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父亲在位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方法:采用父亲在位量表、成人依恋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湖南某高校1822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依恋安全、父亲在位中与家庭代际关系、与父亲关系显著负相关(r=-0.457,-0.276,-0.306;P0.01),与依恋焦虑、父亲在位中父亲影响显著正相关(r=0.550,0.063;P0.01);依恋焦虑与父亲在位中与父亲关系、家庭代际关系显著正相关(r=0.331,0.316;P0.01),依恋焦虑与父亲在位中与父亲关系、家庭代际关系显著负相关(r=-0.239,-0.245;P0.01),与父亲影响显著正相关(r=0.114,P0.01);(2)父亲在位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直接负向预测作用(β=-0.22,P0.001),且成人依恋在父亲在位与大学生心理健康之间起中介作用。结论:父亲在位不仅能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也能通过成人依恋间接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青少年依恋、完美主义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中文版、大学生一般完美主义量表和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RHMS)测量186名青少年.结果:在乎缺点与依恋焦虑呈显著正相关(r=0.211,P<0.01),与依恋回避呈显著正相关(r=0.205,P<0.01),与心理健康呈显著负相关(r=-0.485,P<0.001);心理健康与依恋焦虑呈显著负相关(r=-0.225,P<0.01),与依恋回避呈显著负相关(r=-0.213,P<0.01);不同依恋类型个体在在乎缺点(F=4.521,P=0.004)和心理健康(F=3.009,P=0.032)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控制在乎缺点这一变量后,依恋焦虑、依恋回避与心理健康的相关不显著.结论:在乎缺点在依恋和心理健康关系之间关系中发挥着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考察香港大学生情侣依恋和生活满意度的关系,及社会支持对情侣依恋与生活满意度的中介效应。方法:采用方便取样,选取香港某大学生153名。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SWLS)和社会支持量表(SSQ)测查。结果:女生SSQ得分高于男生,而亲密关系经历量表的依恋回避维度得分低于男生。依恋回避、依恋焦虑得分均与SSQ、SWLS得分呈负相关(r=-0.69,-0.22,-0.24,-0.29;P<0.05),SSQ得分与SWLS得分呈正相关(r=0.28;P<0.05)。社会支持对情侣依恋和生活满意度有部分中介效应(△R2=0.15,P<0.01)。结论:大学生的情侣依恋与其生活满意度直接相关,并通过所获得的社会支持间接与生活满意度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学生成人依恋与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采用两种成人依恋问卷(关系问卷RQ、亲密关系体验问卷ECR)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423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的依恋类型分布:安全型34.0%、轻视型26.7%、倾注型22.7%、害怕型16.5%;4种依恋类型的社会支持存在显著差异(如客观支持,F=10.456,P0.001);依恋回避与社会支持各个指标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如客观支持,r=-0.214,P0.001);依恋焦虑仅与主观支持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r=-0.103,P0.05)。结论成人依恋影响大学生的社会支持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成人依恋在父母教养方式和大学生情绪表达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选取上海某大学600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情绪表达量表(EES)、亲密关系经验量表(ECR-R)、父母教养方式问卷简式中文修订版(sEMBU-c)为工具进行测评。结果:(1)情绪表达、父母教养方式、成人依恋三者相关显著,情绪表达与依恋亲近呈显著性相关(r=-0.25,P0.001),与依恋焦虑呈显著性负相关(r=-0.11,P0.01),与父亲过度保护和母亲过度保护呈显著性负相关(r=-0.09,P0.05;r=-0.12,P0.01);(2)父母过度保护对情绪表达具有负向的直接作用(β=-0.16,P0.01);(3)结构方程模型拟合优度检验证明模型拟合良好(χ~2=561.65,dF=165,RMSEA=0.06,CFI=0.90,TLI=0.91,AGFI=0.87)。结论:父母教养方式通过成人依恋的部分中介作用影响大学生情绪表达。  相似文献   

6.
