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深圳市育龄女性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升高与体质指数(BMI)的关系。方法:以2013年1月—2018年12月在深圳市参加国家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的256675例育龄女性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收集相关信息,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育龄女性TSH水平升高与BMI的关联。结果:本研究纳入的256675例育龄女性中TSH水平升高者占3.4%;体重过低(BMI<18.5kg/m2)和超重/肥胖(BMI≥24.0kg/m2)者分别占20.0%和12.0%。多因素分析显示,与TSH水平正常组相比,TSH水平升高组女性超重/肥胖的风险增加29%(OR=1.29,95%CI 1.20~1.38),体重过低的风险降低13%(OR=0.87,95%CI 0.82~0.93)。结论:育龄女性TSH水平升高与BMI增大有关,将TSH水平控制在适当范围,可能会降低超重/肥胖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河南省农村地区育龄女性孕前低体重、超重和肥胖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以2013-2018年河南省农村地区参加“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的3 686 404名育龄女性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河南省育龄女性低体重、超重和肥胖的危险因素。结果:受教育程度高(大专/大本及以上,OR=1.34,95%CI 1.28~1.40)、素食(OR=1.06,95%CI 1.01~1.10)和被动吸烟(OR=1.22,95%CI 1.20~1.24)是低体重的危险因素;有孕产史、少数民族(OR=1.06,95%CI 1.03~1.10)、素食(OR=1.16,95%CI 1.13~1.20)、吸烟(OR=1.28,95%CI 1.17~1.41)、被动吸烟(OR=1.04,95%CI 1.03~1.06)是超重的危险因素;有孕产史、素食(OR=1.15,95%CI 1.09~1.22)、吸烟(OR=1.69,95%CI 1.47~1.93)是肥胖的危险因素。其中,年龄每增加1岁,超重的发生风险增加3%,肥胖的发生风险增加2%;根据地理位置,河南省西部地区是育龄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美国医学研究院(IOM)2009年推荐的单胎孕妇孕期增重(GWG)范围对母儿并发症的影响,寻找妊娠期体重管理的目标人群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12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和无锡妇幼保健院分娩的9 746例孕妇的临床资料,根据世界卫生组织BMI分类指南,将孕前BMI分为:低体重(18.5kg/m~2)组、正常体重(18.5~24.9kg/m~2)组、超重(25~29.9kg/m~2)组和肥胖(≥30.0kg/m~2)组,预期GWG根据2009IOM标准计算。比较GWG过多组和过少组与正常组的孕妇特征以及母儿并发症有无差异。结果 35岁以上的孕妇中,52%孕前超重或肥胖。GWG过多组孕妇身长显著增加、初产妇更多(P0.001)。所有孕妇中25.3%增重不足,37.2%增重过多。孕前超重和肥胖孕妇中,不足20%增重在推荐范围内,47.9%孕前超重孕妇GWG过多(P0.001)。孕前BMI正常组,GWG过多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OR2.05,95%CI 1.43~2.93)、早产(OR1.53,95%CI 1.10~2.12)、剖宫产(OR1.23,95%CI 1.07~1.41)、巨大儿(OR1.82,95%CI 1.39~2.37)以及LGA(OR1.74,95%CI 1.38~2.19)发生风险均显著增加。结论孕前超重肥胖、35岁以上的高龄以及体重正常身长高的初产妇是妊娠期体重管理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母亲孕前体质量指数(BMI)和孕期增重与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于余姚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进行儿童保健咨询的3~5岁儿童共300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收集母亲孕前BMI和孕期增重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儿童超重肥胖的发生率为35例(11.67%),在校正性别、年龄等混杂因素后,母亲孕前低体重的儿童出现超重肥胖的风险降低,母亲孕前超重肥胖的儿童出现超重肥胖的风险增加,其OR值及95%CI分别为0.602(0.413~0.755)、1.822(1.370~2.424),均P<0.05;母亲孕期增重过度的儿童出现超重肥胖的风险增加,其OR值及95%CI为1.298(1.009~1.669),P<0.05,但是母亲孕期增重不足并不会降低儿童出现超重肥胖的风险(P>0.05);母亲孕前超重肥胖且孕期增重过度的儿童出现超重肥胖的风险显著增加,母亲孕前低体重且孕期增重不足或孕期增重正常的儿童出现超重肥胖的风险显著降低,其OR值及95%CI分别为1.575(1.031~2.411)、0.556(0.343~0.872)、0.411(0.233~0.719),均P<0.05。