭”中段,其深层环形肌纤维移行为螺旋形和扣状排列形式。在“食管前庭”末端,两条半环形肌束分别位于胃底测  相似文献   

16.
从2000年~2006年,我院胸外科采用食管癌切除、食管-胃主动脉弓上端侧吻合方法,治疗中下段食管癌患者481例。手术后均行食管、胸胃造影检查,因为解剖改变、造影剂在胸胃内分流,481例患者中3例被放射科医师误诊为吻合口瘘,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食管癌切除食管胃端端分层吻合的手术疗效。方法选择眉山市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17年2月接受食管癌切除食管胃端端分层吻合术的35例食管癌患者作为观察组(端端组),将同期接受食管癌切除食管胃端侧分层吻合术的21例食管癌患者作为对照组(端侧组)。比较2组患者手术吻合时间、吻合口的张力大小、受压迫程度及吻合口瘘发生率,比较反酸、嗳气及进食梗阻发生率。结果端端组平均吻合时间(25.17±5.15)min,端侧组平均吻合时间(26.10±5.30)min,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端端组吻合口张力比端侧组小,且不受压迫而偏曲。端端组无吻合口瘘,端侧组有2例(9.52%)吻合口瘘,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流食端端组患者无梗阻感,端侧组4例(19.05%)出现梗阻感,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围手术期及术后6个月内,反酸、嗳气发生率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2组均无迟发吻合口瘘及需要扩张的吻合口狭窄。结论食管癌切除食管胃端端分层吻合因不需在管胃上另做切口,可避免管胃盲端挤压吻合口引起更多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8.
自1988~1998年间我院共行食管切除术后胸内胃管吻合重建手术168例。其中43例用手法吻合,59例单纯用GF-Ⅰ型管状吻合器吻合,66例在用吻合器吻合的基础上加以全层间断加强缝合,现将资料总结如下。 一、临床资料:行胃食管吻合术168例病员中,男124例,女44例,年龄38~78岁之间,平均为56.12岁。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并比较全胃切除术后间置空肠代胃术与Roux-en-Y术消化道重建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41例行全胃切除术的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消化道重建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间置空肠代胃术,对照组采用Roux-en-Y术,对2组患者的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组患者重建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2组并发症发生率、白蛋白、总健康状况评分、疲倦评分、恶心评分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生存率、血红蛋白、总蛋白、体质量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胃切除术后患者行间置空肠代胃术与Roux-en-Y术相比较疗效相当;但间置空肠代胃术可减少远期并发症发生,有助于改善营养水平、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0.
1997年2月~8月我院胸外科共进行电视引导下用胸腔镜行食管癌手术10例,现将手术期间施械和巡回护士准备工作、与术者的配合及注意事项小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 男性8例,女性2例,年龄41~70岁.中段食管癌7例,下段食管2例,贲门1例.7例行左颈、左胸、腹部三切口食管癌切除;有两例(下段食管癌和贲门癌1例)经左胸用吻合器行食管癌切除及主动脉弓下食管吻合术;1例因癌肿浸润右下肺静脉及心包而改为剖胸手术.手术过程顺利.手术时间150~210分钟,术中出血量300~400毫升.1.2 方法 麻醉采用静脉诱导,吸入氧化亚氮-氧-七氟醚维持,用双腔气管导管行肺隔离术,以保证术中术侧肺萎陷及健肺通气.手术分三步进行(1)经右胸在胸腔镜直视下游离全胸段食管及清除淋巴结;(2)腹部正中切口开腹,游离胃体并切断食管;(3)经左颈部切口游离出食管并切除,行食管-胃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