领悟社会支持与成人依恋对焦虑的作用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领悟社会支持与成人依恋对焦虑的作用机制.方法:以568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心境和焦虑症状同卷(MASQ),依恋方式问卷(ASQ)及社会支持问卷(SSS)进行测量.结果:焦虑分与领悟社会支持得分显著负相关(J=-0.121),并与焦虑型依恋和回避型依恋得分显著正相关(r=-0.280和r=-0.218),领悟社会支持水平与焦虑型依恋和回避型依恋显著负相关(r=-0.108和r=-0.212);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领悟社会支持通过不安全型依恋(焦虑型依恋和回避型依恋)间接作用于焦虑,不安全型依恋是领悟社会支持对焦虑作用的中介变量.结论:不安全型依恋直接作用于焦虑,不安全型依恋是领悟社会支持对焦虑作用的完全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成人负性情绪与依恋的关系及正念水平对其关系的调节作用。方法:招募>18岁的成人514名,采用抑郁-焦虑-压力量表(DASS-21)、依恋经历量表(ECR)、正念注意觉知量表(MAAS)进行测量。采用一般模型分析、回归分析及简单斜率分析探讨调节作用。结果:DASS-21总分与依恋焦虑、依恋回避得分正相关(r=0.52、0.32,均P<0.01),DASS-21总分及依恋焦虑、依恋回避得分均与MAAS得分负相关(r=-0.51、-0.49、-0.32,均P<0.01)。调节效应检验结果表明,依恋焦虑得分、MAAS得分以及二者交互项均与DASS-21总分相关联(β=0.35、-0.32、-0.11);依恋回避得分、MAAS得分以及二者交互项均均与DASS-21总分相关联(β=0.18、-0.43、-0.08)。结论:成人的负性情绪与依恋的关系密切,正念水平在负性情绪与依恋之间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乐观对负性生活事件与生活满意度关系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整群分层取样法抽取385名大学生参加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解释风格问卷和生活满意度问卷的调查。结果:(1)总应激量与生活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r=-0.20,P0.01),其中人际因子、学习压力和健康适应因子与生活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r=-0.18,-0.25;P0.01;r=-0.12,P0.05);消极事件解释风格与生活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r=-0.11,P0.01);(2)负性生活事件与乐观的交互作用对生活满意度影响显著(F=7.04,P0.01)。结论:解释性乐观是负性生活事件与生活满意度间的调节变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大学生心理感受性现状,探讨大学生心理感受性与父母养育方式、依恋的关系。方法:采用心理感受性量表、父母养育方式量表、亲密关系体验量表对675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心理感受性及洞察力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年级上有显著差异;大学生心理感受性、洞察力与父母养育方式各因子(除父亲鼓励自主外)存在显著相关,兴趣与父母关爱有显著正相关;大学生心理感受性、洞察力与依恋焦虑有显著负相关,洞察力与依恋回避有显著负相关,兴趣与依恋回避有显著正相关。母亲关爱、父亲控制、依恋焦虑可以有效预测大学生心理感受性,性别在母亲关爱与心理感受性、依恋焦虑与心理感受间调节作用明显。结论:大学生心理感受性与父母教育方式、依恋关系密切,可根据性别差异进行针对性培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情绪管理在大学生亲子依恋和交往焦虑间的中介作用。方法对唐山某高校347例在校大学生采用问卷调查方式,通过亲子依恋量表、交往焦虑量表和情绪管理量表的得分来评定依恋程度、焦虑程度和情绪管理。结果通过大学生交往焦虑单因素分析,在不同专业和性别的大学生交往焦虑方面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较好的大学生交往焦虑得分小于关系一般者和较差者(F=3.673,3.984;P0.05);大学生在父母总依恋、母依恋和父依恋与交往焦虑均为负相关(r=-0.181,-0.148,-0.165;P0.05);交往焦虑总分与情绪管理为负相关(P0.05);父母总依恋、母依恋和父依恋与情绪管理为正相关(r=0.373,0.397,0.358;P0.05);情绪管理在亲子依恋对交往焦虑中起到中介效应。结论情绪管理在亲子依恋对交往焦虑中起到中介效应,显著减少大学生社会交往焦虑的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大学生自我分化、成人依恋与其嫉妒的关系。方法:采用方便取样从湖南某高校选取443名大学生进行大学生自我分化量表、亲密关系体验量表和布伦格尔自我报告嫉妒量表的测试。结果:1男生在情绪反应得分上显著低于女生,而在情感断绝上显著高于女生(t=2.519,-3.493;P0.01)。男生在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得分上均显著高于女生(t=4.269,3.622;P0.01);2自我分化总分与嫉妒呈显著负相关。依恋焦虑与嫉妒呈显著负相关。自我分化总分与依恋回避,依恋焦虑均呈显著负相关(r=-0.285,0.220,-0.346,-0.537;P0.01);3自我分化总分与依恋焦虑均对嫉妒有显著的预测作用(Beta=-0.239,P0.001;Beta=0.113,P0.05);4自我分化总分在依恋焦虑对嫉妒的影响作用中起到完全中介作用,中介效应量为1.199,占总效应的比例为84.49%。