结论母亲孕前BMI超重和孕期增重过度均是学龄前儿童发生超重肥胖的影响因素,并且母亲孕前BMI的影响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腰围、体质指数综合评价成人高血压患病风险。方法:按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贵州省12个县(市/区)18岁及以上9280名常驻居民进行调查。结果:高血压患病率有随BMI增高而增高的趋势,正常体重组、超重组和肥胖组的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22.37%、36.59%和51.73%,青年人中肥胖人群患高血压风险最大男性OR=4.171(95%CI=2.872~6.058),女性OR=5.071(95%CI=3.402~7.560),而在超重人群中则以老年组患高血压风险最大,男性OR=1.983(95%CI=1.339~2.937),女性OR=2.503(95%CI=1.801~3.479)。结论:与正常体重相比,超重肥胖人群患高血压危险逐步增加,控制青年人肥胖和老年人群超重对于降低人群的高血压患病水平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人群中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对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HUA)的影响。方法以2014-2016年连续3年体检人群为研究对象,采用广义估计方程(generalized estimating equations,GEE)分析不同性别体检人群中BMI对HUA的影响。结果 2014-2016年,男女性HUA的检出率依次为22.46%、13.95%、12.39%和12.74%、8.68%、7.60%。按性别拟合GEE模型,将时间变量作为混杂因素控制(模型1)以及时间和年龄变量同时控制(模型2),男女性超重/肥胖对HUA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将时间、年龄、血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空腹血糖同时控制后(模型3),超重组和肥胖组相对于正常组,男性OR值为1.7656,OR95%CI(1.4408,2.1639)和2.4334,OR95%CI(1.8811,3.1481),女性OR值为1.9435,OR95%CI(1.5336,2.4630)和2.9922,OR95%CI(2.0949,4.2734),均有统计学意义;在体重过低组中,男性OR值为0.4744,OR95%CI(0.2234,1.00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女性OR值为0.3205,OR95%CI(0.1317,0.78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男性和女性,超重/肥胖增加了HUA的发病风险,并且随着BMI的升高,发生HUA的危险性随之增大,其中仅在女性中发现体重过低是HUA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育龄期女性孕前体重及孕期体重增加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和平分院单胎分娩的产妇14 543例为研究对象,依据孕前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孕期增重指南推荐体重增重值和新生儿出生体重情况进行分组。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孕前BMI及孕期体重增加对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结果①孕前不同BMI和孕期体重增加异常对新生儿出生体重结局有相关性,孕期体重增加不足和过多是早产儿[OR 1.30(95%CI:1.09-1.56)、2.45(95%CI:1.99-3.01)]和小于胎龄儿[OR 1.76(95%CI:1.13-2.48)、OR 2.14(95%CI:1.32-3.47)]出生风险高危人群。②孕期体重增加不足低体重孕妇,早产儿出生风险是正常体重孕妇2.77倍。而孕期体重增加过多的超重孕妇,早产儿出生风险是正常体重孕妇4.03倍。孕期体重增加适宜的超重孕妇,小于胎龄儿出生风险是正常体重孕妇2.62倍。③孕前低体重孕妇更容易发生孕期体重增加不足(OR 2.94,95%CI:2.30-3.75),孕前肥胖更容易导致孕期体重增加过多(OR 1.05,95%CI:0.94-1.61)。