结论:提高大学生的自我分化水平,建立安全型依恋以减少嫉妒的消极心理影响,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校已婚青年教师婚姻满意度与成人依恋的关系。方法:选取高校已婚(不含离婚)青年教师210人(年龄26~45岁),采用OLSON婚姻质量问卷(ENRICH)中的婚姻满意度因子测量对婚姻的满意程度,关系问卷(RQ)测量依恋类型,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测量与配偶的依恋关系。结果:高校已婚青年教师的婚姻满意度得分为(36.4±8.2)分。男教师的婚姻满意度得分高于女教师;无孩子者婚姻满意度得分高于有孩子者;婚龄<3年者婚姻满意度得分高于婚龄>15年者,婚龄3~7年者得分最低;安全型依恋教师的婚姻满意度得分高于非安全型依恋教师(均P<0.05)。婚姻满意度得分与依恋焦虑、依恋回避得分呈负相关(r=-0.63、-0.49,均P<0.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性别、有无孩子、婚龄、依恋类型及依恋焦虑、依恋回避对婚姻满意度的共同解释变异量为48.1%;单个变量中,性别对婚姻满意度具有正向预测力(β=0.15),依恋回避、依恋焦虑对婚姻满意度具有负向预测力(β=-0.57、-0.21)。结论:高校已婚男教师、无孩子教师、婚龄<3年的教师的婚姻满意度更高,降低高校已婚青年教师的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有助于提高其婚姻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大学生成人依恋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方法采用亲密关系体验量表(ECR)和总体幸福感量表(GWB)对465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大学生依恋类型分布情况:惧怕型>专注型>安全型>淡漠型;②4种依恋类型个体的幸福感得分有显著差异(F=28.016,P=0.000);③依恋回避与依恋焦虑与主观幸福感显著负相关(r=-0.382,-0.331;P<0.01);④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能显著预测主观幸福感(R2=0.235,P=0.000)。结论大学生安全依恋个体的幸福感高于非安全依恋个体。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与主观幸福感相关,并对主观幸福感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考察大学生的意向性自我调节在社交焦虑和社交网络成瘾关系中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交往焦虑量表》《卑氏Facebook成瘾量表》和《意向性自我调节测验》对970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1)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社交焦虑与社交网络成瘾呈显著正相关(r=0.244, P0.001),意向性自我调节与社交网络成瘾呈显著负相关(r=-0.091, P0.01);(2)层次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社交焦虑能显著正向预测社交网络成瘾,意向性自我调节能负向预测社交网络成瘾;(3)意向性自我调节在社交焦虑对社交网络成瘾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在同等社交焦虑水平下,意向性自我调节水平越高的大学生,社交网络成瘾倾向越低。结论:意向性自我调节在社交焦虑与社交网络成瘾之间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校大学生成人依恋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现状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使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中文版(ECR)与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s-EMBU),对北京6所高校以班级为单位整群抽取634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所得数据应用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调查的大学生中,成人依恋为恐惧型的个体占总体的比例最多为39.9%,其次分别为安全型23.5%,迷恋型21.5%,冷漠型15.1%;(2)女生在父亲情感温暖和母亲情感温暖维度上显著高于男生(t=-2.380,P0.05;t=-3.117,P0.01),而男生在父亲拒绝、母亲拒绝维度上显著高于女生(t=4.034,P0.01;t=2.311,P0.05);(3)父亲与母亲在教养方式上有显著性差异,父亲在拒绝维度上显著高于母亲(t=12.15,P0.01),而在情感温暖与过度保护维度上显著低于母亲(t=-8.00,-10.34;P0.01);(4)依恋回避与依恋焦虑均与父亲情感温暖、母亲情感温暖呈现出显著负相关(r=-0.246~-0.311,P0.05),而与母亲拒绝、父亲过度保护和母亲过度保护呈显著正相关(r=0.108~0.338,P0.01);(5)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母亲情感温暖能预测依恋回避,母亲过度保护与父亲情感温暖能预测依恋焦虑。结论:北京高校大学生中不安全依恋类型居多,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成人依恋有一定影响,父母情感温暖有助于子女形成安全型依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国西部大学生的乐观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及社会文化适应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自编的大学生乐观量表、抑郁-焦虑-应激自评量表简版、生活满意度量表与积极情绪量表,对西部4所高校的1027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社会文化适应对西部大学生的自我效能乐观和抑郁关系间具有调节作用(β=0.193,P0.01);(2)社会文化适应对西部大学生的自我效能乐观和生活满意度关系间具有调节作用(β=0.286,P0.01);(3)社会文化适应对西部大学生的乐观和积极情绪关系间的调节作用不显著(P0.05)。结论:西部大学生的乐观与心理健康二者之间相关显著,社会文化适应显著的调节自我效能乐观对西部大学生抑郁与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特殊完美主义、生命意义以及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方法以某大学250名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大学生特殊完美主义量表(GPSC)、大学生个人生命意义量表、大学生生活满意度评定量表(CSLSS)问卷施测。结果①大学生生命意义在性别、是否独生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外表、学业完美主义得分上存在差异(t=-1.98、-2.87,P0.05);是否是独生的大学生在外表完美主义得分上存在显著差异(t=3.02,P0.05);②大学生的特殊完美主义在学业、爱情、社交及个性完美主义维度与生命意义均呈正相关(r=0.141,0.210,0.404,0.396;P0.05),生活满意度与大学生的生命意义呈显著正相关(r=0.200,P0.05);③个性、社交完美主义以及生活满意度对大学生的生命意义具有正向的预测作用(F=24.202,P0.001)。结论个性、社交完美主义以及生活满意度对大学生的生命意义具有正向的预测作用,且处于适当完美主义倾向和高生活满意度的大学生可以提高生命意义感。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大学生微信成瘾状况及与自我控制的关系。方法:采用大学生微信成瘾问卷、自我控制量表(SCS)对222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1)大学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微信成瘾现象,不同性别(t=-2.352,P0.05)、不同年级、家庭来源和不同微信使用时间(F=3.389,3.656,2.797;P0.05)的大学生微信成瘾存在显著差异;(2)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自我控制的节制娱乐维度存在差异(t=-2.508,P0.05);独生和非独生大学生在冲动控制中存在差异(t=2.095,P0.05);不同年级大学生在抵制诱惑中存在差异(F=2.766,P0.05);(3)大学生微信成瘾和自我控制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r=0.217,P0.01)。结论:大学生微信成瘾和自我控制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即自我控制能力越差,微信成瘾就越严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大学生的自尊在其成人依恋和人际信任关系中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大学生成人依恋、自尊与人际信任问卷对104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使用SPSS 13.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①大学生成人依恋中的依恋回避与人际信任呈正相关(r=0.126,P〈0.01),与自尊呈正相关(r=0.192,P〈0.01);大学生成人依恋中的依恋焦虑与人际信任呈正相关(r=0.168,P〈0.01),与自尊呈正相关(r=0.230,P〈0.01);②依恋焦虑*自尊对人际信任的回归效果(F=41.747,P〈0.01)达到了显著水平,依恋焦虑*自尊对人际信任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结论自尊在大学生的成人依恋和人际信任间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0.
研究大学生成人依恋风格与其宿舍人际关系质量的相关关系,促进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采用亲密关系经历体验量表(ECR)与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质量调查问卷,对213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①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扰他行为(P=0.015)和个性特征(P=0.020)在性别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宿舍成员人数在群体认知(P=0.049)、扰他行为(P=0.017)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成人依恋的依恋回避因子与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群体认知因子(P=0.039)、扰他行为因子(P=0.032)呈负相关,即依恋回避的得分越高对宿舍的群体认知(归属感、认同感)越差,出现的扰他行为更少;依恋焦虑因子与扰他行为因子(P=0.011)呈负相关,依恋焦虑得分越高出现的扰他行为越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