结论为合理控制孕前体重及孕期体重增长,减少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应将控制孕前体重及孕期体重增加作为孕前保健及围产期保健的重要内容,并根据孕前BMI制定个性化的营养计划。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孕前体质指数(BMI)与4种不良妊娠结局(小于胎龄儿、大于胎龄儿、低出生体重儿、巨大儿)的关系。方法以2008年10月—2010年10月在安徽省8个地市的妇幼保健机构孕早期建卡并随访到分娩记录的12 355名孕妇为对象,采用χ2检验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孕前BMI与4种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结果孕妇孕前BMI均数为(20.19±2.348)kg/m2,过低2 834人(22.9%),正常8 745人(70.8%),超重及肥胖776人(6.3%);调整年龄、户籍地、孕次等混杂因素后,对孕前BMI与胎龄儿组和体重儿组分别进行关联性分析,结果显示,孕前BMI过低是发生小于胎龄儿的危险因素(OR=1.320,95%CI=1.068~1.631);孕前超重及肥胖是发生大于胎龄儿和巨大儿的危险因素(OR=1.758,95%CI=1.503~2.056;OR=1.870,95%CI=1.540~2.271)。结论孕前BMI过低或者过高均会影响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孕前体质量指数(BMI)对妊娠期疾病和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检索涉及中国、美国、加拿大、越南以及印度尼西亚5个国家、2014—2019年国内外相关文献773篇,依照纳入排除标准最终纳入8篇队列研究,描述孕前女性BMI分布情况以及孕前BMI与妊娠期疾病或妊娠结局的关系。【结果】孕前BMI过低可导致母亲产后出血(OR=7.1,95%CI:2.7~13.6)、急性肾衰竭(OR=1.6,95%CI:0.1~5.3)、新生儿低出生体重(OR=3.1,95%CI:1.5~6.2)、小于胎龄儿(OR=2.9,95%CI:1.9~4.5)等疾病的风险增高;孕前BMI过高会导致先兆子痫(OR=1.09,95%CI:1.04~1.14)、妊娠期高血压(OR=5.49~11.42)、剖宫产(OR=1.94,95%CI:1.80~2.08)、产科干预并发症(OR=4.4~8.2)以及生出巨大儿(OR=2.36,95%CI:2.15~2.59)等疾病的发生风险增高;自发性流产、异位妊娠等疾病也与孕前BMI异常(过高或过低)显著相关。【结论】孕前BMI与妊娠期高血压、先兆子痫、妊娠期糖尿病等严重孕产妇疾病及早产、异常出生体重、剖宫产等诸多不良妊娠结局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但该领域需更多基于人群的大样本前瞻性队列研究为孕前体重管理提供更强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湖北省≥18岁居民体质指数(BMI)与健康相关生命质量(HRQOL)的关系。方法于2013年运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湖北省共纳入研究对象27 814人。采用欧洲5维健康量表(EQ-5D)对居民HRQOL进行评价;分析不同BMI分组与HRQOL得分以及EQ-5D各维度之间的关系。结果不同性别低体重人群EQ-5D和EQ-VAS得分均低于正常体重人群,而超重或肥胖人群EQ-5D和EQ-VAS得分与正常体重人群没有明显差异。相对于正常体重者,不同性别低体重人群在EQ-5D各维度出现问题的风险均增加;超重男性出现"焦虑或抑郁"问题的风险降低(OR=0.776,95%CI=0.626~0.961),超重女性出现"疼痛或不适"的风险升高(OR=1.150,95%CI=1.105~1.303);不同性别肥胖人群出现"行动能力"和"自我照顾能力"方面问题的风险较大,且肥胖女性更容易出现"焦虑或抑郁"问题(OR=1.381,95%CI=1.028~1.856)。结论低体重人群HRQOL较差,超重和肥胖人群也存在一定的影响其生命质量的生理和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孕前体质指数和孕期膳食对孕期增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7月在合肥市妇幼保健院住院分娩的895名孕妇为调查对象,对其孕期的膳食情况、孕前体质指数和孕期增重进行调查,采用多项Logistic回归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孕前超重肥胖的孕妇与孕前体重正常的孕妇相比孕期增重过少(OR=3.30,95%CI:1.03~10.52)和过多(OR=3.19,95%CI:1.21~8.44)的风险更大,而孕前低体重的孕妇发生孕期增重过多的风险更小(OR=0.63,95%CI:0.44~0.91)。未发现孕期膳食摄入情况对孕期增重有影响。结论:孕前超重肥胖会加剧孕期增重的不适宜,育龄期妇女应注意控制其体质指数。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分析福州地区孕期增重与围产结局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1-6月份在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围产保健门诊建档并定期产前检查、分娩的单胎孕妇3086例,回顾病历资料,依据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预防控制指南,将研究对象按孕前体质指数(BMI)分为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超重及肥胖组,参照美国医学研究院(Institute of Medicine,IOM)发布的妊娠期增重推荐标准,将孕期增重分为增重不足、增重达标、增重超标3组。分析3组早产、巨大儿、妊娠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孕前低体重730例(23. 66%)、正常体重2059例(66. 72%)、超重与肥胖297例(9. 62%)。孕期增重不足467例(15. 13%)、增重达标1318例(42. 71%)、增重超标1301例(42. 16%)。调整孕妇年龄、文化程度、孕次、产次及孕前BMI。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与孕期增重达标孕妇相比,低体重组和正常体重组,孕期增重不足增加早产的发生风险,OR值分别为2. 67(95%CI:1. 19~6. 0)、2. 19(95%CI:1. 38~3. 93),孕期增重超标增加巨大儿的发生风险,OR值分别为2. 72 (95%CI:1. 13~6. 52)、2. 22(95%CI:1. 42~3. 46);正常体重组和超重肥胖组,孕期增重超标增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风险,OR值分别为1. 80(95%CI:1. 04~3. 13)、9. 03(95%CI:1. 18~68. 86)。结论孕前低体重、正常体重的孕妇孕期增重不足增加早产的风险,增重超标增加巨大儿风险,正常体重和超重肥胖孕妇,孕期增重超标增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风险。  相似文献   

13.
分析2~6岁儿童超重肥胖与生命早期因素的关系,为预防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于2018年在广州市抽取1个社区的所有托幼园所922名儿童为研究对象.调查内容包括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与生命早期因素的关系.结果 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检出率为13.4%,男童超重肥胖检出率(16.1%)高于女童(1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9,P<0.05).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检出率在大于胎龄儿、剖宫产、出生后6月内人工喂养、母亲孕前体质量指数(BMI)超重或肥胖、母亲孕期体重增重过多组内较高(P值均<0.01).二项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大于胎龄儿(OR=2.62,95%CI=1.42~4.82)、剖宫产(OR=1.59,95%CI=1.08~2.36)、出生后6月内人工喂养(OR=2.00,95%CI=1.19~3.37);母亲孕前超重或肥胖(OR=1.97,95%CI=1.08~3.58)和母亲孕期增重过多(OR=2.07,95%CI=1.26~3.39)与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呈正相关(P值均<0.05);母亲孕前消瘦(OR=0.51,95%CI=0.29~0.88)与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呈负相关(P<0.05).结论 该社区2~6岁儿童超重肥胖检出率较高,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与出生体重、分娩方式、出生后6月内喂养方式、母亲孕前BMI和母亲孕期增重等生命早期因素相关,积极有效的早期干预可预防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孕妇孕期体重增长对巨大儿发生的影响,为合理管理孕期体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我国5个省区县监测点的孕妇孕晚期及儿童满月随访数据,招募孕晚期孕妇并填写孕晚期调查问卷,前瞻观察至孕妇分娩满1个月并填写新生儿满月调查问卷,问卷中儿童分娩孕周、出生体重、性别信息主要通过摘录医疗记录获取;根据是否发生巨大儿分为巨大儿组(192例)和对照组(2 405例),最终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方法进行分析。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两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孕期增重与巨大儿发生的关系;以孕前BMI为分层因素,进一步分析孕期增重与巨大儿发生的关系。结果本研究共随访孕产妇2 731例,随访率为100%。经数据清洗后纳入分析2 597例。控制孕妇年龄、孕妇文化程度、家庭年收入、妊娠期糖尿病、分娩孕周、新生儿性别协变量后,孕妇孕前超重或肥胖(OR=2.43, 95%CI:1.65~3.56)、孕期增重过多(OR=2.18, 95%CI:1.46~3.27)是巨大儿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以孕前BMI为分层因素,进一步分析显示:孕前BMI正常(18.5 kg/m~2≤BMI 24.9 kg/m~2)的孕妇孕期增重过多(OR=2.07, 95%CI:1.27~3.37)、孕前超重或肥胖(BMI≥25.0 kg/m~2)的孕妇孕期增重过多(OR=2.63, 95%CI:1.07~6.47)均会增加巨大儿发生风险。结论孕期增重过多是巨大儿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孕前体重正常但孕期增重过多,以及孕前超重或肥胖的人群孕期增重过多均会增加巨大儿发生的危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备孕人群心理压力与体质指数的关系。方法 以2013年1月—2019年12月在深圳市参加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的 625 010名备孕人群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收集基本人口学特征、社会心理压力、体质指数(BMI)等相关信息,使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心理压力与体质指数的关系。结果 体重过低(BMI <18.5)、正常(BMI=18.5~23.9)、超重(BMI=24.0~27.9)、肥胖者(BMI≥28.0)分别为77 692人(12.43%)、384 963人(61.59%)、130 086人(20.81%)和32 269人(5.16%);自报心理压力大者80 892人,占12.94%。与心理压力正常者相比,心理压力大的备孕人群发生体重过低、超重和肥胖的概率分别升高4%(OR=1.04,95%CI=1.01~1.07)、7%(OR=1.07,95%CI=1.05~1.10)和18%(OR=1.18,95%CI=1.14~1.23)。年龄分层分析结果显示,与同年龄组心理压力正常者相比,20~29岁、30~39岁备孕人群心理压力大者发生体重过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胎次与孕前BMI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影响。方法以2011年2月—2012年12月在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孕产期检查并分娩的1 633名孕妇为研究对象,采用2检验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胎次和孕前BMI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关系。结果孕妇孕前BMI均数为(20.20±2.418)kg/m2,消瘦367人(22.5%),正常1 153人(70.6%),超重或肥胖113人(6.9%);第一胎936人(57.3%),第二胎及以上697人(42.7%);单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孕前超重或肥胖的孕妇第一胎、二胎及以上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风险均升高(OR=2.722,95%CI=1.074~6.900;OR=4.356,95%CI=1.865~10.171);调整混杂因素孕妇实足年龄、文化程度、工作性质后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胎次是孕前超重或肥胖孕妇患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危险因素(第2胎及以上:OR=3.535,95%CI=1.472~8.491,P=0.005)。结论孕前超重及肥胖妇女妊娠胎次越多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风险越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我国长寿地区老年人BMI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为控制老年人群BMI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数据来源于"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子队列-"老年健康生物标志物队列研究",于2017年选取我国8个长寿地区对2825名老年人进行了问卷调查、身体测量等,其中≥65岁老年人2217名。计算其BMI水平并采用有序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老年人BMI影响因素。结果我国8个长寿地区老年人BMI水平为(22.36±3.87)kg/m2,其中男性为(22.76±3.58)kg/m2,女性为(21.75±3.98)kg/m2;BMI处于正常范围老年人1165名(52.5%),超重532名(24.0%),体重过低351名(15.8%),肥胖人数最少,为169名(7.7%)。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百岁以下老年人BMI水平的主要因素依次为年龄(65~岁:OR=2.78,95%CI:1.87~4.15;80~岁:OR=1.47,95%CI:1.00~2.17)、吸烟(OR=0.46,95%CI:0.32~0.66)、家庭年收入(<3万元:OR=1.26,95%CI:1.07~1.47;3~7万元:OR=1.52,95%CI:1.12~1.86)以及茶摄入频率(OR=1.36,95%CI:1.01~1.71);百岁及以上老年人BMI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性别(OR=3.68,95%CI:1.32~10.36)。结论我国长寿地区老年人体重过低、超重及肥胖水平均较高,同时吸烟、较高家庭年收入、男性以及经常饮茶老年人群超重、肥胖水平降低趋势也应该引起人们重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出生体重与青年期体质量指数(BMI)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以18~24岁高校青年为研究对象开展流行病学问卷调查,其主要内容包括研究对象父母BMI、研究对象的出生体重及BMI、性别、年龄以及一般生活习惯等。采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出生体重与青年期BMI的关系。结果:符合纳入排除标准8578人,其中偏瘦2574人(30.0%),超重或肥胖384人(4.5%)。低出生体重1077人(12.6%),高出生体重509人(5.9%)。低出生体重者相比出生体重3000~3499g者更易发生青年期偏瘦(调整OR=1.35,95%CI 1.15~1.59),并且更易发生超重或肥胖(调整OR=1.22,95%CI0.85~1.76);高出生体重者相比出生体重3000~3499g者更易发生青年期超重或肥胖(调整OR=1.51,95%CI 1.03~2.21)。结论:出生体重对18~24岁高校青年发生超重或肥胖的影响风险表现为"J"字型关系,对偏瘦的影响风险呈下降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孕前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联合打鼾与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GDM)发生风险及糖代谢指标的关系。方法招募2015年3月至2019年6月在合肥市三家医院产检的5 987例孕中期孕妇,问卷调查收集基本特征信息,记录GDM发生情况。结果孕中期打鼾和GDM发生率分别为24.4%和20.6%。以孕前低体重且非打鼾组为对照,孕前超重肥胖合并非打鼾、孕前正常体重合并打鼾及孕前超重肥胖合并打鼾组的GDM风险逐渐升高,分别为1.57(95%CI:1.19~2.06)、2.40(95%CI:1.81~3.19)和2.85(95%CI:2.09~3.88)。此外,打鼾及非打鼾孕妇GDM发生风险显著增加时的孕前BMI节点分别为23.73 kg/m~2和24.41 kg/m~2。结论孕前BMI联合打鼾可进一步增加GDM发生风险。与非打鼾孕妇相比,打鼾孕妇合并更低的孕前BMI时,GDM风险即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20.
目的在队列研究基础之上应用中国妇女体质指数(BMI)标准研究孕前超重/肥胖的妇女与婴儿不良出生结局的关系。方法收集武汉市2011年6月—2013年6月76 709名孕妇的数据,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估计妇女孕前BMI和不良出生结局之间的关系。结果与正常体重妇女相比,消瘦妇女顺产的比例较高(OR=1.25, 95%CI=1.20~1.30),超重/肥胖妇女顺产的比例较低(OR=0.52,95%CI=0.48~0.56)。超重/肥胖妇女剖腹产较多(OR=1.94, 95%CI=1.80~2.08),消瘦妇女剖腹产较少(OR=0.80, 95%CI=0.77~0.83)。消瘦妇女阴道手术产比例较高(OR=1.33, 95%CI=1.02~1.73),超重和肥胖妇女阴道手术产较少(OR=0.56, 95%CI=0.32~0.96)。不同BMI组与Apgar评分(1 min)7及Apgar评分(5 min)7和新生儿窒息关联没有显著性意义。与正常体重妇女相比,超重/肥胖妇女孩子早产的比例较高(OR=1.29, 95%CI=1.14~1.46),消瘦妇女与早产也呈正相关(OR=1.37,95%CI=1.24~1.51)超重/肥胖妇女与生产巨大儿也有阳性相关(OR=2.36, 95%CI=2.15~2.59);消瘦妇女与生产巨大儿呈负相关(OR=0.51,95%CI=0.46~0.56)。不同BMI组与低出生体重的关联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基于中国成人BMI标准,孕前超重/肥胖对顺产、剖宫产、早产及巨大儿都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